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是毀滅
⑴ 這里的」創造性毀滅「是什麼意思(內有上下文,出自格利高里《經濟學原理》」寡頭「一章)
這里的」創造性毀滅「 即是(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
創造性破壞理論是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觀點,這是其企業家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在熊彼特(1883~1950)看來,「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事實,重要的問題是研究資本主義如何創造並進而破壞經濟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創造和破壞主要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依靠創新的競爭實現的。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並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
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年)對企業家研究最有影響力,他發展了馬歇爾的理論。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也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創新者。熊彼特將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他稱之為「創造性破壞」)。他認為,動態失衡是健康經濟的「常態」(而非古典經濟學家所主張的均衡和資源的最佳配置),而企業家正是這一創新過程的組織者和始作俑者。通過創造性地打破市場均衡,才會出現企業家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熊彼特首次突出企業家的創新性,但是他認定企業家是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他認為,
一個人由於「實現新的組合」而成為企業家,「而當他一旦建立起企業,並像其他人一樣開始經營這個企業時,這一特徵就馬上消失」。因此,企業家是一種稍縱即
逝的狀態。按照他的定義,一個人在他幾十年的活動生涯中不可能總是企業家,除非他不斷「實現新的組合」,即:不斷創新。簡言之,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
准。
「創造性破壞」是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觀點,這是其企業家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在熊彼特(1934)看來,「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事實,重要的問題是研究資本主義如何創造並進而破壞經濟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創造和破壞主要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依靠創新的競爭實現的。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並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
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破壞舊的,創造新的結構。而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文化發展中的一對突出矛盾。
五六十年前,「創造性破壞」這一頗具顛覆性的概念提出之時,人們為之震驚。如今,全球經濟所破壞和創造的巨大價值完美地印證了這一前瞻性論斷。可以說,創造性破壞的力量還在不斷增強,業已成為主流經濟論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
創造性破壞理論的精髓
創造性破壞理論指出:當景氣循環到谷底的同時,也是某些企業家不得不考慮退出市場或是另一些企業家必須要「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只要將多餘的競爭者篩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創新」產生,便會使景氣提升、生產效率提
高,但是當某一產業又重新是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然後又是一次利潤遞減的過程,回到之前的狀態....。所以說每一次的蕭條都包括
著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陳述為:技術革新的結果便是可預期的下一次蕭條。在熊彼特看來,資本主義的創造性與毀滅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
特並不認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便是由於其自己產生的動力將而不停地推動自身發展,他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將因為無法承受其快速膨脹帶來的能量而崩潰於其自身
的規模。
熊彼特指出經濟創新過
