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創造
1. 紀錄片劇本創作的標准格式
紀實紀錄片為了追求真實,一般沒有劇本,也就是開機——拍攝——剪輯——然後完成紀錄片。
當然,也有以紀錄的形式拍有劇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區》)
紀錄片劇本:《伍廷芳》
1、一張張昏黃的中文報紙,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報刊史》等書籍圖片。
(旁白)他,與友人創辦了中國第一份中文日報。
2、律師穿著律師袍、頭戴假發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第一位獲英國大律師資格的華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黃色調,刻意營造歷史氛圍。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華人「太平紳士」,第一位華人「立法局議員」。
4、條約資料照片,法律書籍圖片。
(旁白)他,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商業法典——《大清商律》。
5、孫中山圖像,北伐時期的圖片、進軍的線路圖等。
(旁白)他,忠心追隨孫中山,頑強抗擊南北軍閥、官僚、政客,一度成為孫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權力的執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會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陽下的崖門炮台,濁浪排空。
8、夕陽下的鄉村。小巷、舊屋、野草、葵樹,雞犬相聞。
(旁白)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官來橋,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榮彰,早年因家貧,遠走新加坡經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歲時,隨父親回到中國,定居廣州芳村。
(采訪設計1):伍廷芳從小非常聰明。13歲那年,被土匪綁票一個多月。在匪巢,伍廷芳發現伙夫是被土匪擄來的同鄉,便合謀在土匪外出時,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離匪窟。
(采訪設計2):伍廷芳少時厭棄四書,喜讀小說。有次,老師要求寫題目為「不歸於楊由歸於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規矩要先「破題」。伍廷芳就把《紅樓夢》里賈寶玉所作「歸於墨」的破題抄送上交。老師沒讀過《紅樓夢》,把文字圈得丹黃燦然。後來老師去應鄉試。卷中恰恰有這個題目,老師將伍廷芳的破題給錄出來,居然瞞過主考,中了舉人。
9、輪船駛過,濺起的浪花。輪船遠去。
(旁白)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爆發,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擊。社會劇變,斷絕了科舉之路,不少士人學子只好另覓前途。
10、香港。聖保羅書院外景,鏡頭拉向蔚藍的天際,再切換成歐洲西方各國政治中心的風貌(表示伍廷芳之嚮往)。
(旁白)香港,英國殖民地,得開西方風氣之先。伍榮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頭地,改換門庭。1856年,伍廷芳進入香港聖公會辦的聖保羅書院,「治英文、算學、格致諸科,試輒冠儕輩」。漸漸的,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就在他心中紮根。
(1)紀錄片創造擴展閱讀: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
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記和紀是有分工的,兩者在不同的場合出現,有一定的規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記和紀都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
「紀錄」一般只做名詞用,指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以內記載下來的最高成績,如打破紀錄,創造新紀錄等。「紀錄」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某方面的最好成績。另一個意思是指對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的記載。
「記錄」在做動詞時,指把聽到的話或發生的事兒寫下來,例如記錄在案。記錄在做名詞時,指當場記下來的材料,如做會議記錄,也指做記錄的人,如推舉他當記錄。
記錄片一般是指一些寫實的影片,年代比較近的,紀錄片與記錄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樣的,沒必要區分得太開。
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維爾托夫、約翰·格里爾遜、尤里斯·伊文思。
體現出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一般來說,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的在場這個事實,就可以影響被記錄的情況。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來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
被記錄的情況的代表性也影響到一部紀錄片是否寫實。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在裁剪時往往更加願意選擇帶有戲劇性的鏡頭,而這些鏡頭並不一定是這些動物典型的生活習慣。紀錄片的拍攝者的個人觀點和他的評論也可能影響一部紀錄片的寫實性。
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中評論者喜歡用擬人的語句來描寫一個動物的行為,而實際上動物的行為與擬人的描寫可能毫不相關。
2. 什麼是科教紀錄片
這些東西肯定對你有所幫助!!請你仔細看看!!
