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著名組織
① 漢代軍隊組織及人數
漢代沿襲秦代 按照戰時編制的常備軍逐漸固定,以部為基本單位。部由校尉指揮,因此部有時也稱「校」。校尉出缺由軍司馬代領。東漢時直屬朝廷的北軍「五校尉」部隊稱之為「五營」,每營應該相當於過去的部,但編制定額僅千人左右。校尉的級別相當於郡尉(比二千石),軍侯相當於縣尉(比六百石),屯長、隊率相當於縣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長、伍長不算官。部以下的編制不固定,根據任務各有幾個「曲」;而部以上的編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據戰略方向、戰役任務委派的將軍,指揮根據該任務而組編的幾個部,構成一支某個戰役或戰略方向的兵力,有時就稱軍。將軍的指揮部由於要在野地宿營搭建帳篷而稱之為「幕府」,朝廷往往給予相當大的人事權力,允許臨時任命幕府官員,因此將軍出征也就叫做「開府」。
這位老兄有些研究 你可是上這里去看看也許有幫助
http://hi..com/milanzhangnan/blog/item/c31eda09723d0f8ad0581b56.html
② 漢朝有哪些著名戰役
白登之戰
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匈奴冒頓單於以優勢騎兵包圍劉邦軍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在今大同市東北)的作戰。
馬邑之戰
漢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武帝劉徹在馬邑(今山西朔縣)設伏擊匈奴未遂的軍事行動。
馬邑伏擊雖未成功,但卻揭開了西漢反擊匈奴作戰的序幕。
河西之戰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對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匈奴進行的兩次縱深突襲作戰。
此戰,西漢採取大騎兵集團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連續突擊等戰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殲滅性打擊。
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元朔元年,匈奴騎兵先後襲掠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城南)等地。二年春,又襲掠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殺擄吏民干餘人。
點評:河南之戰,漢軍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首先得自漢武帝積極主動的戰略部署。當匈奴軍逞威於西漢東北邊境時,他不為局部的失利所牽制,毅然採取避實就虛的戰略,奇襲防禦空虛的河南地,從而牢牢把握廠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此次取勝,還得益於遠程奔襲和大迂迴戰術使用的成功。衛青、李息率領精銳騎兵,敢於孤軍深入,大膽地從匈奴白羊、樓煩二王與有賢王轄區中間的縫隙中穿過,行軍千餘里,切斷了白羊、樓煩與匈奴腹地的聯系,然後迂迴包抄,直達隴西,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此外,漢軍的勝利,還與白羊、樓煩二王所部人馬不多、戰鬥力較弱有關。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規模亦不為大,但它在漢匈戰爭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收復了戰略要地河南及秦蒙恬所築長城,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辛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漠南之戰
點評:漠南之戰,就戰略決策而言,漢軍在擊破匈奴右賢王之後,利用匈奴單於庭右翼暴露的弱點,選擇單於本部為打擊目標,顯然是比較恰當的。但是,由於這個戰役是繼河南之戰的第二次大規模戰略反擊戰,漢軍的進攻已失去了隱蔽性和突然性,匈奴軍隊吸取前次失敗的教訓,加強偵察,在戰前即已設下埋伏,嚴陣以待,漢軍因而未能達到預期目的。經過激烈戰斗,漢軍之所以還能取勝,在很大程度上是憑借著兵力上的優勢和衛青、霍去病的英勇戰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揮才能。戰役結束後,漢武帝雖然對霍去病褒獎有加,但卻末給衛育益封行賞,說明他對這個戰役的結果並不滿意。不過,經過此役的打擊,匈奴單右賢王和單於的主力畢竟受到沉重打擊,他也由此正視了漢軍的兵威,開始考慮如何避開漢兵鋒銳的問題,被迫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區,鞏固了河南地區,切斷了匈奴東部和西部的聯系,為爾後出擊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創造了有利條件。
西漢對匈奴之河西、漠北之戰
河西之戰
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的勝利,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漠北,大大減輕了西漢西北邊境的邊患。但匈奴並未放棄對漢邊郡之襲掠。三年秋,匈奴騎兵數萬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殺掠吏民數千。
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於四年春,集中騎兵10萬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分別統率進擊漠北,尋求匈奴主力作戰。為保證大騎兵集團軍需品的運輸和補給,組織了運輸行李之私人馬匹4萬(一說14萬)和轉運輜重之步兵數十萬隨軍行動。
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伊樨斜單於得知漢軍進擊漠北的消息,採納趙信的建議,將人畜輜重轉移至後方,率精兵於漠北以待。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共5萬騎出定襄後,從俘虜口中得知單子居處,令李廣、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策應,自率精騎北進千餘里,越過大漠,見單於已列陣而待,即令以武剛車環繞為營,而縱5000騎出戰。戰至日落,衛青以左右翼包圍單於。單於不敵,遂率壯騎數百突圍逃去。漢軍追至闐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一支)趙信城而還,前後共捕斬1.9萬餘人。李廣、趙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達。