程是改變經濟結構的「創造性破壞過程」。經濟創新不斷地從內部使這個經濟結構革命化,不斷地破壞舊結構,不斷地創造新結構。這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就是資本
主義的本質性事實。有價值的競爭不是價格競爭,而是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應來源、新組合形式的競爭,也就是佔有成本上或質量上決定性優勢的競爭,這種競爭
打擊的不是現有企業的利潤邊際和產量,而是它們的基礎和它們的生命。
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
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書中,熊彼特(1942)對經濟變化採用了一種更為廣闊的觀察方法。他不是檢驗資本主義經濟所經歷過的周期變化,而是考察資本主義
的未來。他提出的一個大問題是:「資本主義能生存下去嗎?」他給出的答案是:「不,我認為它無法生存下去。」在根本上,他認為馬克思相信社會主義將取代資本主義是正確的。但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像馬克思預測的那樣被自己的失敗毀滅,而是將被自己的諸多成功所毀滅。
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即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資本主義不僅包括成功的創新,也包括打破舊的、低效的工藝與產品。這種替代過程使資本主義處於動態過程,並刺激收入迅速增長。
然而問題出現了,因為較小的企業經常被較大的企業所替代。在此過程中,是官僚主義的管理者在經營企業,而不是創新的企業家。這些管理者不像主人而更像雇員。他們偏好穩定的收入和工作保障甚於創新和冒險,結果,資本主義就失去了傾向創新的動態趨勢以及不斷進取與變化的精神。
熊彼特(1942)還看到了一個潛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植根於資本主義需要理性的思考以及需要在所有參與者中作出合理選擇這樣一個事實中的。這將促使人們在思想中形成懷疑性和批判性的框架。此外,由於資本主義在收入增長方面如此成功,它能夠支撐大量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些擁有大量閑暇時間的知識分子,將批判資本主義體系,竭力推行增強政府官僚的經濟作用的措施。對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收入不平等的怨恨也將在知識分子中間愈演愈烈,他們將竭力採取保持收入平等的措施。這些活動將減少冒險與創新的動力。
最後,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破壞了家庭。資本主義的目的是滿足個人需求,而家庭需要升華個人的慾望和妥協。可是,家庭對於資本主義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家庭是儲蓄的主要來源。家庭儲蓄是—種在賴以養家的主要勞動力發生意外時,其他家庭成員能被供養的措施。資本主義通過破壞儲蓄動機,從而摧毀了自己的基礎——未來發展所需要的資本。
長期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中心。亞當·斯密和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將資本主義視為獲得迅速增長的最佳途徑。然而到了19世紀末,經濟學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經濟效率的問題,而對增長問題失去了興趣。熊彼特的主要貢獻即把經濟學家的注意力調整到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上來。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他強調了創新、企業家等非經濟因素對於資本
⑵ 「市場競爭是創造性毀滅的過程」是什麼意思
「市場競爭是創造性毀滅的過程」的意思: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競爭是最基本的運行機制之一。
⑶ 「因不得不超越自我之故,人類終極的選擇,是創造或者毀滅,愛或者恨」。這句名言出自弗洛姆的哪本著作
《犯罪心理》
你可以去下載看看,是英文版的。
⑷ 是誰創造了這個世界又是誰將毀滅了這個世界
人類是創造者也是毀滅者
⑸ 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的"創造性毀滅
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的"創造性毀滅
1)創造性毀滅的定義:
創新是資本主義的動力所在,只有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才能為資本家帶來超額利潤,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這種不斷破壞舊結構,創造新結構的過程,被有的經濟學家稱作是「創造性毀滅」的過程。
2)產品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阻止了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由此導致了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大規模波動。
