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知名復盤

知名復盤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20:00

Ⅰ 八倍鏡經典戰役賽後復盤:IFTY是如何在比

八倍鏡經典戰役賽事復盤,選取知名戰隊的經典戰役進行復盤解讀,讓玩家通過復盤了解職業選手的戰術、戰略意圖。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IFTY戰隊在QGC新春邀請賽上的一次20殺吃雞!

Ifty戰隊在前一陣的企鵝qgc新春邀請賽比賽中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雖然成績不是很理想但是在有些場次裡面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下面我們選取了第二個比賽日的第三場做一個詳細的賽後復盤。

第四個安全區刷了一個同心圓,ifty戰隊正好在圈邊,在這個時候ifty戰隊果斷的從房區撤出來,二二分搶佔中心點和圈邊的廁所。此時他們的威脅主要就是上方的snake戰隊,懸崖邊和右邊的隊伍根本無暇顧及他們。小火雞在1246戰隊疲於奔命的時候狙倒一人。

在這個時候圈邊的房區已經不是非常好的點位,沒有迴旋餘地的西邊圈外隊伍極有可能沖臉,廁所的兩名隊員也不方便進行支援。在探明圈中心廁所沒人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讓ifty戰隊已經成為了場上優勢最大的戰隊,附近不僅人員稀少,點位也好,最關鍵的是還能徹底架住懸崖邊的人,為後面卡死1246等戰隊埋下了伏筆。

對於路人局而言,這樣的做法也是可取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收集避免被偷襲。如果情況尚不明朗的話。卡住圈邊的房區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收集更多的人頭數的話,可以選擇突襲視野最好的懸崖,但是對於想要吃雞的隊伍而言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Ⅱ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各有什麼突出貢獻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羲和,中國遠古時代天文歷法學家。

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

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139),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洪,東漢末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544~610),隋朝天文學家。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蘇頌(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忠輔(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明代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1633),明末傑出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錫闡(1628~1682),明清之際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善蘭(1811~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高魯(1877~1947),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1892~1978),現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1897~1958),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1898~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1901~?),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1905~1978),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1911~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1915~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1923~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192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Ⅲ 有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圍棋的著名人物和其歷史

1、王積薪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Ⅳ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他們各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羲和,中國遠古時代天文歷法學家。

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

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139),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洪,東漢末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544~610),隋朝天文學家。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蘇頌(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忠輔(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明代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1633),明末傑出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錫闡(1628~1682),明清之際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善蘭(1811~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高魯(1877~1947),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1892~1978),現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1897~1958),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1898~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1901~?),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1905~1978),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1911~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1915~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1923~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192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從中國天文與歷法史籍來看,從黃帝作甲子,堯命羲和,舜齊七政,周公測景等故事中,咸認我國天文及歷法起源甚早。而外國天文學者,也推崇我國天文的歷史悠久,諸如荷蘭人Schlegel即利用中國星象命名的意義,來推測中國天文之起源,遠在五、六千年之前。法國天文家拉伯拉斯(Laplace)亦曾說紀元前1100年,中國周公在洛陽所測日影,用以推算當時黃赤交角,與他自己用天體力學精密公式所推算的得數,所差不過2'弧度有餘。因此對中國天文學發達之早而且正確,深感驚人。

