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創造
㈠ 醫療器械可以為企業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首先,要看你公司是什麼類型的,做出什麼東西公司能賺到錢,這樣就創造了價值啊,一個企業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有盈利,這樣一個公司才能生存,才能談別的。
㈡ 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外科手術的專家
華佗博覽古代醫案,多年的臨床實踐,豐富了他的醫療經驗。他斷病准確專,創造了許多奇跡。
一次屬,華佗走進鹽瀆(今鹽城)的一家酒店,看見嚴昕正和朋友飲酒。
華佗仔細觀察了嚴昕的臉色,問他說:「你身體不舒服吧?」
嚴昕聽了,很驚訝,說:「我身體很好呀!」
華佗說:「你臉上已顯示出嚴重的病狀,恐怕要患中風病吧。你可千萬別喝酒了!」
嚴昕聽後置若罔聞,繼續飲酒。回家途中,嚴昕乘車走了幾里路,就從車上暈倒在地。第二天,他就死了。
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外科手術的專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麻醉劑——麻沸散及發明針灸醫病的醫生。
㈢ 近十年來我過在醫療方面做出的哪些成就和有哪些體現
計劃經濟體制下,復醫療衛生制體系定位明確,中國醫療衛生創造了一系列輝煌,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村和城鎮的醫療服務也在這時全面展開,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大大增強。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影響以及「政事一體化」的管理,中國在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這就要求人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途徑。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城鄉分離的,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過程。在城鎮,先後經歷了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和試點階段,全國范圍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確立,以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探索等階段;在農村,伴隨著合作醫療制度的興衰,努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工作,進而對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多樣化進行探索與完善。
㈣ 140個字的微博,能為民營醫療創造多大的價值
如果微博內容不明確,不被轉發,就沒有任何價值。
㈤ 北京領醫創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領醫創造成立於2014年10月,是國內領先的數字醫療創業孵化平台,專注於成就未來醫療創造者,連接醫療創業資源,打造醫療創業社群,驅動醫療產業變革。本部位於北京,在上海、杭州、深圳設有分公司。HIM提供從想法形成、資金提供到運營支持、融資推動等全方位孵化服務,秉承行動優先的創業教育原則,帶著從零開始的敬畏,求知(Knowing)、勇行(Doing)、明義(Being)的信念,與創業者共同構築創業新疆域。目前已入駐了小妹妹、粉紅Style、LinkLab、BGdata、任我行、機器人、Halo、Memory+、美食版Airbnb、悅呼吸等十個創業項目
法定代表人:劉明
成立時間:2015-03-05
注冊資本:1476.050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8708348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001號B段A區
㈥ 什麼是世界醫療重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是不能迴避的社會現實和自然規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社會性的問題。關注老齡問題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和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當前,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中國已於1999年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更加突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加強對中國人口狀況、人口素質、人口年齡結構,特別是人口老齡化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分析人口老齡化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發展趨勢
老年人和人口老齡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達到或超過老年年齡的人。這里關鍵在於確定老年年齡界線,因為這一界線是統計老年人口的前提條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或國家對老年年齡界線的定義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齡分類和死亡率研究》一書中,將人口按年齡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實際上是將50歲作為老年年齡的下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中,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的下線;而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人大會,又將老年年齡的界線定義為60歲。國際上之所以將老年年齡界線從1956年的65歲改為60歲,是因為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報告主要是針對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而當時發展中國家還談不上人口老齡化問題。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的界線,是根據當時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而設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經不僅是發達國家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低得多。因此,考慮到全世界人口的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將老年年齡的界線定義為60歲。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的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年齡的界線標准應是不斷變化的。一般而言,發達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應高於發展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均預期壽命高於發展國家的平均水平,但還是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低很多,因此,應將60歲作為中國老年年齡的界線。
人口老齡化是反映一個地區(或國家)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和過程,即指一個地區(或國家)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占該地區(或國家)人口總數的百分比。根據國際社會通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的社會被稱為老齡社會或老年型國家。
二十世紀後期,人口老齡化逐步成為世界性趨勢。2002的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達到6.06億,並且正在以比總人口快得多的速度遞增。19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為2億,1970年達到3億,2000年達到6億。據聯合國估計,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0億,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有近20億。在1950—1970年的20年內,老年人口增加一個億,而2000—2020年內老年人口增加4個億。在1970—2000年的30年內,老年人口在3億的基礎上翻一番,而從2020—2050年的30年內,世界老年人口將在10億的基礎上再次翻一番。在1950—2050年全球人口將平均每年增長0.87個百分點,而老年人口將平均每年增長2.38個百分點。
二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發展趨勢和特點
