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手語
⑴ 手語的發明者
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⑵ 手語啥時候傳入中國是誰發明的!
在美國,手勢語的最初提倡者是加勞德特,他於1817年在康乃狄克州的首回府為聽障人群創建了第答一所學校。
具體的手語分手勢語和手指語兩種。
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手語,都是聽障人士在生活中形成的,沒有固定的發明者。
美國手語與中國手語不同,沒有什麼傳入和非傳入。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手語和聽障人士的關心!
⑶ 手語的創始人是誰
義大利醫生Girolamo Cardano
手語的發展
--16世紀以前沒有正式承認手語。直到義大利醫生Girolamo Cardano嘗試開發一些手勢符號,但是沒有成功;才認識到家庭自製手勢是聾人交流的唯一方式。他的嘗試鋪開一條道路,從此採取新的觀念看待聾人:交流是可能的,而且他們雖然聽不到,這不意味著他們低人一等。
-- 西班牙僧侶開始編制一套標准手勢,試圖使手勢的形狀與文字外形相似。
-- 到18世紀,在法國Abbe de L′Epee (萊佩)創辦第一所公立聾校。他設計了一些文法功能手勢。他採用文字寫作、打手勢、指拼單詞來教育聾童,非常成就。
-- 在20世紀,語言學研究員William Stokoe (威廉-斯多基)博士宣告美國手語是正式的語言。世界范圍的其他手語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許多手語是真正的語言,他們具有自己的一系列語言規則。
◆世界聾人聯盟會的目標和角色:
① 促進各國重視手語和聾人使用語言的權利;
② 提升各國聾童享受早學手語和無障礙交流的權利;
③促使各國增加對手語研究的支持;
④促使各國改善教手語的教學質量;
⑤ 促進高質量的手語翻譯;
⑥提升手語在公共媒體的使用率。
◆手語與教育
--在18世紀以前,手語普遍用來對聾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
-- 1880年在義大利米蘭會議上,健聽權威人士做出排除在課堂使用手語教學,排斥聾人教師在歐洲學校執教;同時美國學校也遭遇同樣的損失,聾人教師原本佔全體聾校教師數量的百分之四十七,減少到一位數字。
-- 取代手語教學方式,幾乎所有學校實行口語教學方式,使得聾童教育沉寂在一個黑暗時代長達100年之久。
-- 到現在,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聾童最好通過手語來學習,聾教育仍然沒有完全從米蘭會議和聾人教師數量銳減的沉重打擊中恢復過來。
◆有趣的小欄報道:
-- 手語不同於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是一種視覺語言。
-- 面部表情、體態語言、視覺空間位置都是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 雖然聾人認為他們屬於語言學意義上的少數民族(研究支持這一觀點),政府和其他機構仍給聾人貼上 「殘疾人」的標簽。
-- 當前世界上有四千多種記載的口頭/書面語言,如果更多的國家重視手語,這個數目將急遽上升。
-- 語言是文化的根基
⑷ 啞語是誰發明的起源於何處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後才內慢慢產生語容言。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教育卻是400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 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認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也花很多時間致力於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復雜,不廣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後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手語是聾啞人士使用的語言,利用手勢、身體動作、臉部表情表達意思。 對一般大眾而言,手語不算通用;不過在有聾啞人士的社群,社群中包括非聾啞人士也許也會使用手語。手語並不是世界共通的——各國會因應自己語言而發展一套文法、表達詞彙方式有所不同的手語。隨著各種手語的發展,世上如今有數百種手語且在聾啞社會中通用。
⑸ 啞語的手勢是誰發明的= =!
手語的產生與發展
(唐英)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
手語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我國聾人手語規范化工作的開端。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范手語,有著重要意義。
⑹ 手語是誰發明的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我國聾人手語規范化工作的開端。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范手語,有著重要意義。
⑺ 中國手語是誰創造的
1987年5月22日-26日在山東復泰安制舉行的「第三次全國手語工作會議」 上當時的中國聾協副主席富志偉提議給我們全國聾人通用的手語命名為「中國手語」,會議一致通過的。正如戴目所言,富志偉為「中國手語」命名立了大功。
語言絕對不是某人的個人發明,因為語言是在人類長期交流中產生,所以語言應該是社會的產物。也可以說人民大眾才是語言的發明者。我們無法說漢語是誰誰誰發明的。
某人對語言的貢獻應該是在研究整理上,可稱為語言學家。
聾人手語同樣。應該是聾人群眾長期交流產生的。
我們只能推定誰誰誰對語言的研究和整理最早。但不能就將此人定為某種語言的發明者。
比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是2003年版的《中國手語》修訂者,可我們絕對不能說他們就是中國手語的發明者,他們只是修訂和整理者而已。
真正的手語創造者是聾人大眾!
⑻ 手語是誰發明的,發明的條件是什麼
手語的產生與發展
(唐英)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⑼ 手語是誰發明的
手機是誰發明的?
2004-2-13 中國科普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世界上第一通行動電話是打給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行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攜帶型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到今年4月,手機已經誕生整整30周年了。這個當年科技人員之間的競爭產物現在已經遍地開花,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馬丁·庫帕今年已經74歲了,他在摩托羅拉工作了29年後,在矽谷創辦了自己的通訊技術研究公司。目前,他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丁·庫帕當時的想法,就是想讓媒體知道無線通訊——特別是小小的移動通訊手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他還希望能激起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興趣,在摩托羅拉同AT&T(AT&T也是美國的一家通信大公司)的競爭中,能支持前者。
其實,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的。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移動無線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的設想是,將來能研製一種行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於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只應該是一瓦,最大也不能超過三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隻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
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
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1991年時,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機。此後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枚雞蛋重不了多少了。
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已經越來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了。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功能,新型的手機還可以用來收發郵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這是最初的手機發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在通訊技術方面,現代手機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當庫帕打世界第一通行動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事實上,第一代模擬手機就是靠頻率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用戶的不同手機。第二代手機——GSM系統則是靠極其微小的時差來區分用戶。到了今天,頻率資源已明顯不足,手機用戶也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於是,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的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這個應該可以了吧?^^
⑽ 中國手語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
1987年5月22日-26日在山東泰安舉行的「第三次全國手語工作會議」 上當時的回中國聾協副主席富答志偉提議給我們全國聾人通用的手語命名為「中國手語」,會議一致通過的。正如戴目所言,富志偉為「中國手語」命名立了大功。
語言絕對不是某人的個人發明,因為語言是在人類長期交流中產生,所以語言應該是社會的產物。也可以說人民大眾才是語言的發明者。我們無法說漢語是誰誰誰發明的。
某人對語言的貢獻應該是在研究整理上,可稱為語言學家。
聾人手語同樣。應該是聾人群眾長期交流產生的。
我們只能推定誰誰誰對語言的研究和整理最早。但不能就將此人定為某種語言的發明者。
比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是2003年版的《中國手語》修訂者,可我們絕對不能說他們就是中國手語的發明者,他們只是修訂和整理者而已。
真正的手語創造者是聾人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