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著名
⑴ 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門口,有位客人在誦經,慧能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並經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慧能聽了,心中遂產生北上求法的念頭。但因為母親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慧能三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安葬了母親之後,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關)北上求法(此說與《六祖壇經》所記不同)。在韶州,他結識了德行之士劉志略,因為情投意和,結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姑,是位比丘尼,名無盡藏,住在當地的山澗寺,經常讀誦《涅槃經》。慧能白天與劉志略一起參加勞動,晚上則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涅槃經》。慧能雖然不識字,但他的悟性極好,經常在聽完經之後,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經文的大義。有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一個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回答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無盡藏比丘尼說道:「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回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異,知道慧能是個有道之人,心生敬意。這樣一來,慧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里。雖然當時慧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地的信眾都爭相前來瞻禮和供養。並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為慧能建了一座道場。慧能在這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知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於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向北行進。經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慧能遇見了智遠禪師,並向智遠禪師請教有關坐禪的一些事情。智遠禪師告訴他說「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入。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聽說菩提達磨從西域來到中土,傳佛心印,展轉至於黃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誤時間了,速往忍和尚處參學,以決生死之疑)。」 於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造黃梅五祖道場。 慧能自幼生活在嶺南,目不識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所以五祖初見他的時候,便戲稱他為「獦獠(ge lao)」。《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等書,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 五祖問:「你從哪兒來?」 慧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里想干什麼?」 慧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慧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聽了,知道慧能根機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為徒眾都在左右,擔心慧能日後會遭到眾人的嫉妒和排斥,於是便把他打發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體重不夠,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拴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的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麼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神秀終天作出了一首偈子,並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贊嘆,並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裡,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於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後來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聽到外邊有位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聽,於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眾作偈以及讓大眾梵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慧能。慧能聽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 於是,童子引慧能來到偈子前。慧能說:「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聽。」當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為慧能念誦那首偈子。 慧能聽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別駕了聽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有意智。若經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聽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於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眾無不驚愕。五祖見眾人如此,擔心有人傷害慧能,於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並且說「亦未見性」。眾人見五祖這么說,也就不以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慧能腰間掛著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象你這個樣子」。並問道:「米舂熟了嗎?」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於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慧能領會了五祖的意思,便於當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慧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現,並且給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一連說了五個何期,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後,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經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禪師又問:「當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慧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慧能:「以後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後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為之。不要急於出來弘法。這當中你會有劫難。」 慧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詛,然後發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慧能後,連續好幾天沒有上堂。眾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於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缽和法脈已經傳到南方去了!」眾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缽?」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後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慧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了避免不測,慧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十五年之久。此後,因緣成熟了,慧能禪師才來到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座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禪師之前,禪宗一直是單傳。