紀錄片的教案
1、關於紀錄片定義的調查
日本東京放送(NHK)科教欄目的創始人、紀錄片資深導演 YASUMA (安間總介先生)在1996年曾經搞過一個關於電視紀錄片定義的調查,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a、歐洲、北美、以及日本這些不同區域9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他們所在的國家沒有關於"電視紀錄片"的統一定義。
b、問及這些紀錄片人自己有沒有關於電視紀錄片的定義的時候,結果100%的人都認為自己心中有一個紀錄片的定義。
2002年,我又與安間總介先生對中國 的50位有5年以上紀錄片創作經歷、並有作品在國際或國內獲得大獎的紀錄片人做了一個聯合調查,其結果較大不同:
a、中國的紀錄片人認為國內沒有紀錄片統一定義的比例與別的國家大致相同,達90%以上;
b、中國紀錄片人自己心中有紀錄片定義的比例卻遠不如別的國家那麼高,還不到30%。 這些調查說明了很重要的兩點:世界各地對於紀錄片都沒有一個統一而明 確的定義;中國的紀錄片人不太張揚自己的個性、創造的意識總體上也不如國外的紀錄片人。
其實紀錄片是非常需要創造性的,近些年來不斷出現的形式,加上紀錄片所關注內容的無限豐富性,都在證明紀錄片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雖然很難給紀錄片下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並不等於說紀錄片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恰恰相反,紀錄片擁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品性。事實上紀錄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視樣式都努力地尋找自己的定義。下面就來列舉分析一些不同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
2、關於紀錄片的不同表述
在西方的影視論著中,很少對紀錄片作明確的正面定義,往往用"非虛構" non-fiction
這樣籠統的界定進行觀照。在法國更有人把所有非虛構的影視作品通稱作紀錄片。
a、1991年法國《電影詞典》稱: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製作的影片,稱為記錄電影。
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文獻"的品質,無論是起來源還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獻",可見其對於紀錄片歷史感和真實性的追求。
b、《朗文英語詞典》:紀錄片--通過藝術提供事實;
相比較而言,這個定義簡單的多,不過同樣涉及製作手段和目的兩個方面。有所不同的事,提出了創作的藝術性。這樣的明確而直接在別的定一種並不多見。
c、美國《電影術語匯編》: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她具有一個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觀點,但它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運用編輯和音響來增進其觀念的發展;
這個定義頗具美國實用主義的特點,它明確提出了許多人總是迴避的紀錄片主題問題、創作者的主體性問題,還有創作過程的藝術手段,甚至突顯了影視語言的技巧:編輯技巧以及音響功能的運用。
d、《牛津詞典》:(紀錄片是)人性記錄(說明人性的事實或事件),強調了詞根document 的記錄性和實證性;
雖然從字面的表達來看,這個定義與國內的定義差別很大,實質上它與國內的定義最近。
"人性"與"記錄",正是國內的紀錄片定義努力要表達的,也是孜孜以求之的。關於這個特點後面讀了國內的定義後悔感覺更深。
e、美國電影史家埃里克•巴爾諾認為紀錄片作者"和故事片藝術家不同,他不專心於創作,他通過對自己所發現的東西進行選擇和並列而表現他自己。"
這個定義雖然特別強調了"自己",自己發現、表現自己,其實它最為本質的部分還是"發現"。正是這一點,限定了紀錄片創作的根源應該事現實存在的東西,作者只能發現,而不是創造。
f、卡雷爾•賴茲、蓋文•米勒《電影剪接技巧》:"故事片和紀錄片的根本區別在於故事片主要表現情節的發展,而紀錄片則主要是闡述主題。"
g、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
伊文思關於紀錄片的描述意義也很深遠,簡單的幾個字強調了來源、手段與目的:"記錄""現在"稱為"歷史",可以挖掘的含義很多,我非常欣賞的是其中暗示的紀錄片應該具有的歷史責任與歷史態度。我以為這正是紀錄片最為緊要的品性。
在國內紀錄片的表述也有許多,下面列舉以下幾種:
a、《現代電視紀實》(朱羽君,1998):電視紀錄片的核心含義應該是要求以真實地記錄人類的生活,以現實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結構,它雖也可以有藝術手法,但語言本體必須保證素材的真實性和編輯的生活自身的邏輯性。
