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著名人物
1. 元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別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曲: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又稱「關、馬、鄭、白」,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 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
繪畫:在山水畫方面,由於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願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藉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標舉士氣,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畫家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並開啟後來中國山水畫主流。
仕元庭的畫家也對中國繪畫有重要影響。如趙宋後嗣的趙孟頫,官拜刑部尚書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潤、柯九思、任仁發、唐棣等。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青綠設色和古樸的山水構圖,著名的作品如《鵲華秋色圖》可為代表。而由於道教藝術在元代頗為活躍,多有壁畫及外銷畫作流傳,《永樂宮壁畫》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作。
書法: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頫,他出身於趙宋宗室,卻在大元國出仕。趙孟頫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鮮於樞與趙孟頫齊名,但影響略小,尤其擅長行、草書。與他們同時代的書法家鄧文原則擅長章草,是研習這種古書體不多見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於趙孟頫,也以草書名世,是少數民族書法家的代表人物。
史學: 元代的史學有丞相脫脫主編的《宋史》、《遼史》、《金史》。
農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
2. 元朝的名人
鐵木真,窩闊台,忽必烈,耶律楚材,白樸,郭守敬,趙孟俯,黃公望,郭子興,歐陽貞 周德清 出光育 張柔 鐵木真,窩闊台,忽必烈,耶律楚材,元好問,關漢卿,施耐庵 王冕 王實甫 司居敬
3. 元朝的名人有哪些
鐵木真,窩闊台,忽必烈,耶律楚材,元好問,關漢卿,白樸,郭守敬,趙孟俯,黃公望,郭子興,施耐庵
4. 元朝著名人物有誰
1、關漢卿:」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2、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3、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 ,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4、倪瓚: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5、陳祖仁:字夢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是元朝首屆科舉狀元,仕宦40餘年,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對元朝中期政治貢獻很大,他的史學、文學造詣極高,善篆隸書,有多種著作傳世。
5. 元朝有哪些名人
1、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凈沙·秋》等。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4、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傑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台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後,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並論。
5、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6. 元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1、劉整:字武仲,鄧州穰城(今河南鄧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將領,元朝水軍的創始人之一。金末時投奔南宋,隸屬於南宋名臣趙方麾下。
劉整本為宋朝名將,由於受到呂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關鍵戰略,官至驃騎衛上將軍、行中書左丞,卒贈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謚號「武敏」。
2、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3、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
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余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4、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
5、楊勝忠:字自瑾,元大德二年至十一年(1298至1307年)任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楊勝忠原為楊家坪巡檢司長官,因鎮有功,於大德元年撤楊家坪巡檢司,改授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
