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硬碟發明者

硬碟發明者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49:44

A. 固態硬碟是什麼時候誕生是

1956年,IBM公司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自塊硬碟。
共8張
英特爾固態硬碟

1968年,IBM重新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碟發展方向。
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

1984年,東芝發明快閃記憶體。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

2006年3月,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發布了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發布了2.5寸32GB型號。
2007年6月,東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B. 固態硬碟是誰發明的呢

是IBM啊,IBM退出硬體市場是因為收益下滑,而且其他公司的飛速發展使競爭激烈化,專利潤大不如前。要知屬道之前IBM的硬體產品一直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不過美國公司的經營一向都是只做最賺錢的,所以IBM放棄硬體,向軟體和IT業發展。收購SSD廠商是因為SSD這一創新型硬體的出現不僅將改變計算機架構,還將改變IT服務業。

C. 移動硬碟是誰發明的,它的衍變歷史

最開始是沒有移動硬碟這一說的,在奔3的時代香港朗科根據計算機USB埠開發出了優盤,但是容量都比較小,在這後來才根據優盤的原理出現了移動硬碟

D. 請問電腦硬碟的發明人是誰

第一款硬碟IBM 350 RAMAC

以「磁」作為存儲介質的存儲方式早在硬碟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軟盤。不過受容量以及易保管性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軟盤的發展很快就達到了極限。雖然也有諸如Zip盤之類的高密度軟盤出現,不過都只是曇花一現,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上世紀問世的一個採用金屬塗磁的存儲設備,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與其說是硬碟,不如是一個「硬桶」。它由一個塗磁的金屬筒和幾個磁頭組成,工作的時候金屬筒旋轉,磁頭靜止並讀取數據。這種由紙帶聯想到的設計並不成功,很快即被更先進的設計思路所淘汰。

IBM 350 RAMAC的應用環境

1956-1966
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碟是由IBM於1956年設計並製造的。這款名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碟產品體積十分龐大,但容量僅為5MB,總共使用了50張24英寸的碟片。這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但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先進的產品了,其容量相對同時期的電腦應用模式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海量」了。

在那個年代,尚未誕生PC的概念,也就是說以「個人」名義,是無法擁有一台電腦的。那時的電腦大多數應用於軍事領域或是大型企業。當時IBM 350 RAMAC主要面向的用戶是航空公司、醫療企業、銀行以及宇航等領域。

在硬碟誕生的最初十年,電腦的應用領域並不廣泛,硬碟的應用領域也相應地受到限制,因而導致硬碟的發展相對緩慢。這種情況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有所改善。究其原因並非是因為應用拉動了對存儲空間的需求,而是IBM 350 RAMAC的體積太大,並且其物理結構導致其壽命相對較短。

1967-1976
1968年,硬碟發展史中的第一個歷史性突破由IBM公司完成—IBM研發成功了「溫盤」技術,即Winchester技術Winchester技術主要針對硬碟的物理結構提出了更多的改進。簡單概括為: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

E. 硬碟是誰發明的

美國IBM(國際商用機器復)公司的一個制工作小組,於1956年9月,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塊硬碟驅動器:RAMAC。總容量5MB,當時售價35000美元,重量約為1噸。

這塊硬碟(應該叫這台硬碟)是現在所有硬碟驅動器的鼻祖。

F. SSD的發展史

SSD的發展史:
1956年,IBM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硬碟。
1968年,IBM重新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碟發展方向。
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
2006年3月,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發布了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發布了2.5寸32GB型號。
2007年6月,東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8年9月,憶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企業加速進軍固態硬碟行業。
2009年,SSD井噴式發展,各大廠商蜂擁而來,存儲虛擬化正式走入新階段。
2010年2月,鎂光發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介面固態硬碟,突破了SATAII介面300MB/s的讀寫速度。
2010年底,瑞耐斯Renice推出全球第一款高性能mSATA固態硬碟並獲取專利權。
2012年,蘋果公司在筆記本電腦上應用容量為512G的固態硬碟。
2012年7月 ,Goldendisk 深圳雲存科技推出全球第一款體積最小的CFast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簡稱固盤,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固態硬碟在介面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G. 硬碟的傳統IDE介面是何時發明的