自慧能禪師以後,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並形成了「一花五葉」的繁榮局面。慧能禪師的弟子很多,據《壇經》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慧能禪師的法嗣。 慧能禪師入寂於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壇經》。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為經的,唯慧能禪師一人。 六祖慧能在湖北黃梅山得五祖衣缽之後,為躲避追殺,連夜隱遁而去,人間「蒸發」15年。《壇經》記載,受五祖衣缽後,慧能一路「發向南」,越大庾嶺,度梅關,兩個月之後,來到曹溪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後消失。 唐代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並序中》稱,慧能「懷寶迷邦,銷聲異域」;柳宗元作大鑒禪師碑時也曾提及此事,「遁南海上」,無詳細地址。 林昉稱,元本《壇經》中記載:慧能在離開湖北黃梅時,五祖弘忍曾經送給他八字箴言:「遇懷則止,遇會則藏。」 《曹溪大師別傳》中記載:「能大師歸南,路至曹溪,猶被人追逐,便於廣州四會、懷集兩縣界避難」;南唐靜、筠二禪所撰《慧能和尚傳》:「能難返後隱四會、懷集之間」。 懷集縣志記載:「五祖傳衣缽與慧能,密囑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潛至上愛嶺石室棲遲。」而「石室」,指該縣的上愛嶺的峰頂。 「『石室』最早叫『龜嘴岩』。」該縣縣志辦人稱,大約從唐朝末期,因慧能在此頓悟禪學當地百姓改稱「六祖岩」。
⑵ 六祖慧能的故事
慧能(唐代高僧)一般指惠能(禪宗六祖)。
一天,弘忍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著神秀,作為東山會下的教授師,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也就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發現了惠能的見地,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繼承了祖位。弘忍為惠能說法,《壇經》燉煌本說:「說金剛經」;惠昕本等說: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神會語錄》等說:「忍大師就碓上密說直了見性。於夜間潛喚入房,三日三夜共語。」《別傳》說:問答有關佛性的問題。印順法師認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沒有人會知道。惠能也許有提到過,但諸本的傳說大都是禪師們所推測而表達的。
當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驛,回嶺南。
(2)慧能著名擴展閱讀: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⑶ 當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有哪些
禪宗,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闍夜多、婆須盤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為我國禪宗初祖。
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於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凈,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鑒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為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於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為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餘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為著。
⑷ 慧能是那個朝代六祖
慧能是抄唐朝
唐朝:618年襲-690年 705年-907年
六祖慧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他出身貧寒、目不識丁,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為了佛祖釋迦牟尼血脈嫡傳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師爺。而後,他又遭人追殺,被迫隱姓埋名15年,是他將達摩撒下的禪的種子培育成了參天大樹,並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實現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玄學佛教生活化,貴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義理佛教實用化;是他對傳統佛教進行了重大改革,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風行草偃,不但使得禪宗其他流派盡歸其宗,而且,他所創立的禪法,幾乎成了漢傳佛教的代名詞,所謂中國佛教,其特質在禪。其後,禪宗百花齊放,爭奇斗妍,大師輩出,五家七宗相繼建立,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慧能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成為享譽青史的一代宗師,被西方人稱作「東方耶穌」。
⑸ 六祖慧能最出名的佛偈是什麼意思呢
啊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寓意就是佛說的~一切事物之本質都是「性空幻有」的大道真諦。簡單說一切事物有實際也是幻有~本性是空~
⑹ 歷史上著名的和尚有誰
1、菩提達摩
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
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2、慧安
荊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說姓衛)。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為挖大運河,隋大業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濟飢民。
隋煬帝聽說後詔見慧安,他又潛藏起來,到衡岳寺去做頭陀。唐貞觀年間,他往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之後遍歷名山,並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龍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宮庭,三年後辭歸,不久圓寂。
3、僧稠
昌黎人,俗姓孫。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實為師,後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僧稠少時體質較弱,後發憤習武,練得拳捷驍勇,體輕身靈。他理解極快,學佛成績卓著,被跋陀贊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他後來在嵩岳寺講經說法,影響很大。
4、二祖慧可
洛陽虎牢人,俗姓頤。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用刀自殘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慧可是為禪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台,後成為二祖庵和養臂台,遺跡尚存。
5、唐玄奘
玄奘(602-664年),原名陳褘(又名禕),洛陽(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通稱三藏法師,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
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見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⑺ 中國最著名的和尚都有哪些
法海、道濟、唐僧。如果一定要比的話道濟和尚更強一點,法海法力雖然不錯但只會內亂抓妖沒什麼道行,唐僧除了容吃了肉可以長生不老以為根本沒有什麼法力,而且道行也不高,每回都聽豬八戒拍的馬屁,而且在觀音菩薩試探師徒四人的取經誠心的時候,要不是豬八戒先一步出醜的就是唐僧了,所以要法力和道行都有的和尚就是道濟了
⑻ 六祖慧能最著名一句佛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⑼ 六祖慧能大師是什麼果位和觀世音菩薩誰境界高
六祖慧抄能大師是修成羅漢果了,不過肯定比不過觀音菩薩。
六祖惠能繼承東山法脈,建立南宗,弘揚頓教法門,後奠定了禪宗的主流地位,成為佛教中國化第一人,而且還留下一部佛經《六祖壇經》,這也是唯一由我國僧人編錄成籍的一部經典佛經,可謂是獨一無二的。
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得道高僧,對我國佛教的發展和傳播起著重大的影響,受到後世的尊敬,認為六祖惠能必定是一位學識淵博、飽讀詩書的才子。
(9)慧能著名擴展閱讀
」惠能「一名的由來
公元638年,在廣東新興縣的一戶盧姓家庭降生了一名男孩,家人對於他的到來,內心自是歡喜。
相傳這個男孩剛出生沒多久,就有兩位佛教高僧前來,他們為這個男孩取名「惠能」,意為「惠者以法惠施與一切眾生,能者將來長大能作佛事」。
於是家人便叫他惠能,他自小出生在官宦之家,本以為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奈何事與願違,後來父親被貶,在惠能3歲時,父親離去。
⑽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10)慧能著名擴展閱讀: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