張衡
張衡,別號平子,南陽西鄂人,(就是現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縣城之北,有一鄂城寺,就是漢朝西鄂的故址。他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也就是民前1834年。
他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從他的著作中來看,有哲學、有政治、有歷史、有地理、有數學、有訓詁,還有文學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篇天文著作,一是「渾儀」,一是「靈憲」。而成為我國古代千餘年中「宇宙觀」的正宗學派。
張衡的家世,出於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的張老,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很富有,到了他的父親卻很貧窮。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且善繪畫,尤其喜歡天文陰陽歷算,後來也引起皇帝對他才華的注意。派他當一名「郎中」。他的創作天才,逐漸開展。製造「三輪自動車」、「自飛木雕」、「指南車」、「土圭」等器具。他對於天文歷數的嗜好,也有心得,進而研究天文、歷法、數學等之自然科學。他的成績為當代的人所欽佩。四年後升為「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歷」。凡歲之將終之時,啟奏新歷。國家祭祀喪娶之事,掌拜良日及時節禁忌。這就是後代「欽天監」的職務。直到清朝採用外國官員擔任欽天監時,如南懷仁之輩也不例外。他雖然不懂中國星相這一套,可也不能推辭不幹,至於紀錄瑞應災異,在普通的見解,也許認為無聊。但國史上卻是一份異常寶貴的資料。 我國古代保有最古的日食紀錄。以及最豐富的流星隕石紀錄,這些都是科學史上重要的資料。
六年後出任「公車司馬令」,這個職位作用現代語解釋,應該是管理「人事」或「公共關系」的官員。他對這職位甚感頭痛,他的朋友還譏笑他不長進。他扼要答復數句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可見他是個多麼寧靜淡泊的人。
後來又恢復太史令工作,居八年之久,在這期間創造「候風地動儀」,就是近代的地震儀,為中國史上,最科學化的儀器。這時順帝終於把他調為「侍中」,這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從此就被宦官嫉忌,終於在五十九歲離開了機要重地,出任「河間相」,張衡到任後,嚴整法度,收擒奸黨,上下肅然。做了三年之後,大家都佩服他的政績。張衡辭去支河間相後,改官為「尚書」,但不久就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二歲。

落下閎
落下閎,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家。生卒年不詳,活動在公元前100年前後。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漢武帝採用新歷,於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歷因而被稱為《太初歷》。漢武帝請落下閎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落下閎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用回歸年數值(356.2502日)太大,有預見地指出「後八百年,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事實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實行改歷。)

虞喜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晉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
虞喜於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於剛剛亡國的孫吳官宦世家。父親虞察,是孫吳的征虜將軍。族曾祖虞翻,是吳國的名士,訓注《易》、《老子》、《論語》、《國語》。族祖虞聳,在吳國曾任越騎校尉、河間太守,入晉以後,為河間相,著有《穹大論》。胞弟虞預,在東晉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時曾任著作郎、散騎常待等官,進爵平康縣侯,好經史,著有《晉書》、《會稽典錄》等。
虞喜博學好古,少年老成,年輕時就有很高的聲望,受到人們的贊揚。西晉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詔他出任官職,他堅辭。東晉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時,諸葛恢任會稽太守,強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對他刺激很大,下決心以後終生不仕。東晉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詔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絕。成帝時,內使何充曾稱贊虞喜「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則下詔嘉獎他「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可見虞喜安貧樂道,一生惟做學問而已。
虞喜不願做官,便在家中做學問,他「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主要還是偏重於對經典著作的闡釋和訓注,但他從古代史志書中,發現漢代最初沿用古歷,以冬至起於牽牛初度,太初歷制定時根據實測,以牽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為冬至點,劉款對冬至點西遇的現象甚為疑,最後猶豫其辭,認為「冬至進退牛前四度五分」,賈逵才明白他說冬至在斗。不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對於冬至點移動的記錄都存而不論,沒有把「周天」(恆星年)和「周歲」(回歸年)區分開來。
事實上,由於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影響,使赤道部分比較突出的橢形地球的自轉軸繞黃作緩慢的移動,相應的春分點治黃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約26000年移動一周。
虞喜當時雖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從古代冬至點位置的實測數據發生西退現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陽一周天並非冬至一周歲的結論,即天自為天,歲自為歲。冬至一周歲要比太陽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將之命名為「歲差」,這就發現了回歸年同恆星年的區別。
更進一步,虞喜根據《堯典》記載「冬至日短星昴」,而當時實測冬至點在「東壁中」,即壁宿九度。從昴宿經胃宿十四度、婁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計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計唐堯時代相距「二千七百餘年」,由此可求得歲差值為約「五十年退一度」。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的依巴谷晚,但卻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而且自南北朝祖沖之將歲差引進《大明歷》後,隋劉悼《皇歷》、宋楊忠輔《統天歷》和元郭守敬《授時歷》的歲差值日趨精確。而當時的歐洲,制歷家們還在墨守成規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數據。兩相比較,相形見絀。
虞喜對宇宙理論也頗有研究。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張衡的渾天說、郗萌的宣夜說三家進行分析比較,認為蓋天說「天象蓋笠,地法復盤」(大意:天像個斗笠,地像反蓋的盤子)太粗疏;渾天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大意:整個宇宙就像個雞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黃。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內部都有水,天和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和蛋黃一樣。天和地都是由氣組成的,且都是飄浮在水上。)雖比蓋天說先進,但仍非至善;於是在成帝咸康中(約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論》。
虞喜說:「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耀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卻也相對安定;天和地無方圓木同之理;所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周期,以自己的軌道運行,並不是附著在一個固定的球殼上。) 《晉書·天文志》稱:「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論》。」的確,虞喜的《安天論》既否定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他信仰主張宇宙無限的宣夜說,並予以繼承和發展,這在天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的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博士,這就樣評價過「宣夜說」:「這是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

