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飛船

著名的飛船

發布時間: 2021-03-07 16:50:34

Ⅰ 有哪些著名的宇宙飛船

是什麼裝置使正在飛行中的宇宙飛船返回的,力學原理是什麼?
飛行中的宇宙飛船靠的是慣性才不掉下來,也就是說只要你的速度足夠大,就可以在外層大氣中不掉下來。所以,讓飛行中的航天器速度降下來就可以讓他返回,使用制動火箭就可以完成這一要求。當然了,由於返回時大氣的影響,制動火箭的點火時間,點火過程可是很有學問的!
至於力學原理嘛,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頓定律和開普勒定律了……

宇宙飛船通過行星加速的原理是什麼?什麼能量轉化為飛船的動能?
行星的動能轉化為飛船的動能。
如果行星是靜止的,那麼當飛船象它靠近的時候獲得的能量(勢能轉化為動能)必然在飛船遠離它的時候被消耗(動能又重新轉化為勢能)。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桌面上有一小鐵球,你拿一塊磁鐵從它的上空掠過,當你的磁鐵和桌面的距離比較合適的時候,就會給小鐵球一個比較大的加速度,使鐵球以比較快的速度運動。這個過程必然是磁鐵的動能轉化給了鐵球,或者說是你的手通過磁鐵將能量轉化給了鐵球。
也就是說,只有飛速運動的行星才會給飛船加速。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個情形:一塊靜止的小天體在木星的軌道內側或外側附近某適當的距離(保證它不會成為木星的衛星),當木星向它靠近的時候,木星的引力將對它施加影響,使它向木星靠近,當木星從它的身邊掠過的時候,它將被木星的引力拖拽,但木星的速度巨大,最終將將它甩在身後,但此時,它已經不再是靜止的了,獲得了木星引力給予的動能,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木星必然損失能量,即損失了它的動能。
就如同扇風時帶動了周圍的蚊子一樣。

宇宙飛船什麼的在真空中如何改變方向 原理是什麼?
任何獨立的體系向一個方向施加作用力,就會收到相反的方向作用力;
這種效果被定義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這是個實踐總結的基本原理,不可被證明-至少到目前是;
所以只要向一個方向釋放物質,自己就會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從而轉向;其具體的時間效果被成為動量守恆原理、空間效果被成為能量守恆原理;這些也都是基本守恆原理,由實踐證明其正確;
在真空中的轉向就是利用動量守恆原理,火箭向某個方向噴射高速物質氣流產生這個方向的動量,從而產生等量的反方向轉向動量。
這個問題針對的是基本物理原理,就是說只有實驗證明其是正確的事實,而不存在原因;如果你能發現違背此原理的實踐,整個近現代物理就被推翻了-即真空中只要向某方向釋放物質就迴向其反方向轉向是個基本物理實踐,人類迄今為止還不認為這個現象有什麼內在原因,故將此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抽象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動量守恆原理,千萬不要搞反了,那樣你會鑽牛角尖的。

Ⅱ 神舟系列的飛船有哪些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還有一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旗,和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備註: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就是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飛行的。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Ⅲ 宇宙飛船都有什麼名字

美國:太空梭,目前共有三艘,分別是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另外有兩艘專失事了,是哥倫比亞屬號和挑戰者號.

俄羅斯:有世界上最早的太空梭,暴風雪號.但是現在一直使用聯盟號飛船

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目前是最安全的

歐洲航天局:目前有採用阿麗亞娜五號火箭運載的自動貨運飛船(ATV),載人飛船正在研究設計中.

神舟五號: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俄羅斯的東方號,上升號。美國的水星號,雙子星號還有最著名的阿波羅號。

Ⅳ 世界著名運載火箭都是誰

世界上能夠自製火箭且自己發射的國家(或國際組織)目前有美國、俄羅斯、歐洲空間局(以法國為主)、中國和日本等。這些國家或組織的運載火箭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推力和不同的推進劑。

總的來說,由於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地區,故發射同樣載荷重量的航天器所需的火箭推力較大,所以俄羅斯具有重型火箭如「能源」號、「質子」號等,用以發射太空站和貨運、客運飛船。而美國為了將「阿波羅」號系列飛船送上月球,將「卡西尼」號土星探測飛船送上飛往土星的軌道,則使用了推力巨大的「土星5」號和「大力神4B」號重型運載火箭。

