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著名人物
⑴ 劉志丹的人物軼事
「追求真理,救國救民」是劉志丹一生的宿願。他從青少年起,就對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別是五四運動後,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下,崇尚科學民主,反對封建壓迫。他生長在貧瘠落後的陝北,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凄慘景象,對舊中國的黑暗狀況十分不滿,立志救國救民,決心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社會。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學,在共產黨員魏野疇、李子洲等老師的教育指導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決心「為自己的信仰奮斗到底」。
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陝西黨組織的決定,投筆從戎,考入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這是他軍事生涯的開始。大革命失敗後,劉志丹深深地懂得中國共產黨獨立掌握軍隊和領導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他說:「我們沒有槍桿子,只靠筆桿子不行。結果人家一翻臉,我們就只有滾蛋。」這是他對大革命失敗教訓的深刻反思,也是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嚴重危害的深刻認識。從此,他更加堅信毛澤東提出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為創建黨所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戰斗歷程。
組織領導渭(南)華(縣)起義,是劉志丹創建革命軍隊的起點。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陝西省委的決定,同唐澍、謝子長等領導我共產黨控制的國民黨軍新編第三旅,與渭華地區的農民暴動隊伍相結合,正式宣布起義,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渭華起義是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後,我黨在國內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由於敵我兵力懸殊等原因,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唐澍等壯烈犧牲,起義遂告失敗。劉志丹卻毫不灰心,繼續投入戰斗。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陝西省委的決定,到達榆林擔任陝北特委軍委書記。他鑒於當時陝甘地區各派軍閥正在竭力擴張勢力,即於翌年四五月間在紅石峽主持召開陝北特委會議,提出「變敵人的武裝為革命的武裝」的重要思想。這是劉志丹為建立革命軍隊而提出的大膽創見。據此,會議決定採取以「紅色」「白色」「灰色」三種形式開展武裝斗爭,創建革命武裝。
在創建根據地斗爭中,劉志丹採取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緊密結合的方針。他認為,只有進行武裝斗爭,才能在一定范圍內開辟農村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根據地才能得到鞏固;只有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武裝斗爭才不至於變為流寇式的戰爭,才可能避免迅速失敗的命運。
1931年9月,劉志丹把南梁地區的游擊武裝,連同分散活動在合水、慶陽山區的民間武裝改編為黨所直接領導的南梁游擊隊,親自擔任總指揮。並成立了中共隊委會,按照古田會議的精神,對這支部隊進行了艱苦細致的教育和改造,使之不斷成長壯大為一支活躍的革命武裝力量,為爾後組建正規的紅軍和開辟革命根據地創造了重要條件。1932年12月,又按照中共臨時中央、陝西省委的決定,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這是陝甘地區建立的最早的一支正規紅軍,是進行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骨幹力量。但是,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這支僅組建半年多的弱小紅軍在南下渭華途中遭到失敗。劉志丹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批判「左」傾錯誤,並於1933年11月恢復了紅二十六軍,新組建了第四十二師,使得革命武裝又有了新的發展。
陝甘邊與陝北兩地區的紅軍會師,是西北地區紅軍發展的里程碑。1935年1月,劉志丹按照中共駐北方代表的指示,率紅二十六軍北上到達陝北安定(今子長)縣,同謝子長(因傷勢嚴重於2月21日逝世)領導的紅二十七軍會合。2月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在周家嶮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從此,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等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逐步成長壯大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力量。劉志丹亦被朱德稱贊為「忠實英勇的紅軍領導」。
1936年4月14日,在紅一方面軍東征戰役中,作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二十八軍軍長的劉志丹,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毛澤東獲悉後十分悲痛。他說:「我到陝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後來,他在一次幹部大會上又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死了開追悼會,群眾的反映怎樣,這就是衡量的一個標准,劉志丹同志犧牲後,陝北的老百姓傷心得很,這說明他是真正的群眾領袖。」這是對劉志丹光輝一生的最好褒獎。