張遂(法號一行)
和尚天文家張遂,生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是唐初張公謹的曾孫,原藉甘肅省敦煌,後遷河南省南樂縣,這里就是張遂的誕生地。生後不久,遭遇武後政變,唐朝幾乎滅亡。他的父親,也做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遺孤,過著貧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長,好學不倦,最喜歡研究歷象及陰陽五行之說,再進而研究有關天文、歷法的學問。
有一天他去元都觀借書,認識元都觀中的一位道士,名叫伊崇。伊祟一見張遂,就和他交上朋友,兩人過從甚密。伊崇借給他「太玄經」,是一本很難了解的書,張遂卻很快讀完,並且把所繪的圖,所寫的書,通通交給伊崇看,伊祟看後,驚為天才。於是到處對人傳說。他的名聲傳遍了長安城。不幸被武後的侄子武三思知道,就多方設法拉攏,張遂無計可施,而有遁世出家的打算,入嵩山崇陽寺(河南省登封縣)削發為僧,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法師,從此張遂的名字,漸漸埋沒。後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張遂。
張遂出家之後,除了研究佛學外,又研究天文、歷算。並且遊行各地,實現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到了天台山國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縣)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陽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員到嵩山徵召張遂出山為國服務,他託病謝辭,後來又作第二次出遊,到了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就在那裡研究佛學及其它學識不再回嵩山了。
唐玄宗時,政治復上軌道,社會繁榮,史稱「開元之治」。就在這個時期,皇帝下詔求賢,派禮部郎中張洽(張洽是張遂的族叔)力邀張遂回京,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讓他在華嚴寺和印度來華的僧侶,翻譯多部佛經,傳導密宗的教義。皇帝時常召見。垂詢安國撫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張遂由和尚而變為皇帝御前最高顧問。
自唐玄宗開元九(公元721年)開始,接受天文科學工作任務,建議改革歷法,創造天文儀器為開端,我國古代農耕與歷象、節氣關系密切,因此歷代帝王無不重視天文。唐開元初年,還沿用「麟德歷」逐年發生誤差。預測日月食多不準確。張遂奉旨改革歷法工作,從實測天文著手。可是那時太史監所存天文儀器,都已破舊,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計畫製造。就在皇宮麗正殿當作工場,製造黃道游儀的最初模型,然後奏請皇帝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製造成功。第二年製造水運渾儀的結構,再用銅鑄造成功。該儀結構復雜,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渾天儀。又是一個自動定時器,利用水力推動,每時辰自動擊鼓,每一刻自動撞鍾。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時鍾。
張遂發動大規模觀測隊,先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召集測量人員於麗正殿書院開會,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黃河之南北平原為中心,曾在陽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規,並立一個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測景台,成為我國科學史上一個光榮古跡。測量二分、二至正午時日影的長度,而定回歸年的長度,張遂自己坐鎮京師,各地測量按時報告結果,向京城奏報,由於觀測隊所發生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成果:
(一)提供編著新歷法最可靠資料。
(二)證明日影差數,和地面距離的關系。
(三)測定子午線每度弧長。
張遂製造天文儀器,進行大規模觀測之後,開元十二年開始編寫新歷法,盡量參考從前歷法優點,從上古六歷,漢代太初歷,甚至唐朝麟德歷,又經四年長時間過濾,才告成功,名為「大衍歷」。他於脫稿的同年九月,就病倒華嚴寺,十月初稍愈,力疾隨侍玄宗皇帝往新豐鎮,這時他的精神已頹喪,不欲說話,就在那天晚上,溘然歸西,享年四十五歲。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邢台人。他的父親敦榮,精通五經,尤善算術以及水利之學。守敬承受父親家業,並且師事劉秉忠學有專長,元世祖對他非常器重。他曾經修復西夏、濱河、五洲這幾條河流。然後復命其修治歷法,如是參考諸歷,晝夜測驗,推算極為精確,修成歷法後,授予太史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奉命製造天文儀器有十三件。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十三器。到了明朝定都燕京(北京),將這一批儀器遷往江南,陳列於雞鳴山觀象台。清康熙七年欽天監請修渾儀,找到元郭守敬所制儀器於江南,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間,尚見觀象台下所遺儀器甚多,刻有王恂、郭守敬監造人姓名。康熙五十四年,西人紀利安奏制地平經緯儀,將台下所遺元明代舊儀器,盡作廢銅充用,古代法物一掃而空,誠為我國天文學界一大不幸。
郭太史生於公元1231年,即元太宗三年。卒於公元1316年,即元仁宗延佑三年。

