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
① 新型城市化的定義
新型城市化戰略是實現人口、空間結構的兩次轉變,建設城鄉平衡社會。 新型的城市化戰略將實現10個協調發展,目標是使人口與空間實現兩次轉變,即第一次轉變是從農業人口變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轉變是城市人口變為郊區人口,實現城鄉平衡。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區化為主,即郊區人口佔50%,中心城區人口佔30%,農村和小城鎮人口佔20%,人口在三個區域之間可以自由流動,取消戶籍限制,建立信用社會。
② 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
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
1、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建城市群,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推進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縣域中心建設。中心城市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努力提高首位度。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資源稟賦,在主攻沿海上走在前列,在引進大項目、優質項目上下功夫,處理好規劃和建設、集約發展與合理密度、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等問題,重點在現代服務業發展、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突破。
2、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建設品位。通過建設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使人人都能享受到便利的教育、醫療、消費等服務,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營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通過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和諧社區」等活動,進一步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城市。
3、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及早建立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實施綠色產業扶持政策,在不影響主體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培育和發展環境友好的特色產業。在循環經濟、技術改造、污染整治、環境基本設施建設等項目預算安排時給予政策傾斜,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產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
③ 什麼是新型智慧城市
它是將網路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化,通過雲、網、端實現實時在線、智能集成回、互聯互通、交互融合、數答據驅動,拓展新空間,優化新治理,觸達新生活,從而重構人與服務、人與城市、人與社會、人與資源環境、人與未來關系的可持續化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互通、智慧服務、便捷高效、利企便民、數據驅動、協同創新、可持續發展」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標之一。
④ 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型"主要體現在如下哪些方面
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型」主要體現在如下哪些方面?(ABCD)
A、理念新
B、技術新
C、管理新
D、模式新
⑤ 新型全球城市正在形成嗎
從全球城市格局來看,全球城市聚集也是當今全球經濟空間差異和變化的綜合反映,研究發現,三條經線劃分了全球城市人口和經濟的差異化集聚。
這三條經線分別是東經20度、西經100度和東經110度,經線一側的經濟密度較高,另一側則呈現斷崖式分布格局。同時,經濟密度最大、收入水平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北美與歐亞地區並呈現出一小一大的新月型集聚區。
⑥ 新型城市化的介紹
一般說來,城市化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這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這種城市化可以稱之為「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 實際上,城市化是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綜合性標志,其復雜程度遠非可以用人口轉移程度來反映的。比如,拉美地區的一些國家城市化程度很高,但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卻不高;又比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化率超過80%以後,城市人口發生了逆向流動,即人口由市區向郊區迴流,富人們紛紛到郊外居住,人們稱之為「逆城市化」或「郊外化」。顯然,這些國家的城市化率雖然在回落,但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沒有停滯,城市化仍是處於發展狀態的。不過,這已經不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城市化,而是另外一種的城市化,這種城市化可以稱之為「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
那麼,在我國,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所表示的城市化率,是否越高越好呢?恐怕不能一概而論。近十幾年來,我國許多省區大面積地推行「地改市」、「縣改市」、「鄉改鎮」體制,還有一些城市調整了行政區劃,用行政辦法將郊區劃入市區,或者將一些市轄縣整體上改為市轄區,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間把大批農村人口「變成」了城市人口。表面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這種改制或行政區劃調整隻是改變了區域的概念,擴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區」,而並沒有改變那裡的經濟社會結構,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依然很突出。當然,隨著中心城市的發展,將郊區改為市區,或將轄縣改為轄區也是很必要的,但這並不能表示城市化程度提高了,這些「概念性市區」仍然需要繼續推進城市化,不過,這里的城市化已經不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而應該是「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
所以,城市化的發展形態有兩種模式,或者兩種發展道路:一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強調的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空間轉移;二是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強調的是地區經濟社會結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顯然,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級形態,後者是城市化的高級形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必然會由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即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必然會走向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
但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是否要發展到很高的程度,比如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城市化率達到80%以後,才能進入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呢?或者說,在人口轉移型城市化程度還比較低的時候,是否可以同時推進結構轉換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兩個階段並非是分隔的,而是有聯系的,在人口轉移型城市化的同時,也會發生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在結構轉換型城市化的同時,也會發生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但對我國而言,由於人口總量大,農村人口多,更需要在人口轉移型城市化的同時,加快推進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這種強調結構轉換的城市化,可以稱之為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城市化是指人口等生產要素由農村流入城市所引起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化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並獲得巨大發展的表現,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即新型城市化是科學城市化。
