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體系
㈠ 如何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為什麼要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指出,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一項偉大事業,對於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健全雙層經營體制,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小康目標,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與之配套:
一是因為在家庭經營規模較小,農業勞動力又呈現低質化、老齡化、婦女化的趨勢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為在農業市場化、國家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服務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又存在政府失靈問題,建立適應農業新階段特徵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
建立什麼樣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全國各地在開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來看,各種創新模式也不斷涌現,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根據供給主體、服務性質和服務內容的差異,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應呈現如下架構:
(一)根據供給主體分類
實踐表明,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明顯的主要有七類供給主體:一是依託政府涉農部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是農口以外部門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是村集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五是龍頭企業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六是不同民間服務主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七是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二)根據服務性質分類
從上述各供給主體的經濟和社會特徵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務主體與經營性服務主體相結合的特徵。這也符合農業服務供給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並存的特點:政府失靈的地方,用經營性服務來補充;市場失靈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務來補充。此外,由於一些經營性服務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經營半公益的性質,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三)根據服務內容分類
從供給方來看,不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主體所提供的農業服務有所不同。就種植業而言:政府起著較大作用的服務項目為提供水利設施服務;村集體是提供水利設施服務、灌溉服務;合作組織是農產品儲存、打葯技術指導;龍頭企業是收購與銷售服務、加工、包裝和運輸服務;科研單位是購買農葯、良種和化肥的服務。就畜牧業而言:政府在養殖業各環節單項服務的提供中佔比重較大的是畜禽防疫、飼養技術;村集體是畜禽產品的運輸和加工服務;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是飼養技術的提供、畜禽的銷售、畜禽的治病及優良種畜禽提供等。
從農戶需求角度來看,研究發現農戶對綜合性社會化服務需求率從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技術信息、價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級證明、貸款擔保、介紹貸款渠道、組織集體貸款和組織外出打工。農戶對種植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順序分別為:購買化肥、購買良種、購買農葯、灌溉服務、收購與銷售服務、水利設施提供服務、購買農機、機耕服務、播種服務、打葯的技術指導服務、施肥服務、租用農機、大宗農作物收割服務、農作物採摘服務、大宗農作物脫粒服務、農機修理、運輸、農產品包裝服務、農產品儲存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戶對養殖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順序分別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銷售、飼養技術、優良種畜禽提供、飼料供應服務、屠宰服務、畜禽產品運輸和加工服務。
可見,無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有著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之分,所以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時要注意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的協調發展。
㈡ 什麼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什麼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㈢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經營體系中的一種形式。說到農業經營體系,它是指包括糧蔬果、肉蛋奶等在內整個農業的經營方式的總稱。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天誠國土)。這就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十八大提出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四大特徵,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這是在「統」和「分」兩個層次上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這一基本制度,就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實現「兩個轉變」:在「分」的層次上,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統」的層次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現代農業需要相適應的經營方式,上述「四大特徵」就體現了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比如,現代農業是市場農業,要求農業經營要適應市場多變的要求。農民合作組織能夠提高農業經營的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能夠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橋梁和紐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更好更快地實現現代化。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也是應對當前農業經營方式面臨新挑戰的
有效舉措。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全國從事農作物種植業的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不足10畝,90%左右的農戶養肉牛數量在2頭以下、養豬數量在10頭以下;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1~60歲佔21.3%,60歲以上佔11.2%,女性佔53.2%。農業後繼乏人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今後誰來種地問題十分突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㈣ 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RF52YScAMkjcxiyNiwH_mq--sgGEDDzZLsg2JR10w_
另外,你這個問題是十八大以來的熱點,網上有眾多的關於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文章,可以供參考!在此就不列舉了。
希望對你有用,祝健康愉快,事業興旺!!
㈤ 什麼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精細化管理
㈥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核信息化產業化
農業經營種植重視機械化集約化
現農業經營重點產業鏈化原則即限度拓寬產業鏈
種植業拓展加工業服務業等
才能化發揮農業體系優勢獲取效益
㈦ 如何理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就是信息化,產業化。
農業經營種植重視的是機械化集約化。
現在農業經營的重點是產業鏈最大化原則,即最大限度的拓寬產業鏈
也就是從種植業拓展出來的加工業,服務業等
這樣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出農業體系的優勢,獲取最大效益
現階段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總的思路應是「守住兩條底線、抓住兩個著力點」。「守住兩條底線」,一是要守住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條底線。任何形式的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都必須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邏輯起點,先還權賦能,再流轉集中。任何形式的農地流轉,都必須依法、自願、有償。二是要守住提高土地產出率這條底線。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不能以犧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為代價。應通過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抓住兩個著力點」,一是要抓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這個著力點。對小規模兼業農戶,應引導他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同時,應更加註重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不斷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公司制農業有其比較優勢和發展空間,既不應無原則地鼓動,也不應一味地排斥。二是要抓住發展多元服務主體這個著力點。今後應更多地依靠公益性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具有雙重屬性,有的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土地入股、興辦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實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經營主體」;有的農民合作社主要是為入社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服務,入社農戶仍是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服務主體」。無論哪類合作社,都應讓農民得到比未入社時更多的實惠。唯其如此,合作社才有生命力。
㈧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解讀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適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在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並在農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需要相適應的經營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合作社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發達國家農民普遍參加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業經營方式更好體現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要求,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更好更快實現現代化。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應對當前農業經營方式面臨新挑戰的有效舉措。當前我國農村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經營方式面臨諸多新挑戰,經營規模小、方式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現。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保障我國農業健康發展。
㈨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哪些問題
現階段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總的思路應是「守住兩條底線、抓住兩個著力點」。「守住兩條底線」,一是要守住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條底線。任何形式的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都必須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邏輯起點,先還權賦能,再流轉集中。任何形式的農地流轉,都必須依法、自願、有償。二是要守住提高土地產出率這條底線。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不能以犧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為代價。應通過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抓住兩個著力點」,一是要抓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這個著力點。對小規模兼業農戶,應引導他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同時,應更加註重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不斷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公司制農業有其比較優勢和發展空間,既不應無原則地鼓動,也不應一味地排斥。二是要抓住發展多元服務主體這個著力點。今後應更多地依靠公益性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具有雙重屬性,有的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土地入股、興辦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實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經營主體」;有的農民合作社主要是為入社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服務,入社農戶仍是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這類合作社就是「新型服務主體」。無論哪類合作社,都應讓農民得到比未入社時更多的實惠。唯其如此,合作社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