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❶ 介紹一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美國 華生.約翰·布魯德斯
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
奧地利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中國 潘菽
陳鶴琴
朱智賢
弗洛伊德
西方現代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眾多的流派和學說,迄今為止,多途徑研究仍是現代心理學的現狀。這其中以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最大,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勢力。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開創,其後被不斷修正與發展,影響力遠遠超出心理學,所以讀者群相應更為廣泛。《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出版社,1995),是弗洛伊 德本人對其前期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精要總結,可以作為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觀點的最佳入門。《釋夢》(商務出版社,2001)是弗洛伊德最有影響力的經典著 作,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之必讀。近年來翻譯弗洛伊德著作最成規模的是長春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集》(2004)全八冊。
弗洛伊德的傳記可以看歐文·斯通的《心靈的激情》(上、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該書屬於傳記小說,內容翔實而且可讀性強。另一本比較注重闡述弗洛伊德思想的傳記是由高宣揚編著的《弗洛伊德傳》(自華書店,1986),這是繁體版,不容易買到。
要想對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認識,還可以讀幾本介紹其思想的著作。查爾斯·布倫納所的《精神分析入門》(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 思想與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闡述明確貼切,在同類書中極為難得。《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闡述了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的 關系。書雖寫於上世紀30年代,卻仍不失其價值。
榮格與榮格學派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 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是榮格幾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三聯書店,1991),《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貴州人民出版 社,1987)出版時間都較早。前者是榮格的演講集,是了解榮格前期思想的不錯的入門書。
榮格傳記以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遼 寧人民出版社,1988)為最佳。《榮格的生活與工作——傳記體回憶錄》(東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漢是榮格的女弟子,仰視的成份多了些。另 有劉耀中著的《建造靈魂的廟宇——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評傳》(東方出版社,1996),溫森特·布羅姆著文楚安譯的《人與神話》(新華出版社, 1997)可作參考。
相對於引入榮格本人著作的薄弱,介紹榮格思想及榮格分析學派的著作引入則極為可觀。成系統的如東方出版社 1998年推出的「曼荼羅叢書」,包括《大母神》等八本。另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的「點金石叢書」,包括《榮格之道》等四本譯著。闡述榮格思想的書籍 較近的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榮格神秘心理學系列」。目前已出四本,其中施春華先生《神秘的原型》一書非常出色,書中對榮格理論中最為重要的原型概念 進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另外,這類書還包括《人格陰影——起破壞作用的生命力量》(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榮格心理學與佛教》(東方出版社, 2004)、《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商務印書館,1996)。後榮格「原型心理學」開創者詹姆斯·希爾曼所著的《破譯心靈》(海南出版社, 2001),闡述了他有趣的「橡實理論」,並探討了「命運召喚」這一令人激動的主題,很有啟發意義。而《榮格崇拜》(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一書作者 理查德·諾爾站在榮格的批判面,試圖展示「歷史上真正的榮格」,其新穎的觀點曾在榮格研究中引起強烈震撼。
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與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響的著作,在國內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較近的阿德勒譯著有貴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在上個世紀就幾乎出全了。如《逃避自由》(中國工人出版社,1987)、《愛的藝術》(華夏出版社,1987)、《為自己的人》(三聯 書店,1988)、《健全的社會》(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類的破壞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等。
近幾 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貴州人民出版社「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們內心的沖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2004)。上海文藝出版社也出過幾本有關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們的內心沖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經症與人的成長》 (1996),後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與命運的交易》(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一書則是使用霍妮的理論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人 物作的嶄新闡釋,很有啟發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對霍妮的人生經歷、內心沖突、思想演變的全面審視,實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 可多得之作。
自榮格、弗洛姆等後,精神分析又有許多新的發展。《後現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是諾曼·N·霍蘭德 的論文集,充分體現了精神分析在後現代主義時期的發展脈絡,展示了後現代精神分析的思想魅力。《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系理論與自體心理學》(中 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從總體上介紹了近幾十年來現代精神分析的進展和脈絡。
行為主義
華生創 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行一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在其後,行為主義得到不斷發展,以斯金納最有影響。不過,行為主義的 著作在國內出版不多,而讓普通讀者感興趣的就更少。《行為主義》(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華生對其行為主義觀點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與尊嚴》(貴 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納很有影響的一本普及性讀物。書中從行為主義原理出發,提出關於社會設計的許多設想,認為社會里公民們的行為最好按各種有 計劃的獎勵(強化)體系進行塑造與控制。此書受到猛烈的批評,也受到一些贊揚。《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一書既有對行為 主義原理的系統闡述,更佐之以生動實例說明原理的應用,理論與應用結合很好,是了解行為主義的很好選擇。
人本主義
有關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選集《人的潛能與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可惜此書似無新版。《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後弗洛 伊德主義》(華文出版社,2002)與《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則都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最重要代表人物馬斯洛的思想進行了比 較全面的介紹。有關馬斯洛的傳記有《做人的權利——馬斯洛傳》(華夏出版社,2003;改革出版社,1998)。《人本主義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是國內全面系統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專著。《三種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一書介紹了弗洛伊德、斯金納、與羅傑斯的學說,書不 厚,介紹簡捷明了,可作了解這三方面的不錯的入門書。
除上述三大勢力外,認知心理學於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興起,並逐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在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認知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國內王蘇、汪安聖等編的《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是比較流行的一種。