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
此戰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余匹。此後,雙方暫時休戰。
點評: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准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准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斗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沖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秒,特別是衛青,在遭遇單於主力後,機智地運用了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藉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妙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單於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③ 漢代樂府的組織結構是怎樣的
樂府中匯聚了當時最著名的音樂、文學人才,如漢武帝時的「協律都尉」李延年和辭賦家司馬相如等。主管官員是樂府令,下設音監、游徼、僕射三丞。樂工來自全國各地,據桓譚《新論》記載,其總人數在漢成帝時達到「千人之多」,且體系完備、分工明細。其中既有郊祭樂員、大樂鼓員、騎吹鼓員、安世樂鼓員、長樂鼓員、縵樂鼓員、東海鼓員、商樂鼓員、沛吹鼓員、陳吹鼓員、蔡謳員、齊謳員、竽員、瑟員、鍾員、磬員、鼓員等表演人員,又有專門選讀民歌的「夜誦員」、管理測音工作的「聽工」、從事樂器製作與維修的「鍾工員」、「磬工員」、「簫工員」、「竽工員」、「琴工員」、「柱工員」、「繩弦工員」,還有被稱為「師學」的學員等。
④ 漢朝時期的名人
1、張衡(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2、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衛青 (西漢名將)
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為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而漢軍損失也很大,出征的14萬馬匹僅三萬余匹返回 。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5、霍去病(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著的傾一國之力准備的物資舍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僅此一次,回去之後一年多就病死了),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
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對匈奴作戰的問題。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於敵,千里奇襲都可能與這些匈奴裔武人有關。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⑤ 漢朝的政治制度有那些
1、選舉制度: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復核;復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
2、官制: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3、用人制度:選士制度,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4、徵兵制度:男子二十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保衛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
5、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
⑥ 漢朝的著名戰役
1 漢朝著名戰役——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始於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即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及其謀臣武將注意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迴和敵後騷擾等策略加以巧妙運用,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項羽,從而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範。 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秦王朝反動統治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急劇的變化,這就是起義軍首領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統治權而展開長期戰爭,歷史由此進入了楚漢相爭時期。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處於劣勢地位。但他富有政治遠見,注意爭取民心,招攬軍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據有主動地位。 在軍事活動方面,劉邦善於運用謀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隱真,乘項羽東進鎮壓田榮反楚之際,暗渡陳倉,佔領戰略要地關中地區。爾後又聯絡諸侯軍56萬襲占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成為項羽強有力的對手。 然而在襲占彭城之後,劉邦滿足於表面上的勝利,置酒作樂,疏於戒備。而項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親率精兵3萬從齊地趕回,乘劉邦毫無戒備的時機,發起進攻,奪回彭城。劉邦潰不成軍,僅帶騎兵數十名狼狽逃脫,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呂雉也成了項羽的階下之囚。 彭城之戰使劉邦主力遭到殲滅性的打擊,楚軍乘勝實施戰略追擊,一些原來追隨劉邦的諸侯這時見風使舵,紛紛背漢投楚,形勢對劉邦來說殊為嚴峻。