平常所說的IDE介面,也稱之為ATA介面。ATA的英文拼寫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義是「高級技術附加裝置」。ATA介面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數據等幾家公司共同開發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應用於台式機系統。它使用一個40芯電纜與主板進行連接,最初的設計只能支持兩個硬碟,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內。
ATA介面從誕生至今,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ATA-1
ATA-1在主板上有一個插口,支持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每個設備的最大容量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傳輸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還支持四種DMA模式(沒有得到實際應用)。ATA-1介面的硬碟大小為5英寸,而不是現在主流的3.5英寸。
ATA-2
ATA-2是對ATA-1的擴展,習慣上也稱為EIDE(Enhanced IDE)或Fast ATA。它在ATA的基礎上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PIO-3),不僅將硬碟的最高傳輸率提高到16.6MB/S,還同時引進LBA地址轉換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達8.1GB的硬碟。在支持ATA-2的電腦的BIOS設置中,一般可以見到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設置,同時在EIDE介面的主板一般有兩個EIDE插口,它們也可以分別連接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這樣一塊主板就可以支持四個EIDE設備,這兩個EDIE介面一般稱為IDE1和IDE2。
ATA-3
ATA-3沒有引入更高速度的傳輸模式,在傳輸速度上並沒有任何的提升,最高速度仍舊為16.6MB/s。只在電源管理方案方面進行了修改,引入了了簡單的密碼保護的安全方案。但引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技術,那就是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監測、分析和報告技術)。這項及時會對包括磁頭、碟片、電機、電路等硬碟部件進行監測,通過檢測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測對象進行檢測,把其運行狀況和歷史記錄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當超出了安全值的范圍,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進而對硬碟潛在故障做出有效預測,提高了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ATA-4
從ATA-4介面標准開始正式支持Ultra DMA數據傳輸模式,因此也習慣稱ATA-4為Ultra DMA 33或ATA33。首次在ATA介面中採用了Double Data Rate(雙倍數據傳輸)技術,讓介面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傳輸數據兩次,時鍾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數據傳輸,這樣數據傳輸率一下從16MB/s提升至33MB/s。Ultra DMA 33還引入了一個新技術-冗餘校驗計術(CRC),該技術的設計方針是系統與硬碟在進行傳輸的過程中,隨數據發送循環的冗餘校驗碼,對方在收取的時候也對該校難碼進行檢驗,只有在完全核對正確的情況下才接收並處理得到的數據,這對於高速傳輸數據的安全性有著極有力的保障。
ATA-5
ATA-5也就是「Ultra DMA 66」,也叫ATA66,是建立在Ultra DMA 33硬碟介面的基礎上,同樣採用了UDMA技術。Ultra DMA 66讓主機接收/發送數據速率達到66.6 MB/s,是U-DMA/33的兩倍。保留了上代Ultra DMA 33的核心技術冗餘校驗計術(CRC)。在工作頻率提成的同時,電磁干擾問題開始在ATA介面中,為保障數據傳輸的准確性,防止電磁干擾,Ultra DMA 66介面開始使用40針腳80芯的電纜,40針腳是為了兼容以往的ATA插槽,減小成本的增加。80芯中新增的都是地線,與原有的數據線一一對應,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相鄰信號線之間的電磁干擾。
ATA-6
ATA100介面和數據線與ATA66一樣,也是使用40針80芯的數據傳輸電纜,並且ATA100介面完全向下兼容,支持ATA33、ATA66介面的設備完全可以繼續在ATA100介面中使用。ATA100規范可以輕松應付目前ATA33和ATA66介面所棘手的難題。ATA100可以讓硬碟的外部傳輸率達到100MB/s,它提高了硬碟數據的完整性與數據傳輸率,對桌面系統的磁碟子系統性能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而CRC技術更有效提高高速傳輸中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ATA-7
ATA-7是ATA介面的最後一個版本,也叫ATA133。只有邁拓公司推出一系列採用ATA133標準的硬碟,這是第一種在介面速度上超過100MB/s的IDE硬碟。邁拓是目前惟一一家推出這種介面標准硬碟的製造商,而其他IDE硬碟廠商則停止了對IDE介面的開發,轉而生產Serial ATA介面標準的硬碟。ATA133介面支持133 MB/s數據傳輸速度,在ATA介面發展到ATA100的時候,這種並行介面的電纜屬性、連接器和信號協議都表現出了很大的技術瓶頸,而在技術上突破這些瓶頸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新型的硬碟介面標準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

H. 世界上的第一個硬碟是那個公司發明的什麼時間

世界第一台硬碟存儲器是由IBM公司的 艾倫·舒加特 在1956年發明的,其型回號為答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I. 硬碟是誰發明的

1956-1966 IBM 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碟是由IBM於1956年設計並製造的。這款名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碟產品專體積十分龐大,但容量僅為屬5MB,總共使用了50張24英寸的碟片。這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但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先進的產品了,其容量相對同時期的電腦應用模式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海量」了。 在那個年代,尚未誕生PC的概念,也就是說以「個人」名義,是無法擁有一台電腦的。那時的電腦大多數應用於軍事領域或是大型企業。當時IBM 350 RAMAC主要面向的用戶是航空公司、醫療企業、銀行以及宇航等領域。 在硬碟誕生的最初十年,電腦的應用領域並不廣泛,硬碟的應用領域也相應地受到限制,因而導致硬碟的發展相對緩慢。這種情況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有所改善。究其原因並非是因為應用拉動了對存儲空間的需求,而是IBM 350 RAMAC的體積太大,並且其物理結構導致其壽命相對較短。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