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的發明
『壹』 傘的發明故事
傘是來誰發明的?對這源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是在公元前1200年,由埃及人發明的。
咱們中國人認為傘是中國發明的,是在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雲氏的提示,並且由魯班親自製作的。
據說當時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可是亭子雖好,但總不便多設,而且四季雷陣雨,說來就來,說不定雨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下起來。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就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傘就被發明出來了!
『貳』 傘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1、中國抄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襲國家,傘是漢族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創造。 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歷史;
2、受漢族文化影響,亞洲許多國家很早就有使用傘的傳統。直到16世紀,傘才開始在歐洲受此影響而流行;
3、傘在最初發明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擋陽光,但是現在最常被當作雨天擋雨的雨具。用來遮蔽陽光的傘又稱作陽傘或遮陽傘,可固定於露台桌等戶外傢具,或用在海灘上。傘的其它用途包括裝飾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型大小梁蘇記傘就是可作兵器的傘。
『叄』 傘的來歷
傘,古稱為「蓋」。即遮陽擋雨之用具。
據《傘物紀原》載:「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太平御覽》也引《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繖,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由此可見,古人最初把傘叫作「蓋」,由於是用絲帛製作而成,所以又稱作「繖」。古時:「繖」與「傘」兩字相通,到了唐朝,李廷壽所著《南史》和《北史》才正式為傘定名。此後就都用「傘」這個名稱了。
傘在古代除了遮陽擋雨之外,還被列為達官顯貴的裝飾品和士大夫權勢的象徵物,俗稱「羅傘」。帝王將相出巡時,長柄扇、「萬民傘」左簇右擁,乘坐的車輿口張著傘,表示「蔭庇百姓」。到了後魏時期,根據官位的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都有嚴格的區別。這種習慣一直傳襲到了明朝。
我國是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據《史記》「舜以傘自桿」之說,傘在我國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但關於傘的來歷卻一直傳說紛紜。一說:「春秋末年,巧匠魯班之妻雲氏為丈夫送飯,因不堪日灑雨淋,便巧手修竹,劈成細條,用絲相連,再將獸皮蒙於其上,這樣便收擾如棍,張開如蓋,雖稱之為傘。二說: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黃帝的戰車上有五彩雲氣象蓋子一樣籠罩,遮擋了敵人的水火煙毒,人們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傘。另外還有:麗人游春,荷葉遮陽之說;樵夫行路,蒲葉擋雨之說等等。
紙傘是漢朝以後才出現的,唐時傳入日本,十六世紀傳入歐洲。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受傘的啟發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降落傘,十八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依照傘的截面形狀而設計的。
『肆』 傘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
傘最早是我國發明的。據說遠在五帝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傘了。
古籍中有這樣傘的發明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帶有五色雲聲,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傘是黃帝發明的,在和蚩尤大戰於涿鹿時所用。而且「有花葩之象」,是根據花盛開時的倒扣狀受到啟發做的,因此稱為「華蓋」。
此外,在《史記·五帝本紀》里也寫道:「舜乃以雨笠自捍而下。」這也是雨傘在堯舜時代就已發明的證據。
關於傘的發明還有一種說法。據傳,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常在野外工作,如果遇到雨雪,就會全身淋濕。
魯班的妻子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許多細條,在細竹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就像一座亭子,收攏似棍,張開如蓋。不論怎麼說,傘的故鄉顯然在我國。
在我國古代,傘面是用絲制的,後來傘變成了權勢的象徵。每當帝王將相出巡的時候,按照等級分別用不同的顏色、大小、數量的羅傘伴行,以此來顯示威嚴。直至明代的時候,還規定一般的平民百姓不得用羅傘伴行,只能用紙傘。
我國的傘在唐代的時候傳入日本,繼而傳到西方。英國的第一把雨傘就是由我國帶去的。
1747年,有一個英國人到我國來旅行,看見有人打著一把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雨傘很實用很便利,就帶了一把傘回到英國。此後,傘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了。
『伍』 傘的發明者是誰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魯班想幫人們解決這個困難,心裡很著急。他心裡想:要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才好呢。
魯班動了好多腦筋。後來,他跟幾個木匠一起在路邊造了一個亭子,亭子的頂是尖尖的,四面用幾根柱子撐住。接著,他們隔一段路造一個亭子,造了許多亭子。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來了,躲一躲;太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魯班給大家辦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魯班自己挺不滿意。他想,要是雨下個不停,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還得再想辦法!魯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讓大家帶在身上,該多好啊!可是用什麼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輕輕巧巧呢?為了這個事兒,他吃飯不香,睡覺不安。
魯班想了許多天,還是沒有想出來。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小孩子在荷花塘邊玩,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干什麼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又瞧,荷葉圓圓的,一面有一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以涼快。