不過劉邦畢竟是一位強者,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改變楚強漢弱的態勢,他果斷採納謀士張良等人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爭取同項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韓信,團結內部力量;在軍事上制定據關中為根本,以正面堅持為主;敵後襲擾和南北兩翼牽制為輔的對楚作戰方針,並一一予以實施。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劉邦退到滎陽一線收集殘部。這時,劉邦的部下蕭何在關中征售到大批兵員補充前線,韓信也帶部隊趕來與劉邦會合。劉邦的漢軍得到休整補充後,實力復振,將楚軍成功地遏阻於滎陽以東地區,暫時穩定了戰局。 滎陽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臨河水(黃河),汜水縱流其間,為洛陽的門戶,入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五月起,漢、楚兩軍為爭奪該地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交戰初,劉邦即按照張良制定的謀略,實施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和翼側牽制的作戰部署,以政治配合軍事,以進攻輔助防禦,游說英布倒戈,從南面牽制項羽;派遣韓信破魏,保障翼側安全;聯絡彭越,襲擾項羽後方,從而有力地遲滯了項羽的進攻。同時劉邦讓蕭何治理關中、巴蜀,鞏固後方戰略基地,轉運糧食兵員,支援前線作戰;還採納陳平的計謀,派遣間諜進行活動,分化瓦解楚軍。 劉邦的這些措施雖然起到了牽制楚軍、鞏固後方的積極作用,但是正面戰場的形勢依然不怎麼樂觀。項羽看到劉邦的勢力有增無減,十分不安,便於次年春調動楚軍主力加緊進攻滎陽、成皋,並多次派兵切斷漢軍的糧道,使劉邦的部隊在補給上發生很大的困難。五月間,項羽大軍進逼滎陽,劉邦內乏繼糧,外無援兵,情勢日趨危急。劉邦採納張良的緩兵之計,派出使臣向項羽求和,表示願以滎陽為界,以西屬漢,以東歸楚,但遭到項羽的斷然拒絕。劉邦無奈,只得採納將軍紀信的計策,由紀信假扮作劉邦,驅車簇擁出滎陽東門,詐言城中食盡,漢王出降,蒙騙項羽,而自己則乘機從滎陽西門逃奔成皋。項羽發現自己受騙上當後勃然大怒,燒死紀信,率兵追擊劉邦,很快攻下了成皋,劉邦倉皇逃回關中。 劉邦從關中徵集到一批兵員,打算再奪成皋。謀士轅生認為這不是善策,建議劉邦派兵出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調動楚軍南下,減輕漢滎陽守軍的壓力;同時,讓韓信加緊經營北方戰場,迫使楚軍分散兵力。劉邦欣然採納這一計策,率軍經武關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之間,與英布配合展開攻勢;與此同時,韓信也率部由趙地南下,直抵黃河北岸,與劉邦及滎陽漢軍互相策應。漢軍的行動果然調動了項羽的南下。這時劉邦卻又轉攻為守,避免同楚軍進行決戰,而讓彭越加強對楚後方的襲擊,彭越不失所望,進展迅速,攻佔了要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直接給楚都彭城造成威脅。項羽首尾不能兼顧,被迫回師東擊彭越,劉邦乘機收復了成皋。
⑦ 請問漢代的中央機構是什麼樣的
漢建國後,中央政府組織基本承襲秦制。中央發施號令的機關,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所構成。丞相仍為全國官吏的最高首長,掌理國家大政。御史大夫為皇帝秘書長,但權位均不足與丞相比。在漢時太尉是不常設的,但漢人仍稱「三公」。漢於「三公」以下亦沿襲秦制,設有各卿分掌政務,但官名略有改變,職權則大體與秦相若。「九卿」中包括秩二千石或以上除「三公」等官員,有大司農、宗正、少府等。「九卿」除了主要掌理皇室及中央政府本身的政務,亦可直接受命於皇帝。
秦統一天下,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實現真正大一統的局面;漢承秦制,亦行中央集權政制,建立種種官職,以達至集權中史,鞏固皇權。首先,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確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制度,廢除世卿世祿制貴族在政治上不再是特權者。自中央至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奉國君的旨意行事,一切聽命於中央,加上三公諸卿制是中央集權制的進一步發展,不但可鞏固皇帝的權力,更為發展經濟和文化提供有利的環境,因此被後世仿效。
其次,秦漢中央政制有幾項特色皆為後世所沿襲。其一是王室與政府的劃分。秦漢中央政制將王室與外朝事務分開,比前代公私不分已大有進步,如九卿已有獨立職權,且有數卿掌管國家事務,名義上不再為天子私臣,確立後世唐宋明清獨立之中央政體。至唐代,九卿之職分隸六部,王室事務交由九寺辦理,王室與外朝界限更分明。
其二是引領中國政制走向信託形式。秦漢中央政制下,君主將權力托任於丞相,丞相托任於下屬,使君權和相權得以平衡,以免君主或丞相過份權重,這成為日後中央政制的一個理想。
其三是秦漢中央政府的結構為後世所沿襲。秦漢中史政府,大體上可分為決策、執行、監察三個機構。早期丞相和後期的尚書,屬於決策性官,而諸卿則是執行性官,員貝責具體政務。至於早期的御史大夫負有監察百官的職責;後來由於尚書掌權,御史大夫的監察職責由其原來的下屬御史中丞負責,並獨立於三公九卿之外,稱為御史台,成為一個專門的監察機構。漢代這種決策、執行、監察三分的結構,為後世所沿襲,如唐朝的三少六部一台,即由此發展而成的。
除了以上,三公之名稱和位望後世亦沿用。至於九卿,魏晉時亦未有廢。北齊時改卿為寺。唐代的九寺名稱與漢代的九卿大體相同,機構仍很龐大,負責執行尚書六部頒下之政令。這種制度,後世相沿不變。
秦漢中央集權的制度為日後多朝制度的藍本,亦開創此後二千多年君主獨裁專制的先例。
⑧ 漢代 商人有哪些
鄧通,蜀郡南安人,漢文帝男寵,憑借與漢文帝的親密關系,依靠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
家庭出身
鄧通的父親鄧賢生逢高祖劉邦開國初年,避開了秦末的戰亂,家道殷實,也讀了幾年書。在接連有了三個女兒後,妻子終於為其生下了一個兒子,自然視為掌上明珠。因村北南陽郡到汝南郡的官道才修通十多年,活了半輩子的鄧賢方才見到驛騎飛馳、四方輻輳,就為兒子起名叫「通」。幼年的鄧通讀經習文之餘,除到村北的官道邊看車馬外,更多時間是去水深草豐的南河西水中戲耍、摸魚、捉蝦。到了弱冠之年,讀書沒見大的起色,卻練就了一副弄水撐船的好身手。西漢初年,讀書人的仕途大致有三條:一條是郎官,家有中等財產(財產十萬錢以上,漢景帝改為四萬),自備車馬服裝生活費,可以到京師做郎官,等候朝廷的使用;一條是在本郡做小官吏,不計財產;一條是大官府指名徵召,需有高才大名。到漢武帝時,才令郡縣推舉孝廉、秀才。在這種情況下,頗有資財的鄧賢只有置辦車馬服飾,揮淚送別小兒鄧通前往京師長安,為鄧家尋求一條光宗耀祖、彰顯門楣的道路。
入宮得勢
年輕力壯的鄧通一路行來並不覺得車馬之勞,因其性情誠謹,擅長劃船,不久就被徵召到皇宮里做了黃頭郎,專職掌管行船。