俄羅斯著名的運載火箭有:「能源」號、「質子」號、「衛星」號、「東方」號、「閃電」號、「聯盟」號等。

美國著名的運載火箭有:「雷神」號、「宇宙神」號(系列)、「德爾塔」號(系列)、「大力神」號(系列)、「土星」號(巨型)等。

歐洲空間局(以法國為主)所具有的著名運載火箭是「阿里亞娜」系列火箭,它是後來崛起的一種運載火箭。目前佔有國際衛星發射商業市場近60%的業務。

而中國是世界五大航天大國之一,有些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運載火箭系列是「長征」系列。該系列火箭在完成我國的衛星發射任務的同時,還承擔部分世界商業衛星發射業務。「長征」系列火箭與阿里亞娜系列火箭一樣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聲譽。中國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第三個國家,是掌握火箭再點火技術的第二個國家。

日本是航天大國中的後起之秀,近幾十年來研製了自己的系列運載火箭,有M系列、H系列。其中「H—2」曾發射過一箭雙星。日本是第四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目前,「H—2」是日本最大的運載火箭。

下面我們就對各國的著名運載火箭進行選萃介紹。

前蘇聯著名的運載火箭

前蘇聯地處高緯度的北半球,發射場遠離赤道,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發射航天器的條件不如赤道地區優越,所以只好靠生產大功率的運載火箭來彌補這一缺陷。因此,前蘇聯的運載火箭的功率都很大。直到現在,俄羅斯還在使用一些著名的老型號運載火箭,如「質子」號、「閃電」號、「聯盟」號、「宇宙」號和「旋風」號等。前蘇聯的火箭技術成熟,發射載荷大,發射成功率高,成本低,多用於發射飛船和衛星。

「衛星」號運載火箭

「衛星」號運載火箭是前蘇聯早期的運載火箭,它奠定了前蘇聯航天運載工具發展的基礎。它是前蘇聯用「P—7」洲際導彈改裝的,火箭由1枚芯級火箭和4台側掛助推火箭並聯捆綁而成。

「東方」號運載火箭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繼「衛星」號之後發展較早的一種運載火箭。「東方」號火箭因發射「東方」號宇宙飛船而得名。它1959年1月2日試飛,成功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後來又4次用於發射動物衛星艙的試驗。1961年4月12日它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飛行。截至1980年,「東方」號火箭總共發射了85個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載人飛船。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液體火箭,它在「衛星」號兩級火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級火箭,因此它的運載能力比「衛星」號增大了2.5倍。

「閃電」號運載火箭

前蘇聯的運載火箭基本上按標准化、系列化發展。在「東方」號火箭的基礎上,1961年又研製成功「閃電」號和「聯盟」號兩種系列火箭。「閃電」號以改裝後的「東方」號三級火箭,再加上第四級構成,火箭全長42.8米,起飛重量300噸,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最高達到7噸。1961年2月4日首次發射成功,隨後相繼用來發射了7個「金星」號、10個「月球」號、1個「火星」號探測器和數十顆「閃電」號通信衛星。

「聯盟」號運載火箭

前蘇聯著名運載火箭——「聯盟」號

「聯盟」號運載火箭於1961年研製成功,因用它發射「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而得名。它是由「東方」號三級火箭改進第三級後的新型三級運載火箭,總長49.3米,起飛重量310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為7.5噸。

1963年11月16日首次發射「宇宙22」號衛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後用來試驗發射2艘「上升」號載人飛船。

1967年開始用來發射「聯盟」號、「聯盟T」號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自動貨運飛船。

「能源」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是前蘇聯的超級巨型運載火箭。1987年5月15日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成功。

在隨後的1988年11月15日,「能源」號火箭將不載人的「暴風雪」號太空梭載入太空軌道飛行,成為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能源」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是古巴諾夫。該種巨型火箭的情況是:箭長約60米,總重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能源」號運載火箭由兩級組成。第一級捆綁4台液體助推火箭,高39米;第二級為直徑8米的芯級,由4台液氫液氧發動機組成。發射時,第一級、第二級同時點火,第一級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後,由地面控制使其脫離芯級火箭後予以回收,經修理後可重復使用50次;第二級即芯級火箭可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運行。

