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創造精神
① 怎樣支持群眾的創造精神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並不等於領導者無所作為,相反,領導者的歷史責任就在於支持群眾的創造,並為人民的首創精神創造條件,而不要用一些清規戒律來束縛群眾的創造力。
我們各級公務員對一些短時期還看不準的事物,不要急於下結論,也不要搞無所謂的爭論,看一段再說。要支持在探索中前進,並且堅持對的,改正錯的。
我們各級公務員要積極參與到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去,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來宣傳、動員、指導人民群眾從事新的實踐,從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善於總結群眾的經驗,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任何一個領導者,不管具有多麼超常的經驗和智慧,單憑個人的能力是難以對重大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的決策的。必須依靠集體智慧,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
也就是說,在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善於從群眾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總結群眾的發明和創造,吸收借鑒一切成功的經驗和有效的辦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為自己開辟認識之源。
在決策上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是一個抽象的詞句,而是現代領導者領導藝術和領導方法的集中體現,是現代領導行為的唯一選擇。衡量一個領導者的成熟程度取決於他集中群眾的智慧,正確反映人民群眾呼聲和意願的程度,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程度。
領導者成長的規律表明,那些投身於實踐並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善於發現總結群眾經驗的領導者,大都成長進步較快。應該指出,現在有些領導者缺少社會實踐的鍛煉,群眾觀點淡漠,同群眾感情疏遠,對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勃勃的創造知之甚少,或者對群眾中已經創造出的一些很有價值的經驗視而不見,引不起重視,結果成了群眾的尾巴,耽誤了事業。
這樣的領導者是難以擔當重任的。各級公務員講政治,就是要尊重群眾,尊重實踐,堅持群眾路線這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總之,我們的一切智慧和經驗,歸根到底都是來自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們廣大公務員開拓創新的基本途徑,是一種永遠需要不斷培養和提高的執政能力。
② 什麼是開拓創新的精神
做一個成功者,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重復別人的事情,走別人的老路,在眼前或許能夠取得一點點成績,但是走不了多遠。
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是一個事業的開拓者。你有你的思考,有你的想法,有你的方法,有你的領域。現代社會,需要開拓創新的精神,它與企業的生存密切相關。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存,而要競爭就要不斷創新。
2003年8月23日,擁有15年掌上電腦生產製造經驗的權智集團與國內最大的外語培訓機構之一——新東方學校聯合宣布,共同進軍掌上英語教育產品市場,並推出4款快譯通新東方系列掌上電腦及電子辭典。快譯通與新東方這兩大著名品牌的聯姻,對於其中的任何一方,無疑都是一個領域的拓展,也為正在升溫的外語教育培訓和電子辭典市場帶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更加註重英語學習。據統計,我國約有2.5億的英語學習者,並且每年還以約2000萬人的速度增長。作為英語學習的有力工具,電子辭典市場也在逐步升溫。2001年,我國電子辭典的銷售額為11億元,2002年為15億元,2003年,預計市場規模將突破20億元。
電子辭典的巨大市場引來了各廠商的激烈競爭,包括許多老牌的家電廠商和IT廠商都參與進來,紛紛搶佔先機。電子辭典怎樣才能有所作為?與此同時,英語教育培訓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隨著中國人世,國外一批實力雄厚的英語培訓學校大有爭奪中國英語培訓市場之勢。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快譯通與新東方走到了一起。此次推出的快譯通新東方系列產品,除具有快譯通傳統權威《牛津當代大辭典》外,同時獨家內置了《新東方背單詞》、《新東方商務英語》、《新東方英文書信》等融入新東方多年教學精髓的學習軟體,英語學習者可隨時隨地感受到新東方教師們的經驗教誨,快速提升英語基礎及應考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產品還首次採用了權智集團最新的英文單詞「原聲回放」發音技術。過去的電子辭典都是採用合成語音發聲,和真人發音有很大距離,而「原聲回放」技術將播音員發音用MP3格式直接壓縮後還原播放,完全再現了自然人的英語發音,非常適合英語聽力和口語教學。因此,它們不僅是一個版權詞典查詢工具,更是一個專業、科學的聽、說、讀、寫、背等英語綜合學習的工具,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要想有所作為,你必須有開拓的勇氣,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富有想像力,思想開闊,善於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每年的工作都有新目標、新追求。一個管理者開拓創新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對開拓創新抱什麼態度可以說非常重要。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怕擔風險,還是銳意進取、不畏風險、勇於創新,由於直接反映著管理者對本職工作的態度,因而就不能不是一個道德標准。開拓創新的職業道德含義在於它不迷信傳統,反對保守,不畏風險,敢於和善於接受新鮮事物。