b、《紀錄片創作論綱》(鍾大年,1997):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像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創作者對這一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視片。
c、《中國應用電視學》:紀錄片--影視藝術中對某一事實或事件作紀實報道的非虛構節目,直接從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態來表現生活,真實環境時間中的真人真事。
d、《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呂新雨,1997)紀錄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的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環境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
E、《電視紀錄片製作》(吳保和,1999):通過電視攝像機(或電影攝影機)的磁帶(或膠片)紀錄下來的一切內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現象、人類社會中的人物和事件,這些內容不是人為的虛構出來的,而是現實中已經存在的或正在發生的。
國內對紀錄片進行界定的時候,經常會加一些補充性的說明:紀錄片應該直接關注人,不著重事,著重人的本質力量,人的生存狀態,人的性格和命運,人與自然 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關注深層永恆的東西;注重感受和體驗的共時性,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較完整的動態過程和情感積累;強調真實與真誠;等等, 足見國內對於紀錄片這種作品類型的期待與厚愛。
相比較國內與國外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有些不同的地方,第一,國外的紀錄片定義注 重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而國內的更注重人文的關懷;第二,國外的紀錄片定義更強調作品的觀念和主題,而國內的更強調客觀反映和對現實生活的還原;第三,國 外的紀錄片定義強調創作語言的豐富性和風格的多樣性,而國內紀錄片定義更強調"紀實"一種風格。
看得出來,國外對於紀錄片的定 義的表述並沒有像國內的那樣嚴謹,突出的是關鍵性的品質;也沒有像國內的那樣附加過多的限定,強調的是紀錄片最為本質的力量。相比較而言,國外關於紀錄片 的定義更為多樣化,自由度也更大一些。然而,它們對於紀錄片本質的判斷和追求是非常明確和固執的。同時,國外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也更為直接可感一些,更便 於指導拍攝。
3、紀錄片是把過去或現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進行人性的還原和記錄,並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盡可能描述(敘述)一種真實的歷史 並盡可能接近一種真實的描述。盡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第二講 紀錄片人的特殊素質要求
《世界紀錄電影史》中的一段話,對於紀錄片功能和特性的描述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真實性與權威感是紀錄片的命運所系,無論動機如何,對於利用它的人們來說,這兩點是誘惑力,也是對事實進行啟發或欺騙的力量源泉。"
的確,紀錄片給人以"真實性"和"權威感"的期待,而紀錄片導演則會以事件第一見證人、記錄者的姿態出現。對於這種特性,當我們現在回望過去的紀錄片 時,會有更為明顯的感受。因為我們現在要了解過去的歷史的時候,紀錄片變成了最值得信賴的原始資料。然而,從紀錄片創作的歷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的紀錄片讓人驚醒:紀錄片具備真實感和權威性的同時,也存在著欺騙的可能性;具備宣揚正義的力量,也可能為宣揚邪惡效力,對此,紀錄片作者的人性和良心往 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提出紀錄片人的特殊素質要求,是紀錄片人的使命所必需的,也是做好一部紀錄片所必需的。
1、責任與良心
紀錄片最主要的是記錄社會,記錄社會的現狀、記錄社會的發展、記錄社會的變遷。因此,我們的紀錄片工作者應該把鏡頭對准社會的不同階層、社會的不同角 落,有責任去關注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紀錄片工作者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有時還應該是推動社會發展 的一種力量,這是紀錄片人的責任。
紀錄片工作者在很多時候是某個歷史事件的唯一見證人,對於這段歷史的描述是否真實、客觀,主要並不是取決於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良心。紀錄片人應該是無私的、坦盪的、具有正義感的。
