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與創造
㈠ 記住很多知識和創造力有沒有沖突
《知覺生長模型》理論認為,「記住很多知識」相當於和別人相比,個體腦袋中的知識結構相當宏大,可以比喻為「地域寬廣」。創造力是指個體面對「自己還沒有學習過」,或者「以前根本就沒有人解決的難題」時,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傾向嗎?是的話,那麼「地域寬廣」與創造力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創造力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系統,和強大的發散思維能力;而「記住很多知識」只需要記憶能力,尤其是我國的應試教育,是以犧牲獨立思考和發散思維能力為基礎的,所以,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教肓大國,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正是應試教育的惡果──當然,政策與體制不健全也是重要阻力。例如,科研經費與成果沒有實質上的聯系;民間創造力沒人重視等等,都是阻礙我國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
但是,「記住很多知識」又和創造力沒有沖突。因為,「地域寬廣」可以成為發散思維的舞台,理論上「舞台」越大,發散思維能力越強,前提是:這個人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個「僵化的知識庫」。
怎樣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呢?請看我以前發表的博客文章:
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
據報道,三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三項素養評價中,均排首位。這個結果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國驚呼「意外」,並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檢討自己國家基礎教育的落後,呼籲改革教育。在我國,卻引起爭論。(《南方日報》12月21日)
在我國,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它的特點是培養善於死記硬背的應用型人才,扼殺了創造型人才的成長!而歐美的教育,則相對來說更加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成長,不利於死記硬背型人才的成長。他們要改革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改革難度不大,可供的選擇很多。比如,象我國的奧運會戰略一樣,重點培養幾個勤奮的、記憶力特強的學生,和我們比賽的差距馬上可以縮短。而我國的教育改革難度很大,所以十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進展不大。我個人認為,欠缺心理學知識指導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從人腦「知識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從哲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培養個體掌握適應其所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第一,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就有了知識內容的差別。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擠身上流社會,不扎小腳是沒什麼希望的;但貧苦農民的女兒扎小腳後無法干粗活,想活命,不會乾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像的,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在我國,誰不懂漢語?在英國,有多少人懂漢語?這就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基礎教育內容的差別。第二,不論什麼時代,不分地區和國家,也不分人種,人類社會個體「適者生存」的基礎知識都可以歸納為:1、語言知識。2、勞動技能。3、健康的身體。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動的能力。6、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
在人腦的「知識結構」上,除了身體素質一項(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時刻都在向我們的「知識結構」反映)外,其他知識確實是分成一個個系統獨立存在的。例如,英語知識、數學知識、游泳技能、廚藝技術、地理知識、社交禮儀等等,它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或大或小的系統獨立存在,在需要的時候發揮作用。如果它們不存在(沒有建立起來)就無法發揮作用。如沒學過法語,怎麼能說?沒學過炒菜,怎麼能做?沒學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們的存在是不適合個體當時的社會規范的,那麼,它將損害這個個體的利益。例如,不懂禮貌的「小霸王」長大了,他的人緣不會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會越來越少;心胸狹隘的人經常心情郁悶等等。顯然,片面追求科學知識的教育是錯誤的!