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大鼓書
㈠ 鼓詞的鼓界名家
劉寶全對於京韻大鼓來說是一位重要人物。
劉寶全(1869—1942)京韻大鼓著名藝人。河北深縣人。他起初跟隨父親學彈三弦,唱木板大鼓,後到天津拜盲藝人王慶和為師。後又師從木板大鼓藝術人胡十、霍明亮,並曾學唱京劇,也曾為霍明亮擔任長篇大書三弦伴奏,技藝比較全面。由於劉寶全先後師事三位木板大鼓名家,在彈唱技藝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功底。木板大鼓起源於河北省河間府,是當地的一種流行曲藝,由於唱起來有口音,所以叫「怯大鼓」。1900年,他來到北京演唱,結識了京劇名家譚鑫培、孫菊仙等人,在藝術上得到他們的指教,並吸收梆子腔、石韻書、馬頭調等戲曲、曲藝形式的聲韻唱法,吐字發音依照北京的語音聲調,給木板大鼓注入了濃濃的京味,這樣既適應了聽眾的欣賞習慣,也便於他博採眾家之所長,創制新腔。他還借鑒京劇的表演程式,形成一套適合於說唱藝術的表演技巧。這一時期,他還結識了文人庄蔭棠,在庄蔭棠的幫助下修訂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罵曹》等大鼓書詞,豐富了演唱曲目,經過數年用心鑽研,終於在以鄉音演唱的河間木板大鼓的基礎上,脫胎出京韻大鼓的規模。同時他還截長篇為短篇,融抒情於敘事,使京韻大鼓這一鼓曲形式逐漸完善。1910年,劉寶全再到天津,在四海昇平茶園登台演唱,獲得很高聲譽,形成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流派——「劉派」。此後,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漢口、濟南等地演唱不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稱。
劉寶全的嗓音條件極佳,基本功扎實,用嗓、護嗓得法,因而聲腔甜潤清亮,音域寬廣。由於他精於音律,善於創制新腔,勇於革新,逐漸形成「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即是唱,唱即是說」的說唱風格,把大鼓藝術敘事抒情、刻畫人物的表現能力推向新的境界。此外,在他擅長的多種彈唱技藝中,以演奏琵琶、演唱石韻書,馬頭調為「三絕」。同時,他與當時京劇演員譚鑫培、評書藝人雙厚坪並稱為「藝壇三絕」。
劉寶全對京韻大鼓的形成和發展貢獻卓著,其劉派弟子亦卓有成就。1930年以後,劉派弟子白鳳鳴、駱玉笙等,繼承劉寶全的唱法,並依各自的嗓音條件,吸收借鑒旁派藝術,綜合改革,分別創立了「少白派」和「駱派」。「少白派」以蒼涼悲壯的「凡字腔」見長,而「駱派」則以音域寬闊、抒情色彩濃郁見長。他們都編唱了一些獨有的曲目,對京韻大鼓藝術有較大影響。
劉寶全的代表性曲目有《單刀會》《長坂坡》《戰長沙》《白帝城》《趙雲截江》《徐母罵曹》《華容道》《群英會》《博望坡》《大西廂》《鬧江州》《李逵奪魚》《游武廟》《馬鞍山》《百山圖》《醜末寅初》《烏龍院》《寧武關》等20多個。
㈡ 推薦些著名的,很容易聽懂的琴書或者大鼓書曲目
直接傳到網路上傳附件,絕對沒有密碼、完全免費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㈢ 求大鼓書MP3免費下載地址 大鼓岳飛傳
你現在還有這個大鼓書嗎?我們可以共享資源的呢~~
㈣ 請問中國十大評書藝術家有哪些
1.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台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2.單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河北保定市淶水縣人,中國內地評書表演大師、作家。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56年,單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內的茶社登台亮相,並播講評書《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童林傳、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等
3.田連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於長春市,評書表演藝術家。他出身曲藝世家,九歲拜王起勝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兼練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藝團,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藝團副團長。1966年3月在遼寧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第一部長書《歐陽海之歌》。代表作品 《水滸傳》《楊家將》《隋唐演義》《海瑞傳奇》《劉秀傳》
