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飛機
① 中國現在的最新型的飛機是什麼
★中國最新型的主戰飛機是殲-10和殲-11.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機高:5.3米,後掠角50-52度,翼面積40平方米,垂尾面積8.4平方米,推力122千牛頓,高空的最大速度:2.0馬赫,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1473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於1.1。外掛11個(機身下5個,每側翼下3個),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1500×2、1100×1)這些數據表明,機炮可能是國產6管23mm加特林炮或23-3雙管機炮;空空武器包括霹靂-8、霹靂-11等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露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中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基本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如R-73、R-77等俄制空空導彈及C-801、Kh-41反艦導彈等。
殲-11(蘇-27系列)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侯重型制空戰斗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側衛」(Flanker)。裝一門30毫米機炮,備彈149發,總共可帶10枚空對空導彈,包括AA-10A、B、C、AA-9中距空對空導彈和AA-11、AA-8近距空對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可帶機炮吊艙、各種炸彈、火箭發射巢。翼展14.70米,機長(不包括空速管)21.94米,機高5.93米,機翼面積46.5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在未來的戰場上,殲-10戰斗機將與殲-11戰斗機聯手,形成類似F-15與F-16的高低搭配。當殲-11清除了敵方戰機以及地空導彈的威脅後,殲-10將攜載導彈對分散的地面目標實施全天候精確打擊。
戰斗機:已經服役的是殲-11B,正在研製的是殲-14。
武裝直升機:已經服役的是武直9G,正在研製的是武直10。
教練機:已經服役的是K8中級教練機,即將裝備的是L15高級教練機。
運輸機:已經服役的還是運八中型運輸機,正在研製的是運九運輸機
★中國現在的最新型的飛機是殲-20,剛剛首飛成功,這是第4代(國際上稱第5代)隱形飛機。
目前只有兩架樣機,要最終定型,並裝備部隊還需要一段時間。
② 新型飛機的名稱都有哪些
太空梭 隱形飛機
③ 怎樣的被稱為新型太空梭
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不斷應用,航天技術又將出現一個更大的飛躍。
人們一直在考慮能否將航空和航天的優點集合起來,研製成一種低成本的運輸工具。它既能從機場跑道起飛,又能以高超音速穿越大氣層進入宇宙空間,完成航天的任務後,再進入大氣層,在機場水平著陸,經過簡單維修後,又可重新飛上藍天。這種既有高超音速運輸機功能,又具有天地間往返運輸系統功能的有翼飛行器,被稱為空天飛機。
美國未來的X系列新型太空梭空天飛機的設想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產生。50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曾提出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相結合的思想。1986年2月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次大會演說中宣布:美國將研製一種新型的太空梭——國家航空太空梭,簡稱空天飛機。此後,美國正式成立了「國家航空太空梭計劃局」,開展空天飛機的研製工作。
不久,英國、法國、日本等都相繼提出了空天飛機計劃,一時間,全球掀起了一股「空天飛機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專家們認為,把航空技術領域和航天技術領域的精華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航空航天一體化的最新高技術密集體,在太空梭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提高,朝著一個更高級的航天器方向發展,前景極為誘人。
