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麻將發明說法

麻將發明說法

發布時間: 2021-01-17 11:31:12

① 麻將是如何發明

當今最普遍的群眾性娛樂活動是什麼?人們十有八九會說是「搓麻將!」這一點連胡適先生也不否認:世界上凡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麻將。但是遍閱與麻將相關的書籍資料,大都是介紹搓麻將的技巧,而關於麻將的起源,多數含含糊糊,未見有令人信服的史實。麻將從何而來?
各種麻將起源說
曾在一本《麻將秘訣》的序言中讀到這樣一種說法:麻將是從馬吊牌發展而來的,只是如何演變,如何發展,就語焉不詳,使人對此說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至於麻將出現的年代,有說清代,有說明代,也有說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唐代。但多數認為應該在明代,還有人考證出明太祖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就是麻將的老祖宗「馬吊」的起源。
筆者曾在浙江寧波見過有個麻將陳列館,該館認為麻將系寧波人陳魚門在清代道光年間發明的,約有兩百年歷史,這算是麻將起源的一說。
不過另有一說:認為麻將的發源地乃江蘇太倉,此說法言之鑿鑿,似乎更有說服力。現錄此備考,以饗讀者。
首先從「搓麻將」三字來說,都與太倉方言有關。太倉方言中,把「雀」稱作「將」;「麻雀」叫「麻將」。太倉歷史名鎮雙鳳有一種傳統土特產「麻雀蛋」,但太倉老百姓習慣上都叫「雙鳳麻將蛋」,盡管包裝袋上印的是「雙鳳麻雀蛋」。
另外,太倉人把洗衣服的動作稱之為「搓」。常聽大人對小孩說:「衣服搓搓干凈」。還有,洗衣板太倉人叫「搓衣板」,可見「搓」是太倉人常用的口語之一。「搓」字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就是「洗」。「搓麻將」就是由洗牌叫出來的;「打麻將」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來的。
和「打麻雀」有關聯
「打麻將」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來的?相關史料記載,兩者之間還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載海上漕運始於太倉,而太倉因此成了漕運港,是皇家的糧倉,城市很快便興盛起來了。由於糧倉規模很大,糧倉常要翻曬糧食,所以最怕麻雀來偷吃。古代沒有農葯,沒有氣槍,所以麻雀為患。可以想像,等糧食一曬出來,必有成群結隊、成千上萬的麻雀黑壓壓飛下來飽餐一頓。
因此打麻雀成了守糧庫兵士必不可少的大事。主管糧倉的倉官就要求守護糧倉的士兵想方設法多打麻雀。為起到鼓勵、刺激士兵打麻雀的積極性,當官的定出獎勵政策。具體來說,就是製作了一種或竹或木的籌子,凡打中十隻麻雀可換取一枚籌子。這籌子屬代價券一類,平時不流通,不過到年底可憑籌子兌換成錢款,就像以前農村中的記工分,到年底再分紅,性質是一樣的。
那些守護糧倉的士兵多數無家無眷,不值班時也沒啥地方可去,那時又無多少娛樂活動,閑著多難受,為打發那長長的寂寞,於是就玩玩博弈的游戲,糧庫條件有限,就因陋就簡,在地上畫些格子,用小石塊來充當棋子,這種游戲自然是有輸贏的。兵士們平時沒錢,咋辦?就用打麻雀獎來的籌子代之。如今麻將中的一萬、兩萬就是籌子的價錢。這種土麻將後來傳到了社會上,經不斷改進、演化,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麻將。
如果仔細考證一番的話,可發現一個小小的秘密:即麻將中的牌,以及搓麻將的一些術語幾乎都與打麻雀有這樣那樣的關系,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嘛。謂予不信,請看事實。
細解「麻雀」與「麻將」
譬如一筒、兩筒,就是指火槍,或者叫獵槍。筒就是槍管,一筒就是一支槍,兩筒就是兩支槍。因為古代的火槍其槍膛內無來復線,准頭有限,要想瞄得准打得准,必須善辨風向,故而與東西南北風扯上了關系。因為麻雀之患並非季節性的,一年之中天天要打的,故而出現了春夏秋冬的牌。三點一線瞄準了,扳機一扣,就「砰」的一聲,這「砰」乃象聲字,即如今搓麻將中的「碰」,故「碰」須三隻一樣的牌,與三點一線不無關系。若一槍打中,這麻雀就會出血,出血就是「紅中」;若打不中,放了空槍,就是「白板」。如果打到的全是麻雀,謂之「清一色」,如果雜有其他鳥雀,即成了「混一色」……
打到了麻雀只要上交麻雀腳即成,就像現今滅四害時逮到老鼠,只須上交老鼠尾巴是一樣的。通常十隻麻雀的腳紮成一束。一束麻雀腳就可到倉官那裡換取一枚籌子,這就有了「束」的概念。到年底,拿籌子兌換成銀錢,就是所謂「發財」。
守糧倉的兵士中不少並非是太倉當地人,北方人常利用鷹隼來驅趕或捕捉鳥類獵物。我們南方人常稱鷹為鷂子,而北方人通常叫鶻。有了鶻,必能逮到麻雀,或者說鶻一出現,勝券也就在握了,因此「和」就成了贏的代名詞。實際上,麻將中的「和」是從「鶻」訛化過來的。太倉人發音前鼻音、後鼻音一般分不清,王、黃不辨,和、鶻就更難分了。
從以上的例證看,麻將起源太倉應該說是持之有故的,是比較能站得住腳的一家之言。
何不建個「麻將館」
「麻將起源太倉說」其實並不是新說,1990年年初,香港《明報》便登文說是「麻將起源太倉」;此外,華玲也曾撰寫《打麻將起源於捕雀》,也是持「麻將起源太倉說」。再後來,筆者又讀到了蘇州老作家老谷持同類觀點的文章,其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據。這更使我確信「麻將起源太倉說」,並非空穴來風。
1999年4月,日本的野口恭一郎在東京郊區的千葉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家麻將博物館。而我國的浙江寧波也建造了麻將陳列館,參觀者甚眾。其實,太倉更有理由建造麻將博物館,這必定會吸引很多遊客。

