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戰役
『壹』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三國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漢中爭奪戰,博望坡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曹操兵馬5~6萬,袁紹大約16萬,因為袁紹謀士許攸投曹操,獻計火燒烏巢,將袁紹打敗,此戰奠基了曹操統一北方;
博望坡之戰:曹操對劉備,曹操十萬,劉備三千多,一把火燒走曹軍,這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戰;
赤壁之戰:曹操對孫劉聯軍,曹操80萬,孫劉聯軍3萬,黃蓋用苦肉計成功,周瑜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奠基了日後三分天下局面;
漢中爭奪戰,雙方兵力不知,曹操應該多,黃忠定軍山斬了夏侯淵,曹操為報仇,打劉備,劉備在諸葛亮,法正的幫助下奪下漢中,稱漢中王。奠基了漢中成為以後蜀國的重要兵鎮之城;
夷陵之戰,劉備對孫權,蜀軍有70萬大軍,陸遜軍5萬,孫權援軍10萬,劉備為報關羽,張飛仇,不顧別人反對,劉備不聽馬良之言,建營在兵家大忌的地方,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奠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供參考。
『貳』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戰爭是哪些
分別為:北方統一戰、江東統一戰、西川統一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
1、北方統一戰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江東統一戰
江東統一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
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
3、西川統一戰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
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配給劉備士兵,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北至葭萌,駐軍不前,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並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
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張任、劉循退守雒城,劉備率軍進攻,張任出擊,被劉備軍斬殺,劉循遂堅守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
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至此劉備一統西川。
4、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6、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
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
7、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
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
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8、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此戰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9、荊州之戰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於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於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10、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十大戰役
『叄』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至少4個);
1.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兗州之戰——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4.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5.合肥之戰——公元215年8月,孫權乘曹操用兵西北,率軍10餘萬人進攻合肥。曹將張遼率部7000餘人駐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張遼不畏強敵,待敵雲集合肥時,不消極防禦,率精兵800人主動出擊,挫敗吳軍銳氣,然後回城固守。吳軍圍攻10餘日,始終無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張遼乘機追擊,大敗吳軍於逍遙津(今安微合肥東)。
(3)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肆』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戰役:
虎牢關 三英戰呂布
官渡之戰 曹操勝袁紹內
新野 諸葛亮火燒新野
赤壁之戰 孫劉抗曹操
荊州 諸葛亮用兵奪四郡
潼關 馬超戰曹容操,阿瞞割須棄袍
渭河 許褚裸衣斗馬超
巴郡 張飛義釋嚴顏
葭萌關 馬超戰張飛
合肥 張遼威震逍遙津
樊城 關羽水淹七軍
彝陵之戰 陸遜火燒七百里
雲南 諸葛亮七擒孟獲
街亭 馬謖失守
綿竹 諸葛瞻戰死
『伍』 三國演義中所有的戰爭
1、宛城之戰: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城,張綉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綉遂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
2、易京之戰:袁紹北上,於幽州易京於相會,爆發易京之戰,公孫瓚不敵,最終勒死兒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盡,將幽州拱手相讓於袁紹,袁紹佔有幽、冀、並、青州,於第二年發動袁曹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命顏良文丑為大將,沮授為謀士,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由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
4.長坂坡之戰:發生於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斗雙方是劉備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荊州之後,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劉備不戰而逃,曹操派輕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於長坂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
5、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奪取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動,獻出荊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休息三個月後,又南下,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
