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創造十二法
① 什麼叫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是我國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奧斯本稽核問題表基礎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創造而提出的一種思維技法。它既是對奧斯本稽核問題表法的一種繼承,又是一種大膽的創新。比如,其中的「聯一聯」,「定一定」等等,就是一種新發展。同時,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簡便易行,便於推廣。
「和田十二法」案例應用:
「和田十二法」由於簡潔、實用,深受中小學生及工人的歡迎,我國普及這種方法以來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以實例進行說明。
加一加:南京的小學生叢小郁發現,上圖畫課時,既要帶調色盤,又要帶裝水用的瓶子很不方便。她想要是將調色盤和水杯「加一加」,變成一樣東西就好了。於是,她提出了將可伸縮的旅行水杯和調色盤組合在一起的設想,並將調色盤的中間與水杯底部刻上螺紋,這樣,可涮筆的調色盤便產生了。
減一減:台灣少年於實明見爸爸裝門扣時要擰六顆螺絲釘,覺得很麻頃。他想減少螺絲釘數目,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將鎖扣的兩邊條彎戊卷角朝下,只要在中間擰上一顆螺釘便可固定。這樣的門扣只要兩顆螺釘便可固定了。
擴一擴:在烈日下,母親抱著孩子還要打傘,實在不方便,能不能特製一種母親專用的長舌太陽帽,這種長舌太陽帽的長舌擴大到足夠為母子二人遮陽使用呢?現在已經有人發明了這種長舌太陽帽,很受母親們的歡迎。
縮一縮: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的王學青同學發現地球儀攜帶不方便,便想到,如果地球儀不用時能把它壓縮、變小,攜帶就方便了。他想若應用製做塑料球的辦法製做地球儀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塑料薄膜制的地球儀,用的時候把氣吹足,放在支架上,可以轉動;不用的時候把氣放掉,一下子就縮得很小攜帶很方便了。
變一變: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學的王岩同學看到圃口的漏斗灌水時常常弊住氣泡,使得水流不暢。若將漏斗下埠由圓變方,那麼往瓶里灌水時就能流得很暢快,也用不著總要提起漏鬥了。
改一改:一般的水壺在倒水時,由於壺身傾斜,壺蓋易掉,而使蒸氣溢出燙傷手,成都市的中學生田波想了個辦法克服水壺的這個缺點。他將一塊鋁片鉚在水壺柄後端,但又不太緊,使鋁片另一端可前後擺動。灌水時,壺身前傾,壺柄後端的鋁片也隨著向前擺,而頂住了壺蓋,使它不能掀開。水灌完後,水壺乎放,鋁片隨著後擺,壺蓋又能方便地打開子。
聯一聯:澳大利亞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收獲季節里,有人發現一片甘蔗田裡的甘蔗產量提高了50%。這是由於甘蔗栽種前一個月,有一些水泥灑落在這塊田地里。科學家們分析後認為,是水泥中的硅酸鈣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導致甘蔗的增產。這種將結果與原因聯系起來的分析方法經常能使我們發現~些新的現象與原理,從而引出發明。由於硅酸鈣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於是人們研製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學一學:江蘇省的小學生臧榮華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讓貓狗怕小雞。這里十分巧妙地運用了學一學的方法。事情經過是這樣。村子裡許多人都養了貓和狗,這些貓和狗總是想偷吃小雞。臧榮華的媽媽也買來了小雞,但放在哪裡都不放心。臧榮華想要是能讓貓狗自己自動不來就好了。一天,他上學時,看到一群飛舞的蜜蜂。他想,人比蜜蜂大多了,可是人怕蜜蜂,因為怕蜂蜇。那麼我們能不能學一學蜜蜂的辦法,讓貓狗怕小雞呢?他作了別出心裁的試驗,他右手抓起一隻小雞,讓雞頭從手的虎口處伸出來,拇指與食指捏著一枚縫衣針,針尖在雞的嘴尖處稍露出一點。然後,他抓來貓、狗,用藏在雞嘴下的針尖去扎貓或狗的鼻子、嘴,每天扎十幾次。連扎三、四天後,他發現貓狗見到小雞就怕,他成功了。
代一代:山西省陽泉市小學生張大東發明的按扣開關正是用代一代的方法發明的。張大東發現家中有許多用電池作電源的電器沒有開關。使用時很不方便。他想出一個「用按扣代替開關」的辦法:他找來舊衣服和鞋上面無用的按扣,將兩片分別焊上兩根電線頭。按上按扣,電源就接通了;掰開按扣,電源又切斷了。