⑵ 陝西對新中國作出貢獻的人
周秦時期
1崇侯虎:商代末期諸侯,崇國國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灃河西。與周文王同時期。曾對殷紂王進讒言使殷紂王將周文王囚禁於幽里。後被周滅。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縣,故稱周公。武王死後輔佐成王。制禮作樂,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種典章制度。
3姬發:既周武王,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之子。滅殷商建西周。
4姬鮮:管叔姬鮮,周武王弟。為周初三監之一。初封於管,即現在的鄭州。成王繼位後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管叔。
5伯禽:周公單張子。周公被封於魯,因輔佐成王,故由伯禽代為治理魯地。
6尹喜:周大夫。函谷關令。愛好天文星象之術。在終南山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地遂得名為樓觀,既今樓觀台。
7贏渠梁:既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
8贏駟:秦惠文王。孝公之子。繼位之初殺商鞅,但未能廢除商鞅之法。
9贏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十三歲時繼秦王位。後免呂不韋相國職,開始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並建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秦。
10蒙恬:秦名將。祖先為齊國人,祖父,父親皆為秦將。秦統一後率30萬人北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後胡亥與趙高矯詔殺扶蘇,並逼蒙恬自殺。相傳蒙恬發明了毛筆,但可能應為毛筆的改良者。
11扶蘇:秦始皇長子。因不同意焚書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監軍。後被胡亥等人設計害死。葬於今綏德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
1 杜預:西晉將領,學者。他認為忘戰必危,勤於講武,又博學多能。當時被稱為「杜武庫」。
2 僧肇:俗姓張,京兆人。既今西安。東晉佛學哲學家。鳩摩羅什弟子之一。
3 智猛:新豐人。既今臨潼區新豐鎮。後秦時期曾到天竺取經。
4 王子直:南北朝時西魏著名將領。任車騎將軍,平涼州叛亂。廢帝元年拜使持節大都督行瓜州事。
5 韋孝寬:南北朝時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東南。西魏及北周著名將領。
6 宇文沂:本為朔方人,後徒京兆。北周及隋著名將領。因隋文帝多疑罷其官,隨心懷不滿,圖謀反隋,事泄被殺。
7 王述:京兆霸城人。今西安市東郊。北周時任廣州刺史。隋開皇初,獻平陳之計,修造戰艦,為上流之師。後以行軍總管擊南寧,未至而卒。
兩漢時期
1 田何:西漢經學大使。孔子授[易],五傳至田何。始皇焚書,[易]賴田何口授,始得傳於後世。漢代[易]學宗師,漢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業。
2 宣曲任氏:長安宣曲人,西漢大富商。其祖原為秦督道糧倉的管理人員。秦亡時,人們爭搶金銀珠寶。只有任氏儲存大量糧食。後因此起家。但家風優良。
3 劉徹:西漢武帝,景帝之子。實行推恩制。分全國為十三州。禁止私人鑄錢,統一幣制,制五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放棄和親政策,和匈奴之間連年作戰,擊潰匈奴主力。派張褰出使西域。興修水利。推行代田法。創建太學。為史上一代明君。
4 竇嬰:西漢大臣,文帝竇皇後從兄子。因與武帝丞相田汾爭地等原因被殺。
5 蘇建:西漢將軍,蘇武之父。建朔方。因與趙信共率部三千多騎與匈奴數萬騎相遇,激戰一天多,趙信投敵,蘇建逃回,按律當斬,武帝赦其死罪但貶為庶人。後又代郡太守,死於任所。
6 張湯:西漢杜縣{今西安東南}人。審理陳皇後巫蠱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案,羅織株連,處死數萬人。建一武帝改革幣制,鑄五銖錢。後被迫自殺。死後家產不過五百金,且都是俸祿和皇帝賞賜所得,足見其廉潔。
隋時期
1 虞慶則: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魯國公,後任右武侯大將軍。討平嶺南人李賢反叛回程途中被誣謀反而被殺。
2 於仲文:北周至隋時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著有[漢書刊繁]等書。
3 韋師: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東河南十八州安撫大使。一生為官清廉。
4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突厥可汗入侵,但聞其名後不戰而退。史追擊百餘里,殺敵數千。後因遭楊素妒嫉被誣陷而死。
5 張定和:萬年人,今西安東。隋朝著名將領。後從煬帝征伐吐谷渾,挺身登山,被亂箭射死。
6 宇文愷:原籍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人。主持修建宗廟,宮殿,陵墓,廣通渠等,並策劃修建隋新都大興城。後又奉命修建東都洛陽城。其設計理念對當時及後世周邊國家都城的設計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7 李密:京兆長安人。隋末瓦崗軍領袖。後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謀反罪擊殺。
8 王世充: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後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唐時期1
1 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源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勸其反隋。李淵稱帝將李世民封為秦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即皇帝位。為史上一代明君。