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曹操接連中計,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展到江東。
6、潼關之戰:掃盪馬超、韓遂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馬超逃至漢中。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7、合肥之戰:吳魏之戰,結果守將張遼奮戰,使得孫權大敗,自己險些被俘虜,而曹操以後就沒有到過吳地了。
8濡須口之戰:在合肥之戰之後的曹操孫權之戰,結果曹操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9、夷陵之戰:由於劉備的錯誤行動,使得被陸遜火攻,使新興蜀國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10、諸葛亮、姜維北伐:戰爭的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11、魏滅蜀之戰:因蜀後主劉禪的腐敗無能,未經抵抗就使得蜀漢滅亡。而在戰後,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戰亂中被殺。
12.晉滅吳之戰:晉滅吳,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一中國。
(5)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陸』 三國演義幾個著名戰役分析
1、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勢力迅速發展。
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東),企圖一舉消滅曹操。當時,曹操兵少將寡,率主力2萬北上迎敵。
第二年,袁、曹兩軍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決戰迫山眉睫。當時,袁紹的軍隊佔有明顯的優勢。曹操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奇襲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南)袁軍,斬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後,曹操又誘敵深入,斬袁紹的大將文丑。
兩戰皆敗,損失兩員大將,袁軍士氣非常低落,但袁紹自恃兵多糧足,定要同曹操決一死戰。監軍沮授勸袁紹說,曹操兵少糧缺,只求速戰,難於持久,不如跟曹軍長久相持,等曹軍兵疲糧絕,再進行攻擊。
袁紹不聽,決意急速進攻,謀士許攸獻計說:曹兵固守官渡,後方必然空虛,可分兵偷襲許,一定會成功。袁紹又不聽,坐失了良機。許攸獻計不被採納,又遭到袁紹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獻計,建義偷襲袁紹屯集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縣東南),說如果此舉成功,不出三天,袁紹就會大敗。
同年農歷十月,曹操率5000人馬,偽裝成袁軍,偷襲烏巢,把袁紹的軍糧全部燒毀。袁軍聽說軍糧被燒,頓時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滅袁軍7萬多人,袁紹僅帶800奇拴逃脫。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准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
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
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
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
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夷陵猇亭之戰
三國時期決定蜀國命運的彝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兵敗猇亭,這次戰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後漢末年,三國鼎立。吳、羅兩國,實力不相上下、魏國最強。劉備為報東吳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仇恨,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告,起兵七十多萬,親征東吳。
孫權先派年輕的孫桓、 後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 都被劉備打敗。 孫權急得沒有辦法, 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 張達送給劉備,還願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 非要滅了東吳不可。之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
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
馬良感到不妥,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徵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4、漢巴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以張郃、朱靈為先鋒,帶5000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帶領帶領10萬大軍從陳倉出發。張魯提議投降曹操,其弟弟張衛與大將楊昂等實力派堅決反對,張衛、楊昂率數萬人堅守陽平關;曹軍多次強攻不下。
於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張衛遂減少守軍。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於守軍兵力薄弱並戒備鬆懈,陽平關於是失守,楊昂戰死;曹軍繼續攻擊其他的營寨,驚動了山上的幾千隻夜糜,夜糜沖進張衛大營,引起人喊馬嘶,曹操以為張衛反擊。
於是命令夏侯惇、許褚等將領主力大舉進攻,張衛不敵,遂投降,奪取陽平關集中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才華。張魯再次提議投降,遭到閻圃的反對,張魯於是封藏而前往巴郡。
曹操知道張魯有心投降,於是用高官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張魯無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淵、徐晃、張郃攻下三巴,同時關中的程銀、侯選等叛將也投降曹操,曹操於是占據了漢中、巴郡。
5、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
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208年十一月,曹操 於赤壁之戰 大敗,但大軍仍駐扎於荊州北部。十二月,孫軍將領周瑜 正攻打江陵的曹仁 ,而孫權 則親自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為揚州(與今日之揚州市無關)刺史劉馥,孫權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 進攻九江的當塗 ,但不成功。
曹操接到消息後,派張喜 帶兵解圍。至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 進諫道:「夫兵者凶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
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用兵是一件凶器的事,戰爭是一件危險的事。現今我軍麾下恃著盛壯的氣勢,忽然以強暴般的戰斗,三軍的士兵,莫不心寒。
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 便不再想突擊。
『柒』 三國演義中各個著名的戰役
1,易京之戰(公元199年)
人物:公孫瓚VS袁紹
結果:袁紹獲得勝利,公孫瓚從此一蹶不振。袁紹自此統一河北。
2,官渡之戰(公元200年)
人物:曹操VS袁紹