中國已於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200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的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按照人口學家2006年的預測,如果現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保持不變,到2010年中國人口總數為13.39億,2020年為14億,2030年為14.15億,2040年將達到峰值14.91億。與此同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別為1.65億、2.31億、3.35億、3.84億,並繼續上升,到2050年將達到4.12億以上。
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趨勢,可以看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如下特點:
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呈現階段性。縱觀中國人口發展,人口老齡化發展呈現四個不同發展階段:1950年到1975年為老年人口的平穩發展階段。在此期間,人口老年比從1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1975年到2000年為人口老齡化的前期階段。這一期間,人口老年比從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69%,初步進入老齡化階段;2000年到2030年為人口老齡化的調整階段。在這期間,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對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個小階段,一是2000—2015年少兒人口增長率較慢,勞動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長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開始減少,勞動人口也出現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為高水平人口老齡 化階段。在這期間老齡化速度開始減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2、老齡人口規模大。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 1.43億人,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超過4.12億,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齡人口絕對數量居世界第一位。
3、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的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資料,中國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點,從1997年左右就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 4.39%的最高速度(這與中國的第二人口次生育高峰有很大關系),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發展速度也達到最高,僅為2.36%。
4、老齡人口高齡化顯著。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老齡人口也在老齡化。目前8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老齡總人口已達1300萬人。並且高齡老人呈加快發展的趨勢,高齡老年人口將以每年5.4%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2132萬人,至2020年達到3067萬人,至2040年將達到5600萬人,至2050年將達到9448萬人。占老齡總人口的21.78%,佔世界老齡總人口的1/4。
5、人口「未富先老」。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社會性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的。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一是由於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由於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醫療條件改善,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壽命延長,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人口出生率下降、人民壽命相對延長基本同步。但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都是在經濟發達時期,經濟承受能力強,而且及時建立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即使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後出現一些問題,也不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然而對於中國而言,盡管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人均Gdp、經濟發展質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預計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口老齡化達到峰值時,人均也只能達到 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表明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的矛盾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必然會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6、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程度發展很不平衡。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地區差異比較明顯。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和浙江、江蘇、山東等中東部經濟發達的省市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比較嚴重,而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小。地區之間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預示著未來人口流動的加劇,人口老齡化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表現明顯,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將通過吸引西部地區年輕勞動力的流入而得到滿足。因此,勞動力 跨區流動將減小地區間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如果勞動力從不發達地區流入發達地區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現不發達地區更嚴重的情況。
三 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的深刻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也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領域帶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負面的影響,也有積極的影響。
(一) 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二是對勞動力年齡結構的影響,三是對勞動力參與率的影響。
