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造紙方法是幾年前發明的
❶ 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大約在何時有了造紙術的發明
古埃及人做草紙的方法大致是這樣的:從河邊採集來一些可以用於造紙的草,然後將其外皮褪下,曬干,然後利用曬乾的部分在木槽里橫鋪一層,縱鋪一層,這樣鋪了幾層之後,將它們壓實,就是一張「紙」了。這種製作過程與我們現在用的紙的製作方式十分不同。現在的紙的製作是利用紙漿製作的。而古埃及的草紙更像中國古代製作竹簡的工藝,名為紙,實際上並不是紙,因為它的製作工藝太粗糙以至於無法算作紙的製作工藝,因此不把它算作紙
❷ 造紙術最早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
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
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
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
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
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
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些過程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深遠的淵源關系。
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破布、漁網等植物原料,經
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來的紙,可謂現
代紙的淵源。
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
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
地傳播開來,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❸ 東漢時期誰發明了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3)最早的造紙方法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1、古代造紙方法:
參照右方圖片,明朝造紙術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工具。圖中所示的造紙方法為中國古代廣泛流傳採用的抄紙法,抄紙法製造速度較快。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
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盪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
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另外在《天工開物》及各種古籍中並未記載但是流傳至今、比抄紙法歷史更久遠的造紙方法為澆紙法。澆紙法主要為傣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所小范圍採用。與抄紙法相比,澆紙法所制的紙更加粗糙,製造速度更慢。
2、蔡侯紙: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3、發明者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❹ 中國是不是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中國是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內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容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
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
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105年,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
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
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
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❺ 最早的紙是什麼做成的誰發明了紙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位於蔡倫紀念園大門口的 蔡倫坐像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❻ 造紙術是我國發明的,那麼西方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造紙術的
西方是從10世紀開始有造紙術。
中國造紙術通過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最早接觸到紙和造紙術的歐洲國家可能是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紙張出現在西班牙不遲於10世紀。在聖多明各城發現的手寫本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紙本文物,由亞麻纖維製成,又經澱粉糊施膠,與阿拉伯紙類似。這應該是逃到西班牙的前倭馬亞朝王子拉赫曼等從阿拉伯帝國帶來的。
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後,用紙量驟增,西班牙便於12世紀自行造紙。最早的紙場建在薩狄區,該地盛產亞麻且臨近水源。這是歐洲本土造紙的開端,但大多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1157年,在靠近法國邊境的維達隆城才建立了一個由西班牙人經營的紙場,而該國的猶太人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由於鄰近西班牙,法國人很快便引進了造紙技術,於1189年在埃羅建造了第一家法國紙場,隨後又在特魯瓦、埃松、聖皮埃爾、聖克勞德和特瓦勒等地建造了新的紙場,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所造紙均為麻紙,與阿拉伯紙基本相似。造紙術通過另一商路傳入義大利。
12世紀寫成的幾份義大利紙本文書被保留下來。整個13世紀,大馬士革紙源源不斷流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於1276年在蒙地法諾建立了第一家紙場,生產麻紙。隨後他們在技術上做了較大改進,用金屬製成打漿器,又向紙內施加動物膠以代替澱粉糊,並生產出水紋紙,使得造紙業飛速發展,至14世紀便成為歐洲重要的紙張供應地。
德國最早開始生產紙是紐倫堡的紙場(1391年),隨後荷蘭於1428年、瑞士於1433年、波蘭於1491年、英國於1494年、奧地利於1498年、俄國於1576年、丹麥於1635年、挪威於1690年先後開始自己生產紙張,至17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均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18世紀以後,隨著文化、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耗紙量與日俱增。由於單一生產麻紙,已使原料供應出現嚴重短缺,人們在不斷尋找替代物。與此同時,他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造紙術的發明地——中國,尋求中國造紙技術發展的新信息,使得中國造紙新術直接傳入歐洲。
後來擔任過法國財政大臣的經濟學家杜爾閣為了使法國的造紙業走出困境,於1765年請在法學習的華人高類思和楊德望趁回國之機幫助解決52項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其中4項與造紙有關。
這兩位華人回國後購買了杜爾閣希望得到的中國紙簾、各種造紙原料標本及紙樣,連同技術說明材料,通過商船從海路寄給杜爾閣,使得法國的造紙技術得到重大改進,極大地促進了法國乃至歐洲造紙業的發展。
(6)最早的造紙方法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過程和途徑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日本的造紙術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日本書紀》記載,中國紙和造紙術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麗王貢上僧曇征、法定,曇征知《五經》,且能作彩色及紙墨,兼造碾磑,蓋造碾磑始於是時軟」。
實際上,日本造紙早於此時,傳授造紙技術的是450年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五經博士王仁及其隨行的漢人工匠。根據對日本法隆寺、東大寺所藏飛鳥與奈良時代的用紙化驗結果,當時造紙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紙制漿技術同中國一樣,用植物灰水對原料蒸煮,更在漿液中加澱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書)、《令義解》(833年成書)和《源氏物語》(1007年)等中均有關於日本官方造紙機構、材料與類型的論述。鐮倉時代以後,日本麻紙漸少,皮紙佔主要地位。江戶時代手漉和紙得到較大發展。和紙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視。
陸上絲綢之路造紙術的外傳。中原地區有兩條陸上通道可達西域:一是從西藏經喜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從今新疆經克什米爾至印度西北部。兩條通道的中國一側,新疆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已於當地造紙,而西藏從唐初(7世紀前半葉)起就有了造紙作坊。
印度造紙法及紙的型制與新疆、西藏類似,印度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年代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紀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紙業。
陸上絲綢之路所經之處都有古紙出土。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樓蘭發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咸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晉紙本文書,大多為麻紙,說明內地的紙早已傳到西域地區。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九封用中亞粟特文寫成的書信,這是客居涼州的中亞商人南秦·萬達在311-313年間寫給撒馬爾罕友人的信件,可見粟特人早在4世紀已使用中國紙。
❼ 紙是怎麼發明的
紙是由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7)最早的造紙方法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造紙術在三世紀初傳入越南;七世紀初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造紙術可能在7世紀以前就已經西傳至西亞地區,早在公元650年造紙術就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到了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794年巴格達出現由中國工匠建立的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
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最初由阿拉伯人在薩蒂瓦建立了造紙廠,1157年基督徒在比達隆建立造紙廠。義大利在12世紀就用阿拉伯人輸入的紙,到1268年才在布里亞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其後,在1293年波洛尼亞、帕多瓦、熱那亞等地相繼出現造紙廠。
14世紀傳入法國,1348年特魯瓦出現法國第一家造紙廠。德國從十三世紀已經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390年在義大利人協助下在烏爾曼·施特羅梅爾建立第一座造紙廠。荷蘭在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建立造紙廠。英國在14世紀初由義大利進口紙張,1495年約翰·泰特(John Tate)在芬·迪頓建立第一所造紙廠。
俄羅斯在1575年建立第一家造紙廠。美洲第一家造紙廠建立在墨西哥城附近的庫爾華坎,美國第一家造紙廠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1729年英國人在費城附近的切斯特克里克建立著名的「長春藤造紙廠」。1803年美國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聖安德路斯鎮建立第一家造紙廠。
❽ 造紙術發明之前都是用什麼寫東西的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就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還沒有紙,要記住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或者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
❾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了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蔡倫改進。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9)最早的造紙方法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
前身是司南。
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
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
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2、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
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
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
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
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
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
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