「質子」號運載火箭

「質子」號是重型運載火箭之一,在前蘇聯的航天活動中,「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最為頻繁。「質子」號火箭系列先後研製有二、三、四級三種型號。最大一種是四級火箭,全長44.3米,底部最大直徑7.4米,起飛重量800噸。第一級由6台助推火箭組成。它的中心是一個直徑較大的氧化劑箱,四周捆綁6個燃料箱,起飛推力達1000噸。第二級高約13.7米,裝有4台發動機,總推力為240噸。第三級高6.4米,裝1台發動機,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調發動機。第四級高5.5米,裝有1台封閉式循環發動機,可二次點火。

這種火箭可將21噸重的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1965年7月16日,「質子」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將1顆重達12.2噸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1年4月19日又成功發射重17.5噸的「禮炮1」號軌道站;從1971~1973年相繼發射了6顆「火星」號探測器;1974年發射第一顆靜止軌道衛星「宇宙637」號;1975年到1983年陸續發射了「金星」號系列探測器;1984年發射2個「維加」號哈雷彗星探測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軌道站「和平」號送入太空。

這一系列發射紀錄,表明「質子」號火箭對於前蘇聯航天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著名的運載火箭

美國在航天領域是與前蘇聯進行競爭和合作的主要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國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和落後的境地,原因之一就是運載火箭不過關。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2」號登月成功與隨後進行的一系列「阿波羅」號登月飛行,使美國在航天領域的競爭中逐漸趕上並處於領先地位。美國航天的成就,除了各項綜合高科技的發展外,運載火箭技術的進步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在發展美國火箭技術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主持研製的「丘比特C」號運載火箭將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1」號送入太空,時間是1958年2月1日。布勞恩還用「丘比特」號改進型火箭為美國征服太空開創了新紀元。

此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先後用幾種中程和洲際導彈經改造而研製成「雷神」號、「大力神」號、「德爾塔」號、「宇宙神」號等多種系列的運載火箭,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雷神」號運載火箭

「雷神」號是美國早期發射小型衛星的運載火箭,從1959年以來發射400多次,現已不常用。

「宇宙神」號系列運載火箭

「宇宙神」號系列火箭,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製造,已連續生產30多年。火箭長25.1米,直徑3米,起飛重量120噸。

目前,經常使用的是「宇宙神阿金納D」號和「宇宙神半人馬座」號2種型號。前者重129噸,能把2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500千米高的地球軌道;後者重139噸,近地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為4噸。它們除作為「月球」號和「火星」號星際探測器的運載工具外,還曾用來發射通信衛星和「水星」號載人飛船。自1959年以來,它已發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運載工具,在世界上較為馳名。

「德爾塔」號系列運載火箭

「德爾塔」號系列火箭由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生產,並於1960年5月首次發射,至今已發射180多次。它先後發射過「先驅者」號探測器、泰羅斯氣象衛星、「雲雨」號衛星、「辛康」號衛星、國際通信衛星2、3號等。

「德爾塔」號系列火箭是三級火箭,有2種型號,總長38.4米,起飛重量分別為220噸和230噸。其中一種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4噸;另一種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8噸。「德爾塔」號系列火箭主要用於各類衛星的發射。

「大力神」號系列運載火箭

「大力神」號系列火箭由馬丁·瑪麗埃特公司研製生產,有多種型號。

「大力神」號系列火箭有著輝煌的發射記錄。它主要發射各種軍用衛星,也發射過「太陽神」號、「海盜」號、「旅行者」號等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

「大力神」號系列開發的幾種型號分別為:「大力神3」、「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大力神3E」和「大力神34D」。各型「大力神」火箭的有效載荷分別是:3A為3.6噸,3B為4.5噸,3C、3D和3E均為15噸;最大的「大力神34D」長達62米,最大直徑5米,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達4.5噸。後來又研製出「大力神4B」號火箭,用來發射「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土星」號巨型運載火箭

「土星」號運載火箭是在美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主持下研製設計的,主要為登月計劃服務。從1964年開始實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製計劃,至1967年的3年間相繼研製成功「土星1」號、「土星1B」號、「土星5」號等幾種型號的巨型運載火箭。各型號情況如下:

①「土星1」號——兩級火箭,1964年首先研製成功。火箭長38.1米,直徑5.58米,發射重量502噸,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為10.2噸。它曾用來試驗發射「阿波羅」號飛船模型。

