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雪球著名博主

雪球著名博主

發布時間: 2021-03-03 08:26:54

① 滾雪球。著名。名字。字典組四個詞以後是終點

典當---當年---年初---初始---始終---終點

典當----當年----年青----青年---年終----終點

② 雪球花的簡介

俄羅斯民歌。亦名《卡林卡》(Калинка)。它用熱情奔放的旋版律,和濃郁的俄羅斯民權歌的樣式,唱出了俄羅斯小夥子對於美麗姑娘愛的直接追求和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在俄羅斯的民間詩歌和歌曲中,雪球花通常被用來比喻美麗的女性,雪球花和馬林花則是姑娘和小夥子愛情的象徵。因為「雪球花」的俄文發音是「卡林卡」,所以這首《雪球花》也叫做《卡林卡》。
《雪球花》也是享譽全球的俄羅斯民歌之一,是黑海一帶廣為流傳的為婚禮舞蹈伴唱的歌曲,因此這首歌既有舒緩的歌唱旋律(一開始男高音的領唱),也有跳躍歡快,節奏從中庸轉到越來越快的熱烈的舞曲節奏(合唱部分),富有濃郁的哥薩克風格。這首傳統上用男聲領唱加合唱來表現的歌曲熱烈歡欣明朗的風格,充分表現了俄羅斯青年人對幸福愛情的渴望。這也是蘇軍亞歷山大羅夫紅旗歌舞團屢演不衰的保留節目,前後有十幾位優秀的男高音擔任過領唱,最著名的還是50-60年代的葉甫根尼.別利亞耶夫,一個無可挑剔的俄羅斯男高音。

