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雕塑
① 宋朝和唐朝有名的雕塑作品的介紹
唐朝雕塑
大足石刻藝術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100餘處,6萬余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摩岩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
北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西北1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
寶頂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建於南宋(1179-1249),是我國唯一現存的石雕佛教密宗道場。
雕塑藝術在宋代有很大發展和光輝成就,而其作者的社會地位一般仍屬於工匠之列。官府「作院」、「作坊」的雕塑工匠多為世代相傳,凡成績優異的,便「優給其值」,以激發其雕塑技藝的提高。他們的姓名一般見於寺廟修建和神像塑造的碑記或地方誌,有的則見於學者們的筆記或史籍著述,更多的見於現存石窟造像題記。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上對雕塑藝術的創造者開始有所重視,另方面也表現出雕塑家對自身創造性藝術勞動的自覺意識。
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大悲閣銅鑄千手千眼大悲菩薩的雕塑匠師為鄭延勛該像系他「三度畫像儀進呈」,得到宋太祖趙匡胤允准鑄造的。官府從各軍征調士卒3000名,與匠人共同完成。銅像表現了鄭延勛傑出的藝術構思、設計才能與魄力。
另一位女雕刻家嚴氏是北宋前期長於雜畫、佛像的僧人蘊能之妹,浙江人,隨其兄居餘杭。史稱她「開達明悟」,「善鼓琴,亦能雕木」,「嘗得檀香木一段,大不盈尺」,「乃刻瑞蓮山,龕門雕成細真珠八花球,露重網,然後透刀刻成五百羅漢眾像,其形相侍從,一一互出,皆慈覺法相。」宋真宗趙恆曾賜她「技巧夫人」之名號以示嘉獎。
與嚴氏大抵同時的杭州人張文昱、王文度,也是當時的雕塑巧匠。史載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詔於汴京建玉清昭應宮,五年詔改玉皇殿為明慶殿,准備供奉玉皇大帝、聖祖(趙宋初祖)、太祖、太宗等神鬼形象於一堂。官員在杭州訪得張文昱、王文度二人,就建安軍(治在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北小山上鑄造。六年三月鑄成,以極其隆重的儀式運往汴京。建安軍亦詔升為真州,冶鑄之地建儀真觀。
宋仁宗時的塑人王澤以塑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東廊九子母像而名載碑版。據碑記:此組群像雕塑生動地表現了九子母撫育諸子的親切情態及諸子各種嬉戲的動作,贊譽「匠氏之工妙……允臻其極」。
目前所知保存雕刻匠師署名最多的是大足石窟。其中以文、伏兩姓家族「鐫匠」為多。文姓有文惟簡及其子文居安、文居禮,文居道及其父文惟一,文孟周,文仲璋及其子文、侄文凱、文、文珠等。伏姓有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以及伏元信等。此外,還有署名羅復明、蹇忠進以及吳宗明、胥安、李大郎等。他們之中有「都作」、「鐫匠」、「小作」之分,或許有的是官「作院」機構的工匠。
陝北石窟留下姓名的只有州(今陝西富縣)介端一人。他於紹聖二年至政和五年(1095~1115)雕造的黃陵萬佛洞五百羅漢浮雕,是迄今還完整保存著的宋代五百羅漢造像的罕見之作。又如南宋初期之雷潮、童和尚(釋妙應)等亦以擅長雕塑聞名。相傳西湖靜慈寺五百羅漢(明初毀)及蘇州洞庭東山紫金庵的十八羅漢塑像系同出於雷潮之手(見紫金庵彩塑)。童和尚曾摹刻廬山王翰須菩提像於蘇州龍興寺,又於虎丘作石雕觀音菩薩像。陳和卿及其弟陳佛鑄等人曾被南宋王朝派遣東渡日本,承鑄奈良東大寺大盧舍那佛銅像。據《東大寺造立供養記》碑載大佛於安德天皇壽永二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二月動工,經3個多月完成。今大佛已成為中日人民悠久友誼的象徵。
[伏元俊伏世能所作大足石窟北山177窟中灑州大聖]
宋代雕塑中作為觀賞、玩具的小型泥塑,各地都有。以此名家者有州的田和吳縣的袁遇春。他們善作泥孩兒,且姿態變化無窮。南宋初的詹成是刻竹名手,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山水、人物等。所刻鳥籠,四面花版皆雕山水、花鳥及「詹成制」3字,開後世刻竹藝術之先河。王劉九則不僅能以青田石等雕刻佛像、壽星,且能於螺殼上鐫刻觀音坐像,亦巧奪天工。
② 宋代著名佛教雕塑群位於四川哪裡