1986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報道一個剛創建兩年的集體小企業——四通集團公司,1986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就達近億元。這個數字使許多行家都震驚不已。這是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十幾個科技人員集體辭去「鐵飯碗」,與海淀區四季青鄉聯合辦的一個鄉鎮集體小企業。創業一開始就選擇以日產列印機2024的二次開發為目標。開發後這種列印機一經投入市場就大受用戶歡迎,17天就收回成本,償還了貸款期限僅一個月的一百萬元貸款。不到一年他們又推出新產品,先後在國內外獲得專利,在國內獲獎。創業兩年多,沒要國家一分投資,現已累計完成營業額上億元,上繳各種稅款一千萬元,並擁有一百萬元的固定資產。現已初步形成一個有自己的研究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體系的科工貿一體化企業。試想這一切能離得開創業者「勇於負責,開拓創新」的高尚職業道德品質嗎?
要做一個成功的人是很不簡單的。只有學問、知識是不夠的;以年資評定,選一個服務時間最長的人出來,也未必能勝任。做一個成功者,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重復別人的事情,走別人的老路,在眼前或許能夠取得一點點成績,但是走不了多遠的。卡耐基在談到企業經營者用人策略問題時曾告誡人們,一定要多用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做開拓創新型人才,首先必須思想解放,勇於創新,對事業有強烈的進取心和獻身精神,同時也具有開創新事業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想、敢做、敢為,直陳己見,不怕得罪人;甚至可以「好高騖遠」、「狂妄」、「出風頭」、「刺頭兒」等。
你還要學會善於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有明顯的特徵:一是能大量吸收、儲存、加工各種活生生的信息,同時富於聯想,能從接收到的信息觸發起靈感,激起思想火花,沿著思想火花去追蹤、捕捉潛在的發展趨勢;二是知識面比較寬,能從宏觀、微觀上綜合考慮問題,在寬大的知識領域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思考問題角度往往與眾不同,常從別人沒有想到的新的角度切入,使問題產生新的面貌和質的變化。
要激發發明的精神,必須以「開拓,再開拓」為人生信條,而不以「苦幹致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機會,要注意擴大視野,克服習慣思維障礙,注意捕捉機會,發揮獨創力;要雷厲風行,立即行動。理論和常理相通是困難的,但你要打破常理,有把理論貫徹到底的勇氣、決心和行動;靈感是發明的特徵,是突然降臨的東西,它是在不斷學習、努力和積累中達到了頂峰,正如充滿電時就會放電一樣;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要先發制人和集中優勢兵力,要有「不計得失、滿懷信心地行動」的信念;遇到困難和挫折要鍥而不舍,堅韌不拔,充分准備,持之以恆,努力、再努力,就一定會征服險峰,取得成功,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創新的力量有多強,文明的進步就有多大。原始時代的鑽木取火、石器的利用,到蒸汽機、原子彈、電子計算機……創新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創新、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緊密相連,是進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寄託著明天的厚望,希望廣大青少年朋友在了解過去創新成果的同時,還能從他人的道路中得到啟發與教益,激發創新慾望,從而自覺行動起來,努力成才。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方法總比問題多》
③ 什麼是創新精神為什麼要具備創新精神
創新(
innovation)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形成與20世紀。在1912年,哈佛大學的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創新這個概念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是他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同時,他還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產品創新,就是指要生產出一種新的產品;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就是指市場的開辟;要素創新,也就是在生產中引進新的生產要素;以及制度創新,也就是企業的管理制度,管理體制和管理結構方面的創新。
美國的管理大師德魯克也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把創新的概念引入道管理的領域,形成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指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的一種行為。
現在「創新」的概念已經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們常常掛在口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等等。
通俗地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我說了叫創新,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我做了叫創新,別人沒有想的東西,我想到了也叫創新。之所以稱之為創新,是因為它或者改善了人們的工作質量,又或者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或者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又或者鞏固了人們的競爭地位;總之,它對人們的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產生了根本性的積極影響。
但是,創新不一定是絕對全新的東西,一些舊東西,融合新的元素,配以新的形式,也可以叫做創新。只要它滿足了人們進步的某些要求即可。
隨著創新理論的發展,「創新」向更為廣泛的范圍應用擴展,不僅包括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也包括體制與機制、經營管理和文化的創新,同時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創新活動。在這些領域,「創新」一詞所表達的內涵應該是其原詞本義。
創新精神