②「土星1B」號——「土星1」號的改進型,為兩級火箭,1966年研製成功。火箭長68.3米,直徑6.6米,發射重量590噸,最大有效載荷18.1噸。從1966年到1975年共發射9次,除做運載「阿波羅」號飛船實驗外,還3次將宇航員送上太空實驗室空間站和1次發射「阿波羅」號載人飛船與前蘇聯的「聯盟」號飛船對接。

③「土星5」號——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1967年研製成功。火箭全長110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2950噸,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達139噸,飛往月球軌道的有效載荷為47噸。從1967年到1973年共發射13次,其中6次將「阿波羅」號載人飛船送上月球。「土星5」號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了最為光輝的一頁。

歐洲空間局著名的運載火箭系列

在法國的倡議下,西歐法、英、德、意等11個國家於1973年7月成立了歐洲空間局,著手研製「阿里亞娜」系列火箭(阿里亞娜是古希臘神話中一位美麗公主的名字)。

「阿里亞娜」系列運載火箭至今已研製5種型號:「阿里亞娜1」號、「阿里亞娜2」號、「阿里亞娜3」號、「阿里亞娜4」號和「阿里亞娜5」號。下面詳細介紹「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的研製和發射概況。

「阿里亞娜1」號火箭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里亞娜1」號火箭發射成功。它是三級火箭,長47.39米,直徑3.8米,發射重量200噸,能將1.7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阿里亞娜1」號火箭發射11次,其中1次失敗。

「阿里亞娜2」號火箭

「阿里亞娜2」號火箭研製和發射不甚理想,沒有大量投入使用。「阿里亞娜2」號比「阿里亞娜3」號晚2年發射,即1986年才發射,運載能力只有2.2噸。1986年5月31日首次發射失敗,以後連續發射5次均成功。

「阿里亞娜3」號火箭

1984年8月4日發射成功第一枚「阿里亞娜3」號火箭。它的低軌道運載能力為2.7噸,共發射11次,其中1次失敗。

「阿里亞娜4」號火箭

1988年6月15日,第一枚「阿里亞娜4」號火箭發射成功。它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9噸到4.2噸,現已發射25次,有1次失敗。「阿里亞娜4」號火箭又分5種型號。第一種是AR40,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9噸;第二種是AR42P,帶有2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增加到2.6噸;第三種是AR44P,帶有4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為3噸;第四種是AR42L,採用2個液體助推火箭,有效載荷3.2噸;第五種是AR44L,採用4個液體助推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4.2噸,它是「阿里亞娜」系列火箭中較大的一種型號。

「阿里亞娜5」號火箭

歐洲空間局從1985年開始研製「阿里亞娜5」號火箭,計劃1996年投入使用,用於發射6.8噸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1997年發射時失敗。直到1998年發射成功。

「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的成功,是歐洲聯合自強的象徵,它在國際航天市場的角逐中佔有重要地位,世界商業衛星的發射業務大約有60%由「阿里亞娜」系列火箭承擔,在國際上有較高聲譽。

中國著名的運載火箭系列

中國的運載火箭可與「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等齊名的是「長征」系列火箭。以其發展時間不同、載荷量不同以及助推方式的不同(有多級和捆綁式),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分「長征1」號,「長征2」號(2A、2B、2C、2D、2E、2F),「長征3」號(3A、3B),「長征4」號,「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

中國的火箭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在前蘇聯人的幫助下,首先研製成功地—地導彈。導彈就是火箭的前部裝上彈頭(又稱作戰部)和控制導航系統而成。如果將彈頭換成衛星或其他航天器或箭體上背上航天器(或太空梭),改進一下控制部,導彈就變成了運載火箭。我國後來發展的「長征」系列火箭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誕生的。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介紹

「長征1」號是用來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這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信心。此後又用它發射多枚衛星。

「長征1」號又記做CZ—1或LM—1。「長征1」號是三級火箭,全長29.45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起飛推力112噸,能把0.3噸重的衛星送入400多千米高的近地。

「長征2」號的前身是中遠程導彈,「長征2」號第一級發動機推力達70噸,比「長征1」號的同級發動機(推力為28噸)提高許多。但「長征2」號第一次發射失敗(1974年11月5日發射,因一條導線斷裂而導致全局失敗),以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用它發射返回式衛星皆成功,1979年停產。

「長征2」號是兩級火箭,全長31.65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1噸,總推力280噸,能把1.8噸的衛星送入數百千米的橢圓軌道。

