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弱冠知名性質素弘雅

弱冠知名性質素弘雅

發布時間: 2021-02-28 02:24:54

A. 三國演義中孫策統一江東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江東孫氏集團的形成,可追溯到孫堅時代,孫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創業了大業,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個地域廣大的強勢割據勢力規模的,是孫堅的大兒子孫策。孫策曾策劃偷襲許都,迎獻帝,其野心、膽量與眼光都堪與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創造更大的功業。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跟前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江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時就傷重而死,年僅26歲。於是,孫氏集團的下一發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孫權的肩膀上。孫權也不負重託,繼承了父兄的遺志,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主。
1.孫堅創業
孫堅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號稱江東猛虎,年僅十七歲就殺敗數十盜賊,華雄就是孫堅部將殺的,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寫是被關羽斬的,估計孫堅武力也應在華雄之上。《三國志》上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孫堅有萬人不敵的本領。那麼他是怎麼創業呢?
孫堅當年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與討伐董卓,作為孫武的後代,他英勇作戰,表現不凡。但他起初曾敗在董卓手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寫道:「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煙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
可見孫堅敗得相當慘重,要不是採取「金蟬脫殼」之計,還難以逃脫。不過孫堅並沒有一掘不振,後來又重整旗鼓,不但打敗董卓,而且斬了他的上將華雄。《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董卓聽說反叛的傢伙們原來是不死鳥,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還沒有做多少時間,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剋星的狠將——孫堅。
孫堅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孫堅對於董卓來說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自這件事以後,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相當高,認為如果孫堅的計策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
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並「梟其都督華雄」。孫堅的厲害讓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游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依自己的實力誰都不投,為什麼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賊。所以他不但嚴辭拒絕了狡猾的老賊,還發誓要將他「滅之三族,縣示四海」。沒想到董卓對他施軟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惟有孫堅非等閑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台」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臨走的時候李儒說:「唉,沒事兒,其實咱們用不著太緊張,諸侯都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其實是烏合之眾,真正討厭的是孫堅,這傢伙確實有點傻勁兒,真捨得血本跟咱們拼啊。」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復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孫堅也是一個了不起人的物,正因為如此他才建立大業。
可他為什麼不趁此機殺了董卓?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
孫堅在前方奮勇殺敵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麼回事了,什麼聯盟,什麼盟主!全都是扯蛋!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並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沒想到孫堅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們不但不幫他,還在自己窩里亂了套,這讓他還有什麼心殺敵,如果把亂人消滅了,恐怕他們那邊已經建立了天下,孫堅將無家可回,他還有什麼力氣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
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這讓袁術大為吃醋,鼓動各袁紹結仇的公孫瓚進攻他,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系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臨走的時候把還未完成的大業交給他的長子孫策,這時候他已經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雖然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但也沒人敢攻打他。為他兒子江東的基業打下了基礎。
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態的時候,驟然殞落的,年僅三十七歲。雖然手下兵士眾多,但孫堅體內無疑充盈著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於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
2.孫策打下江東
孫堅死了,大兒子孫策才十七歲,但孫策從小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他冷靜地以仇人黃祖換回父親的屍體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還未豐滿,雖然父親為他創下很好的基礎,但自己還年紀小,難以讓眾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術。
袁術雖然一輩子都很糊塗,但是看孫策看得還是比較准,經常嘆息著對手下說:「我要是有個兒子跟孫策一樣,我死了也值了!」袁術對孫策其實也很喜愛,孫策的一個騎兵開小差,逃到袁術的中軍避難,孫策沖進去就殺了這個兵。袁術並沒有怪罪他,說:「士兵喜歡逃亡,不殺怎麼能警惕他們呢?你做的對。」從此軍中更畏懼孫策了。可是他覺得在袁術手下鬱郁不得志,毅然決定要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情況下,他把目標放在了局勢相對安定,割據勢力較弱的江東地區。他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而他以幫助舅父為理由說服袁術放行可見其謀略。孫堅雖是個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養出了那麼兩個出類拔萃的兒子。