對西方心理學的各種流派的發展,國內出版了一些綜述著作。如高覺敷主編的《西方心理學的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葉浩生主編的《西方心理 學的歷史與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郭本禹主編的《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山東教育 出版社,2003)。此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間推出「20世紀西方心理學大師述評」叢書,共分15冊,對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中 15位代表了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各個流派和不同發展方向大師人物做了評價,從中亦可一窺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歷史。
心理健康、心理自助
國內出版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類書籍已比較可觀。這方面的案例類圖書以《西方心理咨詢經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為首薦,此書收入了西方 心理學大師的一些經典心理咨詢案例,值得認真研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療與咨詢的理論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等書內容也都很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與治療叢書」,作者系德國著名心理醫療醫師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與地獄》等四本, 介紹了他的積極心理治療法。心理咨詢類科普讀物則以《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為首選,該書記述了作者在哈佛 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實習期間經手的10個心理咨詢個案,以生動的文筆對咨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現代社會生活節 奏加快,職場競爭激烈,由此導致的壓力、抑鬱、焦慮等心理不適問題日益凸顯,這就造成了社會上對心理自助讀物的巨大需求。這方面的書籍也非常之多,我這里 僅列出部分書目:《減壓》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你被壓力壓扁了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聯書店,2003,包括《不要恐懼抑鬱症》等4本),等等。總的來說,這方面圖書數量實在是太大了,其內容、主旨、特點 也各有不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可能進行全面的介紹。還有大量的成功學、勵志類的圖書也包含不少心理學的內容,但我更願意把它們單獨列為一個圖書門類,本 文也就付之闕如。
此外,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圖書,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為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共6冊)。
其它
愛作為一個有魅力的字眼,與它有關的心理學書籍頗受市場青睞。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另一本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羅洛·梅的名著 《愛和意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為大眾化的讀物有:《愛是一種選擇》(團結出版社,2000)、《是真愛還是迷戀》(海南出版社, 2000)、《愛情方程式》(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愛嗎?》(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羅曼蒂克心理學》(文匯出版社, 2003)等。
釋夢類書籍也是受歡迎的一類。這方面的入門書推薦《夢:內心的聲音》(京華出版社,1996),此書雖薄,但對了解如何通過精神分析釋夢卻有清晰的介紹。王溢嘉所著的《夜間風景夢》(遠方出版社,1998)一書有對各種釋夢理論的總結,很值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畢淑敏最近出版了《心靈7游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作者在書中發揮了她從醫、寫作、讀心理學博士班、創辦心理咨詢所等多重知識經驗,用散文的筆法給讀者開出一道心靈保健處方。讀者可以通過完成書中的游戲進行自我心理分析。
希望能幫到你!
❷ 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奧爾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現代個性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其兄 F.H.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社會促進"(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會心理學》(1924)。
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國心理學家,人格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先驅。生於印第安納州的蒙特祖瑪。
奧爾波特將個人特質視為一種組織結構,每一種特質在這個人的人格結構中處於不同的地位,與其他的特質處於不同的關系之中。他因而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個人特質:
1.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是指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特點的人格特質,它在個人特質結構中處於主導性的地位,影響著這個人的行為的各個方面。
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是指能代表一個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3.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是指一個人的某種具體的偏好或反應傾向,如偏好某種顏色的衣服,閑暇時喜歡收拾房間,等等。
顯然,某種特質是一個人的首要特質,但在另一個人身上卻是中心特質,在第三個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質。人們通常用中心特質來說明一個人的性格。
奧爾波特的興趣主要在於意識的部分,而非難以確定的深層潛意識。他經常談到與弗洛伊德唯一的一次見面,這次會面使他了解到弗洛伊德心理學在把握潛意識內容時忽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實。這一點不僅對他後來理論的創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得他在整個的學術生涯中,都對精神分析表示反感。
❸ 求美國著名女性心理學家名字
MBTI
邁爾斯.布里格斯
❹ 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是誰
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流派,其精神分析法影響了全世界,影響力最大。
還有其他著名的心理學家:
馮特特(科學心理學之父)
華生(行為主義創始人)
羅傑斯(人文主義創始人)
榮格(弗洛伊德弟子)
阿德勒(弗洛伊德弟子)
詹姆斯(美國心理學之父)
皮亞傑
斯金納
班杜拉
馬斯洛
從馮特建立科學心理學,這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出現很多的流派,出現了很多了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在眾多心理學家裡面,創立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德,應該是影響力最大的心理學家。
❺ 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理論有哪些請詳細點
亞伯林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
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認知需要:對周圍事物變化理解的需要。
審美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
但是,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論
兩類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高峰體驗: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人格特徵
(1)全面和准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准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復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像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
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准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
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系,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
超越特徵
在《Z理論》中,馬斯洛區分了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它是這樣一種過程:不斷地實現潛能,完成天職、命運或稟性,承認個人的內在天性,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這種人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乾和更凡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實現則是指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這種人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經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