「長征3」號主要是用來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由於地球同步軌道較高(高達36000千米),故需要大推力火箭。所以「長征3」號火箭的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改為用液氫和液氧作低溫高能推進劑,它燃燒效率高,在飛行中可兩次點火(在飛行中關機後可再次點火)。

1984年4月8日我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將「東方紅2」號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從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使用低溫高能推進劑——液氫液氧的國家;成為第二個掌握高空、微重力條件下發動機兩次點火的國家。

火箭全長43.25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25米,起飛重量204噸,起飛推力296噸,其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4噸。至1993年底,它成功發射6顆應用通信衛星(包括為亞洲衛星公司發射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長征3」號火箭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長征4」號是作為「長征3」號的備份用的。採用技術較成熟的常規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後改進成「長征4」號甲,用來發射太陽同步氣象衛星,也用來發射極地衛星。我國1988年9月7日在太原發射中心用它發射「風雲1」號氣象衛星成功;1990年9月3日在發射2顆「風雲1」號氣象衛星時還搭乘了2顆「大氣1」號氣象衛星,從而使「長征4」號名聲顯赫。

「長征4」號火箭與「長征3」號尺寸差不多,運載能力也相近,但發射重型衛星仍不能勝任。火箭全長41.9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9米,起飛重量249噸,起飛推力296噸,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25噸,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65噸。

「長征3」號甲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比「長征3」號提高1噸多,達2.6噸。用它除可發射同步衛星外,還可發射太陽同步衛星及低軌道衛星和極地軌道衛星。1994年2月8日用它將「實踐4」號空間探測衛星和「誇父1」號模擬星成功送入軌道。這枚火箭長52.52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240噸,起飛推力300噸,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6噸,是中國2000年前後發射大型衛星的主要運載工具。

「長征2」號捆又稱CZ—2E(即「長征2」號戊),由於它是在「長征2」號基礎上增加4個捆綁液體式助推小火箭,故稱「長征2」號捆。這種結構也十分新穎。研製「長征2」號捆是由於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簽訂了澳星(即澳大利亞通信衛星)發射合同,要求「長征2」號捆在1990年7月16日研製首發成功,以便於在1992年用於正式發射2顆澳星。從1988年12月上馬,18個月拿出新型號,這在國外是不可想像的。但經過中國長征系列航天鐵人們的努力,終於按期完成。

「長征2」號捆長51米,採用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看上去很粗實。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發射成功,將一顆模擬星和巴基斯坦的一顆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1992年3月22日正式發射澳星,但遺憾的是,這次發射失敗,火箭未能起飛。但是,這次失敗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失敗,因火箭安全系統起了作用,保住了火箭和澳星。幾個月後的1992年8月14日,「長征2」號捆第三次發射,澳星被准確送入軌道。1992年12月21日用該型火箭第四次發射運送澳星,火箭飛行正常,衛星在空中爆炸,結果中美雙方共同承擔責任。1994年8月28日第五次發射,將第三顆澳星成功送入軌道。1995年1月26日又發射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太2」號通信衛星失敗。1995年11月8日,用「長征2」號捆第七次發射,將「亞洲2」號衛星送入同步定點軌道。CZ—2捆三成三敗,後來人們又對它進行改型。CZ—2捆是兩級捆綁技術火箭,第一級在芯級周圍捆綁4個液體助推火箭,第二級為一個芯級火箭。火箭總長51米,直徑3.35米。每個液體助推火箭長15.4米,直徑2.25米,芯級最大直徑4.2米。總起飛重量464噸,起飛推力592噸,能把8.8噸至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在「長征3」號甲上再捆綁4個助推火箭,形成「長征3」號乙。它可將5噸載荷送入同步轉移軌道。1996年2月15日,「長征3」號乙首飛,發射國際通信衛星108,結果失敗。以後4次發射皆成功(1997年8月發射馬部海衛星,1997年10月發射「亞太2」號R衛星,1998年5月發射「中衛1」號衛星,1998年7月發射「鑫諾1」號衛星)。

除「長征」系列火箭外,中國還研製了「風暴」系列火箭,實現一箭多星發射,這是火箭領域中的最新技術,但由於以後一系列失敗,目前「風暴」系列火箭已停產。

21世紀,中國載人航天迅速發展,因此,「長征」系列火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增光添彩。

「長征5」號運載火箭系列是以120噸和50噸2種發動機為基礎,構成5米直徑、3.35米直徑和2.25米直徑三種模塊,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