③ 雪球事件是在哪個地質歷史時期

雪球地球是地質史上的一個名詞。指的是地球表面從兩極到赤道全部被結成冰,地球被冰雪覆蓋,變成一個大雪球。
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雪球地球事件,一次是在大約距今約8億到5.5億年之間,地球表面從兩極到赤道全部結成冰,只有海底殘留了少量液態水。還有一次則出現在地球剛剛出現生物的時候。
通過對於地質沉積物以及其他地質證據的研究,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8億到5.5億年之間地球一直處於完全冰凍狀態。
地球上曾經出現了兩次最著名的冰期。一次是發生在大約100萬年前的更新世,當時人類剛剛開始進化,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出現變化,整個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陸邊緣都鋪上了厚厚的冰層。另一次則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里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這次5億年以來最殘酷的冰期至少影響了地球表面30%的地區。
但是這兩次冰期,都沒有發生在8億—5.5億年之間的全球性冰期事件來的更戲劇和更殘酷。在很久之前發生的雪球地球事件使得整個地球被凍成一個大雪球,導致無數物種滅絕。
研究歷史
1964年,劍橋大學的B.W. Harland最早對全球范圍內新元古代(大概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
同時,他通過簡單的地磁學分析指出,當時這些大洲其實並沒有像現在那樣被海洋分開,而是在赤道附近匯聚成一整塊巨大的大陸。
而在當時,板塊漂移學說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於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數據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說法並沒有明確的得到廣泛地證實,更沒有人能解釋,冰期沉積怎麼到了赤道附近。
地質研究
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面,通過科學家在海洋生物學、地球化學等領域的進一步努力,獲得了不少新的進展。
198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J.L. 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亞的一塊新元古代的粉砂岩之後,證實了它是屬於當時沉積在赤道附近的淺海環境,確鑿地說明了冰川曾經到達了赤道附近,而且這個研究成果也被後來的研究反復檢測所證實,其中就包括隨著古地磁學的發展。
D.A.D. 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這個時期(8億—5.5億年前)各個大陸的冰川沉積地層學、地質年代學、古地磁學後指出,許多冰期沉積的雜礫岩出現在南北緯10°以內,甚至沒有超過60°的。
1992年,J.L. 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億—5.5億年前)曾經出現過幾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像,赤道附近都結冰了,那麼整個地球還不凍的嚴嚴實實,成為一個「雪球」?
假說研究
概述:從1960年代以來,人們就假想地球諸大陸曾經遭受過一次嚴重的冰凍,時間是迄今約7.5億到5.8億年前。這個時期地史上稱為冰凍期。後來古生物學家W. Brian Harland指出該時期的冰漬沉積物遍布全球,並提出那個時候全球冰封的觀點。
該假說的麻煩在於,盡管全球遍布冰川痕跡,但是在赤道地區除了高山地區外找不到冰川痕跡。板塊構造學說使得這種冰川分布的不連續性顯得更加撲朔迷離: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各大陸在那個時候曾經是一個整體,聚集在赤道附近,叫做超大陸。
總而言之,雪球地球理論就是綜合了7億到6億多年前留下的諸多地熱證據而得出的一個理論。
由冰漬殘留地點的廣布,該理論認為地球曾經一度被全部冰凍起來。然而這個過程的機理卻不明。有一種理論認為當時由於冰川的延伸,導致部分陸地被冰面覆蓋,從而延緩了岩石的風化過程(岩石風化是會吸收二氧化碳的),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火山活動不斷地產生二氧化碳,於是冰川到一定時候會停止蔓延。由於當時超大陸集中在赤道附近,陸地表面冰川很難被全部覆蓋。日積月累,當風化過程慢慢消耗完溫室氣體後,冰川開始肆無忌憚地蔓延開來,直到全球凍結。彼時,整個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蓋。日照輻射被白雪皚皚的地球反射回太空,地球一片冰冷。由於水汽蒸騰作用被大幅減少,大氣變得無比乾燥。當時大氣中唯一的溫室氣體就是水汽本身,高高在上的則是令人炫目的陽光。
雪球地球終究還是融化了,而融化的原因則成了現在的一個研究課題。
通過計算機模擬人們也得到了一個完全冰封的地球,這個模擬得到的狀態稱為「白地球」。
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並不是分離的,而是在赤道附近連在一起,我們稱為羅迪尼亞超大陸。
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一次著名的」超級地幔柱「的火山活動分裂了,形成幾個小的陸地,這個就使得陸地的海岸線增加了很多;海岸線的增加帶來兩個後果:一個是生物在岸邊的活動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強導致大量CO2被吸收,二個是同樣增加了大陸的硅酸岩風化,而吸收了不少CO2,這兩個結果導致大氣的CO2迅速減少,「溫室」變「冰室」,產生巨大的冰雪覆蓋,進而產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終形成了「雪球」。