4.袁闊成(1929—2015 )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5.連闊如,評書演員,原名畢連壽,號樂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北京安定門。1927年拜評書藝人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演義》。1934年在北平報連載評書《三十六英雄》。[1] 1940年在廣播電台播講《東漢演義》與《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書《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揚。1954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講評書《水滸》與《岳飛傳》。1957年錄制長篇評書《三國演義》。
6.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 、《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7.張少佐,1962年出生於河北定興,評書研究所掌門人、黑龍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1980年張少佐參加綏化文工團。後師從袁闊成。1989年開始在電台播講評書,其中評書《大明劍俠》獲得「全國交換一等獎」。代表作品 大明劍俠、神劍驚天刺雍正
8.田戰義,陸續與沈永年等人合作創作長篇評書「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李自成」、「絕密行動」以及古書新說「古今通鑒」等評書。對於田戰義播講近代史評書方面的成績,《東方文化集成》「中國評書藝術論」一書「名家評點」中稱:「田戰義是近年來播講近代史評書成就最高的演員」。代表作品 「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
9.李鑫荃,男,評書演員。河北安次人。 師承評書老藝人段興雲、評書大師連闊如、馬連登等。20世紀60年代是他演藝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積極說演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並播放了《紅岩》、《平原槍聲》等新評書,深受聽眾喜愛。1962年,他被中國曲協評為「說新書的帶頭人」。
10.孫一,一九六四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一九九零年,他就錄制了電視評書《童林傳》(180集)、《血滴子》(120集)等古典電視評書,而後,孫一先又創作、錄制了以關東胡匪系列人物為題材的電視評書《蝴蝶迷》、《座山雕》、《許大馬棒》等多部現代、傳奇電視評書,在全國140多個省、市電視台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4)著名大鼓書擴展閱讀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評書【píng shū】,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
(1)評論書法。 元王惲《<顏魯公書譜>序》:「 東坡雲:評書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 元黃溍《跋荊公帖》:「今觀此帖,風神閑逸,韻度清美,臨學之家,宜有取焉,評書者未可以彼而廢此也。」
(2)多講說長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戲劇之外,又有托偶(讀作吼)、影戲、八角鼓、什不閑、子弟書、雜耍把式、像聲、大鼓、評書之類……評書抵掌而談,別無幫襯。」《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你要知這話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評書。」老舍《茶館》人物表:「 鄒福遠 --男。四十多歲。說評書的名手。」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城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安靜的中國人不一定安靜。茶餘飯後他們常常圍在桌子邊上閑侃一些來自東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見聞及亂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評書與逸聞怪談。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
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㈤ 西河大鼓的著名唱段
因為你可能是用手機上網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個用電腦上網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個圖標「點擊下載」,只要點擊它就能下載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㈥ 大鼓到底有幾種阿