孫策的人格特質奉母至孝,個性豁達,愛說笑話,喜好結交天下英雄豪傑。外型特徵容貌俊美,打起仗來勇猛無比。性寬弘雅量,豁達大度,勇力絕人,知兵善戰。廣用人材,善於接納降將、降卒。孫策的武藝不亞於乃父,江東項羽,與項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擋,威震三江,曾經挾死一將、喝死一將,更曾於神亭單槍匹馬與名將太史慈酣戰數百合,素有「江東小霸王」之稱,繼承父業,確立江東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孫策文武雙全,不愧為英雄,在父親舊部以及義弟周瑜的幫助下,先後擊敗劉繇、嚴白虎和王朗三股勢力,稱霸江東。其聲勢使得曹操也甚為忌憚。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關於孫策打下江東基業,正史也有所記載: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後袁術以孫堅舊部千餘人資策,孫策遂自領兵馬渡江轉戰整個江東。先後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等諸部。善用兵,軍紀嚴明,又得周瑜、張紘等當代名士支持與輔佐,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為人闊達,善於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並使江東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孫策平定江東後,自領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並奉漢帝詔討之。後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建安四年術死,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得術、勛兵兩萬余,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操憚其強,與之結親以安其心。
孫策死時比他老爸死時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爭鋒」。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所以,天命適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於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只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厄運。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孫策在江東地盤鞏固後,甚至有偷襲許都的野心。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傷重身亡。關於孫策的死,《三國演義》根據《江表傳》《搜神計》里的記載而寫「小霸王怒斬於吉」這一回,裡面所描寫孫策不迷信所謂神仙,堅持怒斬於吉的形象,實在是讓人所欣賞。看看現代這么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孫策多麼有超前意識。可惜《三國演義》終究是封建時代作品,孫策終究敵不過於吉,可惜!
如果孫策不死,三國的歷史絕對要改寫了,以他的雄才偉略,擊敗劉表,活捉劉璋,平定袁術,北拒曹操,那是不成問題的,到時候恐怕「三國演義」就要變成「南北朝演義」了。孫策作戰極其勇猛,每戰都沖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難怪小小年紀就能打下江東六郡。不過這也成為後人對他的詬病,「你一個主帥打仗沖那麼前幹嘛,有病啊?」不過正是他的這種個性才讓士兵們服從,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氣,哪邊士氣高,哪邊的將士不怕死,哪邊勝利的概率就要大,試想,如果你是孫策的士兵,你的主帥都沖在最前面,你有什麼理由怕死?!你有什麼理由不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個主帥沖在一線對士氣能起相當大的鼓舞。有這樣的主帥,難怪吳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策打下江東基業也不足為奇了。
孫策也是一個明事理的賢主,同時他也會識人才。比如他在「傳位」時,那時他已經有兒子了,但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他把家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只這一點,後世的很多所謂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當時有勢力的大將全是他的死黨嫡系,他的幾個弟弟想造反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於在幾十年後孫策派的勢力依然大得讓孫權寢食難安,為了牢固自己後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為皇帝,順便逼死了孫策的女婿陸遜。張昭曾經對孫策說:孫翊勇敢善戰,甚得部下擁戴,可以考慮把家業傳給他。而孫策卻說「孫翊頂多算一個優秀的將領,而孫權寬宏大量,善於用人,他才是一個好領袖,我應該考慮把大權傳給他。」他在臨死的時候說的兩句話簡直是在給自己的部下和繼承人定性,從以後的發展來看極准確。同時他還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事實證明他也沒有看錯人。張昭確實只能做內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麼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戰爭上拿主意,但他也確實幹不了政治,而對孫權的評價簡直是一語中的:客氣點說是擴張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氣點說那就是你老老實實守著吧,別亂打仗,你不是那塊料。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國時代的亂世群英當中,少年英雄孫策橫空出世!曹操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實在是有點片面,曹操是在孫堅死後沒多長時間說這番話的,也許是因為曹操對未及弱冠的孫策缺乏了解,還把他當小孩看,故此忽略了這位一代驕雄。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孫策作得比曹、劉更好,而直到後來,曹操發出「獅兒難與爭鋒」的慨嘆時才意識到這一點。孫策打仗時蠻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時,每仗都沖在最前面,他的戰旗指向哪裡,哪裡的敵人就要潰退。只可惜,才二十六歲就早逝了,可惜,可嘆,更可悲!
3.孫權守業
孫權的老爸從江東打到洛陽,給孫家打下好大的名聲;他哥哥從北邊殺回江南,又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來的守業甚至統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孫權沒有足夠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業。
