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推進的新型城鎮化

推進的新型城鎮化

發布時間: 2020-11-20 15:20:12

⑴ 十三五時期,要深入推進(以什麼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健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機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加快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縱軸,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布、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鎮。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建設和諧宜居城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加快新型城市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健全住房供應體系,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優化住房供需結構,穩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更好保障住有所居。完善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提升縣域經濟支撐輻射能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拓展農村廣闊發展空間,形成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⑵ 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印發以什麼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

⑶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為今年政府工作重點之一,明確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的目標任務,充分表明我國城鎮化已從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這一轉型體現了「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著力提升質量」城鎮化發展的本質要求。政府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城鎮化就是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為我省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
一是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以人為核心」的城鎮發展理念表明今後將更加註重提升城鎮化質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速度很快,但質量卻不高。當前,我國城鎮化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後;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霧霾等「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城市服務治理水平不高;體制機制不健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階段重點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阻礙了城鎮化健康發展。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勢在必行。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人 」的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因此報告中把著力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作為重點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我省採取「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舉措,是對城鎮化發展規律的客觀反映。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理念,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遵循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相對漸增的城市化過程始終是與他們緩慢的城鄉人口結構變化交織在一起的。過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都將對經濟社會、環境承載、資源利用、要素流動等產生不利影響。黑龍江作為資源型的農業大省,必須尊重歷史成因、現實資源基礎、區位特點優勢,積極穩妥扎實推進的選擇是客觀有效的。
二是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很多人認為「三個1億人」問題是政府報告一個亮點,其實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城鎮化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一脈相承。政府報告明確「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對民眾來說是民生利好,讓人民充分真切體會到了政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讓群眾有了盼頭。報告指出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我們可以將這「三個1億」具體理解為:一是轉移人口;二是打造宜居城市;三是區域均衡發展。其實這不僅僅是「三個1億人」問題,它是一個涉及到產業、就業、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系統性的改革來支撐,否則是無法達成這個目標的。目前,我省城鎮化率為56.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8.8%,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沒有在城鎮落戶。「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問題仍然突出。我省地廣人稀,城市布局不均衡,資源型城市比重大。這些即是我省解決「三個1億人」矛盾所在,又是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把握機遇,利用好政策是關鍵。
三是大力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特色城鎮。政府報告指出「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目前看縣城是實現「就近從業」的最好載體,要大力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特色城鎮。以往城鎮化發展中我們要麼注重大中城市發展,要麼注重小城鎮發展,而縣城被忽略了。關於城市發展類型選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但實踐表明,縣以下城鎮化效率比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口眾多是基本國情,單純發展大中城市致霧霾、居住、交通等「城市病」頻發。實事求是,完善城鎮體系就顯尤為重要。我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縣城作為城鎮化重點」亦是亮點所在。我省地廣人稀,現有的479個建制鎮中大部分人口規模不超萬人,規模小,布局比較分散,經濟集聚功能差,「有城無市」現象較為普遍,對當地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有限,承載農村轉移人口就歷史地落在了縣城和重點鎮肩上。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縣城的產業支撐和吸納就業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整體繁榮程度是積極推進兩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要支撐。通過構建現代化城鎮體系,來推進工業化發展,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來帶動農業現代化。
四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政府報告強調指出「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就要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來支撐。我省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其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確立保障「三農」發展的底

⑷ 人民日報:新型城鎮化該怎樣推進

人民日報:新型城鎮化該怎樣推進

近年來,學術理論界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識,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期「互動天地」刊登的兩篇文章探討了在我國發展新階段怎樣更好推進城鎮化的問題,各自的論述都持之有據,但又有不一致甚至相沖突之處。比如,推進城鎮化究竟應以大城市為主,還是重點發展農村小城鎮?應著力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還是讓農民就地享受市民待遇?應避免政府主導城鎮化,還是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相信這樣的學術討論和爭鳴有助於深化人們的認識、推動相關的研究。