王恂
王恂[公元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元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幼年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天文,後與郭守敬一道從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歷法。至公元1276年奉命改歷,和郭守敬一道組織太史局,王恂任太史令,負責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時歷》的編制工作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

徐光啟
徐光啟,別號文定,生於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就是公元1562年。這時倭寇年年作亂,國勢日衰。到了徐氏入主翰林,授禮部尚書,入閣參政時,滿州獨立稱帝,流寇大亂。這時已進入明末的時期。
文定公從政後,對於農政、國防、水利、財政、建設都極為關心。認為農政乃民生大事,著有一部「農政全書」流傳至今,他肯接受西洋文化,其中以改革歷法最為重要。
當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間,西方宗教家來華傳播教義,輸入了西方優秀的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最主要的是歷算之學。而中西方最先接觸的人,就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利瑪竇是一位艱苦卓越的傳教士,他深知中國人對歷法的重視,就獻其所學,博取華人的信仰。公元1600年左右,利瑪竇寫信給羅馬教會,再三請求,派遣幾位天文專家來華。利氏自認對歷學所知甚少,若有專家來此,必能大開中國門戶。
徐光啟是典型的中國讀書人,而且見識通達,篤信宗教,與利瑪竇交誼甚深。認為幾何「幾何之學」,西洋確有遠勝於中國者,所以急於與利瑪竇合作譯書,以其精心傑作之「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六本為重。徐、利二氏深知一切自然科學,非幾何立其基礎不可。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又見失准,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九月十三日由皇帝明令徐光啟修歷。徐氏立即設局於宣武門外,專事翻譯歷書,保舉龍華民,鄧玉函參預修歷。湯若望、羅雅谷授制儀器及演算諸事。徐氏授命修歷之後,對於翻譯十分積極,其時由洋人主譯,而由華人筆述,既定計劃後,立刻分期完成。自祟禎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起至祟禎七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止,分五次進呈皇帝,總共137巷。其中最後兩次進呈時,徐光啟巳不幸病故,由其指定繼承人李天經遞補。書名「祟禎歷書」,題名徐光啟督修。本書內容:分太陽、太陰、恆星、五緯、交食諸事、各有歷理,有歷數、有推法、有算表、有星圖,並兼有幾何測量應用之法,可算是天體力學興起之前最完備的一部歷學巨著。不久明室傾覆,改歷之事,沒有正式實行。至清朝統一後,採用新法,定名「時憲」,其實就是徐氏所修之歷法。時憲歷法雖以「歷象考成」為底本,其實亦不過「新法歷書」之改頭換面而已。