經過計算,當時冰蓋有1公里厚,推進到赤道附近,地球溫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陸的硅酸岩風化作用都被終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動還在繼續,向外釋放了大量的CO2。經過長達1000萬年的積累,這些CO2終於足夠強大,形成「溫室效應」,從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時候整個海洋溫度能夠達到50°C以上。
解凍研究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還證明了一個機制,藉助這一機制,地球才能擺脫「雪球地球」。在變成「雪球地球」後大約幾千萬年裡,地球的二氧化碳積聚到一定程度,閃耀的亮白色冰層能反映太陽光線和熱量,因此雪球在2億年間一直處於像冰凍的雪球。
最終,由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進入空氣中,由此地球氣候逐漸轉暖,厚厚的冰層也慢慢融化。溫室效應再一次發生了,地球溫度又逐漸升高,冰層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組的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將面臨被再次毀滅的危險。
提出假說
⑴冰室效應說
最早提出「雪球地球」理論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發現,使早期地球變成雪球的罪魁禍首很可能只是一種細菌,它釋放出的氧氣破壞了可使地球保持溫暖的關鍵氣體——甲烷。
科學家推測,在23億年前,一種叫藍菌或藍綠藻的細菌突然發育出分解水及釋放氧氣的能力,大量的氧氣使當時大氣中豐富的溫室氣體甲烷很不穩定。在至少10萬年的時間內,溫室效應被破壞,地球沒有了甲烷,全球溫度下降到零下50攝氏度。地球進入冰河期後變得十分寒冷,赤道海洋被大約1.6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量生物死亡,只有轉入地下或在熱溫泉中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下來。
⑵泥濘地球說
對於雪球地球觀點的最早爭辯始於1989年,之後持反對觀點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更加猛烈的攻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三位物理學家。2008年4月,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原生代末期二氧化碳計算機模擬,新原生代末期是海洋氧氣生成的重要時期。
這三位物理學家指出,計算機模擬顯示,持續的寒冷氣溫將使大氣中的氧氣散布到海洋底部,通過光合作用進而轉化成為富含溶解有機碳的地質層,最終形成二氧化碳氣體。這些二氧化碳氣體將從海洋中釋放回到大氣層中,通過溫室氣體效應加熱大氣層空氣,在地球冰凍冷卻循環周期之前,誘導海洋冰層逐漸融化、冰河逐漸縮小。
換句話講,地球在8.5億—5.5億年前的成冰紀並不是一個冰凍的雪球,當時的地球很可能是氣候溫和、土壤泥濘,熱帶地區的海水處於非冰凍狀態,海水可以與陽光進行充足的光合作用。這個時期並沒有大量火山噴發的二氧化碳氣體,也沒有持續冰凍上億年。
⑶陽光阻隔說
科學家認為「雪球地球」時期的火山噴發向大氣層釋放了大量硫顆粒,阻滯陽光照射大地,從而使地球溫度下降。地質科學家麥克唐納指出,這意味著調查這種地球歷史的「自然實驗」十分重要:「這會告訴我們遠比電腦模型更多的東西。」
⑷反射學說
J.L. Kirschvink認為,當時在中高緯度的反照率是很高的,形成大量冰川,然後海平面下降,導致了陸地面積增加,陸地增加進一步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同時,熱帶地區大陸增加有利於硅酸岩風化,有利於大氣中的CO2埋藏,加強了「冰室效應」。這兩個因素的不斷影響,導致了地球不斷變冷,從而形成一個「雪球」。在形成「雪球」之後,因為地球的火山作用,不斷釋放出CO2等溫室氣體,經過長期積累,這些氣體終於足夠強大,產生了巨大的「溫室效應」,地球溫度升高,所以又融化了。
研究證據
美國哈佛大學地球學家弗朗西斯·麥克唐納和同事對夾在冰川沉積物之間的加拿大火山岩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可以通過冰川融化留下的殘骸以及因冰川活動而變形的沉澱物,確定這種冰川沉積物,褐紅色的冰河時代沉積物證明這塊加拿大火山岩曾在「雪球地球」時代被冰雪覆蓋。
麥克唐納的研究小組利用極為精確的鈾-鉛放射性年代測定法認定火山岩和冰川沉積物是在大約7.16億年前沉澱的。接下來,研究人員將自己的發現與以前一系列研究結果進行了對比,那些研究發現火山岩是在加拿大處於赤道附近時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構造板塊的活動驅使火山岩向北移動,到了加拿大育空地區和西北地區。
通過對前寒武紀全球冰川沉積物的磁性礦物的測量,指出8-5.5億年之間,有一次大規模的「雪球地球」事件,以及在』雪地球『事件之間的暖期。在此之前的一次,發生在24.5-22.2億年前。
之前科學家所認為的雪球地球時期是地球形成期中冷凍最長、最深的時期,其證據來源於海洋深層沉澱物。科學家曾對地質層進行了碳13(C13)同位素的測定,碳13同位素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的沉積物質,可有力地說明當時地球的氣候狀況。他們發現在成冰紀的上層和下層富含大量的碳13同位素,也就是說在成冰紀時期處於地球生物低潮期。聯系其他強烈的冰凍作用,科學家認為成冰紀時期地球完全處於冰凍狀態,厚厚冰層覆蓋著海洋並蔓延至熱帶地區,甚至還到達了赤道。
這個學說的主要證據,是發現碳酸鹽沉積物,這種典型的低緯度沉積物堆積在冰川沉積物之上;況且海洋中出現沉積鐵礦層,表明缺氧的環境也與冰川事件相吻合。』雪地球『事件的成因還很不清楚,但認為與當時大陸聚集在熱帶地區有關,因此增加地球反射的陽光,使全球變冷。
麥克唐納稱,圍繞「雪球地球」還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例如,僅憑借一個冰封的赤道,科學家無法確定當時地球上冰雪覆蓋的程度。地球可能一直處於完全的「深度冰凍」狀態,或者可能只是受制於不斷活動的冰川和冰山,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冰體。
事實上,連「雪球地球」這一名稱可能同樣需要重新考慮。麥克唐納說,地球可能不是「一個白球,而更有可能是一個泥球」。由於向外噴射灰燼的火山經常爆發,可能使得地球表面「布滿灰塵」。

