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音樂家介紹

著名音樂家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3-06 16:37:20

㈠ 五位著名音樂家的簡介

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
pin (1810-1849)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
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
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
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
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
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
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
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
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
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
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
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
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糧食街9號,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5歲。
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頓等古典主義早期作曲家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這一體裁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瓦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難能可貴的一部傑作。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合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並且,莫扎特是歐洲當時唯一一個不接受貴族供養的音樂家。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91年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僅35歲。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 紫藝。筆名有黑天使、噪 森、渙玉、王達平等。雲南 玉溪人,生於昆明。 自幼喜 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 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大 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 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 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 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 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 開展革合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 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 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 影、話劇、舞台劇作曲。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廣東番禺,生干澳門一個貧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嶺南 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 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 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 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 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 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 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 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 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 《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 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 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 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 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 《頂硬上》、《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 延安魯藝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 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丟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 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 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 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 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㈡ 介紹三位著名音樂家

巴赫:
巴赫(1685~1750),最偉大的德國作曲家之一,以創作《b小調彌撒曲》、《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大量的教堂音樂和器樂曲而著稱。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他的4個兒子均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貝多芬 :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這里離法國邊境不遠,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希望。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莫扎特: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僅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大師,更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有「音樂神童」的美譽。
765年7月,英國倫敦一家報紙刊登了這樣一條音樂會預告: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歐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神童。8歲的少年使音樂家和有識之士驚嘆不已。他的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嘆為觀止。這位天才兒童的父親,根據紳士淑女懇切的要求,決定延長滯留時間。為此,各位有了欣賞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機會......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安娜。

(ps
著名音樂家,還有:
白羊座:J-S-巴赫
金牛座:柴科夫斯基
雙子座:瓦格納
巨蟹座:維尼亞夫斯基
獅子座:德彪西
處女座:霍爾斯特
天秤座:威爾第
天蠍座:帕格尼尼
射手座:普契尼
摩羯座:肖松
水瓶座:舒伯特
雙魚座:肖邦 )

㈢ 世界十位著名音樂家有哪些

1.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

2.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3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4.德彪西:

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海頓: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共創作了100餘首交響曲、80餘首弦樂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劇,以及彌撒曲和宗教禮儀曲、康塔塔、清唱劇等

6.拉威爾: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出生於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鎮,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7.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8.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

9.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生於匈牙利雷汀,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

10.柴可夫斯基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㈣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及作品

1、莫扎特,作品:《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等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2、貝多芬,作品:《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

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3、舒伯特,作品:《鱒魚五重奏》、《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等。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

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4、肖邦,作品:《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等。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

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

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

5、聶耳,作品:《義勇軍進行曲》等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㈤ 世界著名音樂家簡介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參考資料:http://www.yj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3&id=5558

音樂之父—— 巴赫 ( 德 國 )

音樂神童—— 莫扎特 ( 德 國 )

古今樂聖——貝多芬 ( 德 國 )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國 )

音樂神靈——韓德爾 ( 德 國 )

指揮之王——卡拉楊 ( 德 國 )

歌劇之王—— 威爾弟 ( 義大利 )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 ( 義大利 )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 義大利 )

進行曲之王——蘇薩 ( 美 國 )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 英 國 )

園舞曲之父一一老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交響曲之王——海頓 ( 奧地利 )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 ( 法 國 )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 ( 法 國 )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 ( 法 國 )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 ( 法 國 )

鋼琴詩人——肖邦 ( 波 蘭 )

鋼琴之王——李斯特 ( 匈牙利 )

舞劇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 ( 俄 國 )

1.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是音樂史上罕見的奇才。他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小提琴家。莫扎特3歲開始學習鋼琴,4歲時對一般的樂曲只要彈幾遍就能背誦,5歲便開始作曲,6歲和姐姐一起跟隨父親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轟動了歐洲,被譽為「音樂神童」。 這位過早成熟的天才,雖也受到過王公貴族的種種厚愛和贊賞,但也飽嘗了貴族社會對他人格的蔑視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擊。後來,莫扎特終於辭掉宮廷里的職位,擺脫了奴僕般的地位,勇敢地成為奧地利第一位不依附於貴族的自由作曲家。 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優雅、清新、歡快和抒情的風格,旋律天真質朴、溫和、甜美,充滿青春的朝氣。可惜他只活到36歲,死後被葬在修道院的貧民墓地,連塊墓碑也沒有。然而,他給這個世界留下近50部交響曲,22部歌劇, 50部各種形式的協奏曲,還有許多室內樂、獨唱、合唱作品,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在世界文化史上立下永久的豐碑。1986年,一舉奪得奧斯卡八項金獎的美國故事片《上帝的寵兒》,就是根據莫扎特的生平拍攝的。