② 麻將是誰發明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發明麻將的人將麻將牌的圖案作成那樣有什麼寓意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族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例如:「筒」圖案就是火葯槍。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關於麻將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設備,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鄭和殺了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一起玩,最後確定了游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游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游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游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牌」
還有一種說法,說麻將是山東人為紀念梁山好漢而發明的。麻將基本張數為108張,代表著水滸里的108位好漢(山東人謂之「一百單八將」),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中發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則是白丁出身。山東人把摸牌讀作ma牌,所以叫做ma將

③ 麻將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明朝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率領數萬將士,乘著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前後7次前往東南亞、印度等地。

話說那是鄭和第一次出海一個月後,由於他們離開大陸在海上漂泊太久,在長期的航海過程中,許多將士因為海上生活的枯燥,止不住地思念家鄉,於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一副愁苦表情,全都萎靡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他擔心長此下去,後果會不堪設想。鄭和為了給將士們解悶,也為了振作他們的士氣,他便開始尋找解決的方案。

鄭和經過幾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辦法。鄭和下令讓將士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再令藝師在竹牌上雕刻了文字圖案,最後制定了游戲規則。就這樣,製作好的竹牌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4個人同時娛樂了。

鄭和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最開始以紅色的「中」字代表中原大地,這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而他在竹牌刻上「發」字,暗合他率領軍士們航海經商。

而「經商發財」的數量則是從「一萬」到「九萬」,鄭和按照我國「過滿則溢」的習俗,沒有刻更多的萬。

等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文字圖案就照樣推出來了。因為船上糧食主要是大餅。於是,「一餅」到「九餅」就出來了。

但是天天「大餅」吃得膩了,在海上也沒別的食物,只能吃海魚了,這樣,「一條」到「九條」也出來了。而在海上行船要依靠風向,這便有了「東」、「南」、「西」、「北」風。最後,鄭和又用「白板」代表了白茫茫的大海。

鄭和發明的游戲一經推出,在他的船隊中盛況空前。一時間海上浩盪的船隊響起了一片「嘩啦嘩啦」搓竹牌的聲音。

在將士中,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竹牌很厲害,屢戰屢勝,而且他勝了之後就會大聲唱歌,這樣極大地鼓舞了船隊上下的士氣,後來,鄭和發明的這種竹牌便正式取名為「麻將」牌了。

就這樣,鄭和的船隊下南洋回來後,也帶回了一個風靡我國大地六百餘年生生不息的麻將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我國文化的麻將文化。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最開始只是作為籌碼使用的。整副牌共有40張,總共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

其中,萬貫、索子兩種花色都是從1至9各一張。十萬貫則是從20萬貫至90萬貫,以及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與十萬貫類似的是,文錢也是從1至9,以及半文、沒文各一張的。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人像,萬萬貫派給了「及時雨」宋江,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的玩法是由4人對坐一起打,每人先取8張牌,剩餘8張放在桌子中間。4個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是以大擊小。

但是與紙牌不同的是,打馬吊牌有莊家和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以4個人輪流坐。所以3個閑家可以合力攻擊莊家,使他盡快下庄,讓其他人當莊家。