位於四川省巴中縣城南1公里化成山。
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著名的佛教造像,現存龕窟133個,造像2100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民國時期5龕。
最早的造像題記為唐開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雲屏石、山門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爺灣一帶長約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為集中。
(2)宋代著名雕塑擴展閱讀:
南龕摩崖造像特色:
南龕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雲屏石、山門石、大佛洞一帶,大窟小龕,密如蜂房。現存造像174龕,2400多尊,有經幢14座,造像碑10則,新建碑4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52條,詩文52首。
南龕造像以供養窟為主,刻佛教故事的極少,其中有釋迦牟尼佛、葯師佛、毗盧舍那佛、阿彌陀佛、雙首佛、雙身佛、鬼子母菩薩、如來佛等造像。
菩薩造像,以觀音菩薩為最多。其餘的則為聞法等諸菩薩及八部、天王、力士、伎樂、飛天等護法的造像。各種佛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
③ 什麼是宋代雕塑
五代開始,中國經濟重心向南轉移,藝術發展的重心也開始南移,其中著名的石窟造像有:宋代四川大足石窟造像和杭州飛來峰石窟造像,也是宋代石窟造像的代表。
宋代雕塑的特點是寫實成熟、細致嚴謹,充滿世俗氣息,並且對人物內心刻畫細致入微,富有個性,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風格文雅大方,但氣勢不足,這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中的侍女塑像是宋代雕塑的典型代表,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的陰柔之美。宋代的小型佛像以木雕觀音為代表,豐腴秀麗,和藹慈祥。
在當時與宋代並存的是遼和金,他們繼承和學習了唐和宋的雕塑特點,但仍不失自己的民族特色,尤其是遼代的彩塑,民族特色極濃。遼和金佛教雕塑方面的成就也達到了極高水平。
④ 宋代的偶像人物雕塑都有哪些
在宋代,除佛教造像之外,其他的偶像人物雕塑也是很多的。這類造像雖不屬於佛教範圍,但在表現形式上,仍難免受有佛教造像規范的影響。現在列舉出一組屬於祀祠性質的現實人物的塑像,這就是解放以後新發現的全國著名的宋代彩塑——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塑出的侍女群。太原附近的晉祠,位於城西南25公里的懸瓮山麓晉水發源處。祠內山泉迴流,古柏疊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⑤ 北魏,唐,宋的雕塑特點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佔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於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繼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繼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暗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已少,一個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龍門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數。它的優點在於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經後代藝人整修過的。這一時期的雕像普遍宏偉龐大,體型飽滿。以盛唐時完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與之並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確年代題記(672年),據傳說大佛的面部是參照了武氏則天的形象雕鑿的,這種傳說並非完全不可能,在佛像台座上的題記中記錄著:「……皇後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有許多石窟的中、晚唐作品明顯不如其前代,有許多減色,尺度、體量、氣魄都出現退化的跡象。