以改革創新推動城鎮化轉型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城鎮化一端連接工業化、信息化,一端帶動農業現代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和轉方式、調結構的最大希望所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最重要的是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轉型升級。打造這樣的城鎮化升級版,必須依靠改革創新驅動,特別是合理確定城鎮化方針和推進城鎮化體制機制改革。
調整「以小為主」的城鎮化方針
以改革創新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轉型升級,首先應合理確定城鎮化方針,以明確城鎮化方向。我國一度實行積極發展小城鎮、適當發展中等城市、嚴格限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方針。這一方針無疑是從當時我國實際出發,符合改革開放前期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生產力不發達基本國情的。發展小城鎮投入少、見效快,既有利於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也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然而,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小為主」的城鎮化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率低下等問題突出出來,城鎮發展開始向「以大為主」轉變。但這只是實踐上的轉變,城鎮化方針並沒有調整。
城鎮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進步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進程基本上呈S形曲線三階段走勢。第一階段為S形曲線底部,農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鎮轉移,可稱之為鄉村城鎮化階段;第二階段為S形曲線挺起的中部,以鄉村和中小城鎮人口向大城市轉移和集中為主要特徵,可稱之為大城市主導階段;第三階段為S形曲線頂部,以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向郊區遷移為新動向,可稱之為逆城鎮化階段。以此衡量,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期的20年成功走過了第一階段,隨即進入第二階段,是合乎規律的發展。如果仍然堅持「以小為主」,甚至認為只有突出小城鎮式城鎮化才是中國特色,那麼,在理論上就是一種誤讀和誤導,會模糊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徵;在實踐上則會阻礙城鎮化的轉型升級。近一個時期,農村並村組建中心村、鄉鎮,中心村、鄉鎮又急於升級為建制鎮,以鎮為龍頭的城鎮化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在當前城鎮化率超過52%、實際上早已步入「以大為主」的發展階段,這一趨勢應引起警覺。因為城鎮化效率和效益同城市規模呈正相關關系是普遍規律,不顧這一規律,固守以小為主「鋪攤子」式的城鎮化,勢必助長盲目圈地佔地、投資開發,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升高,使城鎮化偏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方向。因此,「以小為主」的城鎮化方針到了需要改革調整到以大為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時候了。
著力推進進城農民市民化
我國城鄉二元人口、經濟和社會結構由來已久。隨著改革開放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與日俱增,這種二元結構也帶到城市中來,形成城市中的二元結構。在住房、就業、看病、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城市大都將本市居民和進城農民區分開來,實行差別化政策。然而,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則把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登記為城鎮常住人口,即統計口徑上的城鎮人口。目前全國流動人口約2.6億,其中2億左右為進城農民,形成一定程度的城鎮人口虛張。但虛張多少,要做出實事求是的估量。有學者把非農業人口認定為城鎮人口,則目前的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如此「去虛張」未免有些矯枉過正,因為任何國家(城市國家除外)的城鎮人口中都包含一定數量的農業人口。怎樣確定合理的農業人口佔比?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經驗數據表明,城鎮轄區人口中非農業人口佔75%左右、農業人口佔25%左右較為正常,有利於城鄉協調發展。據此計算,現在的實際城鎮化率應當在50%左右,比統計數據少約3500萬人。如此,目前2億進城農民中扣除虛張部分,其餘1.65億左右理應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轉變為同原有市民一樣的城鎮居民。
改革試點的情況表明,只要設計周全、方案具體、措施得力,二元戶籍制度改革的困難和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關鍵是提高認識,將二元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到消除城鎮化虛張、事關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首先,改革二元戶籍制度,逐步實行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就業、購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長期存在的不平等,使進城農民可以同城市居民一樣人盡其才,促進城市自然資本、產出資本、社會資本更有效地物盡其用、財盡其效,從而產生人、物、財1+1+1>3的疊加效應,釋放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正能量。其次,進城農民工因為難以在城鎮定居,一般會將其收入所得做「三三制」分配:本人生活費支出1/3,寄給農村家屬1/3,剩下1/3用作春節返鄉探親交通、年貨、禮物等項支出。這樣,2億農民工在城市拉動的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對消費的貢獻率很低。如果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使進城農民變為市民,其配偶、子女等隨之進城安居,就會由拉動投資為主轉變為拉動消費為主,有效地消除城市規模、人口等的虛張,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向消費主導型轉變。
改革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機制
城鎮化包括人口、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鎮化,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然而,一些地方存在的以征地和土地買賣先行帶動城鎮擴張的現象,往往脫離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宗旨。2000年—201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域面積由2.2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4.01萬平方公里,增長79%;同期城鎮人口由45906萬增加到66978萬,增長45.9%。二者相比,土地城鎮化增幅是城鎮人口增幅的1.7倍。至於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的建設跟不上土地城鎮化步伐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目前,我國城市經濟密度(單位面積產值)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發展長期滯後;不少城市空氣、水、固體廢物和雜訊污染嚴重。其實,土地不過是承擔自然、產出、人力、社會資本運作的載體,其規模應根據滿足人的需要和資本積聚的程度來定,而不能倒過來——先擴大載體規模再集聚資本、填充人力,變成為城鎮化而造城、遷人。
當前,土地城鎮化超前於人口城鎮化積累起來的問題和矛盾如果不認真解決,就會產生城鎮化方向走偏的風險。首先是脫離信息化、工業化驅動的風險。當前,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爆發式增長正在引發第三次產業革命,現代城鎮化必須依靠信息化、工業化驅動。如果依靠征地賣地支撐城鎮化,憑借大片廉價土地吸引投資和勞動力,重投入、輕產出,重速度、輕效益,就會陷入脫離信息化、工業化驅動和滋生城市經濟泡沫的風險。其次是脫離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發展的風險。如果失地農民不能得到應有的補償,一些人斷了務農的路又不能成為真正的市民,就業和收入不穩定,就會增加落入拉美「城市化陷阱」的風險,背離以城帶鄉、城市反哺農村、統籌城鄉發展的城鎮化方向。還應看到,如果長期推行政府主導型城鎮化,將土地財政用過了頭,就有可能累積地方債務風險,給改革發展帶來隱患。
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改革政府主導型機制,特別是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機制。應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和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事權改革,認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間的財力事權關系,以財力定事權,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促進形成有利於經濟結構優化、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稅收制度。