魯班心裡一下亮堂起來。他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條,照著荷葉的樣子,扎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起來,「這東西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的,趕緊從屋裡跑出來問他:「出了什麼事了?」
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你試試這玩意兒,以後大家出門去帶著它,就不怕雨淋太陽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么個東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攏起來,那才好呢。」
「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就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東西改成可以活動的,用著它,就把它撐開,用不著,就把它收攏。這東西是什麼呀?就是咱們今天的傘。
『陸』 傘是誰發明的
400O年前,一個偶然的發現啟發中國人發明了傘。在傾盆大雨中,有個孩子頂著一張荷葉擋雨專。可是屬,凹面向上的荷葉積了不少雨水,漸漸頂不住了。孩子靈機一動,把荷葉翻過來扣在頭上。一頂凸面朝上的傘形帽出現了。人們發現,傘形的東西有擋雨的作用,於是傘便應運而生。 早期的傘是用樹葉或草編織成的,後來出現了用油紙和竹片做的傘,用絲綢做的傘。20O0年前,又出現了有完整骨架、能開能合的傘。 另一種說法是:魯班發明了傘 古時候一到下雨天人們就不太愛出門,因為那時侯沒有傘,出去要淋濕的,有一天,魯班在路上走,突然下雨了,他只好來到一座亭子里避雨,這時候,魯班在想:如果能有一種東西能檔住雨,這樣人們上街就不用害怕下雨了,他抬頭一看,看到了亭子的照型,於是心裡就有了一種想法,他回到家用幾條木棍做了個架子,上面頂著油布,這樣世界上第一頂傘就做成了。
『柒』 傘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魯班是極具知名度的能工巧匠,木工的鼻祖。事實上,他的妻子雲氏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女子,她常常會給魯班一些提示或很好的建議,甚至還有自己的小發明呢。班發明了鋸子後,又發明了刨子,同先前加工木料時刀削斧砍相比,既省了力氣,又提高了質量。魯班十分高興,為自己的發明所陶醉。可是,魯班用刨子刨木料的時候,木料會移動,十分不方便。他就讓妻子雲氏在對面抵住木料。雲氏常常被木料撞傷,手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雲氏就對魯班說:「你既然發明了刨子,為什麼不想想辦法,弄出個不用人頂也能刨木料的法子呢?」魯班搖搖頭說:「我搞出這個刨子,已經很不容易了,你還要我怎麼樣呢?」雲氏決定自己想想辦法。她天天琢磨這件事。有一天,她在屋外低著頭轉來轉去地苦苦思索,忽然聽見魯班在室內大聲喊她去頂木料。她急忙過去,突然腳下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一個踉蹌,幾乎跌倒。回過頭一看,原來是自己頑皮的兒子在場地上插了一根木撅子。她正要發火,突然領悟:既然木橛子插在地上能絆人,那麼,把它釘在長凳上不是可以擋住木料嗎?她急沖沖地跑進室內,把這個想法告訴丈夫。魯班一聽有道理,就照樣子做了,果然很有成效。魯班感慨地說:「世界上的發明創造沒有止境,我們永遠也不應該自滿自足呀!」後來,木工們就把雲氏發明的這個橛子稱作「班妻」,以示紀念。還有我們經常用來遮風擋雨的傘,它的發明者不是別人,正是魯班的妻子雲氏。第一把雨傘就是雲氏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據說當時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雲氏每天往返給他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可以在亭內暫避一陣。可是亭子雖好,但總不便多設,而且四季雷陣雨,說來就來,那時候又沒有天氣預報這種先進的玩意兒。這一天,雲氏送飯回來又被淋了雨。她想,要是有個隨身的小亭子就好了。正想著,看到幾個小孩撐著荷葉追追趕趕地跑過。這些小孩竟想到用荷葉當帽子來擋雨。雲氏一看,這不可以造一個像荷葉一樣的東西隨身帶著嘛。等魯班回來,她就把這主意跟他說了。魯班聽了雲氏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的發明大王就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傘就被發明出來了!
魯班和妻子
『捌』 傘是誰發明的
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
"。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
『玖』 雨傘是怎樣發明的
古時候,雨抄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
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就是最早的雨傘。魯班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9)傘的發明擴展閱讀
由於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在中國古代,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徵,這在《左傳》「備物典冊」《晉書輿服志》中有明確記載,而且等級森嚴。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
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以示"庇蔭百姓"。因此這種傘又稱「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
『拾』 雨傘誰發明的
據說,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因為常在野外作業,常版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權子雲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這就形成了以後的傘。後來歷代對傘都有改進,如紙傘、油傘、蝙式傘,形成了琳琅滿目的大眾用品。
1747年,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我國人民撐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實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後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不久之後,傘就遍布了全英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參考閱讀:傘是一種遮陽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一般用油紙、油布或塑料布等做成。雨傘的英文Umbrella來自拉丁文的Umbra,有遮陽、陰影處的意思。
傘的製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他可用作骨架的材料與纏線。使用時以手將之舉起,雖然傘在最初發明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擋陽光,但是最常被當作雨天擋雨的工具。
雨傘的其它作用包括作為裝飾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型大小梁蘇記雨傘就是可作兵器的雨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