搬一搬:上海市大同中學的劉學凡同學在參加夏令營里,感到帶飯盆不方便,他很想發明一種新式的便於攜帶的面盆。他看到家中能伸縮的旅行茶杯,又想到了充氣可變大,放氣可縮小的塑料用品。 他想按照這些物品製造的原理,可設計一個旅行杯式的飯盆,或是充氣飯盆。可是,他又覺得這些設想還不夠新穎。他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個鐵皮匣子,是由十字狀鐵皮將四壁向上圍成的。他想,我也可以將五塊薄板封在雙層塑料布中,用時將相鄰兩角用撳鈕撳上,五塊板就圍成了一個斗狀飯盆。這樣,一個新穎的折疊式旅行飯盆創造出來了。
反一反:反一反為逆向思考法,前面有較多的論述,請參見奧斯本設問法中逆向思考部分。
定一定:例如葯水瓶印上刻度,貼上標簽,註明每天服用幾次,什麼時間服用,服幾格;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紅燈停、綠燈行;學校里規定上課時學生發言必須先舉手,得到教師允許才能起立發言。這些都是一些規定,有了這些規定我們的行為才能准確而有序。我們應該運用定一定的方法發現一些有益的規定及執行「規定」。
簡單的十二個字「加」、「減」、「擴」、「縮」、「變」、「改」、「聯」、「學」、「代」、「搬」、「反」、「定」,概括了解決發明問題的12條思路。
② 創新十二法生活舉例有什麼
和田十二法來,又叫「和田創自新法則」(和田創新十二法),即指人們在觀察、認識一個事物時,可以考慮是否可以。和田十二法是我國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奧斯本稽核問題表基礎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創造而提出的一種思維技法。它既是對奧斯本稽核問題表法的一種繼承,又是一種大膽的創新。比如,其中的「聯一聯」,「定一定」等等,就是一種新發展。同時,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簡便易行,便於推廣。
③ 壓縮餅干體現了和田十二法的什麼特點 智慧樹
用膨化粉做壓縮餅干具有香酥脆、不易吸水變軟的特點。由於膨化時經高溫高壓滅菌清毒,適宜長期保管和運輸。用塑料袋包裝既衛生又方便,很適於軍需用。但是壓縮餅乾和粗糧是不同的,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④ 移動硬碟越小越方便攜帶,銷路就越好,體現了和田十二法中的哪一內容A縮一縮B
你只有一個選項啊,不過我想選第二個
⑤ 和田十二法的和田十二法
(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組合等。
(2) 減一減:減輕、減少、省略等。內
(3) 擴一擴容:放大、擴大、提高功效等。
(4) 變一變:變形狀、顏色、氣味、音響、次序等。
(5) 改一改:改缺點、改不便、不足之處。
(6) 縮一縮:壓縮、縮小、微型化。
(7) 聯一聯:原因和結果有何聯系,把某些東西聯系起來。
(8) 學一學:模仿形狀、結構、方法,學習先進。
(9) 代一代:用別的材料代替,用別的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顛倒一下。
(12)定一定:定個界限、標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按這十二個一的順序進行核對和思考,就能從中得到啟發,誘發人們的創造性設想。所以,和田技法、檢核表法,都是一種打開人們創造思路、從而獲得創造性設想的思路提示法。
⑥ 在生活用品的發展史中,和田十二法有哪些應用
和田十二法,又來叫「和自田創新法則」(和田創新十二法),即指人們在觀察、認識一個事物時,可以考慮是否可以。和田十二法是我國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奧斯本稽核問題表基礎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創造而提出的一種思維技法。它既是對奧斯本稽核問題表法的一種繼承,又是一種大膽的創新。比如,其中的「聯一聯」,「定一定」等等,就是一種新發展。同時,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簡便易行,便於推廣。
⑦ 用和田十二法對鞋子進行分析
1、加個增厚鞋墊變成內增高鞋。
2、加層棉布,變成棉鞋。
3、改成羽絨服材質的羽絨鞋。
4、加個鐵鞋頭,踢足球就不會疼。
5、鞋底變成鵝卵石,走路時按摩。
6、鞋底加電阻絲,變成保暖鞋。
7、把鞋帶去了,穿根松緊帶,不用系鞋帶了。
和田十二法:
(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組合等。
(2) 減一減:減輕、減少、省略等。
(3) 擴一擴:放大、擴大、提高功效等。