尤其是犧牲其它能力去追求書本知識的做法大錯特錯——這很難培養出上述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卻很容易培養出可以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其實,現行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出「書本知識的全才」,如果要培養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並不需要這樣的教育方法),如鋼琴家、工程師、畫家、翻譯等等。這對於許多家庭,許多個體而言,他們已經相當滿足了。我國三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與大量應用型人才的貢獻密不可分。但是,幾乎所有尖端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都在別人手上,就連國人引以為榮的航天科技,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趕」的非獨創性的發展。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現行的教育確實不適合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國家的教育不能只培養應用型人才,它必須培養大量有創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我們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去接受新技術。
具有創造性的人從人腦的「知識結構」上看,就是具備「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具有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寬闊的胸襟,合適的社會環境或機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過,它們都沒有具備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重要,這是不可缺少的系統,是創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質。這個系統是怎樣建成的呢?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等等?請聽我下面的分析:
一、系統建立的基礎
1、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臨時性神經聯系是大腦神經細胞的基本功能。簡單來說,當兩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即它們同時獲得強大的興奮能量,這兩個神經細胞就接通了,這就是臨時性的神經聯系,也可稱為建立起臨時性的神經通道。之所以稱為臨時性的,是因為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現出「消退」、「忘記」、很難「回憶」等常見現象。但是,兩個細胞之間的同時興奮多次發生,它們之間的臨時性神經通道就會越來越牢固,成為永久性的神經通道。例如看見一個字,同時聽見它的讀音,它們之間就建立了聯系,但是,你很容易將它們忘記掉,怎麼也無法想出來。可是,重復多遍後,你就可以永久地記住它們了。這就是臨時性的聯系通路與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
永久性的聯系通路隨著興奮次數或得到興奮能量的多少,會表現出通路有寬有窄的差別,我認為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我在書里將這種神經聯系通路之間的微觀的差別形象的描述為臨時性的小道、羊腸小道、小道、大路、寬闊的大路、自動化的高速公路等。當然,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還有其他機制,這里不再敘述了。
2、系統建立:多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它們之間同樣相互接通了,形成一個多點的網路系統,例如看圖識字時,圖書、小狗、字、幾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出現,作用於眼睛,在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同時興奮,多個興奮點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看到的才會是一個統一的事物。多點的網路系統之間的聯系通路同樣有臨時性的和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這里不再重述。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多點的網路系統可以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機制是:已經形成較為牢固的神經通路的小系統,當它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或者它的某個部分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就會與這個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產生臨時性的聯系,同樣,這種聯系又可以成為永久性的聯系。於是,它們可以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一個巨大的系統。
二、 「獨立思考」系統與其他知識系統的區別