「長征5」號運載火箭突破3.35米直徑的限制,一個關鍵條件便是呼喚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的上馬。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發射基地建在沿海,火箭則使用不受體積限制的海運。地處低緯度的海南則可增強火箭有效發射能力;廣袤的南海可成為火箭殘骸安全便捷的墜落區。

在「長征5」號重型運載火箭和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問世後,中國航天將具備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和12噸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發射20噸級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大型空間望遠鏡、返回式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超重型應用衛星,推動我國空間應用產業、載人航天技術和天文科學的發展,也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在國際航天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知識點

火箭級數

運載火箭如按級數來分,可分為單級火箭、多級火箭。其中多級火箭按級與級之間的連接形式來分,又可分為串聯型、並聯型(俗稱捆綁式)、串並聯混合型三種類型。串聯型多級火箭級與級之間的連接分離機構簡單,但串聯後火箭總長較長、火箭的長細比(長度與直徑之比)大,給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發射時,這種火箭豎起來後太高,給發射操作帶來不便;同時,其上面級的火箭發動機要在高空點火,點火的可靠性差。並聯型多級火箭採用橫向捆綁連接,連接分離機構稍復雜,但其中間芯級第一級火箭採用橫向捆綁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時點火,避免了高空點火,點火的可靠性高。我國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則是一枚串並聯混合型的兩級半火箭,其中第一級火箭周圍捆綁了4枚助推器只能算半級。

Ⅳ 歷史上最大的飛船叫什麼名字

歷史上最復大的飛船是「興登制堡號」。這只飛船長240多米,1936年在德國誕生。這艘飛船上設置豪華,有許多房間與漂亮的傢具。餐廳、圖書館、客廳一應俱全,乘客在飛船面臨大海的通道憑窗眺望之時,還可以聽到從客廳內傳出的悠揚鋼琴曲。當時,可以說沒有一架飛機能夠提供如此舒適的旅行環境。

Ⅵ 中國所有上宇宙飛船的名單

神舟十號
聶海勝 1964年9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張專曉光屬1966年5月出生,現為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王亞平女,1980年1月出生,現為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
神舟九號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大校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劉旺1969年3月出生,現為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劉洋女,1978年10月出生,現為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
神舟七號
翟志剛1966年10月出生,大校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大校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大校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神舟六號
費俊龍1966年5月出生,少將軍銜。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特級航天員。
聶海勝1964年9月出生,少將軍銜。現為特級航天員。
神舟五號
楊利偉1965年6月出生。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Ⅶ 我國最先進的宇宙飛船是哪個

宇宙飛船通常是指載人航天器。
就目前來說,我國最先進的宇宙飛船是版「天宮權二號」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9月15日成功發射入軌,正常運行至2019年7月。
2019年7月19日,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
目前中國正在研製新型載人空間站,並計劃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要說最先進的,那還是要算現在正在研製的中國空間站。

Ⅷ 史上最著名的航空飛船

齊柏林飛艇。

Ⅸ 中國十大名船是什麼

.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船「東風號」,它為中國大批量建造萬噸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

2.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艦」,它實現中國驅逐艦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

3.中國首艘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向陽紅十號」,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載有直升機的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區航行;

4.中國首艘按國際標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長城號」,它是改革開放後按國際標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開創中國船舶出口新紀元。

5.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2「夏」級),它是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一次戰略性突破;

6.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船「渤海友誼號」,它實現中國浮式生產儲油船設計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上首次將浮式生產儲油船用於有冰海域;

7.中國新型常規潛艇(041元級),它集中中國艦艇武器裝備科研最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常規潛艇設計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8.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它是中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代表中國水面艦船武器裝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最高水準,實現中國海軍首訪大洋彼岸;

9.航天測控船「遠望三號」被譽為「海上科學城」,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測控船,可對衛星、飛船、潛地導彈等進行指揮、控制、測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航天測控技術大國;

10.中國首艘三十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德爾瓦號」,該船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中國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Ⅹ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飛船的科幻電影

星河叛變 Space Truckers(1996)
迷失太空 Lost in Space(1998)
鐵翼司令/銀河飛將 Wing Commander(1999)
銀河訪客/銀河追緝令 Galaxy Quest(1999)
超新星/超時回空危機 Supernova(2000)
星際答傳奇2 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2004)
星際迷航 Star Trek(2009)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