2 殷開山:京兆府,今戶縣人。唐初大將。從征王世充,病死於途中。
3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謀杜斷]之美稱。世稱唐之賢相。貞觀四年病逝。
4 韋仁壽:京兆萬年人。為官廉潔能幹。
5 長孫皇後:唐太宗皇後。長安人。遺命不厚葬不起山陵。與太宗合葬於今禮泉縣之昭陵。
6 姚思廉:京兆萬年人。唐代史學家。
7 法順:雍州萬年人。隋唐時僧人,俗姓杜,又稱「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
8 顏師古:京兆萬年人。博覽群書,學識廣博,是著名的訓詁學家。
9 唐臨:長安人。歷任大理卿,刑部尚書等職。凡唐臨審理案件犯人無一有異議。
10 張儉:京兆新豐人。唐初為右衛郎將,代州都督,營州都督,後封皖城郡公。
11 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後因謀為太子,貶為順陽王。
12 閻立德:京兆萬年生人。唐代著名建築學家兼工藝家。唐著名離宮別館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
13 閻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閻立德之弟。主持修訂多種醫書,對中國醫葯學有相當影響。
14 窺基:京兆長安人。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師從於玄奘法師。為法相宗創始人之一。窺基舍利塔在今長安縣興教寺。
15 韋待價:京兆萬年人。官至蘭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戰,升任涼州都督。
16 李賢:唐高宗子,武則天所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為太子。後被武則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殺。
17 周興:長安人。唐酷吏。後被來俊臣所逼流放於嶺南,路上被仇家所殺。
18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官拜鳳閣侍郎。因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俊臣也被下獄,兩人同天被殺。
19 來俊臣:唐雍州萬年人。酷吏。後被武則天所殺。
20 懷素:京兆府人。律宗三派東塔宗創始人。
21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為唐時大將,後戰死於討伐契丹之作戰中。
22 李重潤:中宗李顯長子。因有人誣告其餘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與武則天之事,被武則天棒殺。
23 韋安石:京兆萬年人。因不苟言笑吏民皆敬畏。官至尚書右僕射。後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憂郁而死。
24 韋皇後:長安人。唐中宗李顯皇後。中宗復位後,聽信上官婉兒誘勸預效法武則天之所作所為。後被李隆基所殺。
25 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後隨祖父遷來長安。華嚴宗實際創始人,被尊為三祖。
26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則天所生。初嫁薛紹,後嫁武攸暨。
27 韓思復:京兆長安人。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一生為官清廉。
28 韋景駿:京兆萬年人。任房州刺史。
29 李隆基:又稱唐明皇。睿宗之子。他統治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後因安史之亂,返回長安後被肅宗遷居於西內太極宮最終抑鬱而死。
30 韓休:京兆長安人。任禮部侍郎虢洲刺史。
31 李尚隱:原籍趙郡,徒京兆萬年。曾任桂州都督,廣州都督,五府經略史。
32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任荊州長史,高平太守。
33 王昌齡:京兆人。唐時詩人。
34 韓干:京兆藍田人。盛唐時著名畫家。被譽為畫馬神手。
35 張萱:京兆人。盛唐時畫家。現存世的{唐後行從圖}是他的作品。其{搗練圖}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唐時期2
1 韋述:京兆杜陵人。唐代史學家。並著有[高宗實錄][御史台記][兩京新記]等二百餘卷
2 於休烈:京兆高陵人。擅寫文章,開元初進士及第。後升至工部尚書。卒年八十一歲。
3 懷素:原籍長沙,徒京兆。俗姓錢。擅草書,以「狂草」出名。今西安碑林藏有懷素草書名碑[千字文]及[東陵聖母帖]
4 顏真卿:京兆萬年人。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次史,刑部尚書等職。為官剛直不阿,直言敢諫。後官至太子太師封魯國公。唐德宗時李西列叛亂,他奉命前去勸諭李西列,後被李殺害。顏真卿以書法聞名。存世碑刻有[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行書有[爭坐位帖]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 韓晃:京兆長安人。歷任吏部外侍郎,鎮海軍節度使,後封晉國公。好古琴,喜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文苑圖][五牛圖]今存於故宮博物院。
6 第五琦:京兆長安人。著名理財家。封扶風郡公。
7 韋皋:京兆萬年人。任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南康郡王,檢校太尉。多次擊敗吐蕃,使西南少數民族多數內附。
8 惠果:京兆萬年人。唐代名僧。後常住青龍寺,向來唐求法的僧侶授密宗教義,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學成後歸國創立了日本真言宗。
9 杜黃裳:京兆萬年人。唐名臣。封河中節度使。曾勸憲宗整頓綱紀,削平藩鎮。
10 程異:京兆長安人。一生為官清廉,死後家無余錢。
11 韋丹:京兆萬年人。顏真卿外孫。任容州刺史。造福一方。死後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記功。
