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發明計時工具

發明計時工具

發布時間: 2021-01-16 01:43:07

① 日晷是古代計時工具,它是怎樣發明

日晷是我們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它是由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和一個指針構成,它是通過觀察指針在刻度盤上影子的位置,來計量一天中時間的變化。像我們的中華世紀壇,就是按照日晷的模樣來計算的。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開始使用日晷計時了。

所以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是很聰明的,會利用太陽的東升西落來計算我們每天的時間,讓我們現在可以有時間可計算。

② 現在人們已發明了比日晷更為精確的計時工具.

對,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專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屬定並劃分時刻.現在最精確的計時工具是原子鍾,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才誤差1秒,比日晷精確多了

③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3)發明計時工具擴展閱讀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④ 是誰發明了計時器

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

⑤ 鍾表發明以前,人們用什麼工具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回又重要的測天儀器答,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⑥ 鍾,表是我們最常用的_____,我們祖先早就發明了計時的儀器,如_____,_____等。

計時工具, 漏 日晷

⑦ 人們根據古代計時工具日晷,發明了現代計時工具什麼 三年級下冊科學

發明了現代計時工具。鍾表。

⑧ 計時器是誰發明的

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內、香港鍾表歷史容學家矯大羽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

⑨ 中國最早在哪個朝代發明了計時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1088年,當時宋朝的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內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容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可以進行天文觀測、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計時和報時。最早的機械鍾是由歐洲工匠發明的,利用繩索懸掛重錘,拉動一系列齒輪,帶動時針轉動。

⑩ 在中國古代古人憑借籌智慧,發明了多種計時工具,它們的名稱都有那些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鍾」。古人用一根桿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桿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桿的日影偏向東。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卧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當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鍾」。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