孫策把位置傳給孫權時,他比哥哥接任父親時只大一歲,也就是才十八歲,在未接任以前,孫權也並不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沒有親眼目睹父親的征戰,起碼他見證了哥哥的艱辛,所以孫權對「江東」不是肆意的揮霍,而是苦心的經營。他貫徹的總的發展戰略大抵是「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如果說曹操前期的戰略路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後期當勢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這個「天子」便也愈加貶值了,真正讓他坐擁天下三分之一的還是靠他那「智慧冠絕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劉備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幟雖然一直是「匡扶漢室」,但是這旗幟在他的事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實際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隨他,也並非是要為漢室效忠什麼的,說白一點就是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的政治路線,孫氏集團的「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政治路線的影響力更長遠一些,而且顯得更有實際價值,無論是孫策時期的地方割據還是孫權時期的穩中求發展都是至始至終在貫徹著這條路線。
孫權,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其實刻畫的並不多,但是我們從有限的所謂正史裡面,還是可以對他了解一二,能夠恰當的評價孫權的有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輕易誇任何人的,但孫權就例外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陰險狡詐,反應很快,評價人也是不會保留的,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雖然有試探的想法在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囂張直爽。同樣,他評價孫權也是如此,這句話從他口裡出來,對孫權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對孫權的贊賞。後面還順帶來了個對比「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說的真是直白啊!
孫權的確會守業,未能把握的事,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這一點從赤壁一戰中就能看出來。我們幾乎可以憑借史料知道,孫權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准備打仗的,所謂將門虎子,從孫堅到孫策沒有一個是孬種,這種貴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孫權的身軀里。但是孫權的心計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對諸葛亮的游說,他就是不表態,而是問問大臣們的意見,其實孫權有一個習慣,從來都是先征詢下面的意見,其實在他心裏面早就打定主意了,這是他的性格不同於那些開國皇帝的地方,縱觀歷史,開國的皇帝們幾乎無一不帶痞子氣,劉邦打下天下後,得意洋洋的問他老爸:你總是說我沒有大哥聰明勤奮,現在看看我的家業跟他比哪個大呢?你能感覺到痞子氣嗎?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前,有一次兩軍交鋒,對方主帥請求讓他們擺好陣勢,趙笑著答應了,等他擺好以後,趙一馬當先,喊著「我只找某某某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敵人(差不多就這意思吧)」單槍匹馬的沖進去吧他幹掉了。這是《資治通鑒》上有記載的,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霸氣。而這些氣質在孫權身上從來都找不到,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所以孫權的確是個會守業的主,真正的軍事上的進取,他不是沒有,但他不會做出諸葛亮六齣祁山的那些舉動。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
估計孫權當時聽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話是挺寒心的,但他沒有發作,這就是他的氣度所在,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啊,這就是孫權的人格魅力。終於魯肅來勸他了,他最信賴的周瑜來勸他了,於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年輕的江東領袖開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戰,這時的孫權,年僅二十七歲。他把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來,就有了三國鼎立的態勢,就有了一代憤青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詞。
孫氏基業的成功應該是得古人所說的天時,想他孫氏,不過江東一地主,祖上並不見有什麼大的功名,只靠了孫堅趁得亂世異軍突起,從此有了名聲。孫策驍勇,又趁得北方戰亂,群豪無暇顧及南方之時平了江東,打下基業,可謂得時也。那孫策正是意氣風發,頗有些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味道了,卻不想讓仇人給刺殺了。這雖然於他自己頗為不幸,但對孫權來說卻是命運的轉折,否則,怕怎麼樣也難輪到孫權當家啊。孫權坐江山靠了天時,守江山亦靠了天時,想那曹操八十萬眾要與他會獵於吳,長江之險已與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陣東風,要不恐怕真得要銅雀春深鎖二喬了。趁著劉備遠在蜀中,一舉襲得南三郡,亦可謂時矣。勝因時而得進,敗亦因時而得退——卻說那逍遙津一戰,若不是馬兒跳得遠,差點回不去江東,也算是老天罩著他吧。其後襲荊州也得趁著關羽打襄樊,要不真沒戲,可謂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了。劉備為何連營七百里?只因天熱難當,陸遜火攻雖猛,豈能與天爭功耶?所以說孫權守業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時。
看他是自己發展經濟,造福江東的黎民百姓的。根據正史上的記載,他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
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系也擴大了范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台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台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系。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系。
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
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總的來說,孫權還是沒有讓家族失望,雖然沒有擴大多少基業,但是他造福了江東,也可能他知道擴大事業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為當時天下動亂已經幾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養生息,將士們也都累了,這一點他要比劉備以後的諸葛亮、姜維等人強得多,他們只想統一天下,都沒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們主張和平說不定,天下也不會被司馬父子奪去。所以他還是一個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雖然是繼承父兄基業,也是一個很有遠見,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檢舉