12 薛濤: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3 杜牧: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詩人。歷任黃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14 韋正貫:京兆萬年人。任太子校書郎,調華原尉。一生為官清廉。
15 魚玄機: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6 韋庄:京兆杜陵人。唐末文學家。寫[秦婦吟]長達1366字,是現存唐代最長的一首七言古詩。但其筆跡傳世少見。
17 杜光庭:京兆長安人。唐末五代時期道士。晚年隱居青城山。今存世著作有二十餘種。
18 衛賢:京兆人。五代南唐著名畫家。有[雪宮圖][蜀道圖][盤車水墨圖]等傳於世。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高士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閘口盤車圖卷]也均出自他手,為稀世珍寶。
宋元明清時期[1840年前]
1 杜漢徽:京兆長安人。宋初名將。善騎射。後晉,後漢,後周時期戍守邊州,屢破遼兵。任天長軍使,雄武軍使。後因病而卒。
2 王意見:京兆萬年人。宋代詩人。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職。七十九歲無疾而終。
3 李成:京兆長安人。宋初畫家。先世為唐宗室。[宣和畫譜]推他的山水畫為古今第一。
4 許道寧:京兆長安人。五代,宋初畫家。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圖][秋山蕭寺圖]。
5 劉謙:京兆長安人。宋史學家兼詩人。曾任榮州刺史,後奉詔修撰[五代史]著有詩集一卷。
6 楊礪:京兆戶縣人。官至翰林學士。但一生清苦。死後真宗冒雨致祭。
7 李建中:京兆人。宋代大書法家。後居蜀地官至太府寺。自稱崖夫民伯。
8 史序:京兆長安人。宋代天文學家。任翰林院主簿,監丞。
9 種世衡:京兆長安人。宋朝名將。開清澗縣城。深得當地軍民愛戴,死後軍民畫像苦祭。
10 石蒼書:京兆人。宋代書法家。曾任承事郎等官職。
11 薛紹彭:京兆長安人。宋代書法家。今西安市周至縣樓觀台藏有薛紹彭題詩石刻。
12 呂大鈞: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人。北宋學者。著有[鄉約][四書注][成德集]等書。
13 趙瞻:鳳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縣]人。任侍御史等官職。著有[春秋論][奏議][文集][西山別錄]等書。
14 呂大防: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鹽鐵判官,太長博士,後官至宰相。
15 呂大忠: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縣令,知州,河北轉運判官,陝西轉運副使等職。任陝西轉運副使之職時,將[石台孝經][開成石經]以及當時長安一代遭受破壞的歷代石碑細心收集。移置到府學北邊[今陝西碑林博物館]地址。並選擇乾燥堅固地基穩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為今之碑林博物館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其功流芳千古。
16 呂大臨: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北宋學者。曾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著有[禮記解][程門問答][易章][論語解][孟子講儀][考古圖]等書。所著[考古圖]為我國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古器物圖錄。
17 種師道:京兆長安人。北宋末年名將。官至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京畿兩河宣撫使,統領各路勤王兵。宋軍兵威始振。金兵聞其名而退兵。
18 成宗道:京兆長安人。宋代名畫家。工畫人物,兼擅長刻石。
19 揚恭懿:京兆高陵人。元代學者。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來召,以疾辭。後又數次召用,皆不赴。為元代關學復起的重要人物。
20 紅字李二:京兆人。失卻原名,以藝名稱世。元雜劇家,秦腔藝人。與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合作編寫雜居[開壇闡教黃粱夢][岳陽樓]等劇。
21 王真: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因屢戰有功,被提升為都指揮使。後在對敵作戰中身受重傷但仍殺敵數十人,環顧左右說:「我義不死於敵手」。遂自殺。後成祖繼位,追封金鄉侯。
22 王通: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軍。金鄉侯王真之子。任武義伯加太子太保。
23 李錦: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學者。當時關中許多學者均出自他門下。
24 雍泰: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官至戶部尚書。一生為官剛正清廉。
25 呂楠:高陵人。理學家。歷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畢生著述甚豐,有[四書因向][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篇外篇][史館獻納][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高陵志][解州志][涇野文集]等。
26 王九思: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傳世刻印書籍有[呂氏春秋][國語][左傳][六子全書][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議]等。為明代陝西私人刻書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27 馮從吾:西安府長安[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歷任尚寶卿,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創立關中書院。著有[元儒考略][馮子節要][關學編][古文集選]等書。