7. 元朝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阿合馬 (?~1282年),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時期近臣之一。。
初為察必皇後之父按陳那顏的陪嫁奴隸。中統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書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財政,推行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滅亡南宋之後,繼續在江南地區實行發鈔和葯材限制專賣政策,大大增加財政收入。激發大臣不滿,導致武將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
眾大臣紛紛上書,力言阿合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調查後,歷數阿合馬之罪,處以沒收家產、肅清黨羽、剖棺裂屍。
傳統史家對阿合馬之評價都相當負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裡面,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這些話。
然隨著研究深入,後世對阿合馬之評價也不再極端,蓋因阿合馬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污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
應注意的是,同時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阿合馬一樣的悲劇。《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事,並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問題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兒人。元朝宰相。
通曉四種語言,深得帝師八思巴的信任,薦為總制院使。率軍平定藏區叛亂,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書右丞相,獨攬朝政大權,改革財政經濟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貪贓罪伏誅。
桑哥(Sengge,源於梵文的藏語名,意為獅子,?—1291),又譯作桑葛,《史集》記載為畏兀兒人,藏文《漢藏史集》稱他「出身於噶瑪洛(bKa-ma-log)部落」,也就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代(755—797)派駐脫思麻地區(mdo-smad,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後來一直留居當地的吐善軍隊的後裔。
《元史》本傳說他是膽巴國師的弟子,「能通諸國語言,故嘗為西番譯史」(即藏語譯員);據元人虞集記載,他「本大浮圖師之譯者」。《漢藏史集》的記載更詳,說他通蒙古、漢、畏兀兒、藏等多種語言,在脫思麻地區漢藏交界之地拜見了帝師八思巴,願為上師效力,八思巴將他收為譯史。
漢、藏文史料相印證,說明他出身於藏族噶瑪洛部落的記載是可信的。
《漢藏史集》記載他當官後在大都帝師居處梅朵熱哇(me-tog- ra-ba,意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師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獄,後世祖邀請八思巴同觀歌舞,八思巴乘機奏明桑哥被下獄事,遂得釋放。
此事發生在八思巴最後一次來京時,即至元十一年,可見桑哥在此之前已任總制院官。漢文史料記載桑哥初受戒於膽巴,可能是在膽巴主持京師教門事之後。八思巴於至元十三年回到薩斯迦,十七年,烏思藏發生反對帝師和朝廷的騷亂,八思巴被謀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領大軍前往討伐,此時他已被重新任命為總制院官,並升為院使。次年(1281),他率軍到達烏思藏,先後攻下叛亂者所據朗卓康馬土城(在今康馬縣境)和甲若倉之城(在今江孜縣境),處死叛首、前任本欽功嘉藏卜,到了薩斯迦。
他修建了東甲窮章寺,其門樓採用漢地式樣建造;在烏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鎮戍,並整治了驛站(令駐軍負責驛站,規定由烏思藏各萬戶人民供應馬匹、食糧、帳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後班師回朝。
3、盧世榮,名懋,字世榮,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馬專政期間,世榮以賄賂進用,為江西榷茶運使,後以罪廢。阿合馬死後,元廷之臣諱言財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財政需求。於是,總制院使桑哥「薦盧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
世袒召見,「奏對稱旨」。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書省官與之廷辯,右丞相和禮霍孫等辯論失敗,均被罷官,世詛重新起用安童為中書右丞相,以盧世榮為右丞,並以盧世榮所推薦的史樞為左丞,不魯迷失海牙、撒的迷失並為參知政事,前戶部尚書拜降為參儀中書省事。
他上任的當天,即奉旨中書整治鈔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對已被罷黜的阿合馬專政時所用大小官員,其間有才能的,「宜擇可用者用之」。世祖「詔依所言汰選,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紀十》)。
十二月,盧世榮先後提出幾項財政改革措施,被世祖採納實行者有:
一,解除百姓私相買賣金銀之禁,聽民間從便交易;
二,懷孟等路竹貨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發賣,使民重因,又致南北竹貨不通,今罷竹監,從民貨賣收稅;
三,江湖魚課已有定例,貧民采捕,恃以為生,而官府到處拘禁,今後聽民采捕;