未來的空天飛機用途更廣泛,靈活性更高,維修使用更簡便,運載費用更低廉,因此,有人把空天飛機譽為「21世紀的太空穿梭機」。
發展空天飛機要涉及到許多先進高技術。難度很大,而且研製經費高,風險大。但人類總是要前進的,這些先進的科學設想最終將會實現。到21世紀的時候,人們將會乘坐上這種嶄新的空天飛機,從地球的一端起飛,進入太空軌道,領略一番太空的神奇景色,然後返回大氣層,可以在任一機場降落下來,有如今天的旅遊航班一樣方便自如。
空天飛機採用航空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兩種推進系統,它可以方便地往返於天地之間,是「空」與「天」的完美結合。它有異乎尋常的性能,最高時速達3萬千米,可繞地球無動力飛行;飛行高度由零高度可直達200千米以上;起降方便,不受發射地點和天氣的限制;維修簡便,不必再像太空梭那樣飛行一次需要三個多月的檢修期,臨發射還要出動7000人的保障大軍為之准備。飛行後檢查和准備也很容易;結構巧妙,徹底拋掉了大包袱似的外儲箱和助推器等外掛物,便於輕裝上陣,便捷迅速:一機多用,既可載人又可載物,又可無人駕駛入軌與空間站對接;它的發射費用要比太空梭便宜9/10,而且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復雜的航天發射場。
空天飛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把航空發動機引入航天領域,充分利用大氣能源,從根本上改變了航天運載器只採用火箭的推進模式,從而將導致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內的一場革命。
1983年,美國空軍投資60萬美元委託有關科研單位研製「跨大氣層飛機」,1984年投資100萬美元,進行方案論證,並成立了「跨大氣層飛機計劃局」。並確定從1990年開始研製空天飛機的試驗機——X-30,預計投資30億美元。這種飛機的外形尺寸和波音727客機差不多,最高飛行時速可達28962千米,採用可循環發動機和液氫燃料發動機的混合推進方式,這種試驗機的試製成功將為真正的空天飛機提供科學的依據。
④ 新型太空梭是什麼樣
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不斷應用,航天技術又將出現一個更大的飛躍。
人們一直在考慮能否將航空和航天的優點集合起來,研製成一種低成本的運輸工具。它既能從機場跑道起飛,又能以高超音速穿越大氣層進入宇宙空間,完成航天的任務後,再進入大氣層,在機場水平著陸,經過簡單維修後,又可重新飛上藍天。這種既有高超音速運輸機功能,又具有天地間往返運輸系統功能的有翼飛行器,被稱為空天飛機。
美國未來的X系列新型太空梭
空天飛機的設想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產生。50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曾提出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相結合的思想。1986年2月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次大會演說中宣布:美國將研製一種新型的太空梭——國家航空太空梭,簡稱空天飛機。此後,美國正式成立了「國家航空太空梭計劃局」,開展空天飛機的研製工作。
不久,英國、法國、日本等都相繼提出了空天飛機計劃,一時間,全球掀起了一股「空天飛機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專家們認為,把航空技術領域和航天技術領域的精華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航空航天一體化的最新高技術密集體,在太空梭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提高,朝著一個更高級的航天器方向發展,前景極為誘人。
未來的空天飛機用途更廣泛,靈活性更高,維修使用更簡便,運載費用更低廉,因此,有人把空天飛機譽為「21世紀的太空穿梭機」。
發展空天飛機要涉及到許多先進高技術。難度很大,而且研製經費高,風險大。但人類總是要前進的,這些先進的科學設想最終將會實現。到21世紀的時候,人們將會乘坐上這種嶄新的空天飛機,從地球的一端起飛,進入太空軌道,領略一番太空的神奇景色,然後返回大氣層,可以在任一機場降落下來,有如今天的旅遊航班一樣方便自如。
空天飛機採用航空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兩種推進系統,它可以方便地往返於天地之間,是「空」與「天」的完美結合。它有異乎尋常的性能,最高時速達3萬千米,可繞地球無動力飛行;飛行高度由零高度可直達200千米以上;起降方便,不受發射地點和天氣的限制;維修簡便,不必再像太空梭那樣飛行一次需要三個多月的檢修期,臨發射還要出動7000人的保障大軍為之准備。飛行後檢查和准備也很容易;結構巧妙,徹底拋掉了大包袱似的外儲箱和助推器等外掛物,便於輕裝上陣,便捷迅速:一機多用,既可載人又可載物,又可無人駕駛入軌與空間站對接;它的發射費用要比太空梭便宜9/10,而且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復雜的航天發射場。