①產品創新阻止了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由於存在著對新產品的旺盛需求,新產品的社會價值是由勞動生產率最低的企業決定的,這樣一來,整個部門會出現超額利潤,從而引起平均利潤率的提高。產品創新及新興產業部門的建立,在質上擴大了勞動的社會分工體系,使得勞動(從而剩餘勞動)的質的差別不斷擴大,社會需要日益多樣化,由此擴大了社會總勞動的規模和商品價值總量,為剩餘價值和利潤的增加開辟了新源泉。
②產品創新對利潤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只是暫時的。一方面,產品創新是一個「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些舊的產品和舊的部門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削弱,甚至遭淘汰,資本的價值貶值,從而導致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新產品在技術上壟斷性的喪失和部門之間競爭的充分發展,由產品創新引起的超額利潤會逐步消失,各部門之間的利潤差別會逐步消除,從而導致了一般利潤率的下降
⑹ 這個世界,有著它自己蘊含的真理,但在這之後,他的真相與你們的想像完全相悖,創造是滅亡的先兆,毀滅是
水平很差,表符號來太多也用錯段位自,而且不合正常的邏輯。
也就是說:有了個非常不明顯的開始,但是邏輯就完全沒有。
內容也很無聊,沒有吸引力,如果說當時你的情緒上有某種波動才會寫這些的話,也是情有可原,因為人性和會思維嘛。
這個世界很美好.只有你或者你當時情緒的人才會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沒人評論,別人根本就看都不想看,我也是勉勉強強一再忽略才看了一下下,話題雖然無聊,但還是有一定的意義你自己傾述情緒的意義,也表達了你當時情緒的寫照,而不是這個世界的寫照。
⑺ 左手是創造,右手是毀滅
火神的右手,火神的左手
⑻ "創造之前必先毀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破不立,欲立先破。
只有先把原有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毀掉,才能掃平阻礙,創立新的。
⑼ 創造力的毀滅是什麼
同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更加感到有必要調動子女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只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打算在就業市場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須考出好分數。但是,如果我們過多地催促子女上進,將會適得其反,壓抑他們與生俱來的才華和獨創性。
——伊麗莎白·哈特利·布魯爾
當我們的家長,將孩子捆綁在「圓夢」的軌道上時,一個令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正在侵害著我們的孩子。這一問題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高強度培養,在極大程度上意味著對其創造力的扼殺。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在一個人所具備的多種能力中,創造力被排在第一位,因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以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可以說,如果把人比成一堆塑泥,那麼其創造力就相當於雕刻刀,塑泥最終會成為什麼形狀,全要歸結於雕塑刀的優劣。
正因為如此,對於每個孩子的未來來說,其創造力的高低程度,必將直接左右著成功。
就創造力而言,它既是能力,同時也是天賦。而當其不能被正確培養與激發,甚至遭到無情的壓制時,它勢必將會慢慢退化,甚至消失殆盡。
然而,在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但沒有得到面向未來的正面引導,甚至還在這一方面遭到了無情的扼殺。
我們看到,在我們的家庭中,當孩子對某項課業有獨特看法,或是表示出反對意見時,許多家長總是對其想法不做鼓勵,不屑一顧甚至取笑打擊,認為其幼稚荒唐。
在愛好、學業這樣的問題上,很多家長絕對不允許孩子與自己的意見相左,並且常常在傳遞「家長永遠是對的」這樣的暗示。
於是,在這種「家長即權威」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孩子自我創造的主張被掐滅在襁褓中,漸漸自我主張不再出現,連帶著自我創造能力也漸漸下降。
除此之外,在許多家庭中,在我們的孩子被送往一個個學習班的同時,我們的家長也開始了對孩子的包辦。
在家長們辛辛苦苦,任勞任怨的操勞下,孩子們不必為兩餐一宿、生活瑣事操心,只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各種課余訓練之上。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會做任何的家務,不具備任何的動手能力,而當其身體的依賴慣性延伸到思維上。課內課外學習完全出於被動,家長安排了什麼,他就會做什麼。久而久之,也完全喪失了自我創造性,就如同籠中的小鳥,被關了太久之後,竟然忘了自己還會飛翔。
除此之外,在很多家長的「完美打造」計劃中,每個孩子都被當成一塊待鑿的精美玉料。
於是,家長們便開始了在方方面面精雕細琢的過程,從禮儀外表到言行舉止,再從才藝訓練到品位培養。從小,孩子就在家長「十全十美」的標准下,戰戰兢兢地成長。
在家長們看來,當其用這種「十全十美」的標准來要求孩子時,孩子終將成為價值連城的玉璧,發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教育無疑意味著為孩子的發展早早埋下了禍根。
