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發明原理

發明原理

發布時間: 2020-11-21 23:26:14

『壹』 手機誰發明的,原理是什麼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世界上第一通行動電話是打給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行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攜帶型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到今年4月,手機已經誕生整整30周年了。這個當年科技人員之間的競爭產物現在已經遍地開花,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馬丁·庫帕今年已經74歲了,他在摩托羅拉工作了29年後,在矽谷創辦了自己的通訊技術研究公司。目前,他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丁·庫帕當時的想法,就是想讓媒體知道無線通訊——特別是小小的移動通訊手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他還希望能激起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興趣,在摩托羅拉同AT&T(AT&T也是美國的一家通信大公司)的競爭中,能支持前者。

其實,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的。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移動無線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的設想是,將來能研製一種行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於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只應該是一瓦,最大也不能超過三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隻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

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

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1991年時,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機。此後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枚雞蛋重不了多少了。

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已經越來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了。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功能,新型的手機還可以用來收發郵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這是最初的手機發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在通訊技術方面,現代手機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當庫帕打世界第一通行動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事實上,第一代模擬手機就是靠頻率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用戶的不同手機。第二代手機——GSM系統則是靠極其微小的時差來區分用戶。到了今天,頻率資源已明顯不足,手機用戶也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於是,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的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貳』 發明原理什麼意思

我認為是發明出來的東西所符合的科學理論依據才叫發明原理,比如自行車的三角架的設計原理就是力學原理中的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

『叄』 手機的發明原理是什麼哦

兩個相愛的人相距很遠,又很想聽對方的聲音,於是發明了電話,

原理就是愛情

『肆』 對數的發明原理,及是什麼情況下根據什麼數學問題發明的,那個問題具體一點,以及是根據對數怎樣解決的。

蘇格蘭數學家約翰·維爾納獨立發明了對數,並於1614年在出版的名著《奇妙的對數表的描述》中闡明了對數原理。

16世紀前半葉,歐洲人熱衷於地理探險和海洋貿易,需要更為准確的天文知識,而天文學的研究中,需要大量煩瑣的計算,特別是三角函數的連乘,蘇格蘭數學家約翰·維爾納首先推出了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公式,即:

①sinα·sinβ=[cos(α-β)-cos(α+β)]/2 ,

②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

開普勒利用對數表簡化了行星軌道的復雜計算,數學家拉普拉斯說:「對數用縮短計算的時間來使天文學家的壽命加倍」。

(4)發明原理擴展閱讀

對數發明之前,人們對三角運算中將三角函數的積化為三角函數的和或差的方法已很熟悉。

從對數的發明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納皮爾在討論對數概念時,並沒有使用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指數概念,就連指數符號也是在20多年後的1637年才由法國數學家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開始使用。

直到18世紀,才由瑞士數學家歐拉發現了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在177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歐拉首先使用來定義 ,他指出:「對數源於指數」。

『伍』 40個發明原理的內容是什麼

阿奇舒勒對大量的專利進行了研究、分析和總結,提煉出了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這40個發明原理,原理是獲得沖突解所應遵循的一般規律。TRIZ主要研究技術與物理兩種沖突。技術沖突是指傳統設計中所說的折中,即由於系統本身某一部分的影響,所需要的狀態不能達到。物理沖突是指一個物體有相反的需求。TRIZ引導設計者挑選能解決特定沖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標准參數確定沖突,然後利用39×39條標准沖突和40條發明創造原理解決沖突。
1.分割原則

a.將物體分成獨立的部分。

b.使物體成為可拆卸的。

c.增加物體的分割程度。

2.拆出原則
從物體中拆出"干擾'部分("干擾"特性)或者相反,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

與上述把物體分成幾個相同部分的技法相反,這里是要把物體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

3.局部性質原則
a.從物體或外部介質(外部作用)的一致結構過渡到不一致結構。

b.物體的不同部分應當具有不同的功能

c.物體的每一部分均應具備最適於它工作的條件。

4.不對稱原則
a.物體的對稱形式轉為不對稱形式。

b.如果物體不是對稱的,則加強它的不對稱程度,

5.聯合原則
a.把相同的物體或完成類似操作的物體聯合起來,

b.把時間上相同或類似的操作聯合起來.

例:雙聯顯微鏡組;由一個人操作,另一個人觀察和記錄。

6.多功能原則
一個物體執行多種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體。

例:提包的提手可同時作為拉力器(蘇聯發明證書187964)。

7.'瑪特廖什卡'原則
a.一個物體位於另一物體之內,而後者又位於第三個物體之內,等等。

b.一個物體通過另一個物體的空腔。

8.反重量原則
a.將物體與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體結合以抵消其重量。

b.將物體與介質(最好是氣動力和液動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9.預先反作用原則
如果按課題條件必須完成某種作用,則應提前完成反作用。

例:杯形車刀車削方法是:在車削過程中車刀繞自己的幾何軸轉動。其特徵是為了防止產生振動,應預先向杯形車刀施加負荷力,此力應與切削過程中產生的力大小相近,方向相反" (蘇聯發明證書~536866)