漢文帝劉恆為人仁孝寬厚,但也免不了帝王的通病:信鬼神、好長生、夢登天。一次,文帝做夢想上天,卻無論怎樣都登不上去,這時有一個黃頭郎從後面把他推了上去,他回頭看到黃頭郎穿了一件橫腰的單短衫,衣帶系結在背後。夢醒後文帝前往未央宮西邊蒼池中的漸台,私下用眼光尋找夢中推他上天的黃頭郎,看到鄧通衣帶從後面穿結,正如夢中所見。及至召問他姓名,姓鄧名通,音近「登通」。文帝聽後十分高興,之後一天比一天地寵他。鄧通個性溫和、謹慎,不喜歡張揚,更不善於交際,文帝雖然幾次賜他休假,但他還是不出去玩。於是文帝前後賞賜鄧通十幾次,累計有億萬錢之多。
壟斷鑄錢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的命會窮困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准許他鑄錢。
鄧通被文帝賞賜了家鄉的大小銅山用來鑄錢的消息傳到老家後,親朋鄰里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親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帶領幾個女兒和女婿僱工匠在銅山一帶采銅、燒炭、鑄錢,嚴格遵照鄧通的囑咐,每一個錢都要精工細作,又從不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因而製作出的鄧通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賈,下到販夫走卒,無不喜愛鄧通錢。吳國錢以發行量大占優勢,鄧通錢以質地優良取勝。這一時期,吳國與鄧通所鑄的錢幣流遍全國。
潦倒而死
鄧通是漢文帝的嬖臣,他別的本事沒有,只有一套阿諛奉承的本領,於是他拿出渾身解數,奉承吹捧,以取媚於漢文帝,時常能把文帝捧得雲里霧里的。漢文帝從此更加寵愛他,時常跑到鄧通家中,跟他玩各種游戲。
一天,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文帝說:「鄧大夫以後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聽後大不高興,憤憤地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說完即下了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縣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鑄錢。鄧通從此富可敵國。鄧通既蒙文帝寵愛,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報答才行了。
文帝患癰,因感念他的寵愛與恩德,鄧通常為其吸吮患處。文帝悶悶不樂地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答:「應該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了。」後來太子進宮問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處。太子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聽說鄧通經常為皇上吮癰,心裡感到慚愧,卻也因此而怨恨他了。
幾年後文帝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落難,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了許負的話,餓死街頭。
⑨ 誰有中國古代歷朝政府的組織結構圖啊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中國古代的科技官職
戴吾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朝歷代都建立有龐大完備的職官系統。在眾多的職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與科技有關的職務。從當政者的主觀願望說,職官系統的建立,更多是為了王權集中和穩固,國家長治久安,並非明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實際效果看,與科技相關的官職設立,對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職的一般情況
要說清古代科技官職,先需對古代職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謂「職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稱。職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據文獻記載,夏代曾設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務。這「六卿」是: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管農業)、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獄)、共工(掌管百工營建)、虞人(掌管山澤畜牧)。可以看出,後稷、共工和虞人的職掌都與技術有關。事實上,農業生產技術、營建技術(包括建築房屋、修建溝渠)和自然資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據傳,早在夏以前的顓頊時代,就有「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大火」(心宿二),根據其出沒來指導農業生產。後來由於氏族混戰,觀測中止,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到帝堯時設立羲和之官,恢復了火正的職責,因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代時,職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建立起六官隸屬制度框架,分別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職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觀測、農業、畜牧的官員外,周代還建立了一整套和醫學有關的醫政組織和制度。《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葯以供醫事。」這里所說的醫師,乃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葯之政令。醫師之下,設有士、府、史、徒等專業人員,各有職責。
秦統一中國後,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公」之下分設「九卿」,使中央機構基本系統化,其中,「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今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農業、財政以及鹽鐵專賣,「少府」掌管皇室財產、物資供應以及宗廟陵園營建等,都與科技活動有一定關系。漢代仍設九卿,且其職能大體不變,只是部分機構改名。
