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創造者
❶ 瘦金體的創造者是誰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創造的書法字體,亦稱「瘦金書」或「瘦筋體」,回也有答「 瘦金體 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他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現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即模仿瘦金體神韻而創。
❷ 歐書楷書的創作者是誰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❸ 隸書的創造者是誰,楷書的創造者是誰
隸書成熟於東漢,東漢連年戰亂,經濟危機,為了節約資源,不提倡書家留名,限制了立碑的潮流。
至於楷書,離不開三國時期的鍾繇。學楷書如果不道鍾繇,說明他就是外行了。
❹ 楷書的創始人是誰
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4)楷書創造者擴展閱讀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❺ 顏真卿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年間,顏真卿擔任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擔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當時,安祿山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招兵買馬,飛揚跋扈。顏真卿預料他必然要造反,便以預防霖雨為由,開挖城壕,增修城牆。又暗地挑選青壯年進行訓練,儲備軍械糧草。安祿山派人來視察,看到的卻是顏真卿天天與賓客好友泛舟江河,垂釣湖濱,飲酒作樂,評書論琴。便以為這是書生所為,不以為疑。
史思明威脅顏杲卿投降,顏杲卿昂首不應。史思明令人將顏杲卿的小兒子顏季明帶來,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對顏杲卿說道:「如果投降了我,你的兒子就有活的希望。你看著辦吧!」顏季明當時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他大聲說道:「爹爹,不能降賊,不能留下千古罵名。大丈夫寧可站著死,不能跪著生!」殘忍的叛軍將顏季明殺害了,消息傳到了平原郡,顏真卿為侄子的壯烈獻身而感動得淚流滿面。
夜晚,滿天星光,月色如銀。顏真卿拿起了筆,打算起草一份祭文,祭奠侄兒的在天之靈。他的心在顫抖,他的手腕也顫抖了。他曾經不知為多少人書寫過碑文,那深厚、豪邁、氣勢磅礴的書體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時候,他為了書寫碑文而要端坐大半天,身不動,手不顫,可是現在,他再也平靜不下來了。此時此刻,他心如刀絞,筆端凝聚著無比的仇恨,也凝聚著深沉的懷念。顏真卿用行書起草了祭侄文稿,他悲憤激烈的感情躍然紙上,又融進了字里行間。這篇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少有的行書墨跡,情注筆端,非常珍貴,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二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