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農業
① 走科技興農之路:發展新型農業主要依靠________來實現
依靠農業科技創新
② 濰坊發展新型農業的好處有哪些
新型農業可以減少用人的數量,然後產量也高,然後也干凈,賣的價錢也高
③ 如何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④ 什麼是新型農業現代化
新型農業現代化是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准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農業現代化。
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在哪兒?
新在不簡單就現代農業談現代農業,而是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融合,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不爭資源,互促共進,協調發展;
新在有力推動農業社會化大生產,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勞動力,拓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加快現代化進程,改變全社會發展的面貌;
新在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有效減少農村人口,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業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強大的技術和物質生產能力、信息化優勢,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新在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顯糧食安全、突出農產品質量、重視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走的是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之路,建設的是可持續農業,實現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目標是盈倉富農、強基固本。
⑤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如何求存與發展
要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產,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加強農田水利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什麼是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如何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資深媒體人吳永亮為您解讀。 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種類 吳永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設施農業。設施農業主主要是指通過利用溫室大棚,改變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包括調節棚內的溫度、濕度、灌溉量等。 三,都市農業,都市農業是指處在都市及其周邊的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都市農業與城市的關系很密切,有時候會繁衍成一種文化旅遊,例如現在的農家樂採摘旅遊方式,它所帶來的收益比一般的大田收益高很多。實現農業和非農業的融合,農業和城市的融合。 四,藍色農業,主要是面向海洋,包括海洋的種植、養殖和捕撈等。還有一種就是海洋的那種蛋白質的食用,淺海,就是水不是太深的地方也有這種搞設施的,比如網箱養鰻魚等等這些東西。 五,白色農業,主要是菌類的生產,比如蘑菇、鮑菇等。實際上,白色農業是對微生物資源進行開發大農業。它對生產條件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工作人員在調控和操作的時候,必須穿上白色的工作服,白色農業也因此而得名。農業生產應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相結合 吳永亮:由於初期對於生產技術的投入很大,農業生產已經不是由農民來單獨完成,隨著市場分工越來越細,社會資本,甚至一些外企也在投資中國的農業。合作社法的建立對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有了一個法律上的保障,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說最簡單的定單農業模式,因為收入提前有了保障,農民就敢大膽的投入。還有一種是通過合作社的辦法。 現在市場的商品流通范圍越來越廣,農業生產也必須適應市場,迎合市場的發展,加入到新型的合作經營組織中來,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與之前的一家一戶單獨生產相比,合作分工生產的效率可以大大地提高。因為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全部的工作都集中在一起,所有的活兒都得自己干,這就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所以說,小規模的生產其實制約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而且,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農產品的競爭力小,專業水平低,品牌塑造更無從談起,這就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 吳永亮:龍頭企業和農民的合作關系一共有三種,最簡單的是買賣關系,還有一種是合同關系,更深入的就是合作關系,農民以產品作為股東,和龍頭企業共同出售產品,結成利益共同體。 為了維護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公平有效的利益鏈的機制,農民最好尋求法律保障。農民和龍頭企業定合同,若市場價比原來合同中規定的有所提高,農民可以毀約,但毀約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這樣龍頭企業就會顯得很被動,按照市場規則,農民和龍頭企業應該處於平等主體的地位,違約從法律上講就是失信了,也是要受到懲罰的,所以最好提供法律保障。 在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中,農民和龍頭企業本質上是合作的關系,共同經營,互惠互利,農民既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同時又從單打獨斗變成了一個小團體或者大團體,承載風雨的能力更強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吳永亮:龍頭企業在國內市場發育很好的有三個領域,一種是生產型的,雖然一般國內的生產規模比較小,但是運轉比較靈活。第二種是流通型,作用非常大規模也很大。第三種是綜合型,產前、產中和產後都會參與。
⑥ 如何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⑦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哪些主要經驗
1.浙江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的主要經驗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引領,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全力探索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1)堅持穩定承包關系和搞活土地流轉並舉,夯實農業集約化生產基礎。一方面,以土地確權登記為重點,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另一方面,以土地流轉為重點,創造規模經營條件。
(2)堅持職業農民培養和家庭農場培育並舉,促進農業專業化主體提升。職業農民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力量。注重內培外引,在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升青年農民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大學生農業創業行動。注重發揮家庭經營優勢,在引導專業大戶發展基礎上,突出培育家庭農場。
(3)堅持主體聯合與產業鏈接並舉,推進農業組織化經營。農業的組織化需要主體間的橫向聯合和產業鏈的縱向鏈接。在主體聯合上,突出抓農民合作社提升發展。在產業延伸上,突出抓全要素產業鏈打造。
(4)堅持公益性依託和市場化運作並舉,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相輔相成、互促互進。把健全公共服務平台放在首位,同時,把農業服務業作為主動力產業來抓。