東漢時建立尚書台,西漢在尚書台下設立六曹,六曹成為以後近兩千年間國家六部的雛形。隋代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轄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為本司或頭司,余為子司。這類設置沿歷千餘年,直到今天,我國中央各部其下設司,猶是古之餘緒。當然,歷代在各部之下設司的名稱時有不同,數目到明清後也有變化。
唐初定六部名稱「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間只有短期改動。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後各朝往往還有一些新設的與部同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例如,隋唐有「五監」:「國子監」主管學校教育;「少府監」主管手工業製作;「將作監」管宮廟工程修建;「軍器監」管武器與軍用品的生產;「都水監」管河渠水利,這些都與科技有一定關系。
大體說來,到明清時,科技管理與工程技術有關的歸「工部」;與農學有關的歸「戶部」;與天文學有關的歸「欽天監」;與醫學有關的歸「太醫院」;與算學有關的歸「國子監」。進入民國,情況發生變化,科技管理機構開始向西方靠攏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職的幾個特點
古代科技官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佔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大不相同,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機構多設有天文、歷法、漏刻等分職機構,主要負責觀象、制歷、報時等方面的事務。歷代天文機構的名稱,部門的設置,職官的品級與職掌范圍都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職能未曾有實質性改變。其中負責觀察天文天象的部門與制歷、報時等部門相比地位尤為特殊,它不僅與參驗歷法的推算結果有關,具有重要的科學功能;而且與占驗人事的吉凶禍福有關,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早在《周禮·春官·宗伯》所載各種職官中,就有六種與天文學有關,它們是:「大宗伯」、「占夢」、「眂祲=「大史」、「馮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級別、僚屬等,均有明確規定。其中「大宗伯」級別高,職掌范圍較大,天文事務是其管轄的一部分。
從魏晉時起,太史(大史)成為國家天文機構的專職負責人,而相當於《周禮》中「眂祲」、「馮相氏」、「保章氏」的職官,則成為太史的下屬官員。太史所領導的天文機構,其名稱屢有變動,如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時,乃定名欽天監。
太史令的品級一般在三、五級之間,然而因為他是天意的解釋者和傳達者,故在某些重要關頭,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員的話更有份量。也有這種情況,一些著名天文學家深得帝王寵信,他們另任高官,並不擔任天文機構中的官職,但是他們在天文事務中的發言權,有時遠勝過太史令。
中國歷代的天文機構都有一定規模,以唐肅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況為例,其設品級:
大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註: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靈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五人(從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見天文機構官員眾多,分工細密。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用科學新法在預報日月食上較中國古法准確,漸為朝廷重視。順治元年,傳教士湯若望因預報日食時分不差,被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順治八年,順治帝在一天之內加付湯若望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五年正月,湯若望又被晉封為光祿大夫,列正一品,為朝廷的極品官員。
與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學官員和天文機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19世紀末某些西方學者驚訝:中國人竟把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若問何以如此,就需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業規模大、分職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統治者為了滿足行政統治、豪華生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須組織由國家控制的手工業,強制人民為其進行生產。這一情況決定了古代官手工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內容。
早在周代時已有官手工業,據《周禮·冬官》記載,當時的技術已分六大類30個專業,各專業均有工官管理生產,工官稱謂有「人」、「氏」、「師」,如有「輪人」、「匠人」、「冶氏」、「梓師」等。「人」、「氏」系下級工官(類同職能工長),他們懂技術,直接管理製作器物的工匠。而「師」為高級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許可權更大一些,不僅有監督權,也有處罰權。再上還有「司空」,為最高技術管理職務。
隨著社會的演進,技術門類增加,官手工業的規模也在擴大。以明代官手工業組織為例,按不同的領導機構可分六個部分:1、工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2、內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3、戶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4、都司衛所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5、地方官府(有司)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6、為保證官手工業的生產,以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為骨乾的監察組織以及以刑部為中心的刑事組織也予以配合。