1、 「獨立思考」系統的前提條件: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是獨立思考的前提條件,否則,還需要思考什麼?其次,個體需要思考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別人的幫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獨立思考。因此,兒童要建立這個系統,前提條件就是對他「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性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2、「獨立思考」系統的內涵:「獨立思考」系統不象其他知識系統,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其他知識系統都有自己具體的知識對象,而它是依附於其他知識系統中的系統。也就是說,它可以只依附在1、2個系統中,也可以依附於所有知識系統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時,每下一步,都會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其他知識時,他是個「老實人」,誰說什麼他都相信。這就是說,他只有在象棋這個知識系統中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系統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三、「獨立思考」系統的重要作用
「獨立思考」系統具有其他系統沒有的重要作用:
1、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有時候,在單個知識系統中的獨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統的范圍,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沒有超出本身知識范圍。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知識(或答案)無法滿足需要,於是,「意識流」就會在「吸引力」或「推動力」的作用下離開這個系統,到達其他系統, 這就是思維。「意識流」攜帶的強大興奮能量就將這些系統聯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統。只是由於人類社會習慣的分類方法,我只能將原來的系統仍然稱為系統,將新的超巨型系統描述為「系統與系統之間建立了許多寬廣的聯絡通路」。這樣,他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從知識系統外吸取啟發性的知識,做出關聯和想像,表現出點子多,辦法多,成為善於思考,思維敏捷,觸類旁通的人。相反,應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熟練地解決問題,卻無法解決超出原有知識范疇的問題,原因就在於他們知識結構中系統與系統之間沒有多少往來的通道,不容易尋找到啟發性的知識,表現出思維遲鈍, 「無從下手」、「無計可施」。
2、新思維的發動機: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善於獨立思考的培養,多次重復,就會形成牢固的思維反應模式;如果在眾多不同系統的知識傳授過程中,都堅持獨立思考的培養,那麼,這種思維反應模式就象其他知識系統的擴張一樣,變得越來越龐大,(只不過它的擴張依附在其他知識之中)越來越習慣性,直至最後形成條件反射。在我的學說中,條件反射是最寬敞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在上面運行,沒有什麼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慣性速度運行,是自動化的聯絡通道。於是,這個個體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什麼答案和問題,興奮能量都會迅速沿著這條康莊大道,回到「多問一個為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真相?還有沒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等等」的系統的核心。這樣子,新任務來了,他的新思維開始了,所以說「獨立思考」系統具有新思維發動機的功能。
3、信息重組:架設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橋梁作用,實質上就是將那些本來似乎沒有什麼聯系的知識重組,組成個體獨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新的信息體系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和作用。
4、均衡的聯絡通路:個體在獨立思考時,「意識流」往往是首先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擴散,然後再集中回原來的出發點。這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發點獲得了比原有知識多出許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這些通道由於使用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意識流攜帶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思維往返的次數差別不大,所以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路寬大致相同,比較均衡。這點十分重要,它與思維的靈活還是僵化有關,現在暫不討論,後面再做介紹。
發散思維以後,總會集中回到原來「問題」的點,於是,原有知識點(問題出發點)內部的聯絡通路總比周圍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寬廣很多——說明「多疑、多思、獨立思考教育」不會動搖兒童對正確知識的掌握。
5、建設「後天思維靈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有遺傳的作用,例如有的人過目不忘;有的人記得快,忘記也快;有的人記得慢,但記住後不容易忘記等,這導致各人建設「思維的舞台——知識結構的龐大網路」的速度、時間、通道寬窄等等有諸多微小的差別。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終還是庸人一個;勤奮的人、有抱負的人往往「堅毅志竟成」! 「後天思維靈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腦中龐大無比的知識結構網路,發散思維訓練、集中思維訓練、獨立思考訓練是建設這個大舞台的最好方法。