四,站戶供給使臣飲食,以致疲弊,今後除驛馬外,其餘由國家支給;
五,關於鹽法,每引價鈔本只15貫,國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詭名罔利,停貨待價」,以致賣到80貫,貧民多不得食,今「議以二百萬引給商,一百萬引散諸路,立常平鹽局,或販者增價,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給,而國計亦得。」
六,關於酒課,「京師富豪戶釀酒,價高而味薄,以致課不時輸,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如此則「向之歲課,一月可辦」(《元史·世袒紀十》)。
4、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今屬山西晉城)人 [1] 。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1343年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
歷任東平路儒學教授、戶部主事、中書省檢校官、行都水監,其間,針對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
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賈魯,字友恆。河東高平(今屬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黃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專家。廿八歲時,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又被選為丞相東曹椽、戶部主事。後又奉詔專修遼、金、宋三史,擔任宋史的局官。
賈魯擔任中書省檢校官後,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改革時政的、長達數萬言的主張。元惠宗任命賈魯為行都水監。賈魯領受任務後,繪出了精細的治水圖,同時提出了兩個治河方案。後來採納了賈魯的第二個方案。
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最後因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延佑、至治年間(1314-1323)兩次中舉。泰定初年(1324年),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後任潞城縣尹,又升為戶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喪回籍。後被起用為太醫院都事。
時詔修宋、遼、金三史,又調任宋史局官。書成後,遷燕南山東道奉使宣撫幕官。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又調任中書省檢校官。上書指出當時富戶兼並貧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國家租賦收入流失之弊。
不久任監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應直接呈給皇帝,而不應經過其他官員。後升任都事。調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關於工程建設的19項建議。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東、河南等處行部水監。至正十二年升任中書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歲。
5、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歷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歷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歷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任修三史總裁官時,他主修有《宋史》,其《藝文志》8卷,主要根據宋朝的《國史·藝文志》,刪掉重復,補充未備之書,共著錄宋代藏書9818部,119972卷。
為記載宋代藏書情況及宋代著述的史志總目,但分類混亂,著錄誤差較多。在史志目錄中「最稱蕪雜」。所著《宋史藝文志·序》,對宋一代國家藏書之事有總論性的論述,是研究宋代藏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岩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
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8. 元朝的名人有誰,都叫什麼名字
忽必烈來。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源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
9. 元代著名人物
1、關漢卿(1234年前 -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 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 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 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關劇語言的本色風格表現: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聲口,符合人物身份;作者不務新巧,不事雕琢藻繪,創造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通俗、流暢、生動的語言風格。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藝術的戲曲家,他的戲曲語言既本色又當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點,沒有艱深晦澀的毛病。不像明清時期有些文人劇作,搬弄典故、愛掉書袋。關劇在詞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處,曲白相生,自然熨貼,不愧是當時戲曲家中一位「總編修師首」的人物。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王和卿, 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型大小不詳。《錄鬼簿》列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為"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卻稱他為"散人"。