④ 原生代的假說

雪球地球
「地球曾是雪球」假說最早由美國地質學家約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當時並未引起學術界和公眾的普遍關注。1998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地質系教授鮑爾·霍夫曼對這個假說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並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其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科學》上,從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霍夫曼提出這個假說並不是空穴來風,它是試圖解釋一些客觀存在的事實。第一,地球在距今6億到8億年間廣泛發育了一層或多層稱為「冰積岩」的冰川沉積,它代表了全球性的寒冷氣候。最著名的一次冰期發生在距今6億年左右,幾乎在現今所有大陸上都留下了可靠的記錄,地質學上稱為瓦倫格冰期。當然也不是現今地球上的所有區域都能找到該冰期的沉積,這主要是因為:在距今6億到8億年間,一些地方處於冰川剝蝕區,並沒有沉積;另一些地方遠離剝蝕區,沒有沉積具有明顯冰川痕跡的岩石;另外,有些「冰積岩」經歷了再剝蝕,同樣也不能得以保存。不管怎樣,在地球上很好保存了距今6億到8億年的地層中,幾乎都能找到同期的冰川沉積。很顯然,這個寒冷氣候是一個全球性事件。第二,地球具有一個巨大的磁場,磁場的南北極靠近地球的南北極。地球在距今6到8億年間,冰積岩大多沉積在中、低緯度附近。廣泛的寒冷氣候發生在地球的赤道及其附近區域。這的情況大相徑庭,因此,特別的現象需要一個特別的解釋。第三:地質學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在8億到10億年前構造運動異常活躍,並廣泛發生了一次全球性的造山運動,地質學上稱為「格林威爾造山運動」,在中國稱為「四堡運動」。「雪球假說」認為,造山運動引起了地球上大面積的剝蝕和沉積,化學剝蝕和有機物的沉積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超過火山運動釋放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與「溫室效應」正好相反,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大量消失,導致「冰室效應」,全球氣溫迅速降低,首先在地球兩極的海洋上形成冰蓋,當冰蓋的面積擴大到中緯度時,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大部分的太陽光被冰面反射出地球,儲存到地球上的能量越來越少,從而使得地球表面更加寒冷,全球都被冰雪覆蓋,形成了「大雪球」,當時地球的平均氣溫可能與現代的南極相當或者更冷。
「大雪球」持續的時間應該相當於冰川沉積所代表的時間,用同位素年齡測定,這段時間可能有幾百萬年。在這冰天雪地的年代,火山活動並沒有停止,然而化學剝蝕和有機物的沉積速度卻明顯減慢,因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補給量超過消耗量。經過數百萬年的日積月累,二氧化碳達到一定濃度時,「溫室效應」就發生了,其結果是地球溫度迅速升高,「大雪球」融化,地球又恢復到它的本來面目。盡管「大雪球」假說對部分現象的解釋合情合理,這個假說還遇到了一些不太容易解釋的問題和有待於解決的問題。6億到8億年間地球上是否真的經歷了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這還需要更多的地質資料和地球化學證據。

⑤ 雪球地球的簡介

通過對於地質沉積物以及其他地質證據的研究,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8億到內5.5億年之間地球一直處於完容全冰凍狀態。
地球上曾經出現了兩次最著名的冰期。一次是發生在大約100萬年前的更新世,當時人類剛剛開始進化,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出現變化,整個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陸邊緣都鋪上了厚厚的冰層。另一次則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厚達2公里的冰層覆蓋,並且導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這次5億年以來最殘酷的冰期至少影響了地球表面30%的地區。
但是這兩次冰期,都沒有發生在8億—5.5億年之間的全球性冰期事件來的更戲劇和更殘酷。在很久之前發生的雪球地球事件使得整個地球被凍成一個大雪球,導致無數物種滅絕。

⑥ 彗星是一個「臟雪球」嗎

彗星是夜空中能看到的最美麗動人的天體之一。1950年美國天文學家惠普耳提出一種看法,彗內核是由塵埃和冰組成容的,他把彗核比作是一座「不幹凈的冰山」。後來就把這一理論叫作「臟雪球模型」。當彗星飛近太陽時,含塵的冰雪球蒸發成氣體和塵埃,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氣體受激發發出熒光,塵埃則反射太陽光。它們在太陽風和太陽光壓的作用下,氣體被甩向後方,開成長長的彗尾。惠普耳的理論是否正確呢?198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又一次飛近太陽系,給驗證惠普耳臟雪球模型提供了一個極好時機。蘇、美、歐洲共同體、日本等先後發射了多艘宇宙飛船飛近彗星去探測它的秘密。其中歐洲空間局發射的「喬托號」宇宙飛船甚至飛到彗星氣體里,到彗核附近去進行拍照和測量。結果發現哈雷彗星的彗核,的確不是一團散沙,而是一座含有塵埃的冰山。它的外形不是球,而是像一個長條形的馬鈴薯。還發現彗核外面有一個表面粗糙、顏色很黑的多孔表面層,太陽熱量透過表面層傳到彗核內部使冰蒸發,然後以噴流的形式從表面層逸出。惠普耳提出的彗核是個「不幹凈的冰山」或者說是個「臟雪球」的理論,終於得到了直接觀測證據,為大多數天文學家所承認。