關於新型城市化的定義研究方面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新型城市化是體現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城市化,集約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的城市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化。
第二種觀點認為新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何轉移,使城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在繼續推進人口轉移型城市化的同時,大力推進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這樣的城市化道路,稱之為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三種觀點認為城市化包括三個內容:
一是城鎮數量和城鎮人口逐漸增加而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城鎮人口在全國和區域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農村比例相應下降。
二是城鎮的形態和分布,由各自獨立的狀況變成聯系密切的城鎮系統。
三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擴散,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第三種觀點認為城市化應當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城市化。過去我們認為,城市化主要是建設城市和發展城市。因此,「我們應當把城市化建設的著眼點放在農村。這也可以說是反彈琵笆。城市化應當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城市化。
完整意義上的城市化的科學含義,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市化。前一層次的城市化含義是形式,後一層的城市化含義是內容。我們應當把評價城市化標準的重點放在後一層次上。由於農民和農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對象,考察中國的城市化還應包括農村居民生存條件、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過程中的提升,即逐步向城市靠近。
從城市化的本質來看,城市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更應該是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文明不斷發展並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統一的過程。 新型城市化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和諧社會為方向,以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特徵,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1.集約高效。把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結合起來集約高效的城市化道路。集約高效就是充分發揮空間聚集,突出循環經濟,提高知識、技術、信息貢獻,強化規模效應,節能降耗,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宜業城市。
2.功能完善。把新型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集群化結合起來,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完善種類城市功能,不斷培育城市個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設特色城市。
3.社會和諧。把新型城市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結合起來,走社會和諧的城市化道路。社會和諧就是公平公正,結構穩定,利益協調,充滿活力,安全有序,建設和諧城市。
4.環境友好。把新型城市化與城市生態化結合起來,走環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環境友好就是著力減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與自然、人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處,建設生態城市。
5、城鄉一體。把新型城市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走城鄉統籌的城市化道路。城鄉統籌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把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企業化,提高農村城市化水平,促進大城市、中小城市、鎮、村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
⑦ 城市是以一種什麼占絕對優勢的新型生態系統
D
答案解析:
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1)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環境的生態系統;
(3)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運轉快的開放系統;
(4)城市是依賴性很強,獨創性很差的生態系統;
(5)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必須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
⑧ 最先得新型病的城市
今天最先確診是在武漢。
⑨ 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型"主要體現在如下哪些方面
一是打破信息「煙囪」,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二是實現跨行業大數據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構建城市信息安全體系,保障城市安全。
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大多側重技術層面,即基礎網路、感知設備、雲計算設施、共性平台及基礎信息資源等。而新型智慧城市則指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和迭代演進,從而實現治理更現代、運行更智慧、發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本質是提升政府、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隨著各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斷走向成熟,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的ICT技術迅猛發展,僅僅關注城市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顯然不足以滿足城市未來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所造成的「信息煙囪」、「數據孤島」、「重技術輕應用」等問題也逐漸暴露,由此,從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可以說是必然趨勢。
城市的發展最終是為「人」服務,根本上是促進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發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也從過去以「信息技術」為出發點,回到「人」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涉及多環節、多領域、跨部門的復雜系統工程,這也決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可能由單一的政府或企業來完成,只有在政府、智慧城市廠商等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產業鏈和生態圈,通過強強聯合、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最終讓城市變得更智慧,並且讓智慧惠及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