陝西境內的唐代石窟,有太原附近的天靈山石窟,可惜的是在舊社會是已被盜劫,幾近掠空,現都被收藏在歐美各大博物館。從現在僅存在14窟當中的一件跌坐菩薩殘體來看,中國古代雕塑家以精確的掌握了人體比例以及結構,衣褶、飾物的寫實雕鑿能力也十分高超。
山東一帶在當時為經濟不發達地區,所以其石窟開鑿規律有限。以濟南附近的一些小型窟龕群為主,如千佛山、佛回山等處。千佛崖有貞觀18年(644年)題記,但整體上損毀比較嚴重,從僅存一些雕像殘體上,依然可以看出當時的富麗、細致、優美的風格。
四川的廣元、巴中、通江以及川南的邛崍、樂山、夾江等地散落著許多摩崖石刻。四川自秦漢以來被稱為「天府之國」,佛教在此地特別興盛,全省有大小摩崖石刻群二十餘處。據考證,廣元千佛崖的最早開鑿年代在唐開元年間,其尺寸雖然不大,但都雕刻與陡峭山崖之上,形式復雜,人物眾多,有大大小小造像近兩萬軀。從雕塑風格上看,這些作品是研究唐代雕塑藝術脈絡變化的很好資料。最為世人矚目的要數樂山大佛摩崖雕像,它比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高53米,現已被毀)還高出18米。於公元713年始雕,到803年完工,用了九十年的時間。樂山大佛是借用整個山體開鑿的,腳下就是奔騰的三江匯合激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如此巨大的雕像,比例合度,逞坐勢,身著袈裟,面部表情安詳、沉穩。大足石刻不僅以南宋雕像群馳名於世,其唐代晚期至五代時期的石刻也比較有代表性。大足石刻的部分雕像由晚唐、五代、宋代交錯於一處,比較難以分辨。其中有明確題記的唐末乾寧三年(896年)的龕像最為精美,除三、四百個佛經故事人物、亭台樓閣、山樹花叢、伎樂飛天以外,還有幾十個世俗的供養人。
唐代末年,政權分裂。907年,黃巢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被其叛軍將領朱溫所竊,在河南開封建立起五代的第一個王朝—後梁。接著而來的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史稱「五代」;這還不算完,近乎同時,天下大亂相繼出現了武(揚州)、吳越(杭州)、楚(長沙)、閩(福州)、前蜀、後蜀(成都)、南唐(南京)、南漢(廣州)、北漢(太原)、南平(湖北)等十個割據勢力,成為「十國」,這期間的混亂堪比南北朝以前五胡十六國,但只有五十餘年的時間。這一時期雕塑藝術風格,基本上承襲了晚唐的形式。從理論上講,曾建都於四川的前蜀、後蜀,應該留有石窟造像,但由於這一段歷史較短,不易明確辨識他們的單獨存在形態。最容易得到的直接資料還要有求於敦煌莫高窟,明確標明為五代時開鑿的洞窟多達28個。由於地處偏遠,當內地亂成一團的時候,此處卻沒有受什麼影響。但這一時期的彩塑明顯帶出僵化、繁瑣、程式的痕跡,遠不如盛唐時期那麼華麗宏偉了。
習慣上,人們把與皇帝有關的墳墓成為「陵」,唐代皇帝的陵墓大都分布在西安附近,有十八處之多。唐代帝陵有較為固定的格局,在雙城牆體之間設立石雕像群。唐帝都以山為陵墓主體,陵前雕像有動物或人物。如昭陵前置14個人物雕像,是太宗所治伏的外番俘虜,象徵別處小國的歸順;獻陵前有石虎、石犀,體積巨大,造型簡潔有力。這期間最為著名的雕塑藝術當推「昭陵六駿」,這是為紀念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立下功勞的六匹戰馬所製作的六塊浮雕。當年太宗命大畫家閻立本繪畫圖形,由雕刻師鑿於石上,據說還有大書法家歐陽詢題寫了太宗為之歌功頌德的詞句,可見其價值之高。這六匹神奇的戰馬都有自己的名字: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令人痛惜的是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塊浮雕,在1914年被軍閥盜賣境外,現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這六匹西域名駒的浮雕作品,顯示出唐代動物雕塑的成熟,使浮雕藝術進入了一個輝煌的境地。唐代先後出現了許多動物畫高手,如曹霸、韓干都是畫馬高手,而「昭陵六駿」的創作年代還要早於他們。
乾陵為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和葬地。陵墓石雕眾多,有獅、人物、仗馬、朱雀、華表等等,上百個之多,都是堅硬的石雕,反映出當時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雕塑家的無盡才能。在石像群中,文武伺衛的雕刻也十分突出,體態穩健、端正莊重,但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在乾陵的門上,有多達六十與個番使雕像群,令人心痛的是,那寫形象生動寫實、表情面貌各異的腦袋全部被外國盜墓者砍去,實實令人痛心疾首!