6、埋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最佳手段:教師都知道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習的重要作用,這點不做討論。這里要講述的是:獨立思考教育是怎樣在幼兒、兒童知識結構上留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出內在學習動機的。以學習「小蜜蜂采蜜忙」 這句兒歌為例,如果幼師以記憶為目標進行教育,幼兒背誦幾次就記住了,成績是100分。但是,他們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採集花蜜的知識——甚至連采蜜是什麼意思?是在「進餐」還是在勞動都分不清!如果採用啟發獨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將他們的思維引向幾十個,甚至幾千個方向。(當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拔苗助長)他們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疑問,得到許多新知識。如為什麼蒼蠅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條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識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勵他們日後要認真學習,探索真理。這樣,就在他們內心留下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出內在需要學習的動機,甚至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
四、思維靈活還是僵化的發生機制:當需要解決新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思維不能按照習慣通路運行的時候,思維的靈活性就是解決問題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的,狹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寬闊的通路是很難抑制的,到了條件反射自動化程度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一旦到達,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進入了條件反射的通道,做出絲毫不變的反應。如聽見「酸梅」就會分泌津液,是無法制止的條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沒事干就要抽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有的人過橋都要數橋梁的欄桿、上樓都要數梯級數目,他明知道這毫無必要,智力和身體一切正常,就是很難克服,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的緣故。有利必有害,條件反射以高速反應來應付不變的世界,是「生命世界節省能量法則」的體現,是「用進廢退」的結果,它有利於動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對外界做出反應。它的缺點也和它的優點一樣鮮明: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反應模式是不會正確的。總之,神經聯系通路越寬闊,奪取興奮能量的能力就越強。思維就越僵化。如果眾多神經聯系通路的寬度差別不大,那麼,興奮能量就能夠同時進入各條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這樣就表現出知識面廣,「參考系」多。表現出思維靈活,產生新「點子」、新辦法的機會多,表現出獨立思考能力強。一旦新辦法符合客觀規律,難題就解決了,新發明新創造就出現了。
有必要指出,獨立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最後成為條件反射。於是,不論遇到什麼問題、什麼事件、什麼結論或者答案,都會條件反射地回到問一個為什麼?問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改變方案會有什麼新結果?從另外的角度出發,能否有新發現等等。這個條件反射不但不會形成思維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進思維靈活性的特殊的條件反射,是適應人類社會復雜性的進化的產物。
五、應試教育與獨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馳:應試教育是追求記憶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標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多練習,多背誦,即對人腦「知識結構」中相應知識區域多次重復「標准答案」,形成寬闊的神經聯系通路的過程。這與獨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馳。於是,我們只能培養出思維僵化的、可以熟練運用現成知識的應用型人才,無法培養出創造型的人才。