2.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 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只能業 余學習音樂。當他通過曲折的斗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 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 舒曼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 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 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 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 精神病逝世----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1840年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 還寫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3. 約瑟夫·海頓 (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他的音樂語言樸素、簡潔、平易近人,感情明朗,樂觀。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戲劇性刻畫,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常用"說話原則",進行世態風俗性的表現。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雲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一些歌劇、歌曲等。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看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

4.帕格尼尼,有"小提琴鬼才"的稱號,在小提琴的音樂史上可算是最傑出演奏家及作曲家。
1782年出生於義大利,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曼陀林以及小提琴,之後跟隨小提家塞爾維托(Antonio Cervetto),作曲家尼約可(Francesco Gnecco)及教堂樂長柯斯塔(Giaomo Costa)等人學習,16歲時寫出他那有名的「二十四首隨想曲」,1799年開始展開一連續的演奏活動。
他的演奏技巧有人形容,神出鬼沒、光彩炫目,再怎麼艱澀無比的樂章曲目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不羈狂放的演出,讓聽眾為他瘋狂,當時的他已經是轟動整個歐洲了。
當年陪在他身旁的是那把由瓜內里˙德爾˙耶穌1742年所製作,名為"加農炮"的小提琴。
帕格尼尼(1782-1840)
1782年 10月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
1787年 開始學習樂器曼陀林及小提琴
1793年 舉行公開演奏會
1797年 於北義大利進行巡迴演出
1801年 加入盧家的宮廷樂隊
1805年 完成作品《24首隨想曲》
1817年 完成第一號《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28年 開始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1840年 5月病逝

6. 肖 邦
----波蘭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並就學於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戀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肖邦的創作靈感.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他的餘生便和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通過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像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後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但他的健康逐漸變壞,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後的信件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8年他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三十九歲。他的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從一開始,他的想像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輕盈的過渡句——魔術般地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這些總是安排得很順手的,音樂幾乎像是自己演奏出來的----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占著優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以後,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在肖邦的戰爭氣氛的波羅涅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它們那矯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猶如折彎的鋼條。那騎士般的瑪祖卡閃爍著火熱而輝煌的姿態;甜蜜的柔情和風趣的賣俏貫穿在圓舞曲之中。除了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有時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測,有時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通過他的抒情而成為一種普遍語言的靈性在他那些光輝燦爛的練習曲中慶祝著最大的勝利,而那些夜曲則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7. 貝 多 芬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聽不見聲音的巨人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藏著熱情的火山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樂聖不擅人間事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最後的春雷響起了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8. 舒柏特
----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中等市民家庭。童年時代,他從家庭音樂生活中學會了演奏風琴、鋼琴和小提琴,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藝術。十一歲起,他進免費的神學院讀書。在學校讀書。在學校里他參加了學生樂隊,有時還擔任指揮,熟悉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許多作品。與此同時,他從十三歲起就開始了緊張的創作活動。1813年,十六歲的舒柏特離開神學院後,在父親的學校里擔任助理教師。這時他雖然忙於教課,但仍然創作出許多煥發著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柏特毅然辭去教學職務,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由於沒有固定收入,他窮困潦倒,三十一歲十就英年早逝。人們根據他的遺願,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柏特在傳統的室內樂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柏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舒柏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雲雀。談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9. 巴赫
----巴赫 (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他生於愛森那赫市一個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