1、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必然出現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從而影響到勞動力的有效供給。發達國家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已經明顯出現了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趨勢,在一些高度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甚至已經發生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並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中國,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資料,15到54歲的勞動力人口,從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長趨勢,中國15到64歲的勞動人口,到2015年達到10億左右的高峰後逐漸下降,2050年降為8.45億。勞動人口比重則從2005年的71%下降到60.7%。勞動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開始到1970年呈下降趨勢,這是由於當時中國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兒童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則變化不大。從1970年到2010年將近40年的時間里,勞動人口的比例則呈增長趨勢,從56%提高到72.2%.此後,老勞動人口的比例則呈不斷的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由於在現階段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很豐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2015年前)中國面對的將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勞動力不足.但從2015年勞動力人口開始下降。
由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後期,現階段我國並沒有感受到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未來十幾年內,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將持續增長,這被稱為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口紅利」時期。
「人口紅利」學說的核心思想認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也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年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據預測到2012年左右人口撫養比將由2000年47.6%下降到39%左右,此後人口撫養比呈逐步回升趨勢,直到2025年以後才能回升到目前的水平。因此,從人口學意義上說21世紀前30年是我國人口負擔最輕的時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期不會持續太長,一般只有15-20年,中國目前以及今後15年左右將處於「人口紅利」的黃金時期。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人口撫養比將進一步上升,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將開始顯現,並逐步加劇。
2、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後果,是將使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力中年輕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長者的比重會上升。我國雖然在21世紀中葉之前一直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的這種變化已經出現,並呈現加速趨勢。如勞動年齡人口中45歲以上的年長者比重從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據預測,到2040年將上升到37%左右,成為勞動力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是否會對勞動生產率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討論,但是至少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在勞動力結構的重建過程中,如何改變傳統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更多發揮不同年齡人群,特別是年長者的作用,將被提高到一個更重要也更迫切的地位。
3、人口老齡化是引起我國人口勞動參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國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但近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1990年16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為79.8%,到1995年緩慢下降為78.8%,下降了1.1個百分點。其中老年人口對勞動力參與率下降的貢獻尤為顯著,60歲以上人口中在業比重從1990年的28.34%下降到1995年的26.16%,下降了2.1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老人口勞動參與率的下降幅度是16歲以上人口的2倍。
勞動力市場上老年人口的勞動參與率越來越低在工業化國家是一種普遍現象,並且有向低年齡人口擴散的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20世紀70年代為緩解就業壓力而推出鼓勵退休政策的結果,對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政府開始對這政策進行反思。目前,我國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降低勞動參與率確實能對緩解就業壓力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我國也同樣面臨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口價值的重新認定,社會保障體系的重新構建問題,在降低勞動參與率問題上,應該吸取工業化國家的經驗教訓,在有所平衡取捨的基礎上做出更為長遠的決策。
社會財富是由人創造的,具體地講是由有生產能力的勞動人口創造的。勞動人口的數量、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和勞動力人口的參與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供給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技術設備閑置,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影響 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
(二) 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養老模式的影響
養老問題是社會面臨的最主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老有所養」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從經濟保障方面來看,我國城鄉供養模式呈相反的態勢。城市老人以社會養老為主,農村老人則以家庭養老為主;從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來看,我國無論城鄉仍主要由家庭承擔。與家人共同生活,便於子女供養、照料老人,也是我國老年人比較認同的生活方式。根據上海市的調查,超過95%的老年人對子女贍養和生活照料狀況表示滿意,同時有96%的老年人傾向於在家養老。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1、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養資源的減少,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成倍增長。在五、六十年代,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多在5%以上,從七十年代開始婦女總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目前已經降到替代水平以下。也就是每對夫婦平均不到兩個子女,形成龐大的獨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而到2010年前後,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將相繼進入老年期,子女養老人均負擔將從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預計在2010—2040年間,20—30%的老年人將是獨生子女的父母,這些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經濟保障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2、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劇了家庭養老的難度。在發達國家,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老年人與子女同居的只佔10—30%。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盡管多數老年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但是子女與父母分居的情況越來越多。北京市1999年人口調查資料表明,在有老人的家庭中,一對老年夫婦二人戶佔27%,老年單身戶佔7%,二者相加佔34%。