李之藻
李之藻,別號振之,字我存,又號存園寄叟。明嘉靖四十四年(西歷156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仁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時年三十考取舉人,三十四歲中進士。萬曆三十八(1610年)十一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有誤。禮部因奏: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及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精通歷理,可與西洋人迪莪、三拔等人同譯西洋歷法。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之藻改御南京太僕少鄉,是年先生上書推薦龐迪莪、龍華民、熊三拔、陽瑪諾等翻譯歷算書籍,以供修歷參考。之藻譯有「新法算書」、「幾何」、「天學初函」、「同文算指通編」、「渾天蓋天通憲圖說」等書,又譯「名理探」一書,為各學之最新譯本。祟禎三年(1630年)九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Ⅳ 招聘人的時候,要求海內外知名院校(知名大學)畢業是不是就是211 985,雙一流

1、招聘人的時候,要求海內外知名院校(知名大學)畢業,不一定就是211 985,雙一流。
2、境外的學校沒有211 985,雙一流的說法,所以境外的哪些學校屬於海外知名院校(知名大學)則要咨詢招聘單位,因為不同單位的標准不一樣。
3、大陸的211、985、雙一流應該屬於知名院校(知名大學),但也有少數非211院校如東北財經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也被一些企業認同,所以具體還是要咨詢招聘單位。

Ⅵ 擁有哪些好物品,可以提高幸福感

提升日常幸福感的小物件,首推那些花鳥魚蟲吧?這個還真要看個人的情趣了,花花草草的、飛鳥魚蟲的、小貓小狗、琴棋書畫什麼的,應該都是比較怡情、比較雅緻、比較可以耐人文氣溫馨的小物件了。

有句俗語,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還有句俚語,說:人連禽獸都不如。其實,人還真的如草木、與禽獸差不多的,都是有情有義的。花草吧,你對它好,它就對你鮮艷、嫩綠、吐出芳菲還有氧氣;禽獸呢,很多都家養了,直接就犧牲生命來回饋人的腸胃了,阿貓阿狗魚鳥蟋蟀什麼的,更是跟你看家、為你護院、陪你逗樂、為你排遣寂寞的寵物了。既然這些動物植物都這么通人性、解人心,日常弄一點、養一些,應該是可以有助於提升人的幸福感的。

那我自己來說,我就特別喜歡養花,大概是五六年前開始,先後伺候了、養護過上千種花草了,看到四時八節或含苞、或怒放,或冬藏、或秋隱的各種花草,就是再怎麼煩心、再怎麼憂愁,都可以相對釋懷的,花都開了,花都謝了;花都枯萎了,花都重新復甦了;一種一般只有一個季節或者一個年輪就輪換一次生命的弱小的植物,都能那麼頑強的為你生死、為你煥發青春、為你高唱歡哥、為你悲哀死去,做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靈長動物,我們又何苦去患得患失、心懷糾結、日漸憂愁呢?

所以,提升幸福感還是要點情趣、要點胸襟、要點自我陶醉和可以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情懷的。小物件只是個陪襯、一個點醒的旁佐、一個起催化作用或者啟發作用的東西而已。調節心情、增強幸福感最重要的還是要知足常樂、不攀比、不比較、不要太去過於去追求名利地位那些身外之物了。人生其實很短暫的,也就七八十年幾十萬來小時的光陰,把握好每一天的陽光還有風雨、雪霜,好好度過每一個春秋,才是最重要的

Ⅶ 有哪些是踏入社會之後才明白的道理

當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我覺得我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地,對未來我也有著無限的向內往和憧憬,容我認為未來都是美好的,但是如今我從學校裡面畢業了,初入到社會之後,我才明白,社會上並不是自己想得那麼美好,未來也不是很順利的,

為了你的成長,他們願意做你成功路上的鋪路石,但是進入到公司之後,我才發現現實和我們所想像的都不一樣,如果說你想在這個社會上過得更好,你就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奮斗在一線上面,為了自己以後。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