此外,武則天母後順陵、唐睿宗橋陵以及恭陵、定陵等皇室陵墓都有數量龐大、品種繁多的石雕藝術作品。從總體上看,唐初的風格比較簡略,昭陵六駿偏於寫實,大體走向精熟。
唐代的雕塑藝術從隨葬的明器上也能看出一斑,當時的政府機構中專門設置了陵墓石刻以及明器製作的管理部門,名曰「甄官署」。這一時期的明器雕塑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題材極為廣泛,以人物、動物為最多。女人俑的造型特點與當時的大眾審美趣味相吻合,正如當時仕女畫上所表現的形象,以肥胖、豐滿為美,儀態端莊、衣飾華麗。女子騎馬出遊也是唐代的時尚,這在當時的繪畫、雕塑以及工藝裝飾中頻頻出現。由於唐代的對外文化交流比較發達,許多外國客商來中國經營或生活,這在明器雕塑中多有表現,如「胡人舞蹈」、「西域奴僕」、「騎馬商人」等形象隨處可見,甚至還有非洲黑人的形象。鎮木力士像是唐墓中所常用的,多為三彩陶器製成,其形象威猛,類似佛寺里的金剛力士,具有鮮明的形象特點,省唐時期,天下一片歌舞昇平,俳優歌舞廣泛流行於皇室和民間,所以在唐代墓穴中也大量出現手舞足蹈的俳優俑,動作誇張、表情豐富,在人物塑造方面達到了相當高超的藝術水平。這些明器雕塑對我國古代的戲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研究,也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對當時的服裝、服飾之研究,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唐代以河南洛陽為東京,周邊地區盛產陶瓷。明器雕塑以陶質三彩為主。三彩是陶器的一個特殊品種,燒成溫度較低,土質可塑性尚好,釉料中的主要成分是鉛,以鐵、銅、錳等氧化金屬為著色劑。這種色彩變化比較豐富的低溫釉非常適合製作藝術品,易於流動的釉面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效果。自唐以後,陶瓷明器基本上占據了主要的使用材料,很少再見到石雕、木雕或鑄銅了。
唐代的隨葬品中,動物雕塑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種類。其中,馬和駱駝是最為常見的,這是當主要的交通、運輸、征戰以及出遊等的工具。由於當時的農、牧、畜業也比較發達,牧豬人上纏飼養過的動物也都被製成微型雕塑,如雞、狗、豬、牛、羊等等,如同墓主人生前的環境。
裝飾性的建築構件雕塑,也是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藝術分支。盡管唐代的皇宮也是傾力而造,如著名的大明宮等,但這一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上的紋飾浮雕,卻比秦、漢時期要遜色得多。這種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建築上開始大量使用彩繪裝飾而造成的。唐代的華麗宮殿,早已盪然無存了,而其他類型的建築,如橋、塔等,也是極為旱見,上面的裝飾性浮雕看來沒什麼可取之處,多是一些夔龍、纏枝花一類的圖案紋飾。
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能得以傳名,實在是一件萬興的事,同樣,這是由於他的繪畫才能也比較高超。他曾與吳道子為畫友,後自認為畫不過吳道子,改攻雕塑,至爐火純青只地步。
相傳,千手千眼佛像是由他首創的,一直流傳至宋代的《塑訣》是我國獨一無二的雕塑理論著作,也是出之於楊惠之,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已無法見到他的作品原件。在他之前,見之於《歷代名畫記》的雕塑家還有一位韓伯通,他是唐初時的「相匠」,為宮廷塑像工作服務。有的雕塑史論家把隋朝的李春也列為雕塑家,似有牽強之處。李春是著名的「趙州橋」的設計家和修造的主持者,橋上的建築裝飾未必出於李春之手,所以把他列橋梁設計家更妥些。
唐代走向衰亡以後,從十世紀至十三世紀,中國經歷了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出現了不同於前代的風格現象,也產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於寫實,材料使用也更加廣泛,製作工藝也有所提高。但從總體上看,不如漢唐時期,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不佔重要地位。
⑥ 宋元時期雕塑結構特點
第一,造型方面,由意象轉向具象,刻板的形象變得生動起來。在這一時期,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雕塑,都一改隋唐時期的刻板模式,具象的造型出現了生動且極富有情趣的變化。反映雕像的形體結構的刻畫手法使之在造型上擺脫了前朝宗教的束縛,淡化了崇神性的特徵,更加強調和突出人的特點。
第二,題材上,前朝的雕塑只刻畫單一的佛教內容,宋元時期則轉向為注重現實生活情景,生活氣息變得濃郁起來。宋代的雕像內容由單一的佛教內容向現實生活方向發展,融合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在藝術審美上,雕塑特色變得平易、典雅、親和,一改前朝的雄偉、庄嚴的氣魄,雖然宋代的雕像也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內容,但與現實生活內容結合的形象卻變得越來越多起來,不僅在形式美感上有所追求,同時准確表達了注重內容的傾向,濃郁的純朴生活氣息和世俗信仰被更加強烈的體現出來。
⑦ 宋代的雕塑作品有哪些特點
宋代禪宗盛行,禪宗追求的是「我心中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不僅反對建寺造像,有些偏激的大禪師甚至燒木佛以取暖。加之這一時期,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的儒家新學派——朱程「理學」興起,某種程度上也減弱了人們對偶像的崇拜,以致宋代石窟開鑿明顯減少,寺廟造像也缺乏前代的規模與氣勢。宋代雕塑成就不在佛像、菩薩像而體現在眾多並非主要禮拜對象的羅漢像上。羅漢是得道高僧,其雕塑形象直接來自於現實生活。氣質、性格多樣、具有相當思想深度的羅漢群塑,使宋代佛教雕塑呈現出世俗化傾向。
宋代雕塑手法與式樣雖有新創造,但其整體風格已失去了唐代作品雄健奔放的氣概。一般美術史著述中,都認為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是中國古代雕塑的衰落或停滯時期。但也就在這一時期,務實而勤勉的宋人卻為後人開創了雕塑的另一番天地——各類小型雕塑蓬勃發展。這些用料貴重、製作精細的作品,往往體現出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驚人的雕刻技巧。