(4) 變一變:變形狀、顏色、氣味、音響、次序等。
(5) 改一改:改缺點、改不便、不足之處。
(6) 縮一縮:壓縮、縮小、微型化。
(7) 聯一聯:原因和結果有何聯系,把某些東西聯系起來。
(8) 學一學:模仿形狀、結構、方法,學習先進。
(9) 代一代:用別的材料代替,用別的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顛倒一下。
(12)定一定:定個界限、標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7)和田創造十二法擴展閱讀:
案例實用:
加一加
南京的小學生叢小郁發現,上圖畫課時,既要帶調色盤,又要帶裝水用的瓶子很不方便。她想要是將調色盤和水杯「加一加」,變成一樣東西就好了。於是,她提出了將可伸縮的旅行水杯和調色盤組合在一起的設想,並將調色盤的中間與水杯底部刻上螺紋,這樣,可涮筆的調色盤便產生了。
減一減
台灣少年於實明見爸爸裝門扣時要擰六顆螺絲釘,覺得很麻頃。他想減少螺絲釘數目,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將鎖扣的兩邊條彎戊卷角朝下,只要在中間擰上一顆螺釘便可固定。這樣的門扣只要兩顆螺釘便可固定了。
擴一擴
在烈日下,母親抱著孩子還要打傘,實在不方便,能不能特製一種母親專用的長舌太陽帽,這種長舌太陽帽的長舌擴大到足夠為母子二人遮陽使用呢?現在已經有人發明了這種長舌太陽帽,很受母親們的歡迎。
縮一縮
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的王學青同學發現地球儀攜帶不方便,便想到,如果地球儀不用時能把它壓縮、變小,攜帶就方便了。他想若應用製做塑料球的辦法製做地球儀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塑料薄膜制的地球儀,用的時候把氣吹足,放在支架上,可以轉動;不用的時候把氣放掉,一下子就縮得很小攜帶很方便了。
變一變
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學的王岩同學看到圃口的漏斗灌水時常常弊住氣泡,使得水流不暢。若將漏斗下埠由圓變方,那麼往瓶里灌水時就能流得很暢快,也用不著總要提起漏鬥了。
改一改
一般的水壺在倒水時,由於壺身傾斜,壺蓋易掉,而使蒸氣溢出燙傷手,成都市的中學生田波想了個辦法克服水壺的這個缺點。他將一塊鋁片鉚在水壺柄後端,但又不太緊,使鋁片另一端可前後擺動。水灌完後,水壺乎放,鋁片隨著後擺,壺蓋又能方便地打開子。
聯一聯
澳大利亞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收獲季節里,有人發現一片甘蔗田裡的甘蔗產量提高了50%。這是由於甘蔗栽種前一個月,有一些水泥灑落在這塊田地里。科學家們分析後認為,是水泥中的硅酸鈣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導致甘蔗的增產。
學一學
江蘇省的學生臧榮華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讓貓狗怕小雞。這里十分巧妙地運用了學一學的方法。事情經過是這樣。村子裡許多人都養了貓和狗,這些貓和狗總是想偷吃小雞。臧榮華的媽媽也買來了小雞,但放在哪裡都不放心。臧榮華想要是能讓貓狗自己自動不來就好了。
一天,他上學時,看到一群飛舞的蜜蜂。他想,人比蜜蜂大多了,可是人怕蜜蜂,因為怕蜂蜇。那麼我們能不能學一學蜜蜂的辦法,讓貓狗怕小雞呢?他作了別出心裁的試驗,他右手抓起一隻小雞,讓雞頭從手的虎口處伸出來,拇指與食指捏著一枚縫衣針,針尖在雞的嘴尖處稍露出一點。
然後,他抓來貓、狗,用藏在雞嘴下的針尖去扎貓或狗的鼻子、嘴,每天扎十幾次。連扎三、四天後,他發現貓狗見到小雞就怕,他成功了。
代一代
山西省陽泉市小學生張大東發明的按扣開關正是用代一代的方法發明的。張大東發現家中有許多用電池作電源的電器沒有開關。使用時很不方便。他想出一個「用按扣代替開關」的辦法:他找來舊衣服和鞋上面無用的按扣,將兩片分別焊上兩根電線頭。按上按扣,電源就接通了;掰開按扣,電源又切斷了。
搬一搬
上海市大同中學的劉學凡同學在參加夏令營里,感到帶飯盆不方便,他很想發明一種新式的便於攜帶的面盆。他看到家中能伸縮的旅行茶杯,又想到了充氣可變大,放氣可縮小的塑料用品。 他想按照這些物品製造的原理,可設計一個旅行杯式的飯盆,或是充氣飯盆。
可是,他又覺得這些設想還不夠新穎。他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個鐵皮匣子,是由十字狀鐵皮將四壁向上圍成的。他想,我也可以將五塊薄板封在雙層塑料布中,用時將相鄰兩角用撳鈕撳上,五塊板就圍成了一個斗狀飯盆。這樣,一個新穎的折疊式旅行飯盆創造出來了。
反一反
反一反為逆向思考法,前面有較多的論述,請參見奧斯本設問法中逆向思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