『陸』 40個發明原理與中國的「三十六計」有什麼聯系

三十六計是我國軍事最重要的戰略,40個發明原理上與三十六計有關

『柒』 發明創造的十大基本原理有哪些

(1)綜合原理。綜合原理是指將研究對象的各個要素進行相應的分離和取捨,使綜合後的整體具有新特徵的原理。

(2)還原原理。還原原理是指研究已有事物的創造起點,並深入追溯到它的創造原點,再從創造的原點出發尋找各種門路,用新思想、新技術重新創造該事物,從原點去解決問題的原理。

(3)移植原理。移植原理是指把一個研究對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運用於其他研究對象之中的原理。

(4)分離原理。分離原理是指把某一對象進行科學分解和離散的原理。

(5)強化原理。強化原理是指利用對某事物進行精練、壓縮或聚焦進行創造發明活動的原理。

(6)換元原理。換元原理是指通過尋找替代物,或通過對代替事物的研究來解決被代替事物存在問題的原理。

(7)迂迴原理。迂迴原理是指通過解決相關的問題來解決特定問題的原理。

(8)組合原理。組合原理是指事物的整體或部分疊加的原理。

(9)逆反原理。逆反原理是指當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往往從其相反的途徑卻能順利解決的原理。

(10)群體原理。群體原理是指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充分發揮群體智慧和力量的原理。

『捌』 誰知道計算機的發明原理

TRIZ 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由「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之俄文原文單詞首字母組成,在歐美國家也可縮寫為TIPS。其研究始於1946年,由原蘇聯的大學、研究所和企業所組成的數百人的研究組織分析研究了世界近250萬件發明專利,綜合多個學科領域的原理、法則形成了TRIZ理論體系。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類進行發明創造、解決技術難題過程中所遵循的科學原理和法則。並將之歸納總結,形成能指導實際新產品開發的理論方法體系。運用這一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任何領域的產品改進、技術的變革、創新和生物系統一樣,都存在產生、生長、成熟、衰老、滅亡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產品設計並能預測產品的未來發展趨勢。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通過分析人類已有技術創新成果———高水平發明專利,總結出技術系統發展進化的客觀規律,並形成指導人們進行發明創新、解決工程問題的系統化的方法學體系。

一、TRIZ 理論——創新的科學

實踐證明,一旦發現和掌握了發明創造的內在規律,形成一種科學理論,那麼實現創新就可以象求解數學題一樣,變得有序可尋,富有可操作性和可預見性,創新質量和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基於這一理念,前蘇聯著名發明家G.S.Altshuller於1946年提出了著名的創新理論——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俄文縮寫為TRIZ。

Altshuller及其合作者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工程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構建了TRIZ理論。可以說TRIZ理論是人類已有科技知識與創新思維規律、方法的完美結合。它是對人類創新活動規律和原理更深入和系統的揭示,為更好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是認識和推動人類創新活動的一個突破性成果。

二、TRIZ理論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徵

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無論是一個簡單產品還是復雜的技術系統,其核心技術的發展都是遵循著客觀的規律發展演變的,即具有客觀的進化規律和模式。其次,各種技術難題、沖突和矛盾的不斷解決是推動這種進化過程的動力。再就是技術系統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數目的功能。

相對於傳統的創新方法,TRIZ理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它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快速確認和解決系統中存在的矛盾,而且它是基於技術的發展進化規律研究整個產品發展過程。因此,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發明創造的進程,提升產品創新水平。具體來說它可以幫助我們:

1. 對問題情境進行系統的分析,快速發現問題的本質,准確定義創新性問題和矛盾。

2. 對創新性問題或者矛盾提供更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更好的創意。

3. 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思維,從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

4. 基於技術系統進化規律准確確定探索方向,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新產品。

5. 打破知識領域界限,實現技術突破。

三、TRIZ理論主要內容

創新從最通俗的意義上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TRIZ理論的強大作用正在於它為人們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工具。

TRIZ理論體系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它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 工程矛盾解決原理

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發明原理與11個分離原理,針對具體的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尋求具體解決方案。

4. 發明問題標准解法

針對具體問題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 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到問題解決。

四、TRIZ理論研究與應用

TRIZ理論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在全球的創新和創造學研究領域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在經歷了理論創建與理論體系的內部集成後,TRIZ理論正處於其自身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以及與其它先進創新理論方法的集成階段,尤其是已成為最有效的計算機輔助創新技術和創新問題求解的理論與方法基礎。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TRIZ理論已經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它實用性強,並經過實踐檢驗,應用領域也從工程技術領域擴展到管理、社會等方面。現在TRIZ理論在西方工業國家受到極大重視,TRIZ的研究與實踐得以迅速普及和發展。如今它已為眾多知名企業取得了重大的效益。

『玖』 科學家從小鳥啟示發明了飛機的原理

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於上翼面受到的向下的氣流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並由此製造了飛機。

空氣的流速不同,造成的空氣壓強不同,也就是說,飛機在上下面的構造結構不同,上面的曲面造成空氣的流速與下面不同,從而導致空氣壓強不同,上面壓強小,所以飛機就被空氣「托」了起來。

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9)發明原理擴展閱讀:

飛機飛行原理:

飛機的機翼橫截面一般前端圓鈍、後端尖銳,上表面拱起、下表面較平。當等質量空氣同時通過機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時,會在機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

空氣通過機翼上表面時流速大,壓強較小;通過下表面時流速較小,壓強大,因而此時飛機會有一個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於升力的存在,使得飛機可以離開地面,在空中飛行。飛機飛行速度越快、機翼面積越大,所產生的升力就越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