觀摩:《我們為何而戰》。
《我們為何而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作的最好的一套系列宣傳片,也是分析戰爭的原因以及描寫激烈戰況的最佳紀錄片,美國法蘭克•凱普拉創作的這套系 列片"使得所有美國人都在它的節奏、比喻的詞藻以及態度之中去面對敵人,呼籲美國人民集中力量與意志去戰勝敵人……這些有力的影片被在美國的軍隊區奮戰、去堅持並贏得勝利,它們還相信它的人物尤其道德的必要性,而經由整套系列的製作來對美國的原則保有信心,也即享有自由、正義以及幸福的權力是不容否認的, 它們是奮斗的代價,而且勝利在望。"(參見Richard M .Barsam《記錄與真實》)這套系列片及時地介入了當時最值得關注的戰爭的現實,並有力地影響了事態的發展。這種責任感和良心所創造的正義的力量,應 該是紀錄片最為本質的使命。
2、真誠與人性
紀錄片著力於記錄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類的命運,創作的出發點、創作的 過程、以及最終作品的影響,都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真誠是紀錄片創作成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素質。只有真誠才能感受生活的真實狀態;只有真誠才能獲得 被拍攝人的真情流露;只有真誠才能告訴人們現象背後的本質。
而人性化的觀念,是發現紀錄片題材和發掘紀錄片題材的一把重要的鑰匙,也是紀錄片創作的一個很好的視角,使得觀察、理解和反映生活都有了得體的方法,不至於偏離或偏激。
3、耐心和吃苦
相對於別的影視工作者,紀錄片創作者這絕不是一個風光的角色。相反,他們的風險很大:由於有多方面的不可知性,成功的幾率不高;在中國,紀錄片的市場幾乎沒有建立,社會的回報不大;創作題材的選擇往往是那些非常事件、非常地方,有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由於紀錄片創作多採用紀實跟蹤拍攝的方法,去記錄現實中人的生存狀態,或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會有許多不可預知的情況。可能原來跟蹤的線索,到後來 發現與主題沒有什麼關系;或者由於拍攝的人物或事件,並沒有想像中那樣有戲劇性;或者原來的線索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中斷了;等等。因此,紀錄片的拍攝片比 經常是幾十比一,甚至幾百比一,而且創作周期都比較長,有時為了等候一個瞬間、捕捉一個細節、展示一個場景,需要做很遠的路、等待很長時間。還有也可能是 經費方面、時間方面、設備方面、創作環境方面等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紀錄片創作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耐心,吃更多的苦。
4、歷史觀念和科學精神
紀錄片大師伊文思說:"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這句話很值得回味。紀錄片拍攝雖然是一種創作,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創作。盡管是 拍攝當前的事,卻是在書寫歷史;雖然是一種創作,強調的卻是一種記錄;雖然是創作,並不是個人的事,而更像一個旁觀者、代言人。從這些特性上來說,紀錄片 的創作需要一種歷史的觀念:要以歷史的責任感去選擇題材、發現題材;要以書寫歷史的態度去反映生活、記錄時代;要以歷史的觀念去思考和判斷。
有的紀錄片是對於過去事件和人物的回憶,也需要修治歷史的態度對其進行描述,對資料的選擇、扮演再現方法的運用,以及某些以難處的實證上,均需要一種歷史的觀念和科學的態度。
與其說紀錄片是一種藝術,還不如說它是一種歷史。因此,紀錄片創作需要科學的精神也就必然的了。這里的科學精神,體現在拍攝記錄的方法要得當、觀察思考的態度要嚴謹、對於事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
紀錄片創作過程中那些技巧和方法方面的素質要求,我們將在後面再敘述。
第三講 紀錄片的題材選擇
紀錄片的題材應該是很寬泛的、無所限制的,如果能很完整的從各個角度去記錄我們時代社會的變遷,那是理想的狀態。事實上,我們只能夠選擇其中極其少的部分進 行記錄,這樣就有了選擇。這種選擇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相關部門整體宏觀規劃的角度、從一個電視台欄目設置的角度,以及從個人創作的角度,對題材選擇 都會有各自的要求,在這里要談的是紀錄片創作中題材選擇的一般性問題。
中國近20年的紀錄片在題材的選擇上存在著一些偏離傾向,幾乎絕大 部分的作品都把鏡頭對准了偏遠的山區、沒落的文化、弱勢的群體。有一年當紀錄片學術獎評委,送選的近200部片子中差不多70%是關於殘疾人等弱勢人群 的,但是評委們甚至不得不達成一個口頭的協議:來年再選送此類片子,原則上不予入圍。這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對紀錄片的選題不應該採取這樣的方法來 限制的,而且也不是說不可以關注殘疾人的題材,關鍵是太多的人去做相同層面的關注,只停留於同情的眼淚,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對那些主流的人群和社會幾乎沒 有涉及,這樣,並不符合紀錄片的精神,也沒有很好地發揮紀錄片的功能。紀錄片題材的選擇上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時代內容