屬於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范疇,是進行創新活動必須具備的一些心理特徵,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創新決心,以及相關的思維活動。
刨新精神是一種勇於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滿足已有認識(掌握的事實、建立的理論、總結的方法),不斷追求新知;不滑足現有的生活生產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據實際需要或新的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陳規(規則,方法、理論、說法、習慣),敢於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規律,新的方法;不迷信書本、權威,敢於根據事實和自己的思考,同書事和權威質疑;不盲目效仿別人想法、說法、做法),
不人雲亦雲,唯書唯上,堅持獨立思考,說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不喜歡一般化,追求新穎、獨特、異想天開、與眾不同;不僵化、呆板,靈活地應用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都是創新精神的具體表現。
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一個方面,與其他方面的科掌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例如:創新精神以敢於摒棄舊事物舊思想、創立新事物新思想為特徵,同時創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麓規律為前提,只有當創新精神符合客觀需要和客觀規律時,才能顧利地轉化為創新成果.成為促進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精神提倡新穎、獨特,同時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制約;
④ 形容"創新精神"的詞語有哪些
匠心獨運、 別出心裁、 不拘一格、 別具匠心、別出機杼、革故鼎新 、標新立異、改天換地、推陳出新 、吐故納新
⑤ 關於創造精神的名言
不創新,就死亡。——艾柯卡
保守是舒服的產物。——高爾基
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熊彼特
在中國,創新就是率先模仿。——佚名
6、創新是科學房屋的性命力。——阿西莫夫
⑥ 我們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
1 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2 弘揚民族精神,承擔崇高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3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中要敢於質疑,培養求異思維,不迷信書本,不墨守成規
4 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把創新熱情與科學求實態度結合起來,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5 勇於承擔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
⑦ 什麼是創新精神的天性
就是你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能夠創新做到與他不一樣的東西
⑧ 創造精神和創造型的人才的概念是什麼
創造精神是指那種不安於現狀、力圖改進創新的積極心理狀態。創造型的人才,就是那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21世紀正是需要這種人才。
⑨ 創新精神的主要內涵是:
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
創造動機是創造活動的動力因素,他能推動和激勵人們發動和維持進行創造性活動。
創造興趣能促進創造活動的成功,是促使人們積極控求新奇事物的種心理傾向。
創造情感是引起、推進乃至完成創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確的創造情感才能使創造成功。
創造意志是在創造中克服困難,沖破阻礙的心理因素,創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頑強性和自製性。
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不同,創新意識是引起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和條件,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創新意識是創造人才所必需具備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造人才的起點只有注意從小培養創新意識,才能為成長為創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教育部門應以此為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有希望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強國。
⑩ 古今中外有創造精神的名人及事例
1、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2、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12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3、貝爾,發明了電話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美國發明家、企業家。
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
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4、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影、電報、電話、留聲機、復印機等。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5、諾貝爾,發明了炸葯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葯的發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為了紀念諾貝爾做出的貢獻,人造元素鍩(Nobelium)以諾貝爾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