曾經有一名鋼琴十級的天才女童從美國歸國念書,只念了一天,第二天就沒來上課。
當老師疑惑地找到她家裡的時候,發現女童正在寫語文作業。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十個生字的抄寫。女童面色緊綳地在抄寫生字,一邊寫一邊瘋狂地撕掉作業簿,而身邊已滿滿是被撕碎的作業紙。
家長解釋說:因為女童無法將生字寫得和書上的印刷體一模一樣,所以一直在寫。寫了一晚上,誰都無法勸阻。最終的結果令人悲嘆,女童因為嚴重的強迫症不得不去心理診所就醫。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其家長從小都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務必做到盡善盡美。
我們看到,在家長的教育下,孩子總是習慣於自己萬事完美時,對自己的要求將一高再高,他們唯一的做事目標就是:做到最好或力爭第一。甚至忘了問一問為什麼要這么做,這樣的生活自己是否喜歡,可不可以不這樣做。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一旦在生活中出現他們無法駕馭,處理不了的事情,脆弱敏感的自信將面臨危機。而能夠引導他們走出困境的創造力早已被雪藏,最終只能導致其心理層面的全盤崩潰。
⑽ 請解釋一下克洛諾斯神,他是創造並毀滅自己嗎
克洛諾斯 (Cronus)
該亞讓尤拉諾斯做眾神之王,時間長了,尤拉諾斯威權日重,實行完全的獨裁統治,性情逐漸粗暴乖張、剛愎自用,甚至對該亞也不大尊重了。尤拉諾斯的所作所為終於引起了該亞強烈的不滿。她決定除掉尤拉諾斯,另立新王。該亞用采自大地最深處的黑色岩石為原料,讓塞克羅斯們造了一把非常堅硬和鋒利的小鐮刀。然而,作為母親和妻子,她不忍親自下手。她把她的泰坦兒子們叫到一起,希望有人能去刺殺尤拉諾斯。大家全都沉默不語,誰也不敢去,該亞大怒,痛罵這些膽怯的兒子們,並說刺殺者可以繼任為王。終於,小兒子克洛諾斯同意一試。
一天晚間,該亞准備了豐盛的晚宴,將尤拉諾斯灌得大醉。待其睡熟後,克洛諾斯手持鐮刀走來,一刀將他父親的頭割下,並迅速將其肢解。這時,尤拉諾斯的頭睜開眼睛,並憤怒地詛咒道:「你會為你所做的付出代價。不久,你也將象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 說完,才閉眼而亡.從他流出的血中,生出了復仇三女神,許多可怕的巨人以及三位美麗的桉樹女仙。克洛諾斯將父親的肢體扔進大海,從海里濺起的泡沫中,誕生了愛神阿芙洛迪忒。克洛諾斯以一把鐮刀殺死父皇,順理成章地做了第二任神王,史稱「鐮刀奪位」。
克洛諾斯深知自己的獨眼和百手兄弟們的強大,認為他們的存在是對自己王位潛在的威脅。因此,克洛諾斯設毒計將他們抓住並囚禁於塔耳塔洛斯地獄。之後,他依然不能安心,因父親臨死前的詛咒始終在他耳邊回響:「你也將象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為了避免這詛咒,克洛諾斯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把生下來的孩子全吃掉。
瑞亞為克洛諾斯生了五個孩子,全都在剛出生時被父親一口吞下。瑞亞非常傷心,因此,在她生下第六個孩子後,決心要保全此子,她給這個男嬰取名為宙斯。瑞亞將宙斯交給桉樹女仙撫養,而將一塊石頭包在布里交給克洛諾斯,克洛諾斯看也不看就將它一口咽了下去。
宙斯在克里特島長成一個英俊健壯的青年。為了推翻父親的統治,他去找美狄斯--一位擁有無比智慧和預知能力的女泰坦詢問擊敗克洛諾斯的方法。美狄斯為宙斯配了一小瓶具有催眠和催吐作用的葯水,並教他這么這么辦......
克洛諾斯嗜好喝酒,因此身邊有個專為其倒酒的小廝。瑞亞借口這個小廝笨手笨腳,建議克洛諾斯換一個,經批准後,便將宙斯推薦給他使用。宙斯聰明伶俐,很快博得克洛諾斯的歡心和信任。終於有一天,宙斯將葯混入酒中,服侍克洛諾斯喝下。很快,克洛諾斯便昏睡不醒,並不斷嘔吐,將吃進肚中的已長大成人的五個孩子都吐了出來. 他們是德米忒耳,赫拉,赫絲堤,哈得斯和波塞冬。隨後,大家把克洛諾斯扔出了王宮。
宙斯的兄弟姐妹們感激宙斯的救命之恩,一致立他為新的王。宙斯在俄林波斯山建立了新一屆神政府,重新分配權力:海洋給波塞冬,地府給哈得斯,自己則留下天空。
這一次的政權交接是由一杯葯酒引起,因此史稱「杯酒釋君權」。
被廢黜的克洛諾斯和他其他下野的泰坦兄弟們不甘心失敗,決心重新奪回失去的權力. 他們推舉愛潑特斯的兒子阿忒拉斯--最高大強壯的泰坦為首領,攻打俄林波斯山. 但愛潑特斯的另兩個兒子普羅米修斯和厄毗米修斯沒有參加。新奪權的俄林波斯諸神抵擋不住泰坦們強大的攻勢,眼看就要全線潰敗時, 宙斯從塔耳塔洛斯地獄放出了對克洛諾斯懷有深仇大恨的塞克羅斯們和海科通契里斯們。很快,攻守之勢逆轉.塞克羅斯們將他們打造的武器--一根可以發射雷霆和閃電的權杖交給宙斯。宙斯狂笑著向泰坦們發射霹靂,泰坦們四處奔逃, 結果被把守住各個路口的百手怪物海科通契里斯一一擒獲。所有參與戰斗的泰坦們全部被關入塔耳塔洛斯地獄,只有阿忒拉斯被罰去頂天。此次戰役史稱「泰坦之亂」。
地母該亞不滿自己的兒子被宙斯推翻,與塔耳塔洛斯地獄合作生了一個恐怖的怪物堤福俄斯,讓他去為泰坦們復仇。堤福俄斯是一條巨龍,渾身披著堅硬的鱗甲,嘴中噴出灼熱劇毒的火焰。堤福俄斯來到俄林波斯山,眾神都被嚇得到處逃竄。只有宙斯保持鎮靜,勇敢地面對這個怪物,躲閃著它致命的火焰,並用手中的權杖不斷對其放出閃電和霹靂。當權杖中儲存的能量快用光時,終於將這恐怖的巨龍擊為灰燼。
一段時間之後,宙斯和俄林波斯政府在希臘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剌斯的幫助下,成功地擊退了巨人們的進攻。這之後,就再沒有發生過武裝反對宙斯統治的事情了。
然而,宙斯也不可能永遠做王,因為已有預言說,宙斯也將被他的一個更強大的兒子推翻。而這一天終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