中國當今的社會可謂風起雲涌,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在經歷著不同層次的變革。這種時候,社會的結構形態、價值體系,人們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都處於一 種動態之中。紀錄片責無旁貸的要去關注、見證這種時代的變遷,記錄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的生活境況、情感經歷以及精神追求;記錄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 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處境和走向。
因為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當中,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工作單位、社會地位等都經常會改變、遷移和流動,在原先的價值觀念、道德體系都在進行重塑,可供人們選擇機會更多了,同時危機感也增加了。紀錄片工作者應該著力去展示這種特定背景下的社會現實和人的生活狀態及內心世界。
2、關注主流群體
近些年來中國紀錄片的製作數量不少,每年都有上千部(集)。然而,在2001四川國際紀錄片電視節上,有一位美國的紀錄片專家,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感想:很難從中國的紀錄片中了解中國當今真實的狀況。這對於我們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紀錄片有責任全面真實的反映和記錄社會生活。然而,我國近些年來拍攝的紀錄片中,遠遠不能全面展示社會生活的全景。因為,絕大多數的片子所關注的都是非 主流的,幾乎很難看見關於主流文化主流人群的片子。這種不平等的觀照,大大影響了紀錄片功能的發揮,也無法充分展示紀錄片的力量。因為,但它脫離了主流以後,就變成個人色彩的為主的東西了,而這並不是紀錄片的定位。
分析起來近些年來人們傾向於個人色彩的題材,原因是多方面 的。首先是,相比較來說,這樣的題材容易把握,如對那些弱勢人群、邊緣文化的題材,從情感層面容易得到認同和共鳴;而主流的題材則不容易把握。其次是對紀 錄片的本性認識不夠,被許多人當作個人味道很濃的東西,而淡化了本來應該具有記錄時代社會的品性。第三,個人化的東西容易操作,拍攝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協 調;而社會化的主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力,製作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雖然,我們也要鼓勵民間的紀錄片人創作富於個性色彩的作 品,關注個人興趣范圍內的題材,但這終究不應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主體,不然,就會有愧於時代,也有愧於紀錄片。因此,我們在題材的選擇方面,應該多倡導一些 對社會主流群體、主流文化的關注,以便把握時代潮流,反映時代潮流。
3、關注民生
紀錄片應該關注民生問題。民生不 僅應該是許多紀錄片直接關注的問題,也是紀錄片思考的一個重要的邏輯起點和終點。特別是在社會的轉型時期,民生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譬如移民問題、土地問 題、下崗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都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應該是紀錄片關注的不可忽視的一類題材。因為,在和平時期,人民生活的品質應成為每個文明社會 追求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成為紀錄片工作者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紀錄片才會有影響力,才會有力量,才會有魅力。
3. 關於紀錄片創作
1如果只談記錄片本身,那麼它沒有任何意義!
更重要的是紀錄片給觀眾帶來了什麼。也許只有把影片播放出來,它彷彿才有了生命。但無論怎樣,一個影片的真正現實意義應該是留給觀眾的。好的紀錄片則是給人啟迪或發人深思的。
2故事性與記錄片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有了故事性的紀錄片才更加好看,更加吸人眼球。
但紀錄片也絕對不是只講故事,紀錄片還是本著紀實的本質的,具有故事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容易讓觀眾理解的方式。合理的適當運用故事性,才能是紀錄片更加好看,更加富有深意!
3敢問何為 過程型紀錄片 ?