六、應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變的,生理學已經證明,無論多麼頑固的條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應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務的壓力,老是不滿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斷改進等等,都可以強迫他去進行思維,從而擴展他的思路。從主動改變自己的角度看,學習世界上眾多創造發明的方法是捷徑。它們起到指導和啟發人去進行思維的作用。重新開始發散思維的訓練,也是改變自己思維結構的方法。不過,正如初學游泳時不注意姿勢,學會以後再來改變一樣,困難很大。最佳的方法還是從小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到中學、大學,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可以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可以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精英。
我國的教育改革需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需要取得共識,希望我的理論能夠提供參考。
2011年1月12日發表於新浪和網易博客…………………
㈡ 故事創作矛盾沖突是什麼意思,最好說簡單點
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造手法,卻往往會對作品產生許多獨特的效果。運用好的話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運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從而塑造典型的人物。
文學作品很注重對這類人物形象的塑造。 例如:岳飛可以稱得上「忠」的表率。《岳飛傳》便是通過運用矛盾的技法來塑造岳飛這樣一個忠臣的形象。岳飛,他時時刻刻都背負著「精忠報國」的母訓,而這個志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三軍統帥,卻在即將直搗黃龍之際,收到了皇上的十二面金牌。使得這位擁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的英雄,面對一個矛盾的選擇:不歸,縱然可以「收拾舊山河」,可以一雪「靖康恥」,但必然背上一個不忠的罪名;回去的話,可以體現自己的忠,但「十年之功」,卻要「毀於一旦」。或許是岳母刺字對自己影響太深的緣故,岳飛選擇了班師回朝。但對於他來講,作出決定時心中是多麼的矛盾。我們必須承認班師回朝也是一種忠君的體現。強烈的矛盾使岳飛「忠」的形象更加高大。
第二,運用矛盾可以展現人物命運,傳達作者意圖。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他的《賣炭翁》中,一句描寫主人公矛盾心理的詩句堪稱經典,那就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多麼可憐的老翁,這么冷的天,身上的衣服如此單薄,心中卻怕炭賣不上好價錢,而希望天氣再冷一點,那樣他的炭就可以賣一個好價錢了。這是一個多麼矛盾的心理呀。詩人便是通過這樣一個矛盾手法的運用展現了賣炭翁悲慘的命運,同時傳達出了自己對這種社會底層人物悲慘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第三,在《七俠五義》這部小說中,一開始作者敘述了陷空島的五義,也就是「五鼠」兄弟。作者為了後文更好的講述故事,人為的製造出一個矛盾:整條「貓」出來。眾所周知,貓和鼠是一對天敵,這樣情節就有意思了。於是,南俠展昭閱武樓獻藝,被四帝仁宗封為「御貓」,看似隨意的一筆,便別有一番味道了。這為後文「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一系列的恩怨情仇做好了一個鋪墊。
第四,運用矛盾可以形成強烈對比,凸顯悲劇氣質。
「運用矛盾可以為下文做好鋪墊。。「字字讀來皆是血」的《紅樓夢》堪稱中國小說的最高峰。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的確如此。對於林黛玉這個悲劇形象,最後就是通過矛盾來展現的。第九十七回,當賈母和王熙鳳去看望病重林黛玉的時侯,黛玉笑了。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黛玉是含淚的,笑和哭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還有,黛玉香消玉殞這一段,一邊是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黛玉咳嗽、吐血,多麼悲涼;一邊是賈寶玉和薛寶釵成親,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作者運用哀與樂矛盾形成強烈了對比,凸顯了黛玉悲劇氣質。當我們讀罷這「滿紙荒唐言」,不禁會為此而流下「一把辛酸淚」。
第五,運用矛盾可以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影響讀者的情感變化。矛盾的這個效果在戲劇中體現的比較突出,正所謂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就拿文革時期八部樣板戲中的《智取威虎山》為例吧。當情勢緊迫時,楊子榮說了一句「今天是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留他留我,三爺,你看著辦吧!」一句慷慨激昂的台詞加劇了戲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渲染出了緊張激烈的氣氛,形成了一個決戰的氛圍,使讀者或觀眾的情感也隨之緊張起來
㈢ 理性和創造性是否沖突
不沖突。
根本就不是一個類別。
理性和感性是人對外,也就是待人處事方面的意識特徵——主觀或客觀;而創造性是我們大腦意識自己的事情——思維特徵,具有發散性,和外界沒有直接關系。
㈣ 談判中沖突與合作的關系體現在哪些方面
談判中來沖突與合作的關系體現在自以下方面:
1、談判是合作與沖突兼而有之的過程。
2、談判過程中沖突與合作的矛盾會發生變化。影響因素:談判環境的變化、談判者策略的相互作用,跨文化談判。
3、談判是一個處理合作與沖突矛盾的過程。有效的談判就是處理矛盾的過程,是在相互沖突和競爭中尋求合作和共同利益,在索取價值的同時創造價值。
(4)沖突與創造擴展閱讀:
談判沖突與合作的關系:
1、沖突遍布於談判的全過程是客觀存在,談判的實質是索取價值
2、談判的實質也是創造價值,合作和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擴張利益餡餅,可以創造出聯合收益。