㈥ 請告訴我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簡介

肖 邦

----波蘭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並就學於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戀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肖邦的創作靈感.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他的餘生便和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通過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像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後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但他的健康逐漸變壞,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後的信件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8年他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三十九歲。他的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從一開始,他的想像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輕盈的過渡句——魔術般地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這些總是安排得很順手的,音樂幾乎像是自己演奏出來的----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占著優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以後,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在肖邦的戰爭氣氛的波羅涅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它們那矯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猶如折彎的鋼條。那騎士般的瑪祖卡閃爍著火熱而輝煌的姿態;甜蜜的柔情和風趣的賣俏貫穿在圓舞曲之中。除了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有時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測,有時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通過他的抒情而成為一種普遍語言的靈性在他那些光輝燦爛的練習曲中慶祝著最大的勝利,而那些夜曲則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貝 多 芬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聽不見聲音的巨人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藏著熱情的火山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樂聖不擅人間事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最後的春雷響起了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舒 曼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 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只能業 余學習音樂。當他通過曲折的斗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 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 舒曼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 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 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 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 精神病逝世----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1840年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 還寫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莫扎特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他出身於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譽為"神童"。1773年起他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因嚮往自由的生活,不滿主教對他的嚴歷管束,於1781年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的道路。在他的創作中出現了許多革新的因素,但卻不為當時墨守成規的人們所歡迎,因此經濟壓力很大,經常靠借債度日,然而他卻心甘情願地過著貧苦而自由的音樂家生活。他曾說,"我的舌頭已經嘗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創作還是樂觀的。"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歌劇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費加羅的婚禮》、《唐.橫》、《魔笛》;交響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他還創作了奏曲、鋼琴曲、室內樂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創作深受巴赫、海頓等人的影響,他的作品結構精緻勻稱,旋律富有歌唱件,風格明朗,樂觀,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對後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莫扎特一生中最後的兩年是他經濟最困難的時期。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時妻子正患重病,家裡連一個零錢也沒有,他被埋在窮人的公墓里,沒有一個親屬給他送葬 ----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成員之一。他的創作是十八世紀歐洲音樂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輝總結。他為德國民族歌劇奠立了基礎,創造出一種現實主義音樂劇的新體裁;他擴充並革新了器樂作品的內容,使交響曲和室內樂曲的形式格外嚴謹。莫扎特在創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尋,把十八世紀的音樂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並為後來的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條件--這就是莫扎特在音樂史上的功績所在。

海 頓

-----約瑟夫.海頓 (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他的音樂語言樸素、簡潔、平易近人,感情明朗,樂觀。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戲劇性刻畫,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常用"說話原則",進行世態風俗性的表現。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雲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一些歌劇、歌曲等。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看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

舒柏特

----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中等市民家庭。童年時代,他從家庭音樂生活中學會了演奏風琴、鋼琴和小提琴,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藝術。十一歲起,他進免費的神學院讀書。在學校讀書。在學校里他參加了學生樂隊,有時還擔任指揮,熟悉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許多作品。與此同時,他從十三歲起就開始了緊張的創作活動。1813年,十六歲的舒柏特離開神學院後,在父親的學校里擔任助理教師。這時他雖然忙於教課,但仍然創作出許多煥發著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柏特毅然辭去教學職務,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由於沒有固定收入,他窮困潦倒,三十一歲十就英年早逝。人們根據他的遺願,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柏特在傳統的室內樂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柏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舒柏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雲雀。談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巴赫

----巴赫 (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他生於愛森那赫市一個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但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響構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的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范,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幹部宗教《受難曲》、《彌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為大型聲樂套曲《馬太.受淮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宗教改革運動康塔塔》、《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樂作品《布朗登堡協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兩集、《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義大利協奏曲》、《賦格的藝術》一集、《音樂的奉獻》一集、《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六首等。但由於當時種種社會原因,巴赫的創作才能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經門德爾松等人的大力推薦,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對近代西洋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西歐他有"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的榮稱.

李斯特

----弗倫茲.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贊賞他的天才,曾上台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1848年起他常住維馬,並定期回匈牙利。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系的----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朴,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勃拉姆斯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後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十三歲便在酒店裡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他曾從師戈賽爾、馬克遜學習鋼琴,一生中交遊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的賞識與支持。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曲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而仍帶有自己的特點。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四部交響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奏曲》最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l897年4月3日他在維也納逝世----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的構思之宏偉和規模之龐大,同他的先輩有很密切的聯系:他的音樂戲劇性可說來自貝多芬,對民間歌曲、舞曲等體裁的興趣顯然效法於舒伯特,他個人熱情的敘述音調,則使他更接近於舒曼。他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著力表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他的作品成為繼貝多芬之後西歐交響音樂的傑出典範----如果同奧地利交響樂作曲家布魯克納相比較,布魯克納的九部交響曲好象都是從一個統一的結構派生出來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卻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內容,各自形成一部獨特的音樂戲劇:《第一交響曲》象史詩那般宏偉,可以看到貝多芬"從黑暗到光明"的構思的強烈影響;《第二交響曲》是風俗舞蹈性的抒情詩;《第三交響曲》是一曲悲壯的頌歌,但它的戲劇性的終曲卻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響曲》的戲劇性發展則幾乎達到古典悲劇的境界。 就其歷史功績而言,在德國音樂史中,人們時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與貝多芬相提並論,把他們比作三個主要支柱,即根據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