4. 紀錄片 概念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以不能虛構情節、不能用演員扮演、不能任意改換地點環境、不能變更生活進程為其基本特性。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嬰兒的午餐》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創作特色:
一、「社會類」長紀錄片佳作的主要創作特色
1、 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話語權去影響社會輿論」。因此,中外的紀錄片作者在拍攝題材的選擇上及節目內容的主題思想表達上都頗費心血。
2、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心」。在這個方面,本屆獲獎的優秀作品都有著共同的進步和突破。
3、 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一是人物傳記片敘事方法有突破。
二、「人文類」長紀錄片呈現新的創作形態及發展趨勢:
1、注重並運用紀錄片「故事化」的創作手法,融入大眾「娛樂化」元素。
2、調動多種創作元素達到完美的整體藝術效果。
在當今國內外大量經典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絕大多數體現了新歷史主義的敘述策略,比如國際水準的紀錄片如《失落的文明》、《清宮檔案》、《國寶背後的故事》、《世界遺產》等片,現從上述幾個方面闡述。
1、真實再現。2、形式論證。3、浪漫傳奇的情節設置。(詳見http://cache..com/c?m=&p=9d7dc64ad2840bff57efc36457&user=)
5. 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方式
紀錄片是供人們觀賞的藝術品,「好看」是紀錄片的「核」。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講故事」。那麼故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筆者認為,故事是由矛盾構成的。我們在選材或者拍攝的時候,首先要看所拍攝的題材中有沒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創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節細節。作者還要在後期的剪輯中,不妨使用設置懸念、人物鋪墊、交叉敘事、加快節奏等故事片創作手法,以加強紀錄片的故事化創作。在真實紀錄的基礎上,紀錄片故事的敘事方式與故事片並沒有多大區別,如懸念、細節、鋪墊、重復、高潮等,這不僅是故事片的專利,也可以在紀錄片中派上用場。一般說來,打擊犯罪紀錄片的收視率會高於普通紀錄片,如《中華之劍》、《潛伏行動》曾經引起收視沖擊波,畫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構成了視覺的懸念。
紀錄片故事化創作有這樣幾種不同形態:
1、畫面語言直接敘述故事;2、對畫面進行故事化剪輯;3、講述故事兼有畫面接應;4、話筒采訪故事,配上相應的畫面;5、解說詞直接敘述故事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我們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種創作形式,紀錄片都不應該是嚴肅的政治論文和哲學講義,它應該是供人們觀賞溝通的藝術品。而藝術品的主要價值就是好看。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紀錄片中,已經大大加強了節目的故事性。象長紀錄片《毛毛告狀》、《伴》等,不僅片中有故事、矛盾,還有人物沖突。近日評出的第四屆《中華薈萃》紀錄片獎中,獲得一等獎的《草台幫的頭家》《簡潔人生》、《馬明山的故事》等節目都是故事性強、可視性強的作品。去年獲得中國紀錄片大獎的《陳小梅進城》、《紙殤》、《阮奶奶徵婚》等,更是紀錄片故事化的典範。
細節也是紀錄片故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細節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細節作為情節的一部分也直接參與故事,換句話說,細節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紀錄片留給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個個真實感人的細節。日本獲國際大獎的《小鴨子》里,編導在公園內野鴨成長遷移的過程中捕捉了這群野鴨中最小最弱的一隻並用兩個細節扣住觀眾心弦:一是當鴨群紛紛離開池塘,只剩最後一隻最小的不能飛,它幾次想條跳過最後一個石階,卻一次一次總是失敗,它並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幾次,才成功。這個細節在展示過程中,觀眾綳緊了神經,心也隨著小鴨子的起跳而跳動。第二個細節是當鴨群長大,欲離開皇家公園時,所有的小鴨均揮舞著翅膀直沖雲霄,惟獨那隻最小的鴨子試飛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氣餒的小鴨直至第八次才穩穩地升空與夥伴們會合。這一細節是鴨子故事的終結,也給了觀眾巨大的心靈沖擊與感情洗禮。
然而今天,有些創作者一談起紀錄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紀錄片說成是故事片。實際上,我們把紀錄片拍的象故事片那麼好看不是更好嗎!紀錄片與故事片的根本區別不在於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虛構還是非虛構」。如果因為保持與故事片的距離而丟棄故事性,無疑是為了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掉了。
6. 紀錄片的創作模式有哪些
一、格里爾遜式,二、真實電影,三、訪問式,四、反射式
(一)格里爾遜式 又稱直接宣導式。 又稱直接宣導式。這個模式是以英國著名紀錄片導 演格里爾遜而命名。 演格里爾遜而命名。 1929年,英國出現了以格里爾遜為首的「英國紀 年 英國出現了以格里爾遜為首的「 錄片運動」 其特點是影片內容重視社會功能, 錄片運動」。其特點是影片內容重視社會功能,形式 上依賴解說詞來配合畫面, 上依賴解說詞來配合畫面,強調把電影用宣傳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爾遜宣稱: 我把電影視為講壇, 有目的。正如格里爾遜宣稱:「我把電影視為講壇, 用作宣傳,而且對此並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傳,而且對此並不感到羞愧,因為在尚未成型 的電影哲學中,明顯的區別是必要的。 的電影哲學中,明顯的區別是必要的。」這種模式把 紀錄片當成了傳播與勸服的工具, 紀錄片當成了傳播與勸服的工具,認為它是一種直接 宣傳的手段。 宣傳的手段。 其代表作是格里爾遜1929年拍攝製作的《漂網 其代表作是格里爾遜 年拍攝製作的《 年拍攝製作的 漁船》 第一次將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銀幕, 漁船》,第一次將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銀幕,也是一 部在現實生活中拍攝的影片。 