至於馬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

據說此牌是從籌碼也就是碼子演變而來,而牌面上所畫的圖案又都與錢有關。例如,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也就是錢串。

而古代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這里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馬吊牌的涵義便不言自明了,翻譯過來就是「一種關於錢的牌」。

後來,人們在玩馬吊牌時,常常感到紙牌的數量太少了,玩起來根本不能盡興,於是人們開始把幾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馬吊牌就變成120張。

牌合在了一起,在玩法上也發生了變化。首先,除了3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3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了。

也就是說,上家出的牌,下家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吃和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碰」、「開杠」等說法,而此時的紙牌也叫作「碰和牌」。

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這樣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躊躇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上文中的「二餅」也就是「二文」,「文」這個字在馬吊牌中已經被畫成圓餅狀,這段小說中的記載正是一個馬吊牌中頂牌的例子。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也就是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也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和受罰」等規定。

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馬吊牌接受和繼承下來了。

馬吊牌與其他棋牌活動最大的不同在於,馬吊牌是一種四方參加的游戲。它不像圍棋、象棋、六博棋等都是雙人對戰,而橋牌雖然是4個人對戰,但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

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會有限,而馬吊牌的四方作戰就更顯得錯綜復雜了,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馬吊牌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④ 麻將牌的由來發明人是誰共多少張牌面上圖案的叫法玩法有哪些

一種可能是你系統安裝失敗藍屏了,另一種可能是你硬體問題導致藍屏和系統無關
電腦藍屏解決方法:
軟體修復:
1、開機馬上按F8不動到高級選項出現再鬆手,選「最近一次的正確配置」回車修復。
2、如果不行按F8進入安全模式還原一下系統或重裝系統,或者用【u啟動u盤啟動盤】安裝就可以了。
硬體修復:
1、首先檢測硬碟壞道情況,如果硬碟出現大量壞道,建議備份數據更換硬碟。如果出現壞到比較少,建議備份數據,重新格式化分區磁碟,懂電腦硬碟的朋友還可以將壞到硬碟區進行隔離操作。之後再重新安裝系統即可。
2、錯誤安裝或更新顯卡驅動後導致電腦藍屏故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重啟電腦按 F8 進入安全模式,在安全模式的控制面板添加刪除中把顯卡驅動刪除干凈:然後重啟正常進入系統,重新安裝顯卡驅動或換另一個版本的顯卡驅動。
3、超頻過度是導致藍屏的一個主要硬體問題。只有做好散熱措施了,換個強力風扇,再加上一些硅膠之類的散熱材料會好許多。另外,適量超頻或乾脆不超頻也是解決的辦法之一。對於多數用戶來說一般都不會進行超頻操作,所以這點一般不實用。
4、在實際的工作中筆者遇見最多的電腦藍屏現象就是內存條接觸不良(主要是由於電腦內部灰塵太多導致,老電腦常發生) 以及硬碟故障導致的電腦藍屏居多。可嘗試打開電腦機箱,將內存條拔出,清理下插槽以及搽干凈內存條金手指後再裝回去即可。如果問題沒解決,確定是內存故障,更換內存條即可。
5、硬體兼容有問題:請對照最新硬體兼容性列表, 查看所有硬體是否包含在該列表中。或者使用相應的Windows升級助手來檢查硬體的要求。