門德爾松

----雅各.路德維希.費里克斯.門德爾松.巴爾托迪(1809-1847)德國著名作曲家。他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一個富裕而素有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在當時以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才能聞名。門德爾松童年時代住在柏林,他從小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九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在音樂會上演奏鋼琴,十一歲開始嘗試創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由於他生活在一個有文化的家庭里,經常能在家庭星期日聚會里接觸到文化知識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爾、斯文德、韋伯、莫舍列斯等人,在這樣的環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創作部成熟得很快。他寫作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才只有十七歲。他在少年時代致力於充實自己多方面的知識,終於成為當代最有文化修養的藝術家。1835年他在萊比錫定居後,在他的影響下,萊比錫成為德國第一個音樂中心。他的最傑出的事業是在1843年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系統積極地傳播德國古典音樂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沒一百多年的《馬太福音書耶蘇受難樂》重見天日外,還組織了按歷史次序編排演奏曲目而連續舉行的音樂會,演奏了亨德爾的神劇、海頓的交響曲和清唱劇、貝多芬的《庄嚴彌撒樂》和《第九交響曲》等。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1838年被舒曼"發現"後是在門德爾松指揮下在萊比錫首次演出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響曲(以《第三(蘇格蘭)交響曲》、《第四(義大利)交響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夢 》、《芬格爾的洞窟》最為著名)、還有《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大量的鋼琴、大撮琴等器樂作品。他還獨創了"無言歌"這種鋼琴曲體裁----門德爾松的作品,把浪漫主義的特點與古典主義的特點交織在一起,既帶有古典主義作品的嚴謹邏輯性,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性格。作品風格素以精美、幽雅、華麗而著稱,被譽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

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與其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 特勞斯(1804-1849),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 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約 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台首演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 (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 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 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 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㈦ 世界有名的音樂家簡介

貝多芬、莫扎特、舒曼、大施特勞斯、小施特勞斯、
肖邦、海頓、舒伯特、馬赫、李斯特、
比才、勃拉姆斯、門德爾松、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
布里頓、車爾尼、德彪西、狄蓋特、福斯特、
格什文、格里格、西貝柳斯、柯達伊、卡爾·奧爾夫、
羅西尼、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威爾第、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
普契尼、帕格尼尼、維瓦爾第、韋伯、斯美塔那、
聖桑、馬勒、穆索爾期基

詳細介紹:
世界著名音樂家介紹(http://club.yelige.net/dispbbs.asp•;boardid=18&id=6206
貝多芬全部資料
一、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准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傳說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 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間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交談。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子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連忙說:『哥哥,你別難過,我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彈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忽然,海面上颳起了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寧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來時,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即興彈的『月光曲』記錄了下來。」這是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里的一篇文章,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品27之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暝想、沉思、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顯然這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確切的。看來,這首曲子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凈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郁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泰厄(1817-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這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貝多芬的這首曲子作於1801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象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c小調奏鳴曲》因「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貝多芬有一次說過:「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象《#F大調奏鳴曲》(作品78號)就是一例。」可見貝多芬自己對《月光曲》是並不十分滿意的。

