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電線是誰發明的

電線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1-01-17 08:32:57

1. 是誰發明了電線

這應該沒有一個確來切的人,大家自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自己多年的實踐逐漸使用上來的! 你的這個問題就象床墊是誰發明的一樣!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你說呢?其實你初入電線行業,對這個東西有沒有理解都無所謂的! 希望我的回答會對你有所幫助

2. 是誰最早發明了水泥電線桿

唐山啟新洋灰公司(唐山啟新水泥廠前身)發明了世界第一根水泥電線桿和水泥鐵內路枕木。
啟新洋灰公司運容輸科在成功發明了水泥電線桿後,常鴻吉和同事們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根水泥鐵路枕木。啟新洋灰公司有廠區至火車站的鐵路專用線,鐵路上使用木質枕木造價昂貴,並且腐朽後需要及時更換。啟新洋灰公司運輸科在水泥電線桿試製成功的基礎上,開始試制水泥鐵路枕木,其尺寸與木質枕木一樣,加鋼筋用水泥混凝土澆鑄而成。試的水泥鐵路枕木首先在廠區至火車站的鐵路專用線上試用,取得良好效果,隨後唐山開灤、鋼廠等大型廠礦企業廣泛使用,並逐步在全國的鐵路系統中得應用。隨著工藝的不斷完善,水泥鐵路枕木改進為預應力弓形結構樣式,其彈性、使用壽命等性能均優於木質枕木。水泥鐵路枕木的發明是鐵路建設史的一個里程碑,為中國鐵路的發展打了堅實的基礎。

3. 電線桿是什麼人發明的

李毓蒙則是以一位集發明家、工業家、教育家於一身的傑出人物,他是內中國彈棉機的發容明者,創辦的製造絮棉機器廠是溫州最早的機器製造廠。也是他在瑞安土地上插下了第一根電線桿子,從此,作為「有電」標志的電線桿立滿了瑞安的大街小巷。

4. 誰來發明用一根電線輸送高壓電流,變三相為

三相電是指交流電在發、輸、配、用電過程中採用的的一種形式,不僅用在高壓,低壓領內域中的應用也很容普遍,比如工廠里就有大量的三相電動機。三相交流電是三相交流發電機發出來的,也可以是從直流電逆變來的,A,B,C(也可用U,V,W)三相的「相」指三者的參數依時間順序所呈現的均勻分布規律,先後相差120度(加起來為360度,也就是發電機繞組旋轉一周)。由於高壓電的熱量損失比低壓電小,所以遠距離輸送多採用高壓。交流電的優點是不同等級的電壓通過各種變壓器可以轉變。家裡的火線是三相中的某一根相線,零線是從變壓器中性點引出的中性線,它與相線形成迴路(電流只能在迴路里流動)。三相線加一根零線構成三相四線。家裡三孔插座上第三孔內的樁頭應該與良好接地或者接零的安全線相接,作用是瀉放電器中的故障電流,避免人觸電。所以不是「三相」,只能稱為單相。

5. 電線桿是誰發明的

搞電線的人為了方便發明的!!

6. 電線是怎麼發明的

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於英國的一個手工藝家庭,精於工藝。晚年對電學很感版興趣,連續進行權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貢獻時發現了電的傳導現象,確定了有的物體是導電體,有的物體時非導電體。
電導的發現歷程
格雷為了研究電究竟能傳多遠,用木棍、麻線、釣魚竿等做過多次試驗,最長的達650英尺(約200m)。實驗中為了能把用來傳電的麻繩吊起來,他曾用絲線和銅絲懸掛麻繩,結果發現用銅絲時,電就不能沿麻繩傳導了。他猜想,可能是電通過銅絲和鐵釘跑掉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電通過金屬比通過絲綢更容易傳導,因此,把電容易通過的物體叫導電體(如金屬),而把電難以通過的物體叫非導電體(如絲線)。格雷還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個小孩用幾根粗絲繩水平吊起來,用摩擦過的帶電玻璃管接觸小孩的胳臂,孩子的手和身體便能吸引羽毛和銅屑。這表明,人也是導體。

7. 第一根電線是誰發明的

我認為因該是富蘭克林

8. 這種電線是哪個公司發明的

電子線助焊劑DXT-126A要看是什麼樣的,現在廣東這邊好多電線電纜工廠。

9. 電線是誰發明的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中葉,它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不僅推動了生產技術由一般的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轉變,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工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但也有它難以克服的缺點,如產生和使用不方便、長距離輸送困難等等。所以社會對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紀初電磁學領域的一系列發現,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 發電機的發明 1819 年由丹麥科學家歐爾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發現放在電線下之指南針不再指南,而與電線成垂直方向。經此之後,他便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系。次年法國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據歐爾斯德之報告,對磁場與電流間之關系作一整理與研究,並提出認為兩條電線平行置放時,電流流動之方向相同時會相排斥;而相反時會相吸。若將電線繞成線圈並行通電後,則如自然之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之名稱。 1830年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發現當一塊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反方向流動。為使所發生之電能連續流動,法拉第用一隻十二英寸的銅盤裝在架子上,盤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搖曲柄轉動銅盤,整個銅盤置於一馬蹄型磁鐵內。將電線一端接於銅盤軸上,另一端則以接觸器接出。當銅盤轉動時,電線會不斷切割磁力線,並產生連續性電流。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