部在現實生活中拍攝的影片。 後來,格里爾遜將紀錄電影定義為「對現實的 後來,格里爾遜將紀錄電影定義為「 創造性處理」 所謂「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 創造性處理」。所謂「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主要 指採取戲劇化手法對現實生活事件進行「搬演」 指採取戲劇化手法對現實生活事件進行「搬演」甚 重構」 至「重構」。 當代中國電視專題片從形式到創作手法都與 直接宣導式一脈相承, 直接宣導式一脈相承,直接宣導式導致中國電視專 題片的誕生。 題片的誕生。 二、真實電影式。 「真實電影」是對20世紀 年代出現 真實電影」是對 世紀60年代出現 真實電影 世紀 於歐美等國的「真理電影」 直接電影」 於歐美等國的「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 的統稱。它強調紀錄片應對現實進行「客觀」 的統稱。它強調紀錄片應對現實進行「客觀」 展示。從影片樣式看, 展示。從影片樣式看,可以說它是對格里爾 遜式紀錄片的反叛。 遜式紀錄片的反叛。「最純粹的真實電影甚 至視解說為天敵,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 至視解說為天敵,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只 是客觀地記錄被拍攝對象的聲音。 是客觀地記錄被拍攝對象的聲音。」 由於對「真實」的理解不同, 由於對「真實」的理解不同,真實電影 又分為兩個流派: 直接電影」 又分為兩個流派:「直接電影」和「真理電 影」。 「直接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紀 錄片製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電影運動,它主 張攝影機和拍攝人員應該像「牆上的蒼蠅」 一樣,在不介入的長期觀察中捕捉真實。代 表作品是羅伯特·德魯的《初選》(1960年) 《幸福母親的一天》(1963年)等。 我國的代表作如:成都電視台拍攝的 電視紀錄片《平衡》2001年獲19屆電視金 鷹獎最佳紀錄片作品獎。 「真理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法國電 影銀幕上出現的關注社會問題的影片,電影 干預社會的傾向日趨明顯,這股潮流在當時 被稱為現實主義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讓·魯 什的《一個夏天的記錄》(1960年),他們 1960 承認攝影機的存在可以對現實產生影響。 「紀錄片製作者不再是躲在攝影機後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積極參與被拍攝者在被拍攝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攝者在攝影機面前 說出他們不太輕易說出的話,或不太輕易做 出的事。」 我國的代表作如:《小留學生》。 「直接電影」和「真理電影」都是 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 真理電影」 以追求真實為目的, 以追求真實為目的,都是在同期錄音的 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但兩者還是有明顯 區別: 區別: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 的純粹記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 的純粹記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 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的手法; 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的手法;後者 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記錄現實, 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記錄現實, 而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 而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除在紀 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等策略。 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等策略。 三、訪問式。 這是在70年代紀錄片美學觀念發生重 大革新的情況下出現的。它首先出現在美國 女權主義的一些紀錄片中,以後又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採用,這種模式的紀錄片完全 由訪問和談話組成,一個訪問接一個訪問, 整部片子是建構在訪問上面的。「見證人— —事件參與者,直接站在攝像機前講述自身 的經歷,時而做發人深省的揭露,時而做片 言只語的佐證,形成了當代紀錄片的標准模 式。」 其代表性電視欄目是美國CBS的《60分鍾》, 我們的《新聞調查》也屬於此。1999年《新聞調查》 欄目製作的紀錄片《海選》獲蒙特卡羅國際電視節 銀獎。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攝過程中,把拍攝者 與被拍攝者之間如何中運作和互動的關 系呈現出來,也就是被拍攝者像一面鏡 子一樣把拍攝者給「照」出來的一種創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幾種的觀察、訪問、 以及攝影機前後人物之間互動等多種記 錄方式,使「紀錄片永遠不再是再現的 形式。」 在這類作品中,製片人本身成為事 件的見證人——參與者,也是作品社會 意義的創立者,被拍攝者與拍攝者之間 的互動過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現出來。 創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評價、情緒傳達 給觀眾,表明紀錄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詮釋者,他的看法無法取代事實本身。
7. 如何評價BBC拍的關於中國的最新紀錄片《中國創造》
中西方價值體系完全不一樣,加上長期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分化,不能夠期望視頻完全透過西方視角來正確解讀中國。視頻里
面介紹和解讀中國都帶有濃厚的西方價值輸出,和西方傳統的固化思維。當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和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因為其產生的激烈的價值反饋則沒有
必要有害而無益。 還是要客觀,保持平常心吧!