28 梁化鳳:長安[今西安市長安縣]人。清代將領。順治三年武進士。因戰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 張勇:陝西洋縣人後徒居長安。清朝將領。歷任雲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師一等候。死後贈太師。
30 趙宏印:陝西神木人。清朝將領。因戰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蘇州十二年,盜賊斂跡,官民安寧。死後,郡人祀於名宦寺。
愛國將領楊虎城
導演張藝謀
作家陳忠實
……還有很多
⑶ 歷史上有什麼著名人物姓唐
有點雜亂,沒有詳細整理
戰國時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大夫唐雎;
漢有說服夜郎國來歸的中郎將唐蒙,
以仁治治理布山而為百姓稱頌的唐頌,
幼時聽人讀書即能記誦、後官至司空的學者唐珍;
唐有輔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儉,
先後兩次大破吐蕃的大將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傑,
醫葯家唐慎微;
元代有畫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軍功卓著的名臣唐順之;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清有中外聞名的「唐窯」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近現代還有文字學家、史學家唐蘭、革命家唐亮、革命黨人唐紹儀、西南軍閥唐繼堯、抗日名將唐淮源等。
戰國時魏國名臣唐雎,曾說服了秦國不加兵於魏,為魏國爭得了一定的政治環境。
漢朝唐蒙,曾說服夜郎國歸漢。
唐頌,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績不凡。
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敗吐蕃官兵。
唐儉,唐代著名將領。
唐慎微,宋代醫學家。
唐寅(字伯虎),是明代聞名民間的畫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第一才子」。
唐順之,明代抗倭名將,且工散文。
唐英,「唐窯」的督造者,出產的瓷器世界聞名。
唐甄,清代思想家。
唐才常,清末維新派中堅人物。
宋代有大孝子唐傑,醫葯家唐慎微;
元代有畫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軍功卓著的名臣唐順之,「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清有中外聞名的「唐窯」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戰國時的魏國有一位官拜大夫的唐睢,是晉人,曾經在九十餘高齡之時,西說強秦,終於使秦國不敢加兵於魏國,當然,他也因此而揚名於列國之間。
另外,像那位曾相李兌貴、蔡澤壽皆驗的著名相士唐舉,也是在重視相學的中國人心目中大大有名的人物。
漢代的四百多年間,以及漢末的三國時期,名登史冊的唐姓人士相當不少,像為漢武帝說服夜郎國來歸的中郎將唐蒙;
以仁政治理漢夷雜處的布山,因而聲名大噪,死後當地老百姓並為之立祠的唐頌;
幼時聞人讀書即能記誦,後來累官至太常司空的學者唐珍;
修身謹行,博通儒術,曾注國語、公羊、穀梁傳等書,功在傳統文化的唐因;
曾經為曹魏南平楚,在零陸大守任內,治績輝煌,能夠做到路不拾遺,百姓樂業的名臣唐諶等,都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人物。
到了唐代,唐姓也正跟這個朝代一樣,表現十分出色。最早,有佐唐大宗定天下,圖形凌煙閣的名臣唐儉,其的,則出了兩位先後大破吐番的名將唐休璟和另一同名的唐儉。
唐介:被譽為"真御"的宋神宗朝御史大夫唐介,更是一位"直聲動天下"的大名鼎鼎的人物,關於他的直諫,許多古書上都有過精彩的記述,而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莫過於他把當時正開始走紅的王安石評議為:"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更變。"其有這種觀察入微的獨到眼光,也難怪他會以"真御"而名傳千古了。
處在風雨飄盪中的宋代,也許是由於亂世出忠臣的緣故,唐氏所出的抵抗外族的忠貞名將似乎特別多,唐重與唐琦,都在抵禦金兵時慷慨成仁,唐震與唐元章,則都在力戰元兵之後,以身殉國。他們的忠君愛國的表現,不論是當時或者今日,都受到國人由衷的崇敬,現在,仙霞嶺上還有一座建於元初的"唐將軍廟",就是當時的老百姓為紀念唐元章的壯烈成仁而興蓋的,可見得唐氏的"一門忠烈",是如何地深入民心,如何地令人緬懷。
傳誦千古的唐傑:
在宋代,東安的唐家還出過一位傳誦千古的大孝子唐傑。據傳,唐傑在僅有兩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他的繼祖母,繼祖母病後雙目失明,他就以舌舐之,居然慢慢的又看得見了;他的母親生病,他也刮肉和葯以進,結果很快的就痊癒;其父身亡,他則以舌舐屍代浴,守廬墓時哀聲撼山谷。唐傑的這種至情至孝的表現,豈不是重視孝道的中國人所最尊敬的?當然,他的"以舌舐目"及"刮肉和葯"等表現,也正是"孝感動天"的最好說明了。
提起"唐伯虎"三個字,相信只要是中國人,便沒有不知道的。他的"唐伯虎點秋香"、"八美圖"等韻事,相信也是最為深入民間的通俗故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唐伯虎不但名氣響亮,而且熟稔有如多年的老友,當然,這多少也是那些流傳多年的民間故事之功。
唐伯虎,原名唐寅,是明代的吳縣人。他雖然以許多放浪的韻事而享名於民間,但實際上,他卻是一位千古難逢的大才子,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樣樣出類拔萃,尤其他的畫,更獨步古今畫壇,歷來都被珍之藏之,奉若瑰寶。現在,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好多幅他的作品,並且經常展出,親眼看過這些作品,就會曉得唐伯虎的確是名不虛傳了。唐伯虎的畫,也真是每一位姓唐的中國人所要珍之藏之的瑰寶呢!