⑤ 為什麼要發明麻將

用來打發時間 娛樂 中毒可就不好玩了

⑥ 麻將是怎麼發明的

麻將也稱 「麻雀」,這個由我國古代發明,在中國擁有億萬愛好者的博戲,目前在國外許多國家都有了忠實粉絲。不過,麻將究竟始於何時?它是由誰發明的?這個問題卻是眾說紛紜。目前,唯一明確的是麻將始於明代,一般認為麻將是鄭和發明的,而這當中的故事和寓意,我們不妨奉作談資。
公元1405年~1433年,這明朝的二十八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行程十萬余里,史稱「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在大海上航行,難免經年累月,水手們的生活枯燥乏味。日子怎麼過?鄭和就設計了一種叫「竹牌」的游戲,以此打發水手們的空閑時光。
那時行船以風為動力,刮什麼風就成了出海者最關心的事情,於是竹牌就以「東、南、西、北」風為始。老式麻將很看重「風」牌,定座位是要用四風來「扳庄」。一風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以四圈為限,也取「四面來風」吉祥之意。
有了風就可以行船,而張帆、落帆要繩索,解錨、系錨需纜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條「索子」。大的繩子或鏈條稱為「索子」,故有纜之稱。如今我們一般稱之為「條子」,這是直觀的形象叫法了。
再者,海上航行的生活水源是淡水,水手們在航行前就用許許多多的木桶或竹筒裝滿了水一一排列貯藏在船艙內,於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鄭和率領水手們出海,那是官派,男丁出海了,家中妻兒老小昨辦?況且到了海外,不可丟了「大明威儀」的格,水手們上岸後總得有幾個錢使,供喝酒、吃飯、購物之用,於是皇家撥給每船幾萬串銅錢,分發給水手們,自然牌中也就有了「萬」字。
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們手中有錢,不妨采購點異域之奇物,做點小生意。購物時選「中」了,就能「發」財,不「中」就可能洗「白」,於是就有了「中、發、白」三張牌。
還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們往往不記日期,只辨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
以上這些便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麻將的組成了。關於麻將的來歷,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那就是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受《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啟發而發明的。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至於為什麼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萬秉迢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4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添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來自富貴或貧窮的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共計136張。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
這樣的說法,倒不失樂趣。至於「麻將」之名,從何而來,無可考證。這「麻將」中的「將」是否與水滸一百單八將的「將」有關,也只能是臆想了。

⑦ 麻將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發明這個的叫什麼名字什麼時候的人

麻將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有說在更早),但如何起源卻眾說紛紜。 第一個說法:相傳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第二個說法:麻雀初期只有一至九「筒」(大餅)每款4張共36個牌組,然後才根據「兩儀、四象、八掛」的圖案再加以變化成索子(條子),二至六索上面的圖案是根據九宮飛星圖以來的,七索是北斗七星,一索為了明顯而用了雀鳥的圖案。這個說法最特殊的是指清朝才出現萬子,並加上四隻繪牌:春、夏、秋、冬,但並沒有提及梅、蘭、菊等的來源。 第三個說法:麻雀是起源於寧波。最有意思、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莫過:麻將本作「麻雀」,而寧波話的麻雀正讀作「麻將」。雀讀作將,如同腳讀作將,寧波話瘸子叫拐將、吃剩的菜餚叫碗將等,「將」都是「腳」的音。這說明麻雀叫麻將,既是寧波話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之理。同時,麻將在日本被稱為麻雀牌,寧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進一步佐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 第四個說法: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叫「麻將」的原因,是因為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然而,在粵語、閩語仍保留打麻雀的稱呼。 受TVB古裝劇集影響,香港常常見到「麻將古時稱為『馬吊』」的說法,但這應屬謬誤。「馬吊」為一古時紙牌戲,相信與麻將牌上的圖案的起源有很大關系,但「馬吊」本身的玩法類似於「天九」牌般以大擊小,與麻將大不相同。在1890至1920年代的眾多麻將書、小說中,可以確認到麻將古時是稱-—「麻雀」。把麻將的玩法稱為「馬吊」,這說法沒有任何根據,《開台》書中也不是這樣寫。 太平天國:1850年代兩廣太平軍隨軍攜帶游戲:「東西南北中(天)鳥(翼)」。開國六王及四人圍坐成「十字架」,給麻將帶來重大改革。 到了清朝年代,所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時期,「麻雀」已演變成現代「麻將」的前身。主要牌有「筒子」(餅)、「索子」(條子)和「萬子」三種牌再加上四隻「繪牌」。這時候,「麻將」已經流傳成為通俗風雅的文娛活動。只不過,玩的多數是那些達官貴人、文人雅仕,尤其是他們的妻妾。還有當時宮庭的妃嬪都喜好此娛樂,慈禧太後甚至也曾著迷。 後來,再由「紙牌」改用「竹塊」或「骨料」製成如姆指頭般大小的方塊型狀,然後再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膠料及有機玻璃。 麻將還需要一種用具——骰。骰的始創人是三國詩人曹植。初期的「骰」是用「玉」或「獸牙」造成,後來改用「骨」製成。「骰」一粒如手指頭般大小的立方體,由一至六不同的點數分布每一面,塗上黑色,到後期才將一點和四點塗上紅色。 「麻雀」只供四人耍樂,四人各坐一方,於是一些文人雅士就加進了「東、南、西、北」四風在牌中。由於人們在打牌娛樂之中開始憧憬末來的幸福,就取了「中三元」(狀元、解元、念元)用於打牌之中。為了避諱,不可將三元的名稱同樣刻在牌上都是一個「中」字。由於入學中舉必發財,就取了一個"發"字;至於"白板"是因為想不出一個恰當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之後又沒有人再去跟進,所以就這樣丟空直至現在。 ("白板"另一種說法是做官必須清白而得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