結果:曹操勝利。袁紹病死(可以說這是官渡之戰最大的意義)袁尚袁譚爭位,導致袁氏的分裂,進一步加速了袁氏毀滅的進程。袁紹若不死,雖然官渡損失慘重,但是袁紹仍然握有兵力上的優勢,勝敗仍未可知。即便袁氏分裂,曹操仍然用了7年才收復了袁紹的所有地盤。
3,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人物:曹操VS孫權
結果:孫權勝利。曹操自官渡之後又經歷了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不過他是作為失敗方。周瑜利用曹操大意輕敵大破曹軍,自此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孫權 藉此佔領江陵(後來周瑜主動將江陵借與劉備,絕非上諸葛亮當)劉備靠江陵攻略荊南四郡並有收川的資本。
4,漢中之戰(公元219年)
人物:曹操VS劉備
結果:劉備勝利。劉備被曹操追著打了一輩子,第一次獲得勝利。劉備獲得戰略要地漢中以為巴蜀屏障。曹操大將夏侯淵戰死(歷史上夏侯淵比夏侯敦NB多了)
蜀漢軍事實力達到巔峰。
5,夷陵之戰(公元222年)
人物:劉備VS孫權
結果:孫權勝利。事實上這並不像演義里講的那樣,相反孫權軍的兵力佔有優勢。不過劉備只要不碰到曹操,其軍事才華也是不容小視的,所以戰役前期有一定優勢。可惜最後碰到個比曹操打仗還厲害的陸遜。蜀軍兵力損失慘重,多名大將戰死(這才是最重要的,蜀軍本來人才就薄弱)。劉備自此徹底頹廢,最後病死白帝城。
6,合肥之戰(公元215年)
人物:張遼VS孫權
結果:張遼勝利。盡管這場戰役對整個三國形勢影響不大(孫權就是打下壽春也守不住),但是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非常有名。
7,五丈原之戰(公元234年)
人物:諸葛亮VS司馬懿
結果:司馬懿勝利。諸葛亮病死,蜀軍雖然損失不大,但是由於諸葛亮的死亡導致蜀漢日趨沒落。蜀軍自此再無力威脅長安。
後面的就不說了,諸葛亮死了以後基本上就代表著三國時代的結束。魏晉統一天下已經不可逆轉。
『捌』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1、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4、火燒博望坡
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
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5、火燒新野
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 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扎。
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
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沖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6、濮陽之戰
東漢末,曹操收復兗州失地,先下定陶,繼克鉅野,殺死呂布部將李封、薛蘭,接著進攻濮陽。呂布出城迎戰,曹軍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共戰呂布,呂布不能支,撥馬回城。後來,劉璋手下的別駕張松在校場還拿這件事譏笑曹操。
7、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
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
此戰,西晉准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8)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官渡之戰勝利原因: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玖』 三國演義中所有的戰役
戰役列表(名稱/時間):
1、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平陽之戰
平陽之戰是漢獻帝建安七年(202年),司隸校尉鍾繇聯合關中將領馬超擊破並州刺史高乾和匈奴呼廚泉的戰爭。南匈奴單於在平陽公開起兵反叛東漢,曹操派遣鍾繇去征討,久戰不勝,雙方僵持。
並州刺史高乾和河東郡太守郭援率數萬人馬,呼應南匈奴夾攻鍾繇。馬超臨危受命,奉詔討賊。最終憑借馬超的驍勇善戰大破匈奴、高幹聯軍,斬殺郭援,平息這場叛亂。為朝廷(曹操)收復河北、平定遼東解決後顧之憂。
4、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5、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
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
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拾』 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戰役有哪些
TOP1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TOP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TOP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TOP4上方谷火燒司馬懿
小說《三國演義》虛構的故事,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於是諸葛亮想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准備好的易燃物質把司馬懿人馬活燒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准備的易燃物質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幸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後人有詩嘆曰
TOP5火燒博望坡
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
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TOP6火燒新野
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 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扎。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沖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TOP7火燒藤甲軍
為了平定南方的叛亂,使南蠻王歸降,諸葛亮費勁了心思,前後共擒拿了孟獲七次。第七次時,孟獲借兵烏戈國,搬來藤甲軍,那藤甲軍刀槍不入,十分棘手。諸葛亮吩咐魏延半月內連敗十五次,誘敵進入盤蛇谷。那盤蛇谷內早已堆滿柴草火葯,周圍埋伏兵馬,等魏延出去後,伏兵扔下擂木炮石堵住谷口,射下火箭,點燃柴草,盤蛇谷立刻成了火海。可憐三萬藤甲軍,最後都成了烤肉。諸葛亮又派之前的降兵引誘孟獲前來,將其擒住,孟獲心服口服,從此歸順蜀國。
TOP8濮陽之戰
東漢末,曹操收復兗州失地,先下定陶,繼克鉅野,殺死呂布部將李封、薛蘭,接著進攻濮陽。呂布出城迎戰,曹軍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共戰呂布,呂布不能支,撥馬回城。後來,劉璋手下的別駕張松在校場還拿這件事譏笑曹操。
TOP9徐盛大敗曹丕
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魏文帝曹丕率領大軍南征,企圖渡過長江。當年周瑜手下的一個小將徐盛毛遂自薦,獻計在建業(吳國都城,今江蘇南京)周邊築起圍欄,製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江中准備浮船。諸將認為這樣做沒什麼意義,但徐盛堅持己見,完成了一系列設置。曹丕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到綿延數百里的圍欄,心中驚疑,又見長江正在漲水,於是引軍退卻。諸將這才明白徐盛有先見之明,紛紛拜服。最後,曹丕像他爹一樣灰溜溜地回去了。
TOP10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准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