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創造者
⑴ 明代後期傳奇的戲曲作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明代來後期(嘉靖至崇禎年間,即自1522~1644),傳奇創作進入繁榮階段,作家作品大量涌現,盛極一時。作家約200餘人,作品可考者為700多種。創作者大多是精通曲律又有文學修養的文人學士和下層官吏,著名的有李開先、梁辰魚、張鳳翼、王世貞、屠隆、湯顯祖、沈王景、顧大典、卜世臣、呂天成、王驥德、史、梅鼎祚、汪廷訥、周朝俊、徐復祚、孫鍾齡、陳與郊、葉憲祖、凌濠初、馮夢龍、沈自晉、阮大鋮、吳炳、孟稱舜、範文若、袁晉等。弋陽腔傳奇作者有朱少齋、鄭國軒、鄭汝耿、秦鳴雷、顧覺亭等,但多數系佚名文人。
⑵ 粵劇的創造者是誰
粵劇,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又稱「廣府大戲」,「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是廣東省地方代表戲曲之一。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台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著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
由於廣府人的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戈陽腔、崑腔、漢劇、微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滋潤與影響,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最初,粵劇演唱用的是桂林話,後來逐漸演變成粵語,流行於兩廣和港澳地區。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它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
粵劇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同時保留了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伴奏器材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種。管弦樂以高胡、二弦、揚琴等樂器為主,打擊樂則有沙鼓、卜魚、高邊鼓、大鈸等。
最初粵劇的角色行當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簡化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粗獷、質朴。好的演員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絕活。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間,又有《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所謂「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則出現了偏於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國後,經過整理改編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和《趙子龍催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