明代名臣唐順之
明代還有一位聲名響亮的唐姓人士那就是曾經泛海大破倭寇,軍功彪炳非凡的名臣唐順之。實際上唐順之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文人,曾經是嘉靖年間的狀元公,他的學問淵博,無所不窺,無所不通,工於古文,又長於數學,被學者尊為"荊州先生"。唐順之以文人帶兵而能屢立大功,其傑出的表現真叫後人引以為榮。
清代,卓越傑出的唐姓名人更多,像唐英、唐景崧、唐才常等人,都是受人敬仰的了不起人物。
唐英,就是中外聞名的"唐窯"的創造人。他在乾隆擔任內務府員外郎時,在江西的景德鎮造了唐窯,所制的硃砂龍、百子圖、八駿馬等,瓷質精而釉色美,享譽中外,可以說是功在傳統文化。
唐景崧,更是鼎鼎大名,他在越南之役大敗法軍,曾經使飽受外國人之氣的滿清,一度揚眉吐氣,只可惜清廷終歸腐敗無能,不但無能乘勝直追,而且白白斷送了越南,談起來真是五千年中華歷史上最不可原諒的一件事。
唐景崧大破法軍
這位大破法軍的名將,後來被任為台灣巡撫,因而跟台灣結下了一段深密的淵源。如眾所通知,日本人根據《馬關條約》要佔領台灣時,台灣的老百姓群情沸然,誓死不肯臣服於異族,唐景崧,領導全島的黃炎後裔抵抗日軍。"唐景崧"三個字在每一個台灣人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象。
唐才常,則是一位光耀日月的革命先驅,曾經為中華民族寫下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革命史跡。他是一位素員大志的文人,甲午之役清廷喪權辱國,他就與譚嗣同等人潛心西學,提倡改制圖存。戊戌政變之役,他眼看事不可為,乃銳身革命,而乘著義和團之役天下大亂時,與林圭等同志起義推翻滿清,不幸事敗而壯烈就義於武昌。唐才常可歌可泣的壯烈革命史跡,毫無疑問已經贏得了每一個中國人發自內心的崇敬。
朝鮮半島上的唐姓名人:
朝鮮,韓國唐姓的始祖——唐誠(宋朝宰相唐格的孫子)本貫浙江明州(今寧波),元末時歸化高麗,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功勞,唐誠和其後的兒子,孫子因有功於李氏王朝,所以被稱為「唐氏六功臣」!。 摘自《韓國現寸姓氏》
北朝鮮的:
1506年京畿道農民起義領袖--唐來
唐明俊——大韓獨立軍第一團團長(1919年)
唐炳國——韓國宇成建設(株)理事長 (2000年被金永三總統授予「報國勛章」 「大統領功勞表彰」「3。1獎」
唐建相——韓國太平洋化學(株)會長 (太平洋化學是世界的五百強企業)
唐正爍——朝鮮咸鏡南道勞動黨黨書記(20002年)
⑷ 歷史上姓唐的出名人物有哪幾個
1、唐叔虞:亦稱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於,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因封在唐國,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弟,母王後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周朝諸侯國晉國始祖。
2、唐昧:祁姓,唐氏,名昧,戰國時期楚國將領、天文學家。效力於楚懷王。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齊、魏、韓三國聯兵,攻伐楚國,雙方在垂沙(今河南唐河縣)大戰,唐昧兵敗被殺。部下庄蹻乘機發動起義,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造成楚國四分五裂之局面。
3、唐雎: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於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4、唐蒙:唐蒙初為番陽(今江西鄱陽東北)令。武帝時,上書建議開通夜郎道,被任為中郎將,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禮說服夜郎侯多同歸漢。漢在其地設置犍為郡。
5、唐彬:字儒宗。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人。曹魏及西晉時期將領。唐彬早年便擅長弓馬,後來才開始學習經史。歷任郡門下掾、主簿、功曹,被州里召為主簿,經屢次升遷任州別駕。後被司馬昭徵辟為掾屬,遷尚書水部郎。泰始初年,賜爵關內侯。出任鄴縣令,再遷為弋陽太守。
⑸ 高克林的人物生平
建國前(1907-1949)
高克林 (1907—2001)原名高文敏,1907年3月11日出生於陝西華縣赤水鎮程高村一個農民家庭。早在咸林中學和西安上學期間,由於受中共陝西黨的創始人魏野疇、王尚德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7月26日,參加三原召開的陝西全省學代會,期間,西安的團員(包括北京、天津、陝北、三原等地來的團員)召開會議,決定並成立了共青團西安臨時支部幹事會,高克林任書記,是年冬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3月,陝西華縣農民協會成立,高克林被選為農民協會委員,組織和領導了華縣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1924年至1928年先後擔任共青團(社會主義青年團)西安市支部書記,國民黨第五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國民聯軍第二軍駐陝總司令部中山軍事學校組織科科長、黨總支書記,國民聯軍第二軍第三旅(即許權中旅,該旅為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一支武裝,是渭華起義的中堅力量)教導營教導員、旅黨委書記,積極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28年5月,渭華起義爆發,高克林跟隨劉志丹、唐澍率許權中旅由潼關十二連城開赴華縣高塘,途經瓜坡,摘掉國民黨帽徽、領章,佩帶紅領帶,宣布起義。5月中旬,高塘鎮舉行盛大軍民聯歡會,成立工農革命軍,高克林任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參謀主任,在起義高潮時期,曾多次率部擊退敵人武裝圍剿。渭華起義失敗後,離開華縣,他堅信共產主義必勝,聽從黨的安排,始終不屈不撓,堅持對敵斗爭。10月去陝北,先後在榆林、清澗等地搞黨的工作。
1930年後,高克林任中共北平市委軍委書記,河北省直南特委軍委書記兼大名中心縣委書記,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3年春,在抗日同盟軍十八師做軍事工作。1934年10月,中共西安中心市委書記魏光波等被捕,其他委員轉移外地,各地黨組織處於無領導狀態。為了繼續不斷地領導各地黨組織進行革命斗爭,高克林與崔廷儒、孫作賓等於1935年8月重新組建中共臨時陝西省委,高克林任書記。
1936年5月中旬,他秘密回到華縣,在赤水三漲村劉玉堂姑母家,召開華縣黨的秘密會議,向華縣地下黨員傳達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下如何打開華縣革命斗爭的新局面等問題。因有人叛變,會議中斷,高克林、劉玉堂被迫離開華縣。高克林後進入陝甘寧蘇區,任華池縣東北軍委員會書記,從事黨對東北軍的團結爭取工作。