⑸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措施

盡管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但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距離,若考慮農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鎮的因素,則差距更大。差距也是潛力。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任務緊迫而艱巨的情況下,多方著力,挖掘城鎮化的潛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農民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產物,這一群體已達到2.53億人(2012年)。盡管政府已經採取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境遇,但由於涉及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許多農民工還是難以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來,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等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等群體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後顧之憂;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使其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
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城鎮化不能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城鎮化的基礎,時刻不能放鬆;廣大農村地區即使再經過二三十年仍將有數億人口居住,絲毫不能忽視。因此,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帶鄉」的城鎮化,要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差距:要加快推進農村征地制度等相關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等農產品供應安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要大小並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許多城市面積急劇擴大,而管理服務水平則相對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而人口仍在不斷湧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由於經濟實力較弱、公共服務不足而發展遲緩。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20%的小城鎮無集中供水,86%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小城鎮的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僅為城市的20%。接下來,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一方面則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降低城鎮化的門檻,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我國規模龐大的城鎮化既是空前的機遇,也必將伴隨資源環境的巨大挑戰。以土地資源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面積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幅度,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顯然,若繼續以類似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我國城鎮化將難以持續。為改變這一現狀,要盡快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要加快節能建築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使我國城鎮化走上綠色、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
毫無疑問,我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毋庸諱言,我國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但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採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⑹ 2018年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

4、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

推進中國公共招聘網與各地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網,更好為農民工等新市民提供求職招聘服務。落實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5年行動計劃,制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

⑺ 如何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

1.強化服務導向,引導城市自發的生長潛力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規模化大生產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必然帶來城市人口的集聚。新移民(外來人口、農村人口)抵達城市之後的首站棲息地通常為落腳城市(arrival city)。相比西方國與國之間移民的流動,我國的「城中村」容納的主要是本國「移民」,但二者在本質上並無區別。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1.27%,但是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約35%~38%。在將近7億城鎮人口裡,有將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即「半城鎮化」或「偽城鎮化」。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但還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在城市中暫住在「城中村」。數以億計的人口外遷,在農村留下「空心村」。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源源動力,撐起了城市的經濟。城市要保持持久的發展動力,就要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適合其消費特點和消費能力的住房、設施和服務,促進外來人口向城市市民轉化。「城中村」是鄉村移民成為城市一員的第一站,也是必要的一站,我們不能恐懼它的產生,只能容納它的到來。

縱觀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歷程,作為最早完成工業革命與城鎮化的英國,其城鎮化過程中的城市更新極具代表性。在城鎮化初期,工業的空前發展,吸引大量的農業人口湧入城市,匆匆建立的住宅、工廠和服務設施成為後來的「舊城」和「內城」,也是更新的主要對象。19世紀倫敦的市民至少有40%是外來人口。隨著政策的調整與環境的提升,倫敦這一落腳城市安穩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革命的年代,並且日益煥發出落腳城市應有的生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市民尤其是移民們獲得教育和醫療服務的可能性。城市在住房、交通、基礎設施和能源系統等方面也有極大改善。重點解決了城市貧困、住房需求、低收入者和就業機會喪失等問題,並以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城市更新的有效實施。同時,改造過程中尤其注重人性化尺度和人的需求,結合社區環境的綜合整治、社區經濟的復興,以小規模的、分階段的謹慎漸進式改善,如倫敦市中心的少數民族聚居改造項目等。

對我國而言,「城中村」中的人能否順利流向城市主流社會,不僅僅取決於其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以多層次、差異化的設施和服務,滿足他們的生活保障乃至安全和社會歸屬等心理需要。改善公共設施、市政設施、教育設施,並促進「城中村」產權明晰化,不然就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規劃設計手法方面,宏觀上,規劃應與城鎮化水平相適應,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完善環境規劃和空間設計,形成合理的交通組織、適度的社區規模和動態、有機的平衡結構。中觀上,要調整好新住宅區內的區域劃分和功能布局,強調社區設計,創造有利於鄰里融洽的優美和諧的環境。在微觀上,要營造文化氛圍以改善環境,在宜人的空間尺度上創造新移民負擔得起的現代新居所。