大鼓與鼓書是中國曲藝曲種分類中一個類別的兩種稱謂,主要曲種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北京琴書、河南墜子、溫州鼓詞等數十種。
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諸省、市的廣大城鎮與鄉村。其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於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種有高矮之別),以鼓箭(竹製)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多以檀木製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
大鼓的文學腳本稱為鼓詞,基本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體。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說,中、長篇則有唱有說。人們往往稱唱短篇為唱大鼓,唱中、長篇為唱大鼓書。大鼓的唱腔音樂結構為板腔體,唱腔曲調多源於流行地的民間音樂及地方小調,並用當地方言語音演唱。音樂唱腔是區別不同大鼓曲種的主要標志。
梅花大鼓是清末民初流行於北京、天津兩地的大鼓曲種,用北京語音演唱。本世紀20年代,北京的大鼓藝人金萬昌等對早期的梅花大鼓唱腔、板式等進行了改革,使其更加婉轉動聽。後來又有天津的著名弦師盧成科吸收了一些時調小曲,進一步豐富了梅花大鼓的唱腔和伴奏音樂,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女弟子,如花四寶、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等。盧成科的改革注重發揮女聲演唱之所長,開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涼、柔媚、委婉的風格,世稱「盧派」或「花派」。與北京「金(萬昌)派」的纖細典雅,蒼勁華麗,風格各異。梅花大鼓演唱的曲目均為短篇,著名唱段有《鴻雁捎書》、《王二姐思夫》、《黛玉葬花》等。60年代以後,梅花大鼓的音樂唱腔又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如〔慢板〕唱腔中的以「哎哪」起唱被取消,改變以往曲詞古雅,字少腔繁的弊病,並豐富了伴奏音樂,使音樂唱腔趨於清新明亮,煥發出新的光彩。如青年演員籍薇演唱的《二泉映月》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籍薇,1956年生,初學京韻大鼓,後改學梅花大鼓,從師史文秀、花五寶。她的嗓音甜美圓潤,表演落落大方。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創新。
㈦ 京韻大鼓的簡介有嗎
京韻大鼓是天津曲藝中的一個主要曲種。京韻大鼓又名小口大鼓,該曲種前身原是怯大鼓,後經鍾萬起、 於德逵等人的改革,將唱詞改為京口上韻,腔調翻新,變為京音大鼓。後經不斷改革,才最後定為京韻大鼓。二、 三十年代以後,男女藝人如雨後春筍,進一步確立了京韻大鼓在曲藝中位居冠首的地位,並形成了以劉金寶、 白雲鵬、 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劉金寶曾從天津老藝人王慶宏學藝,加之他個人的天賦與勤奮,使他成為京韻大鼓一代巨擎,並有"鼓王"之稱,蜚聲曲壇50年而不衰。白雲鵬多演子弟書,其藝術特點以小、 俏、 細著稱,獨樹一幟。張小軒風格粗獷沉著,氣力充沛,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在唱段收尾時戛然而止,使人感到余韻不絕,別具一格。以後又有女藝人小彩舞(駱玉笙)崛起於鼓壇,她根據自身特點,兼容劉、白等人之長,創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特別低音方面吐字真切,聲腔清楚,為一般女藝人所不及。小彩舞因此成為曲壇女鼓王,執天津曲壇牛耳三、四十年之多。駱玉笙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仍偶爾登台獻藝。此外,當年天津還有大鼓票友,較著名者有李石如、馮質彬。
㈧ 京東大鼓的代表人物
鄧殿奎
涪嘉庄年間(1770年前後)京東怯大鼓崛起。鄧殿奎以遠祖青雲峰、近祖李文通排出師門字輩:「青、文、奎、連、永、寶、景、懷、玉、成」,收徒傳藝。尤在香河、寶坻、薊縣、三河一帶收徒甚多,首傳之得意門徒為陳連登。陳又傳寶坻縣朱家鋪人鄒永山,鄒再傳邳家鋪於氏兄弟於七和於九(於寶慶)。經幾代傳人的努力,使京東怯大鼓在唱詞和唱腔等方面均有很大改進,其間,以於七的貢獻較為卓著。