1937年至1942年擔任陝甘寧邊區黨委秘書長,中共洛川工作委員會、中共洛川特委會書記,延安民族學院副院長。1940年1月,他回延安學習,參加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1941年9月,他在延安寫下《魯忠才長征記》一文,得到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1942年至1948年,擔任中共塞北工委書記,雁門區黨委書記,綏察區和綏蒙區黨委書記,一二O師大青山騎兵大隊政委。在晉西北和綏蒙地區,於抗日戰爭最艱苦階段和解放戰爭非常時期,他牢記黨的囑托,團結各族人民,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戰略和各項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馳騁於長城內外,戰斗在千里草原。1949年領導整編國民黨起義部隊,使綏遠地區順利實現了解放區化,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贊揚。1949年綏蒙地區全境解放,於9月21日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
建國後(1950-2001)
1950年底,高克林擔任綏遠省委書記、軍區副政委、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三兵團政委,為鞏固人民新政權日夜操勞。1951年8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十三兵團政委,9月1日率二十三兵團赴朝作戰,為保衛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做出了貢獻。
1953年至1960年,高克林擔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國家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曾為建立和健全新中國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司法機構,做了大量工作。1961年至1967年擔任中共西北局書記處書記,為西北地區經濟建設嘔心瀝血。
「文化大革命」中,高克林被錯誤關押,身心備受摧殘,但他毫不屈服,與之進行了堅決斗爭。1977年,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1979年至1983年,高克林先後擔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他以古稀之年,投身立法工作,聯系實際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先後參加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等法律草案的起草、審定工作,為我國恢復和發展民主法制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高克林還曾擔任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1992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1987年10月,高克林離職休養。離休後,他繼續關心國家建設,特別惦記著家鄉,為建立渭華起義紀念塔呼籲奔走。1988年5月6日,他參加了隆重紀念渭華起義60周年紀念暨烈士紀念塔落成典禮,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第一個向烈士紀念塔敬獻了花圈。1990年1月,他親自執筆為《華縣志》寫了序言。
逝世
2001年6月18日21日30分,高克林病逝於北京,享年95歲。遵照高克林遺言,其骨灰安葬在故鄉渭華起義紀念塔旁。7月12日9時30分,在渭華起義紀念館和紀念塔,舉行高克林追悼會和骨灰安放儀式。
⑹ 渭華起義紀念館的歷史意義
渭華起義雖因敵眾我寡最後失敗,但他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骨乾和不少出類拔萃的領導人物。劉志丹、謝子長等不少革命先驅經過渭華起義的考驗和鍛煉,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將革命的火種引向陝北,為創建陝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定的基礎,終為數年之後中央紅軍結束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全國革命的新起點。
⑺ 渭華起義人都有誰
劉志丹,謝子長
⑻ 誰組織領導了渭華起義
大革命失敗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多場起義先後在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爆發,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陸續建立了多塊革命根據地。
雖然土地革命期間,革命根據地絕大多數都在南方,但是在西北地區,也有一塊屬於紅軍的革命根據地,這就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也就是紅軍長征的最終目的地。
潘自力和白求恩等人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潘自力先後擔任了寧夏省委書記、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陝西省委書記等職。1955年開始,潘自力被調往外交戰線,先後擔任了新中國駐朝鮮、尼泊爾、印度、蘇聯等國的特命全權大使,1972年在山西去世。
⑼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進入創造紅軍新時期的著名起義有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白色起義、湘南起義。
1、南昌起義
1927年,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叛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派遣李立三等同志前往九江,准備組織中共在北伐軍中的力量,聯合國民革命軍第12師師長張發奎重返廣州,發動農民暴動,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但是那時張發奎已經實行「清共」政策,使原來的計劃落空。中共中央遂決定採取獨立的軍事行動,集中武裝力量,進行南昌暴動,並派中央常委周恩來赴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暴動。
7月27日,周恩來到達南昌,並在江西大旅社召開會議,宣告前敵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彭湃任委員。