工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工部下面設四個屬部,明洪武初稱為總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稱為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領導或監督官手工業的行政事務。對於一些任務特別繁重的工作則另設分支機構,特派專官蒞事,藉以加強領導和監督。這種分支機構大約有兩種: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員外郎、主事等高級官員出任,地位較高,可與各司相比,故稱為分司;另一是「所屬衙門」,地位較低,一切要服從司的領導。一般主管官員是大使。
司下屬分司,以虞衡清吏司為例,分司有:(1)寶源局——虞衡司注差員外郎監督,有關防、有鼓鑄公署,所屬有寶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處解進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膠。(3)軍器局——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領導下的中央軍器局,由虞衡司注選主事監督,大使、副使也屬該司。軍器局轄有盔甲廠和王恭廠,兩廠盛時近萬人。(4) 驗試廳——專司驗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業分層細致,是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乾的官職。
3. 科技官職造就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長期的生產實踐而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有重要的技術創新。如北宋建築專家喻皓本是一個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由於他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又勤於思索,因而在木結構建築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上取得傑出成就。再如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憑著多年的紡織經驗以及在海南學到的技術對家鄉的棉紡工具做出改革,傳播開來形成巨大影響。還有一種情況是,此人是官員,居科技管理崗位,他勤於學習和鑽研,又善用文字總結,結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宋代李誡,從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後共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薄、監丞、少監和將作監,主持營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門、宮殿、府邸、寺廟等大型土木建築工程。紹聖四年(1097年),李誡受命編修《營造法式》,他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代有關建築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工匠的實際經驗,在工地與工匠一起探討,分析比較各種營造方法的優缺點,找出構件尺寸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學的規范。經過辛勤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營造法式》的編修工作。
《營造法式》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正因為這樣,它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高度重視,李誡作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贊賞。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過副河渠使、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在他任職期間,主持興修了華北一帶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黃河一帶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從工部調來,和王恂等人負責制定新歷的工作。郭守敬認真調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製新的天文儀器。在他帶領下,先後研製出近20種天文儀器。此後組織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郭守敬親自參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觀測,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觀測資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編制出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
時間最長、也是最精密的一部歷法。授時歷完成後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運糧河,不僅可使南方的運糧船沿大運河直達北京,而且還解決了北京城裡的水源問題,對以後北京建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職,業余熱心科學研究而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以上簡要談了中國古代科技官職的一些情況。中國古代取得的若乾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經濟條件、社會背景都有一定關系。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做出新的更偉大的業績。
1、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5、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7、明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以後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於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