2.凸顯創新導向,注入城市升級發展的原動力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曾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美國、德國、瑞典在20世紀初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日本、義大利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進入創新驅動階段,韓國在21世紀初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我國早期經濟發展主要受益於生產要素驅動,如以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資源及廉價環保成本進行建設。近年來受投資驅動的特徵鮮明,如依賴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進行建設。過去10年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靠投資,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絕大部分年份都在50%以上。我國在城市化發展滯後及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情況下,以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工業化模式正在改變,經濟增長如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轉型面臨的重大問題。

產業升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同一產品附加值的升值,即由生產向創新、設計、高端服務等產業鏈高端化轉變;另一種是不同產品、產業結構間的升值,即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再到服務密集型。隨著產業升級,進而實現城鎮發展模式的轉型。對我國的大多數城市來說,應追求的不是城市規模的擴張,而是城市的升級。即追求城市的附加值,包括城市吸引力、競爭力等多方面的提升。為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可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發展與城市經濟社會條件相得益彰的產業,並提升創新型企業的激勵和帶動機制。綜觀我國主要城市的上市公司統計情況,上市公司超過100家的有三座城市:北京因央企眾多而高居榜首,上海以總部經濟為凝聚力吸引了眾多上市企業,深圳作為改革先鋒以高新技術等產業為先導孵化了中興等優秀的本土企業。反觀武漢、長沙等城市,上市企業構成與當地的主導產業、規模經濟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武漢以高校資源為依託有東湖高新、華工科技等上市企業。長沙與其著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的定位緊密聯系,有中聯重科等企業。為當地傳統產業鏈的完善,城市產業升級、創新力、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了先導作用。

3.關注就業導向,提供更高質量的城鎮化就業保障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一個適合創業、就業不斷增長的充滿活力的城市社會,應充分吸納農業溢出人口。新城本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新城建設意味著大量人口將進入城市工作,並且安家落戶成為市民。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和住房來保證新增城鎮人口能夠安居樂業。因而,針對新城營建趨勢,應避免有城市無產業支撐的過度城鎮化這一「城鎮化陷阱」,避免使新市民變「遊民」,新城變「空城」。注重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使城鎮化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上,防止「產業空心化」。

新城是科技進步、規模經濟效益促使產業與人口在空間上集聚與擴散運動的結果。成功的新城不應僅提供給人們居住的場所,還應提供就業的機會,新城不只是一個「睡城」。世界上較成功的新城開發主要有田園新城、邊緣新城、TOD新城、產業新城、副中心新城和行政中心新城等,它們各自都有優劣點,但無一例外地做到了緊密結合自身發展條件和現實狀況,實施嚴密規劃,促進職住平衡,逐步有序地進行新城的開發與建設。如英國建立新城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其成為就業與居住平衡的社區。倫敦新城尤其強調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為了有效增加新城就業機會,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從銀行貸款、土地租金、稅收等各個方面為新城的企業提供優惠條件。在新城哈羅,超過85%的就業人口工作在新城,在空間布局上,將無污染工業、第三產業有效地與居住功能適當混合以保證就近就業,並成立相應的技能培訓機構,幫助居民就業。

4.堅持環境導向,營造更具生態魅力的健康城鎮

我國快速城鎮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城市生態的「多色效應」:紅色的熱島效應、綠色的水華效應、灰色的霧霾效應、黃色的擁堵效應、白色的採石禿斑效應和雜色的垃圾效應等。城鎮化中的「先規模後效益」發展途徑,使得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忽略。極端污染事件的發生,就其深層原因主要是由於現行生產模式、生活模式、交通模式等環節對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容量、土壤環境容量等生態容量的漠視。若嚴格按照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標准治理PM2.5也並非不可能。如北京奧運、深圳大運期間通過實施關掉所有污染型工廠、大范圍限行機動車等措施後空氣質量極大提升。但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結合產業、民生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

⑻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某市根據三中全會公報


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專。我市大力推屬進城鎮化建設,不斷推動城鄉經濟發展。②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我市通過深化各項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使城鄉居民享受平等權利。③必須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我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推進20個示範中心鎮和35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現城鄉居住環境一體化。④必須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我市的城鎮化建設著力消除城鄉各項差距,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⑼ 中國新型城鎮化提出的背景以及推進路徑是什麼

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專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屬,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同時也面臨許多突出問題,需要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
路徑:第一,協調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產業和人口,緩解部分大城市由於人口膨脹和產業粗放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壓力,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第二,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引導工業化從粗放、速度型轉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約農民進城和流動的體制機制,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現象,促進工業化引領城鎮化、城鎮化支撐工業化。第三,協調大、中、小城市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引導人口和產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性還包括協調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協調就地城鎮化和異地城鎮化、協調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等。

⑽ 十三五時期,要深入推進什麼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重點抓好的三項工作之一是: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