3、聯合收益:意味著從談判每一方的角度看,利益都有改善,一方的得益並不一定來自另一方的損失。
㈤ 什麼是沖突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L.A.科瑟爾、L.柯林斯,德國的R.達倫多夫,英國的J.賴克斯等。
科瑟爾的沖突理論
科瑟爾在《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沖突理論」這一術語。他反對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科瑟爾從齊美爾「沖突是一種社會結合形式」的命題出發,廣泛探討社會沖突的功能。他認為,沖突具有正功能和負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沖突具有保證社會連續性、減少對立兩極產生的可能性、防止社會系統的僵化、增強社會組織的適應性和促進社會的整合等正功能。
編輯本段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現實有兩張面孔,一張是穩定、和諧與共識,另一張是變遷、沖突和強制。社會學不僅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一種沖突的社會模型。為此,社會學必須走出帕森斯所建構的均衡與和諧的「烏托邦」,建立起一般性沖突理論。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1957)中,達倫多夫主要吸取了韋伯關於權威和權力的理論,以此為基礎建立其階級和沖突理論。他認為,社會組織不是尋求均衡的社會系統,而是強制性協調聯合體。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權威和權力。社會結構中固有的這種不平等權威的分布,使社會分化為統治和被統治兩大彼此對立的准群體。在一定條件下,准群體組織表現為明顯的利益群體,並作為集體行動者投入公開的群體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組織內部權威和權力的再分配,社會暫時趨於穩定與和諧。但權威的再分配同時也是新的統治和被統治角色的制度化過程。和諧中潛伏著沖突的危機,一旦時機成熟,社會成員就會重新組織起來,進入另一輪爭奪權力的沖突。社會現實是沖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而「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乃是歷史的推動力」。
編輯本段賴克斯的沖突理論
賴克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反對帕森斯以價值規范為重心的秩序理論,強調物質生活手段的分配應該在建構社會模型時占據優先地位。在《社會學理論中的關鍵問題》(1961)中,賴克斯描述了「統治階段的情境」:統治集團支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運用強制性權力迫使社會整合。在這種情形中,經濟分配體系向不同群體分發一定量的物質生活資源;政治權力體系分配權力以「防範任何破壞經濟分配體系的行為發生」;終極價值體系確認「這種政治權力體系的合法性」;宗教儀式則具有「促使人們遵從終極價值體系的功效」。他認為,這種貨幣→權力→價值→儀式的一體化社會結構,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極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統治階級不滿情緒的日益增長,促使其成員將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下而結成集體行動者。一旦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變化,社會就會由「統治階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運動,最終導致統治階級的倒台。沖突的雙方即使認識到激烈的沖突比適度的讓步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從而彼此作出妥協,但這種「休戰情境」也是極不穩定的。沖突雙方繼續尋找能夠滿足自己單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這種手段,權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沖突隨即重新取代暫時的和平。
編輯本段柯林斯的沖突理論
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早期沖突論者只是對結構功能主義進行補充和修正,認為秩序理論和沖突理論同是有用的理論工具。柯林斯認為,社會沖突是社會生活的中心過程,僅僅提出一種補充性「沖突理論」不足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建立一門以沖突為主題的社會學。早期沖突論者主要關注宏觀社會結構問題,並把社會結構視作外在於個人的強制性力量。柯林斯則認為,社會結構是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在行動者不斷地創造和再創造中產生並得以持續的。對宏觀社會結構的理解不能脫離建構這些結構的行動者。他吸取了現象學和民俗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力圖為宏觀社會學奠定微觀基礎。與早期沖突論者注重理論和意識形態問題不同,柯林斯強調必須建立假說—演繹的命題系統,並從經驗上加以驗證。唯有如此,才能使沖突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說明性科學。柯林斯為沖突問題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礎,標志著狹義上的「沖突理論」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式微。
㈥ 沖突的過程分析有哪幾種理論
沖突的過程分析有三種理論沖突的原因,沖突的結果產生了影響。