會議決定賀龍任起義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起義時間定於7月30日晚。由於張國壽的阻撓,起義時間又推遲到8月1日凌晨4時,但因起義時間泄露,前敵委員會決定將起義提前到8月1日凌晨2時。
當時南昌城內國民黨的武裝力量僅有1萬多人,而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有賀龍、葉挺、朱德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共約兩萬餘人。
8月1日凌晨2時,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部舉行起義,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殲敵1萬多人,這樣,南昌守敵幾乎全部被殲滅,起義部隊佔領了南昌城。
8月1日9時,在南昌城召開了有起義領導人和各省市及海外華僑代表共4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選舉宋慶齡、何香凝、鄧演達等25人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譚平山任主席。
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由賀龍任代理總指揮、葉挺任代理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命令張發奎、朱培德向南昌進攻,起義前委會按原計劃向南挺進。8月3日至5日,起義部隊先後撤離南昌。但是起義沒有注意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到9月下旬,起義部隊在廣州潮汕地區遭強敵圍攻,起義宣告失敗。
保留下來的起義部隊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轉戰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轉入海陸豐地區繼續斗爭。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8月1日被中國共產黨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雖然秋收起義結果是失敗的,但它卻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也開辟了第一個在農村的根據地,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3、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時許,廣州起義爆發,這是我黨領導的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的7個聯隊、2個敢死隊,共約6000餘人。
凌晨3點30分,起義部隊向預定要點猛攻。經過18小時激戰,勝利地佔領了廣州城區。當日上午,宣布成立了以蘇兆征為主席(蘇到任前由張太雷代理)的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綱和法令。
廣州起義震驚了中外反動派。12日,張發奎從外地調回約3個師的兵力,在英美日德等帝國主義的軍艦與陸戰隊的支持下,向廣州市進行反撲。
經過3天浴血奮戰,廣州起義軍撤出廣州,一部分撤至花縣改編為紅四師,由徐向前等領導轉戰到海豐、陸豐,和彭湃領導的農民赤衛軍會合,開展游擊戰爭。
另一部退到廣西左右江,其中有些同志後來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左右江起義;還有一部分部隊在韶關附近遇到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這些武裝力量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部分。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廣州起義是中共用革命武裝向反革命武裝的進行了又一次積極、英勇的反擊。
是中共單獨領導的,在大城市中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嘗試。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接起來,是中國革命戰爭由中共單獨領導的偉大開端。
4、白色起義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雷經天、韋拔群在廣西百色舉行起義,成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開始了廣西西部的工農武裝割據。
3月,蔣桂戰爭爆發,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桂系失敗,蔣派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省綏靖司令。9月,張發奎聯合俞、李反蔣,俞、李率3個師進攻廣東。俞、李剛到桂平,因3個師全部叛變,反蔣徹底失敗。此時,在鄧小平領導下,准備起義工作。
12月10日,在百色扣留了警備第五大隊第五營營長、縣長、禁煙局長等人,並迫使商會、公安局交出槍支。第二天,正式宣布起義,開慶祝大會。到會群眾3000人,宣布紅七軍成立,張雲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治委員。
1930年8月,部隊發展到近萬人,將第七軍所轄三個縱隊改編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等三個師。9月後,主力轉戰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斗百餘次,行程12000里,於1932年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編入紅軍第三軍團。
5、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南昌起義軍余部在中共湘南特委領導和湖南省南部地區工農群眾配合下舉行的武裝起義。
湘南起義發生在1928年1月12日下午4時的宜章縣城。
朱德、陳毅在中共宜章縣委的緊密配合下,智取宜章縣城成功,發動了宜章年關暴動,打響了湘南起義第一槍。宜章,成為湘南起義的策源地。
在這里,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這里,成立了湘南第一個紅色政權——宜章縣蘇維埃政府;在這里,組建了湘南第一支農軍——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三師。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戰史今日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秋收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湘南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