⑦ 雪球地球的研究歷史

1964年,劍橋大學的B.W. Harland最早對全球范圍內新元古代(大概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
同時,他通過簡單的地磁學分析指出,當時這些大洲其實並沒有像現在那樣被海洋分開,而是在赤道附近匯聚成一整塊巨大的大陸。
而在當時,板塊漂移學說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於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數據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說法並沒有明確的得到廣泛地證實,更沒有人能解釋,冰期沉積怎麼到了赤道附近。 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面,通過科學家在海洋生物學、地球化學等領域的進一步努力,獲得了不少新的進展。
198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J.L. 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亞的一塊新元古代的粉砂岩之後,證實了它是屬於當時沉積在赤道附近的淺海環境,確鑿地說明了冰川曾經到達了赤道附近,而且這個研究成果也被後來的研究反復檢測所證實,其中就包括隨著古地磁學的發展。
D.A.D. 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這個時期(8億—5.5億年前)各個大陸的冰川沉積地層學、地質年代學、古地磁學後指出,許多冰期沉積的雜礫岩出現在南北緯10°以內,甚至沒有超過60°的。
1992年,J.L. 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億—5.5億年前)曾經出現過幾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像,赤道附近都結冰了,那麼整個地球還不凍的嚴嚴實實,成為一個「雪球」? 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並不是分離的,而是在赤道附近連在一起,我們稱為羅迪尼亞超大陸。
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一次著名的」超級地幔柱「的火山活動分裂了,形成幾個小的陸地,這個就使得陸地的海岸線增加了很多;海岸線的增加帶來兩個後果:一個是生物在岸邊的活動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強導致大量CO2被吸收,二個是同樣增加了大陸的硅酸岩風化,而吸收了不少CO2,這兩個結果導致大氣的CO2迅速減少,「溫室」變「冰室」,產生巨大的冰雪覆蓋,進而產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終形成了「雪球」。
經過計算,當時冰蓋有1公里厚,推進到赤道附近,地球溫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陸的硅酸岩風化作用都被終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動還在繼續,向外釋放了大量的CO2。經過長達1000萬年的積累,這些CO2終於足夠強大,形成「溫室效應」,從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時候整個海洋溫度能夠達到50°C以上。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還證明了一個機制,藉助這一機制,地球才能擺脫「雪球地球」。在變成「雪球地球」後大約幾千萬年裡,地球的二氧化碳積聚到一定程度,閃耀的亮白色冰層能反映太陽光線和熱量,因此雪球在2億年間一直處於像冰凍的雪球。
最終,由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進入空氣中,由此地球氣候逐漸轉暖,厚厚的冰層也慢慢融化。溫室效應再一次發生了,地球溫度又逐漸升高,冰層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組的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將面臨被再次毀滅的危險。

⑧ 為什麼會出現兩次雪球地球

科隆大學Daniel Herwartz指出,在24億年之前,地球氣候類似於現今氣候。同時他表示,大氣二回氧化碳指答數下降很可能導致地球變成一個「雪球」,當二氧化碳指數下降,冰蓋將增長得更大,由於冰層是白色,大量入射陽光被反射至太空,此後更多的冰層將反射更多的入射陽光,使地球逐漸變冷。氣候模型預測結果表明,當氣溫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地球將完全被冰凍。之後大量陽光被反射至太空,地球變成了一個完整「雪球」。24億年前的地球是一顆「雪球」而在當時,板塊漂移學說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於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數據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說法並沒有明確的得到廣泛地證實,更沒有人能解釋,冰期沉積怎麼到了赤道附近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一次著名的」超級地幔柱「的火山活動分裂了,形成幾個小的陸地,這個就使得陸地的海岸線增加了很多;海岸線的增加帶來兩個後果:一個是生物在岸邊的活動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強導致大量CO2被吸收,二個是同樣增加了大陸的硅酸岩風化,而吸收了不少CO2,這兩個結果導致大氣的CO2迅速減少,「溫室」變「冰室」,產生巨大的冰雪覆蓋,進而產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終形成了「雪球」。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