8. 紀錄片《創新中國》主要講了什麼
《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劇集目錄:
第一集 信息
「0」和「1」建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信息和數據無處不在,在線互聯無往不利,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信息革命。在中國,炙手可熱的信息領域,正在引發巨大的社會變革。
從偏遠山村到現代都市,從古老的傳統行業到新銳的試驗場,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量子通信……最熱點的領域探索帶來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我們將看到創新力量引導的數字變革以及它所描摹的未來圖景。
第二集 能源
煤能夠變成石油嗎?太陽能夠被人造出來嗎?人體能成為發電機嗎?
最大膽的嘗試、最新型的能源,都將在這里展示。思考世界能源危機、面對審時度勢的考驗,中國人在世界能源領域不讓責任與擔當。以東方智慧結合現代科技,創新精神推動能源變革,正在為中國,也為世界打造一個充滿動力的未來。
第三集 製造
現代人的生活是「製造」出來的。從簡單的製造到真正的「智」造,中國人已經加入到爭奪未來的賽跑!機器、生產以及產品,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
傳統製造業將走向何方?透過紛繁復雜、不斷升級的技術和發明,我們正在把握製造前行的脈搏。在這一集你不僅看到世界上最薄的玻璃、最靈活的機械手臂,還有努力堅守與執著奮斗的精神!
第四集 生命
生命,有時候可以簡化成一個化學公式。
人類正是在對生命的認知中,獲得智慧和力量。在有限的地球上生存,如何攻克疾病、延長壽命?怎樣收獲更多的糧食、戰勝飢餓?能不能創造出嶄新的物種?中國科學家大膽探索、小心求證,創新在生命科學領域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驚喜。
第五集 空海
無數星辰構建的廣袤空間,始終神秘莫測。
海洋的幽暗深處,孕育著不為人知的生命。
從製造「天宮」到化身「蛟龍」,中國人夢想飛向太空,也在努力探索深海。如何才能抵達11000米的海洋最深處?什麼樣的空間站能幫助中國人登上月球甚至探索火星?
在對於空間和海洋的探索中,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探索者無畏,必將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在大海與星辰的方向。
第六集 潮起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從基礎科學到工程建設,從政府到企業,這是一個萬眾創新的時代。故事發生在長城腳下世界最深的地鐵站,也發生在瀕臨倒閉的製造車間;世界上最聰明的公司夢想開發另外一種智慧,中國最老牌的經濟特區也在醞釀新的騰飛。
熱情與活力,無所不在。那些推動中國創新的精神與面貌,時時浮現;那些影響未來的深刻改變,正在中國發生。
(8)紀錄片創造擴展閱讀
拍攝過程
《創新中國》在影片拍攝期間,聯系了國內頂級科研團隊,復原了和央視紀錄頻道淵源深厚的已逝播音員李易的聲音,為紀錄片配音。這一舉動,既充滿著電視人的情懷,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
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創作團隊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
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總導演史岩如此解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製片人徐歡透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新中國(央視大型紀錄片)
參考資料來源:央視網-紀錄片《創新中國》-頂級首播_紀實台
9. 《中國十大必看紀錄片》是什麼紀錄片
《請為我投票》、《英和白》、《高三》、《算命》、《老唐頭》、《河西走廊》、《故宮100》、《布衣中國》、《我從漢朝來》、《漢字五千年》。以上10部紀錄片深刻的反應了事物的發展和文化內涵,值得深思。
9、《我從漢朝來》: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本片以獨特的視角「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三年間尋訪百餘處歷史遺跡,用影像復原了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
10、《漢字五千年》:用講故事的方式,藉助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將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人以及歷史充分展示出來,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看完才明白,漢字的博大精深是其它任何文字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