⑧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鍾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陝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台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於奴隸形象。春秋以後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漢代各類材料製作的俑,對於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徵,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徵,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徵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雲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於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雲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嚴渾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傑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徵。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於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於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於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於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於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後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於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並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後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於南朝,數量日增,並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後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後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後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後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後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後,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於高宗、武後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庄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范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製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於表現人物處於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誇張而有分寸。對於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並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時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於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庄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嶽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江蘇直保聖寺、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徵,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並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餘件。自永昌陵以後形成定製,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於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於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時期
元代以後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築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築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雲台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雲台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於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築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雲龍、雲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築的庄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築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後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傑作。建於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於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陝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⑨ 歷史上有什麼關於北宋七帝塑像的故事
北宋七帝指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每位帝陵陵寢內各有塑像。七帝陵位於今河南鞏縣,金兵攻陷汴梁(今開封)前,朝廷倉促將七帝塑像集中於溫州啟運宮開元寺內,別造朱輦七乘,列於殿廡。專差中官一員主香火,謂之「直殿」。凡遇重大節日,朝廷遣快行家齎送香燭,帥守與直殿同致祭。每尊塑像前都用朱盤裝十幾樣美味食品供祭,酒三獻(即獻大三遍酒)。1127年金佔領北方以後,北宋七帝陵淪於敵手,每年不可能親自祭陵了,只能在臨安(今杭州)凈慈寺後建望祭殿。每歲寒食節,朝廷差官一員,望祭西京(南宋人稱原北宋汴梁為西京)諸陵。差升朝官讀祝版,其詞雲:「歷正仲春,感戴濡於雨露;心馳西洛,悵遐阻於山川。恭維某祖某宗,靈鑒在天,聖謨傳後,秩上陵之典禮,徒切望思,絕寓祭之權宜,愈深愴慕。」其禮用盤食,茶湯,三獻酒。
皇帝陵寢供本人塑像,始於五代,今發掘的蜀王建墓有王建雕像。漢、唐皇帝陵寢不設主人塑像。宋皇帝陵寢設本人塑像,從雕塑史的角度看,意義重大,推動雕塑寫實技術的發展。宋代繪畫、雕塑進一步世俗化、個性化,與藝術普及有直接關系。留存至今的太原晉祠宋塑,山東長清靈岩寺宋塑十八羅漢,其個性之鮮明,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