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與創造
Ⅰ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誰創造出來的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Ⅱ 怎樣創造一首又有春節寒假旅行冬季的還有雪景等等的一首格律詩
怎樣創造一首又有春節寒假旅行冬季的還有雪景等等的一首格律詩?
Ⅲ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麼區別
1、盛行的朝代不一樣,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所作的詩。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又稱長短句,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
2、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唐詩主要是五、七言詩,詞則要按詞牌填詞,句型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曲和詞類似,要按曲牌填寫。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
3、產生的背景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詩是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統和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誕生的。唐人總結了詩經和樂府等前人詩歌的成就基礎上,將詩歌的格律進行系統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詩的創作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體式。
為了區別於以前朝代的詩歌,史稱「新體詩」。宋詞是在唐詩以後形成於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於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宋詞稱為「填詞」。元朝以後,蒙古人統治中國,對漢族的知識分子實施打壓政策,很多文人鬱郁不得志,於是,轉入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來.所以,促進了元曲的大繁榮。
4、宋詞的詞牌是中原地區的曲調,元曲則是來源於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3)格律與創造擴展閱讀:
山水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雲、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於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詩 、五絕、五律。
代表作:王維:《山居秋暝》、《西施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孟浩然:《過故人庄》等、
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特點: 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嚮往與情懷。
代表作:高適:《燕歌行》、《別董大》、《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像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
現實詩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沉鬱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等。
Ⅳ 新時代如何創新傳統格律詩詞傳統格律詩有何特點
常見的形式有七言、五言的律詩和絕句在中國古典格律詩里,就是近體詩。曲、詞也可稱為格律詩。這種傳統和古老的詩體,字數、結構嚴謹、平仄、行數或用韻、輕重音都有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定數他的句數。如,律詩一般講究押韻和平仄、對仗和押韻。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有不同的格律詩在不同的國家。如中國的近體詩(律詩、絕句)、西方的十四行詩、四行詩、五行打油詩、義大利的三行詩、西班牙的八行詩以及日本俳句等。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人傳統格律詩詞,是把音樂、美學和中國文學發揮到了極致的產物。先談如何發揚和繼承,達到或接近古人的水平才能創新。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的創新,共同營造推崇,需要綜合水平是全面的。新的時代特徵的,有必要進行革新傳統格律詩詞。
不是不可以創新,而是極其想並鼓勵創新。創新就先應該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嘗試和勇於探索,這是必須支持和鼓勵的。一個團體或者一個人,大家詩詞歌賦、美學修養、音樂水準都接近抑或超越古人的時候,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就能隨心所欲地創新和創造了。自然可以寫一首好詩詞,自創體裁,好曲子譜一首,現在利用網路時代的力量,形成爭相傳唱、洛陽紙貴、依律創作的氛圍,也成了形成了創新。可不管怎麼創新,都是肯定耍回歸詩詞的本源,產生共鳴讓讀背,美的享受帶來,感覺到文字的魅力。
Ⅳ 怎樣創造古詩
塵心逐日月,淡墨舞春秋。
寧共珠璣碎,不同瓦礫留。
清粥祭五柳,白眼看王侯。
功過千年在,得失一土丘。
Ⅵ 怎麼理解改變「格律」就是創新
你可以理解為,因為只有創新的時候才會發現出更多有趣的東西,才會發現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Ⅶ 盧梭對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
盧梭對浪漫主義文學抄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自然風光的描寫上。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的文章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寫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強調自我兩方面探討盧梭與浪漫主義文學的關系。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號。
但它卻是盧梭最早提出的。盧梭主張從丑惡現實回到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中。他在小說《愛彌兒》中,寫道:「在自然的狀態下,是存在著一種不可毀滅的真實的平等」。他認為城市是坑陷人類的深淵,能夠更新人類的是保持自然狀態的鄉村。
(7)格律與創造擴展閱讀
盧梭的浪漫主義特徵
1、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Ⅷ 格律是誰創造的
詩詞格律起源於先秦,繁盛於唐宋,具體由誰創造無從得知。
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內典詩詞形式美容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由此產生了詩詞格律的規范要求;它涉及中國文體學、音韻學、詞學、音樂學等多方面的學科,是中國古人對形式美高度關注後的產物。
(8)格律與創造擴展閱讀:
近體詩包括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一部分五言絕句、一部分七言絕句。之所以說只是一部分的絕句,是因為絕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體詩要求的古絕。
近體詩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礎上擴充來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詩只須記住以下規律,不必背誦,也就自然掌握了。
Ⅸ 怎麼理解改變「格律」就是創新請舉例說明
我認為理解改變格規就是創新,請舉例說明,我認為他就是好比說一個人喜歡一件東西,老是從這件東西下來,突然之間他創新了,有的改變了,這不就是可以了嗎?
Ⅹ 對仗與對偶的區別
對仗與對偶的區別:
1、兩個概念。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復使用同一詞語。
2、兩種語言形式。
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這是詩詞創作所不允許的。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
3、運用於不同文體中。
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
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總結來說:對偶用於散文和詩歌,對仗只用於律詩或對聯。對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對仗上下聯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對偶上下句不講究平仄相對,對仗上下聯必須平仄相對。
(10)格律與創造擴展閱讀:
對仗與對偶的相同點:通過比較看,二者相同點在於都有一個「對」字,說明了都應該是兩句相對的,整體結構要相同,意義是要相關(也就是有一定的聯系)。其審美作用都是使語言的音韻更加和諧,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美,提高表達效果。
由於不同的文體對各自表達的要求不同,所以對表達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它整飭了語言,增強了語勢,而且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使語言頗具形式美和表現力。
對仗則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興起於隋唐的格律詩,嚴格要求律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這一方法同時也為詞曲創作所採用;後來又被用於對聯撰寫。
由於律詩詞曲的創作本身對語言運用有很高的藝術要求,講究煉字煉句,而對仗正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極大提高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對仗的這些特殊功能顯然是對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說「對仗」是格律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重要標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詩詞中的對仗雖同時也符合對偶的標准要求,但鑒於「對仗」本身的特點,並且為了有別於一般文體中的對偶,故而我們通常不以「對偶」稱之,而特稱之曰「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