㈦ 請問團隊沖突和創新,創造力有什麼關系啊
在從事資本運作(連鎖銷售)在那段時間里讓我做的透不過氣來, 我們確實在裡面看到了一些現實。但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走向那個成功的舞台。你想過如何發展么? 考慮過你的朋友親人不認可么?一些人盲目的加入進去都是被眼前的百萬甚至億萬所誘惑,實際是這么好賺的么?
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相信你也不想先叫你的家人,如果你做不下去了你想過你的家人么?那時候他們會怎樣?朋友們,不要盲目的接受新的事物,在你加入之後才知道了什麼是苦不堪言。約不來人,約來人的開銷等等一筆不小的經費,你的腰包鼓么?就算資金充實你約的人不認可,回去了對你精神是不是一種打擊?你的朋友回去會怎樣想你?如果你就做一個點你想上經理是難上加難,在這業務員到經理期間你幾乎沒錢可入;有也是杯水車薪。
我們都是後的創業青年,從小到大沒吃過苦。在行業里每天吃老三樣,做老三樣,壓抑的自由!在你加入之前想想看你身邊的朋友情況,跟你的情況如何?自己身邊的一些好朋友跟自己情況都差不多是個月光族,或許有比自己強一些的但是交情不是過深,真的要他們拿出幾千幾萬來做這個他們是會猶豫的,也許你敢來異地考察,你朋友敢么?這些都是要在你加入之前考慮的,當然你在那邊考察完你的介紹人肯定會說行業有經驗約人方法有很多都幫你引薦,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也是為了多份額,我邀約過的朋友大部分都不理解這個行業導致失敗,失敗不僅僅是業績,還大大的影響了彼此之間的友情。在這里我想對在異地從事或已經放棄異地的朋友說不要被金錢沖昏頭腦,在這里我不是想讓你放棄連鎖,我只是給下我個人的經歷僅見參考,做異地連鎖銷售,有很多因素阻礙我們的成功,首先投資太大,尤其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好多人一下子弄上好幾萬做不起來會產生怨恨,搞的親戚朋友間的關系也僵了。其次就是必須去異地做,弄的好多人工作也丟了。再者,做行業一般需要通過謊言相約把人帶到那裡,來迴路費吃住花銷也不小。所以,一年下來搞的我們精疲力盡,放棄了吧,就賠了幾萬,很不甘心,堅持做吧,每天這樣耗著,度日如年。 於是很多人開始恨這個行業,說這個行業不好,事實上是這樣嗎?如果發展的好的話,我想,那些賺了上百萬的人,肯定就說這個行業的好了,所以關鍵還是我們沒有做好。這是我在行業的親身感觸。
市場一旦破了發展起來很困難,要知道在那裡每天都在消費,發展不動運作資金只會漸漸少去,大家都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發展必須去開發新的市場,於是我就每天去網吧邀約網友,無意間我遇到了一個朋友在從事網路版的資本運作(連鎖銷售),當時我覺得很好奇,怎麼這個網路也有呢?這個跟異地的有什麼不一樣呢?是這個網路好呢還是異地呢?我很疑惑,所以我迫切地想了解網路到底是怎麼樣的。說實在的,剛開始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想過要做網路版的,等我慢慢的了解網路版的時候,我很懊惱為什麼不早點遇到它呢?那我就不用做異地做得那麼辛苦了,做異地還要很大的後期投入,比如接新朋友啦,如果新朋友能理解這個行業還好,不理解的話那就慘了,精力花了那麼多,錢了也花了那麼多結果什麼都沒有,如果是朋友的話,又失去一個朋友了,那種心情真是超難受的。更何況人都是喜歡真誠相待的,做異地還要善意的謊言,雖說是善意的,但又有誰是喜歡受騙的啊。。。反正我自己就是討厭被人騙的,所以做異地我的心真的很矛盾啊。。。。然而當我深入了解網路的時候,我真的很興奮。。。。網路不但是發展速度快而且是真正的達到人幫人,透明化的管理,不存在什麼善意的謊言,很多人做過異地的朋友都樂意接受。
我在異地連鎖銷售做到經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被迫退出。這篇短短的文章是我在行業中血的教訓,曾經因為失敗而一度消沉,只因這顆年輕的心時刻沒有忘記初衷,又逐漸重拾生活的激情。朋友,如果你正在考察行業,而感到不解或困惑;或者剛從異地回來,對未來的生活又不知何去何從,我將以我自己走過的路程來和大家交流,也期待大家能夠早一點重拾生活的激情不管怎樣,我都希望朋友們都能夠勿忘初衷。聯系方法就是回答者名
㈧ 發明專利新穎性判定中的沖突申請(抵觸申請)是指什麼
網頁鏈接抵觸申請是專利法規中的術語,是指損害新穎性的專利申請。具體是指在申請日以專前,任何單位或個屬人就同樣的技術已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那麼這一申請就被稱之為專利申請的抵觸申請。
抵觸申請的四個構成要件:
1、申請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包括申請人自己;
2、申請日:在正在審查的專利申請申請之前向專利局提出申請,即屬於先申請;
3、公布日:由專利局在後申請的申請日或之後依法公布;
4、發明相同性:在申請文件中記載了與後申請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
抵觸申請對新穎性和創造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十二條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抵觸申請的申請日在先,公開日在後,則損害了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新穎性,
新穎性受損,但不影響創造性。
㈨ 組織變革中產生適當的沖突並非壞事有利於保持組織活力和創造力嗎
組織變革中產生適當的沖突並非壞壞事,而且它有利於保持組織的活力和創造力,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㈩ 高中政治哲學如何理解矛盾不能被創造比如說兩個陌生人本來沒有矛盾那如果其中一個人故意找茬不就創造了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貫穿於事物發展的始終。
哲學上的矛盾是標志對立與統一的范疇,因此,抽象的共性,對立統一不是創造出來的。
但具體的矛盾是可以製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