四、熱情奏鳴曲
興德勒有一次向貝多芬問起《d小調奏鳴曲》(作品31之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號)的內容時,貝多芬的回答是:「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而後者則由漢堡樂譜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加上了《熱情奏鳴曲》的標題。(另一說,「熱情」的標題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賴內刻(1824-1910)所加,這似乎是沒有根據的。)「熱情」的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一次在莫斯科聽到俄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已經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三個多月了。設在凡爾賽的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里,鐵血宰相俾斯麥正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件。這天晚上,曾任德國駐義大利大使的格台爾,在凡爾寒的一架破舊不堪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熱情奏鳴曲》。俾斯麥聽了最後一個樂章後說:「這是整個一代人斗爭的嚎哭。」他是從一個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場來領會貝多芬的「熱情」的。他曾說過:「要是我能常聽這個曲子,我的勇氣將不會枯竭」,因為「貝多芬最適合我的神經」。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說過:「我的藝術用以改善可憐的人們的命運。」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聽說他的音樂為俾斯麥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節機·友誼·卡農
貝多芬的朋友美爾策爾(1772-1838),以發明和製造機械樂器著稱於世。1813年秋,貝多芬為美爾策爾發明的萬能琴(即機械樂隊)寫作了一部戰爭交響曲,題為《威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描寫同年6月21日英將威靈頓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大敗拿破崙的場景。美爾策爾曾經在溫克爾(1776-1826)發明的基礎上,創制了今天通用的拍節機。貝多芬首先採用,並按照它每分鍾所打的拍數來標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爾策爾為他製作的。有一次,貝多芬在送美爾策爾出行時,寫了首富於風趣的卡農,來歌頌拍節機的創制者。 這首象徵貝多芬和美爾策爾之間友誼的卡農,後來被貝多芬選進了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號),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號)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他曾設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用來表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第一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沉湎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而 用火毀滅了世界。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歡樂頌與合唱交響曲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恩,只有23歲。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在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作品115號)。貝多芬在1795年的前後為畢爾格的詩所作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號)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演唱庫夫納歌頌音樂魅力的詩。《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為寫作《合唱交響曲》的終曲而作的一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在寫給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說過:「《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按照《鋼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調寫的,但規模則遠較宏大。」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響曲》完成於卡爾斯巴德決議後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都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1824年5月在維也納刻倫特納托爾戲院初次演出時,聽眾反映的熱烈是空前的。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聽眾五次的鼓掌歡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爾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從初演所引起的異乎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歡樂,也就是歌唱自由,在當時有著何等深切的現實意義。

貝多芬簡介

——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所以它的音樂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直到現在仍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1506413

㈧ 音樂家的簡介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欣賞:
1、小提琴獨奏曲《小夜曲》(2:46) 歌詞大意:①「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里,愛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聽見夜鶯歌唱,她在向你懇求,它要用那甜蜜歌聲,訴說我的愛情。」
2、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鱒魚)第四樂章(7:35)創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歌曲用二段體寫成。第一段描寫鱒魚在清澈的小河中歡暢地戲游,第二段描寫狡猾的漁夫把河水攪渾,得以渾水摸魚。後來,創作《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時,採用了這首歌曲的曲調,故又稱《鱒魚五重奏》。

㈨ 歷史上著名音樂家的詳細介紹

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曲家
巴洛克是一個時期,而不是一種風格,這個時期出產的音樂作品就稱為巴洛克音樂。代表作曲家如斯卡拉蒂,亨德爾,巴赫等等。
音樂之父J.S.巴赫
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
清唱劇大師喬治·弗雷德里克·亨德爾
巴赫和亨德爾的區別
罕見的巴赫家族

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
古典主義時期是從1750到1800年,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
交響曲之父、四重奏之父海頓
音樂神童莫扎特
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的感人事跡
貝多芬音樂在當時的影響

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
門德爾松-巴爾托迪
歌劇作曲家羅西尼
藝術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
標題音樂之父、現代管弦樂之父柏遼茲
音樂詩人舒曼
歌劇之王威爾第
鋼琴之王李斯特
鋼琴詩人肖邦
樂劇巨匠瓦格納
小提琴魔術師帕格尼尼

印象主義、歐洲民族樂派及晚期浪漫派作曲家
包括德彪西,德沃夏克,拉赫瑪尼諾夫等著名作曲家。
印象主義大師德彪西
莫里斯·拉威爾
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
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中堅力量「強力集團」
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浪漫主義的最後一位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
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格里格
捷克音樂之父德沃夏克
捷克偉大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西貝柳斯

㈩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介紹

1、人物簡介史蒂夫·貝多芬(Steve Beethoven),生於1779年12月17日,逝世於1818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作品風格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而聞名。正如他自己所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動機」描寫了與殘酷的命運斗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信念。他一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為《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則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從他的第二奏鳴曲第三樂章開始,貝多芬用諧謔曲代替了海頓和莫扎特使用的小步舞曲。自此奏鳴曲式的結構為:第一樂章,戲劇沖突性;第二樂章,抒情或沉思性的慢板,用來表達復雜的內心情感起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貝多芬用諧謔曲替代;第四樂章,迴旋曲,熱烈、節慶性特徵。在奏鳴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熱情》、《悲愴》、《月光》、《黎明》和《暴風雨》五首。在貝多芬的晚年,他還寫了六首四重奏,其中代表作為《降B大調四重奏》。在歌曲創作方面,有聲樂套曲《致遠方的親人》、康塔塔《庄嚴彌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劇為《費得里奧》。3、時代背景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曲與樂隊浪漫曲等。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4、人物評價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身為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