散曲作品現存小令二十多首,套數一套,以及兩套殘套。他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又比關漢卿早卒。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曾記載他與關漢卿互相譏謔的情況,並且說他"滑稽佻達,傳播四方。與關漢卿相友善,嘗譏謔漢卿。關雖極意還答,終不能勝。
中統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異常和卿即賦[醉中天]小令,由此名聲更顯。卒,漢卿曾往吊。現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見於《太平樂府》、《陽春白雪》、《詞林摘艷》等集中。
王和卿是有特色的散曲作家,善於學習人民群眾的生動口語,作品有比較醇厚的俗謠俚曲色彩,他的"滑稽佻達"性格在作品中亦有充分表現。最著名的是小令〔醉中天〕《詠大蝴蝶》。《南村輟耕錄》說:"中統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異常,王賦〔醉中天〕小令雲雲,由是其名益著"。
這一小令以大膽的想像、誇張的手法詠蝴蝶,語言生動,寫來詼諧有趣,另有小令〔拔不斷〕《大魚》,也有同樣藝術特色。總的來說,王和卿的作品具有民間歌謠活潑而有生氣的精神;但是他的有些作品卻近於戲謔調笑,如《詠禿》、《胖妓》等,表現出他的生活態度帶有玩世不恭因素,使得有的作品帶有俳優習氣。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凈沙·秋》等。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
《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庄》、《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4、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擅長用嘆世超世的形式,虛掩其外,而憤世抗世的內容,則深寓其中。
雖其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但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二是語言藝術的高超。
5、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書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盧摯官位顯達,舊學深厚,文學負有盛名。"元初,能文者曰姚(燧)、盧";"古今體詩,則以摯與劉因為首。"臨川吳澄謂其"所作古詩類皆魏晉清言,古文出入盤誥中,字字土盆瓦缶,而有三代虎蜼瑚璉之器,見者莫不改觀"。(以上所引均見《新元史》)。
盧摯嘗謂:"大凡作詩,須用《三百篇》與《離騷》。言不關於世教,義不存於比興,詩亦徒作。"又雲:"清廟明堂謂之古,朱門大廈,謂之華屋可也,不可謂之古;太羹玄酒,謂之古,八珍,謂之美味可也,不可謂之古。知此可與言古文之妙矣。"(《文章宗旨》)
元代徐明善謂其"凡為文盡棄古今拙陋之意,雖抽英搴藻,窮極絢粲。而與化工侔巧,不失自然,茲為妙矣。"(《芳谷集·疏齋盧公文後集序》)
其散曲與姚燧齊名,時稱"姚、盧",與散曲大家馬致遠、雜劇女藝人珠簾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殘小令一,皆收入隋樹森編纂的《全元散曲》。內容多是懷古唱和、寄情山林詩酒、寫景詠物等作,風格與其詩文不同,變典雅蘊藉為自然活潑,表現出元前期北散曲作家清麗派的特色,對散曲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貫雲石評其曲"媚嫵,如仙女尋春,自然笑傲"(《陽春白雪序》)。著有《疏齋集》,明初尚存,後佚。今有李修生《盧疏齋集輯存》。
10. 元朝有哪些名人
劉福通 關漢卿 黃道婆 揭徯斯 窩闊台 察合台 乃馬貞氏 耶律楚材 張柔
托雷 兀良哈台 張養浩 也速該 屈出律 丘處機 鐵木真 博爾術 博爾忽
直魯古 鎮海 木華黎 哲別 速不台 術赤 赤老溫 忽必來 旭烈兀
史天澤 元定宗 劉秉忠 張弘范 拔都 兀良合台 阿術 賽典赤•贍思丁 脫脫
篤哇 伯顏 失吉忽禿忽 乃馬真 乃顏 王汗 札木合 方國珍 海都
脫斡里勒汗 王罕 台不花 太陽汗 長春真人 塔塔統阿 巴而術阿而忒的斤 李杲 史天倪
王鶚 李冶 趙復 竇默 姚樞 王蒙 王磐 楊惟中 貴由
元定宗 鍾嗣成 蒙哥 元憲宗 許衡 王文統 李璮 劉整 高智耀
忽必烈 元世祖 汪大淵 納哈出 呂文煥 董文炳 耶律鑄 龔開 阿合馬
盧世榮 盧懋 桑哥 蒲壽庚 亦思馬因 阿老瓦丁 王惲 郝經 白樸
馬致遠 王實甫 阿裏海牙 方回 胡三省 廉希憲 郭守敬 周密 金履祥
王恂 把匝剌瓦爾密 範文虎 朱清 張瑄 愛猷識理達臘 張弘范 姚燧 八思巴
信苴日 杜可用 陳吊眼 許夫人 黃華 楊鎮龍 鍾明亮 鄭思肖 劉因
汪元量 劉敏中 真金 膽巴 戴錶元 高興 鄧牧 高克恭 謝翱
程鉅夫 吳澄 趙孟頫 馬端臨 任仁發 鮮於樞 鐵穆耳 元成宗 王禎
袁桷 黃公望 柳貫 拜住 燕鐵木兒 朱世傑 魯明善 元明善 虞集
朱思本 歐陽玄 揭傒斯 危亦林 黃溍 瞻思 馬祖常 吳鎮 朱震亨
小雲石海涯 貫酸齋 許有壬 陳旅 蘇天爵 巎巎 朱光卿 胡閏兒 棒胡
彭瑩玉 周子旺 范孟 李志甫 唐其勢 擴廓帖木兒 星吉 吳萊 賈魯
貢師泰 薩都剌 碩德八剌 元英宗 王冕 朱碧山 周達觀 鄭光祖 倪瓚
董摶霄 石抹宜孫 余闕 乃賢 哈麻 答失八都魯 察罕帖木兒 方國珍 元順帝
妥歡帖睦爾 張士誠 韓山童 李思齊 李二 芝麻李 趙均用 彭大 彭早住
郭子興 張天佑 韓林兒 關鐸 關先生 潘誠 破頭潘 毛貴 田豐
王士誠 陳猱頭 李武 白不信 李喜喜 王權 布王三 孟海馬 徐壽輝
項普略 趙普勝 左君弼 歐普祥 熊天瑞 倪文俊 陳友諒 明玉珍 陳友定
邵宗愚 何真 孛羅帖木兒 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