於七,本名不詳,大約活躍於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約1851——1909),原是讀書人,後因仕途不通而隨其弟於九「下海」說書。他對傳統書詞進行修訂整理,又廣泛吸收民歌小調的音樂素材,特別是吸收了京東南部香河、寶坻、安次一帶流行的田歌,豐富了京東怯大鼓的唱腔。這種田歌系農夫下田勞作間歇時,集在一起擊打農具即興編唱的民歌,稱「樂樂停停」,或「樂停調」,又作「樂亭調」。一般是四句一番,唱樂了即停。這種吸收田歌後創制的新腔影響面廣,仿效者眾,於七也很快成了京東一帶名聲最大的鼓書藝人。
張增德
與此同時,寶坻縣樂亭調大鼓藝人張增德(外號張瘸老、張鐵板),也吸收了被稱為「地頭調」的「樂樂停停調」演出。他的拿手書目為《拆西廂》、《劉伶醉酒》、《洞賓采葯》。經他革新的唱腔較之原腔曲調緩慢,如開腔演唱的第一個唱句「未開書我先表這頭一回哎咳」,一個長拖腔可達十餘板,後人稱之為「十三咳」。
王憲章
稍晚於於七的梅門傳人王憲章,亦以演唱樂亭調著稱,當時京東群眾稱唱大鼓書最好的屬「南於七,北憲章」。後輩藝人也稱「南於七、北憲章」是樂亭調大鼓最有貢獻的前輩。
同時,京東怯大鼓流行范圍日廣,成為流行河北北部承德、廊坊、張家口、保定、滄州及唐山部分縣份,甚至京津大埠和東北地區的大麴種,其別名也逐漸多起來。1880年王憲章去東北演出,所唱之京東怯大鼓以其家鄉定名為平谷調大鼓。在東北廣收弟子,回鄉後又收弟子,並稱所演為「平谷調」,到晚年他去北京演出時,也稱之為樂亭調大鼓。
陳善術
藝名陳懷德,1911年生於本市新集鎮大掠馬村。三河市民間藝人,以演唱京東大鼓和樂亭大鼓(本市人稱「平谷調」亦稱「鐵片大鼓」和「京東怯大鼓」);是京東大鼓農村派代表人物。
陳善術自幼酷愛大鼓書。每逢集市廟會便到書場邊聽邊學,回家後便私下仿之。自己沒有梨花板(大鼓書板)便用農具耠子頭砸制而代。年至20歲左右,即能說長篇大書《楊家將》、《劉公案》、《五龍傳》等書。因其祖母反對,從藝大鼓書職業一直未能如願。
1932年,其祖母去世,陳善術帶藝拜鼓曲「青門」藝人張明奎為師。出徒侯在京東東北各地賣藝乞生。經常與其叔叔魏永富(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魏喜奎的父親,故魏喜奎稱其為師兄)搭夥合作。在東北時,曾與「軋關東」亦稱「浪劉」的劉金山同下書場,得到大鼓名家王憲章(平穀人,素有南於七北憲章之稱的鼓王)的好評。
建國後,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魏喜奎三次下書邀他進京從藝,只因種種原因終未去成。1960年,加入遼寧省黑山縣曲藝團,後因身體欠佳回鄉修養至此便邊務農邊在附近鄉村演唱。1984年,三河市舉辦全市文藝匯演,年已七十多歲的陳善術演唱了其拿手的唱段《華容道》,行腔吐字、氣質身段等均不減當年,受到觀眾極大稱贊。
陳善術從事大鼓書藝術幾十年,演唱過眾多曲目,長篇有:《楊家將》、《小隋唐》、《劉公案》、《康熙私訪》、《五龍傳》、《水牢金印》等近十部。短篇有:《華容道》、《草船借箭》、《戰長沙》、《武家坡》、《劉雲打母》、《寶玉探病》等幾十段。自創曲目有:《勸地主低頭》、《軍民合體抗戰》、《炮打永定門》等。
㈨ 名家層出不窮的東北大鼓是什麼
清代以來,在沈陽流傳的各種大鼓中,東北大鼓與西河大鼓兩個曲種影響最大。要說東北大鼓,還得先從「弦子書」講起。弦子書又叫「一人班」。劉世英在《陪都紀略》中記述的「一人班」是:
手處口,兩相應。
打傢伙,手亂動。
二黃梆,生旦凈。
樂不拘,世俗稱。
從這段記述看,「一人班」是一個人自己打傢伙,學唱二黃、梆子戲的生旦凈各種角色的唱段。所以,弦子書俗稱「一人班」。光緒二十三年(1896年)盛京文盛書房刊行的清音子弟書《絕紅柳》中有:「一人班弦子書他腿上綁著兩塊板。接骨斷筋的架式(勢),還捆著一根犯法繩。滿把擼的弦子彈的總是老八譜,嗓子別(憋)的紅頭仗(漲)臉恰似出恭。」這也說明「一人班」就是弦子書。
弦子書又叫弦子果,一人操三弦演唱,桌角上有兩塊板,有繩牽動,另一頭綁在藝人腿上,可擊打節奏。這個曲種以說唱中篇曲目為主。有《回龍傳》《劉公案》《回杯記》等幾十個曲目。
學大鼓書的青少年
在歷史曲目中,多為宣傳愛國主義的唱本,如《火牛陣》《花木蘭》《甘州城》(楊門女將故事)、《梁紅玉》《崖山淚》(南宋亡國,君臣投海自盡的故事)等作品。現代曲目,題材很廣。有宣傳辛亥革命的《民國成》《共和魂》;倡導民國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的《新國民》《從軍樂》《義勇少年》《民國捐》《上學堂》;有宣傳科學,反對迷信,提倡實業的《談地說天》《地球談》《破迷信》《斗風鑒》《蠶桑談》《田家樂》《漁家樂》《牧牛談》《崇儉方》;有宣傳移風易俗,反對塵俗惡性的《剪辮子》《天足樂》《小腳淚》《早婚害》《煙鬼嘆》《賭棍嘆》等。其中許多唱本都被奉天大鼓(東北大鼓)藝人採用,成為世代相傳的保留曲目。現有藝人口述本為證。
偽滿時期,奉天東都石印公司翻印出版過上百種小唱本,主要是傳統鼓詞、子弟書曲目。奉天大鼓藝人張青林、李青泉都在偏僻山村演唱過自編的《還我河山》《盧溝橋事變》等現代曲目,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共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後,中國共產黨中央派出一些文化幹部來到東北。同年11月初,東北書店在沈陽成立,1946年轉移到哈爾濱,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後又遷回。東北書店在東北解放戰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