3、我國人口壽命的延長,一是高齡老年人不斷增多,家庭內的代際數將相應增加。二是伴隨著父母年齡的提高,子女的年齡也在相應提高,導致低齡老年人供養高齡老年人的局面產生,家庭供養能力會有所下降。
所有這些轉變無疑都會對家庭養老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功能,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缺失,滿足日益增強的社會養老需求,是人口老齡化提出的一個現實要求。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社會養老的發展同樣面臨較多的制約因素。如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低、缺乏系統的老年服務體系、養老設施嚴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社會養老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為家庭養老的一個補充。
我國的養老模式正處於轉型階段,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將呈現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並存的局面。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點是,家庭養老模式的轉化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政府在推行社會養老計劃時,更應該採取慎重的態度,盡量保持家庭養老模式的延續性。
(三)聯單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的社會保障成本產生重大影響
推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選擇社會保障模式時,必須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用於老年人口的養老支出,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的變動有密切關系,但與老年人口規模及比重的關系更密切。
1、養老支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快,離退休職工也迅速增加,相應的養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長。1990年到1999年,我國離退休職工數由3201萬人增長到3727萬人,年均增長5.5%;與此同時,養老金支出(離休、退休、退職費用總額)由396億元增加到2421億元,年均增長22%(未考慮物價因素)。退休金支出相當於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由1990年的13.4%上升到1999年的24.5%。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計劃,並沒有擺脫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因為「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的資金來源相同,資金平衡的本質仍然是時期平衡,或者說是「現收現付」式。那麼就業人口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必然影響資金的
㈦ 科技給醫療帶來的好處
生物技術的第一個醫療產物是合成人類胰島素。科學家們把人類胰島素注射到細菌中,就創造出了「人工胰島素」。合成的人工胰島素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這些病人原本一直使用從豬中提取的胰島素,會引起並發症。
如今,科學家們利用DNA技術和普通農作物相結合來生產各種葯物混合物。這些能生產葯物的改良作物通常被稱作「葯作物」。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把基因「插入」大麥、玉米、胡蘿卜、土豆、苜蓿、香蕉、大米和番茄中。改良的基因作物不僅可以生產在牛奶和眼淚中發現的蛋白質,也可以製造潛在的疫苗。
生物科技作物大米含有改良的蛋白質,包括乳鐵傳遞蛋白和溶菌酶。這兩種人類蛋白質可以在人乳、唾液和眼淚中找到,但很少通過日常飲食攝入。這兩種蛋白質的大量生產也許會幫助緩解世界很多地區的飢餓現象。在發展中國家,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使每年有數百萬兒童喪命,已經證實乳鐵傳遞蛋白和溶菌酶可以幫助減少這種感染。
不幸的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讀到因誇大生物技術而引起恐慌的故事,而生物技術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道。人們對轉基因作物好壞的公正評估是至關重要的。批評者的目的也許是想限制葯用作物的使用。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技術的發展會停止。
在大米和煙草中生成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子(IGF-1)的研究已經獲得一定的成功。可以生成狂犬病和腸癌抗體的轉基因作物也獲得了成功。
在過去30年來一直使用雞蛋來製作疫苗。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疫苗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製造的。例如人類刺瘤病毒,這種病毒只能生長在人類細胞內,所以無法在雞蛋內培養刺瘤疫苗。這種病毒約有140種,大多數不會產生任何傷害,但少部分會致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6億人感染刺瘤病毒,僅在北美地區就有兩千多萬人感染。病原體每年導致50萬例宮頸癌,大多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㈧ 全科醫療是什麼東西
(一) 全科醫療是以社區為定向的醫療服務
以社區為定向是強調全科醫生既服務於個人、也服務於群體,既服務於病人、也服務於健康人群,它的服務目標主要是社區范圍內的一切衛生問題及衛生管理問題,主要涉及一、二級醫療預防問題,可設置觀察治療室及個別床位,而不同於大醫院設有龐大的住院系統。
(二)全科醫療是一種高素質的醫療服務
全科醫療雖屬於初級保健范疇,但具有豐富的科學性、完善性和哲理性,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綜合了生物-心理-社會科學的立體思維,全面對待人的軀體、精神疾患和社會適應不良的困惑,並照顧家庭和社區的環境。體現了醫療服務的周全性,學科思維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因此是一個體現了新醫療模式的高素質醫療服務。
(三)全科醫療是一種協作式的醫療服務
全科醫療立足於社區,距離居民居住地點最近,就診不受時間、地點和科別的限制,無論是軀體、心理或人際關系的問題,都能得到便捷和周到的服務,並且必要時還可以動用社區資源為患者排憂解難,或轉介到專科或上一級醫院,這些都是全科醫療的工作范圍,不單是只解決疾病問題,全科醫療將其范圍擴大到與疾病相關的一切困難,如經濟、護理照顧等問題,充分的顯示了全科醫療面向大眾的可及性和與各級各類機構共同協作式的醫療服務。
(四)全科醫療是一種人格化的醫療保健
全科醫療將求醫者看成是自己的朋友,理解病人,帶有強烈的人文情感,處理問題置身於患者的苦難情景,重視人勝於重視病,重視倫理勝於病理,重視預防勝於治病,尊重人的權利和個性,其哲理是:當沒有了生命時疾病則無關緊要,當疾病的折磨不堪忍受時病理變化則不是主要矛盾,當早期預防時可以免於患病和疾苦,把握了情感-生命-疾患三者的平衡關系,還給患者應有的權利,是一種開放式的醫患關系。在治療中充分發揮病人及家屬參與的主觀能動性,以滿足病人的需求為目的,全科醫療的准則是維護患者的最高利益。
(五)全科醫療是一種持續性的醫療照顧
全科醫療對人的一生負起了全程的醫療照顧,它根據人的不同生命階段剖析其生理和疾病的特點,進行前瞻性的預防和照顧,無論任何健康問題總是要追蹤到底,不論是哪種疾病,通過不同的方式(轉介、住院、專科咨詢等),要盡到全程負責,是一種從生到死的整個人生周期的陪伴性醫療照顧。
(六)全科醫療是綜合性的醫療保健
全科醫療不分性別和年齡,不分器官和科別,強調人是一個整體,人體的內部環境和外界環境相互關系,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因此全科醫療特別重視機體與環境的關系,生理與心理的關系,以及各個器官臟器的互相聯系及影響,重視疾病的連帶性和整體調適,以系統論和整體性方法為主導思想,對個人及家庭提供完整的醫療保健。
(七)全科醫療是以病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的醫療保健
全科醫療不同於專科醫療在醫院坐等病人,而是與病人和家庭有密切的聯系、友好的往來,是根據人的個性和人格提供個體化服務,重視個人的背景,關注家庭與成員的關系,以家庭為背景合理的處理個人的健康問題和家庭的失衡問題,依託家庭的配合對患者提供長期的照顧,並且眼觀整個社區的衛生狀況進行整體管理,為社區人民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人群的健康。
實踐表明那些以全科醫療為主體醫療體系的國家,已呈出醫療支出少,葯品使用量減少,國民健康狀況較好,醫療服務滿意度較高的良好狀況。同時其國民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都呈下降趨勢,並且人均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