空天飛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把航空發動機引入航天領域,充分利用大氣能源,從根本上改變了航天運載器只採用火箭的推進模式,從而將導致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內的一場革命。
1983年,美國空軍投資60萬美元委託有關科研單位研製「跨大氣層飛機」,1984年投資100萬美元,進行方案論證,並成立了「跨大氣層飛機計劃局」。並確定從1990年開始研製空天飛機的試驗機——X-30,預計投資30億美元。這種飛機的外形尺寸和波音727客機差不多,最高飛行時速可達28962千米,採用可循環發動機和液氫燃料發動機的混合推進方式,這種試驗機的試製成功將為真正的空天飛機提供科學的依據。
⑤ 有哪些新型飛機的資料和名稱
新型客機:波音787,空客A380,A350。
新型軍機:F35,T50。
中國的新機:C919,ARJ21,殲20,殲31,運20,直20。
⑥ 新型超高速飛機是怎樣的
說起「超音速」,那先從音速談起。音速,即聲音的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秒331米,即每小時1170千米左右。目前全世界正在運營的民航飛機除「協和」號外,其飛行速度全部都低於音速,即亞音速,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超音速飛行並不經濟,而且噪音大,在技術上要突破「音障」。
什麼是「音障」?簡單地說,就是飛機的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所遇到的障礙,這些障礙主要表現為飛機阻力增加,升力下降,甚至飛機本身會出現抖顫。科學家們為了克服「音障」,一方面通過改變飛機的外形等辦法盡量推遲上述不利因素的出現。另一方面採用大推力的噴氣發動機增加飛機的動力。世界上首次突破「音障」是1947年在美國的X-1火箭試驗研究機上實現的。1953年,美國研製的F-100和前蘇聯研製的米格-19殲擊機都超過了音速。以後軍用戰斗機超音速已十分普遍。
50年代,亞音速民航運輸得到充分發展,軍用飛機又突破了「音障」,使得飛機製造商在考慮能否製造一種超音速客機投入運營的問題。鑒於開發這種新飛機需要大筆資金來解決技術關鍵,英法兩國政府和航空工業決定聯合研製世界上第一代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從1962年開始研製,1969年首次試飛成功,1975年獲得英法兩國適航證投入運營。「協和」號與我們常見的亞音速飛機有很大區別:長而細的機身,尖而下彎的機頭,三角形的機翼,飛行時活像一支尖嘴的巨鳥。1975年9月,一架「協和」號飛機從倫敦飛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甘德,後又返回倫敦,一天之內4次跨越大西洋,創下了一項新紀錄。
還有一件事需要在這里提一下,和「協和」號飛機研製幾乎同時,前蘇聯也研製了一種型號為圖-144的超音速客機,它比「協和」號早一年即1968年首飛成功,1975年投入前蘇聯國內航線使用,先用於貨運,1977年投入客運,因為出現較嚴重的技術問題,到1978年便停止了客運飛行。所以,到今天為止一直成功地運用於民航客運的超音速客機只有一個「協和」號。
「協和」號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約為音速的兩倍,那麼它追趕太陽的話,應該是綽綽有餘了。但是它的「腿」比較短,即航程比較小,大約只有5000千米。這就是說,它在航程之內飛行可以追趕太陽,比如從北京到烏魯木齊航線距離2800千米,從北京起飛時如果太陽正在頭頂,那麼到烏魯木齊時太陽還未到達頭頂,略為東斜一點,還要等幾十分鍾才恰好在頭頂上。但是如果用於長距離的國際航線,比如從北京至倫敦,「協和」號飛機必須中途降落加油,這樣到終點很可能趕不上太陽的速度。
到21世紀能不能實現「誇父逐日」,真正趕上並超越太陽的速度呢?回答是肯定的。現在人們已經開始研究,預計到21世紀才能面世的一種高超音速客機的設想已經逐漸明朗。這種高超音速客機的飛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約為音速的4倍到6倍,載客數為200~300人,從東京飛到美國洛杉磯大約只需2~3小時。如果它從北京飛往倫敦,很可能是,中午從北京起飛,到達倫敦時太陽卻剛剛升起,飛行中會看到太陽在倒著走,這該是多麼有趣的景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