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有兩種不同水平的自我實現者,一種是個人水平上的,另一種是超個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後者主要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馬斯洛對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者)的人格特徵的描述,是他為超個人心理學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他承認,他對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觸而不是審慎的、最後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規印證的科學的要求。其樣本也只集中於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樣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結果只能算作前科學的。但他強調,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可以加以驗證的。
兩種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實現者的全部描述特徵。不同的是,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與存在認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著或較多地存在著,而在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身上則不存在或只有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還較多地具有下列特徵:(1)對於超越者,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點,是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最寶貴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說出存在語言。能較好地理解寓言、修辭手段、悖論、音樂、藝術、非語言交流和溝通等。(3)超越者能在實際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觀察事物的同時,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聖的一面,能隨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聖化,即從永恆的方面觀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覺地和有意識地受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存在價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統一、二歧超越等是他們的主要或動機。等等。馬斯洛共列舉了23種特徵。⑤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積極的、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在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義的意義,無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假設。
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❻ 外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有哪些
弗洛伊德,榮格,華生.約翰·布魯德斯, 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❼ 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是誰
1、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
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3、艾賓浩斯
赫爾曼·艾賓浩斯(德語:Hermann Ebbinghaus 1850年1月24日-1909年2月26日),德國心理學家。
艾賓浩斯出生於德國巴門的商人家庭,17歲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歷史學和語言學。1873年在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875-1878年游學於英國、法國,受費希納的影響開始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
1886年任柏林大學副教授。在1890年艾賓浩斯和他人共同創辦了《心理學和感覺生理學雜志》。1894年任布勞斯雷大學教授。1905年任哈雷大學教授。
4、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俄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英文: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
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也是傳統心理學領域之外而對心理學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是第一位在生理學領域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5、比奈
比奈·阿爾弗雷德(Binet.Alfred,1857~1911),法國實驗心理學家,智力測驗的創始人。1905年他與T.西蒙一同創造了測量智力的方法,編成了《比奈-西蒙量表》。1908年發表量表的修訂本,1911年發表量表的第二次修訂本,適用年齡3~18歲。
不久,比奈-西蒙的智力量表就被移植到許多國家,而他們首先使用的「心理年齡」和「年齡量表」,也就成為廣泛應用的術語。著作有《智力的實驗研究》、《推理心理學》等。
6、利昂·費斯廷格
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 1919.05.08-1989.02.11)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7、庫爾特·勒溫
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生於1890年9月9日,逝於1947年2月12日)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
❽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薩斯奎漢納j 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1904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從小對動物及人類行為感興趣,1922年進紐約哈密爾頓學院主修文學,獲英語科學士學位。後上哈佛大學專修心理學,師從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E·G布林。1930年和1931年分別獲該校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此後5年時間留任哈佛大學研究員。1936—1944任明尼蘇達大學講師、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美軍秘密作戰計劃,採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方法訓練鴿子,用以控制飛彈與魚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學,擔任心理學終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於波士頓。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機體的行為》(1938)、《科學和人類行為》(1953)、《言語行為》(1957)、《強化程序》(1957)、《教學技術》(1968)、《關於行為主義》(1974)、《超越自由和尊嚴》(1971)。 本文來自: 星空有你網站(www.xkyn.com) 詳細信息請參考: http://www.xkyn.com/mentalhealth/mt/mentalhealth_2854.htm
❾ 1、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依據個體對自己和他人,提出了四種人際交往模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依據對自己和對他人所採取的基本生活態度,把人際交往分成四種:第一,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第二,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第三,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第四,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前三種模式在人際交往中是不可取的,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挫折。教師要指導中學生建立起最後一種人際交往模式,以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態度去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❿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千人做過近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什麼原則具體內容
你好~~~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根據近千個從幼兒期一直跟蹤到少年期的研究提出:1-4歲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達到的智力水平作為100%,那麼從0-4歲發展了50%,4-8歲又發展了30%,8-17歲再發展20%。換句話說,在人生最初4年中,智力的發展等於隨後13年的發展。布魯姆據此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在美國盛行一時,在我國也有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心理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的發展並不平衡,一種心理現象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發展速度也不相等。在某一特定時期,某種行為反應特別容易習得,某種心理現象發展也特別迅速,錯過這個時期再發展就非常困難。這個時期即是該種心理現象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