2.江蘇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累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江蘇各地在堅持家庭承包制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積極探索「統」與「分」的最佳結合點。大力發展專業合作,探索生產經營的統合,不斷加大組織領導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指導服務力度,不斷加大股份合作力度,探索生產要素的統合:一是探索開展農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探索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探索開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全省農民合作社已有一定數量基礎的前提下,江蘇省更加註重規范發展,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和質量。工作導向突出「四個分開」,工作重點強化「四項措施」。其中,「四個分開」是指:推進農民合作社與牽辦主體財務分開、管理分開、經營分開和項目分開,理清產權關系,開展自主經營,單獨建賬核算,獨立承擔財政項目。「四項措施」是指:深入開展示範創建。強化名錄建立使用。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堅持實施分類指導。
3.上海市對現代農業組織化經營專項獎補試點採取的措施
(1)對符合條件的本地承包農戶,由市、區縣財政分別給予每畝100元的專項補貼。承包農戶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具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本村農戶;二是農戶必須出具書面流轉委託書,委託村集體統一流轉,且委託期限須在3年以上。
(2)對通過考核的村委會,由市、區縣財政各給予每畝15元的工作獎補。村委會規定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農戶委託的土地應集中流轉,發展糧食、蔬菜等適度規模經營;糧食生產的經營主體以家庭農場為主,種植面積須在100畝以上,並與自身生產經營能力相匹配。蔬菜生產的經營主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園藝場等為主,種植面積須在30畝以上。二是流轉合同及農戶委託資料須報鄉鎮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流轉信息錄入「上海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信息管理系統」。三是流轉的土地不能出現搭建窩棚、改變農業用途、掠奪式經營、違規使用禁止性農業投入品、惡意拖欠侵佔農民土地流轉費,以及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等影響農業農村綜合治理的違法違規現象。
4.河南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河南省堅持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努力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一是制定政策引導農民合作社發展。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設立了農民合作社發展基金。開展了示範社評選活動,形成國家級示範社28家、省級示範社500家、市縣級示範社4800家,示範社體系基本形成。二是加快培育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堅持把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作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集約化水平的重點,在政策、信息、技術和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對種養大戶給予重獎,引導和鼓勵規模生產。三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拉長產業鏈條。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每年拿出2億元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貼息和補助。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著力打造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⑧ 濰坊發展新型農業的好處
好處就是富人拉上窮人一起致富。
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有哪些
我國農業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前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並日益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如下:
1、農民階層分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初步形成
農民階層分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表明農村勞動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3、經濟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佔比逐漸下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已具備一定的現代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生力軍,引領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4、農地流轉加快,促進規模經營發展。
近幾年,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地流轉規模化加快,農業生產「非糧化」明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5、「非糧化」日趨明顯
(1)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近年來,土地租金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糧食生產成本不斷提升,種糧效益比較低。盡管國家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但生產糧食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種植非糧作物。
(2)糧食消費量快速增長。我國糧食消費總量持續上升,增產幅度趕不上消費增長的速度,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
(3)工業用糧不斷增長。我國工業用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6、耕地質量退化嚴重
我國農業生產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總量卻佔世界的1/3,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投放量是美國的1.7倍。「一低」,是有效利用率低。
⑩ 如何扶持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因為政策信號對調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至關重內要
加大財政容扶持。應將財政補貼增量有重點、有目的地投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甚至可以考慮設立專項補貼。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下一步應繼續完善農業信貸政策,切實把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信貸優先支持對象,設立專項保險,財政給予適當補貼,提高保險額度。
科技興農,用科技武裝頭腦。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依賴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但當前我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仍然較為欠缺。推行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培訓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