B. 急需《晉書 列傳第四十》的譯文!

參考譯文
應詹,字思遠,汝南南頓人.應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被祖母撫養長大.祖母去世,在喪期中,悲哀過度而身體虛弱,需要拄著拐杖才能起身,於是憑著孝道而出名.應詹家裡非常富有,年紀又小,於是把族人請到家裡來一起生活,把家財委託給他們來掌管,像非常親近的親人那樣有感情,社會上的人因此特別地看重他.應詹生性質朴高雅,別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計較,憑著學問文章而為人稱道.司徒何劭看見他,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
開始被官府徵召,擔任太子舍人.鎮南大將軍劉弘,聘請他擔任長史一職,把軍政大事都交給他處理.劉弘在漢南政績顯著,這主要是應詹的功勞.恰逢蜀地杜疇叛亂,前來攻打應詹所在的郡縣,經過艱苦的戰斗,打敗了杜疇的叛軍.不義,又與陶侃一道在長沙打敗了杜弢,繳獲的叛軍的物資中,有許多金銀財寶,應詹一點都沒有拿,只拿了一些書籍,沒有人不為之感嘆.陳地人王沖有很多的士兵盤踞荊州,一向仰慕應詹名聲,迎接他擔任荊州刺史.應詹認為王沖等人沒有才幹,不中用,辭去官職,回到南平,王沖也不怨恨應詹.他受人欽慕到了如此程度.升遷為益州刺史,兼任巴東監軍.應詹離開南平郡時,讀書人和老百姓都拉著馬車痛哭,就像留戀生養他們的父母.
不久應詹被授予後軍將軍.應詹上疏陳奏有利國家合乎時宜的事,說:"現在,動盪剛剛結束,是國家制度改革與草創的時候,應該趁著這個機會,整頓訂正法律,先推舉那些有高尚品德和大功的人,首先加以封賞,這樣對社會的教化可以同虞舜時相媲美."元帝器重他的才能,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等到王敦叛亂,明帝問詹該怎樣應付.應詹陳辭慷慨地說:"陛下應該發帝王憤怒之威,我們定會拿著武器走在前面,希望憑借祖宗在天之靈的保佑,出兵主伐而不會遇到抵抗.如果不這樣,國家就會有危險."叛軍從竹格渡江,應詹與建威將軍趙胤等人一起打敗了叛軍.叛亂平息後,元帝冊封應詹為觀陽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應詹上疏推辭說:"我雖然勉強算作是參加戰斗,但沒有出一點計策,沒有沖鋒陷陳的功勞."元帝不同意.這時王敦的叛亂剛剛被平定,老百姓情緒還沒有穩定,應詹盡力撫慰百姓,老百姓都非常高興,很信賴他.應詹病重,在咸和六年時去世,當時年紀是五十三歲.
當初,京兆的韋泓在政局動盪的時候,親人遇飢荒和瘟疫都死了,逃亂到洛陽,韋泓平素聽說應詹名聲,於是就去投靠他.應詹與他同甘共苦,感情像兄弟一般,並把他推薦給元帝.韋泓後來官至少府卿.既然蒙受應詹救助推薦成恩惠,應詹死後,於是定做了朋友的喪服,大聲痛哭,並住在應詹的墳墓旁,可以比得上趙氏孤兒祭祀程嬰,杵臼的道義,終身祭祀應詹.

C. 簡述孫策如何開創江東基業

江東孫氏集團的形成,可追溯到孫堅時代,孫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創業了大業,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個地域廣大的強勢割據勢力規模的,是孫堅的大兒子孫策。孫策曾策劃偷襲許都,迎獻帝,其野心、膽量與眼光都堪與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創造更大的功業。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跟前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江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時就傷重而死,年僅26歲。於是,孫氏集團的下一發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孫權的肩膀上。孫權也不負重託,繼承了父兄的遺志,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主。1.孫堅創業孫堅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號稱江東猛虎,年僅十七歲就殺敗數十盜賊,華雄就是孫堅部將殺的,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寫是被關羽斬的,估計孫堅武力也應在華雄之上。《三國志》上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孫堅有萬人不敵的本領。那麼他是怎麼創業呢?孫堅當年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與討伐董卓,作為孫武的後代,他英勇作戰,表現不凡。但他起初曾敗在董卓手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寫道:「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煙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可見孫堅敗得相當慘重,要不是採取「金蟬脫殼」之計,還難以逃脫。不過孫堅並沒有一掘不振,後來又重整旗鼓,不但打敗董卓,而且斬了他的上將華雄。《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董卓聽說反叛的傢伙們原來是不死鳥,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還沒有做多少時間,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剋星的狠將——孫堅。孫堅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孫堅對於董卓來說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自這件事以後,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相當高,認為如果孫堅的計策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並「梟其都督華雄」。孫堅的厲害讓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游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依自己的實力誰都不投,為什麼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賊。所以他不但嚴辭拒絕了狡猾的老賊,還發誓要將他「滅之三族,縣示四海」。沒想到董卓對他施軟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惟有孫堅非等閑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台」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臨走的時候李儒說:「唉,沒事兒,其實咱們用不著太緊張,諸侯都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其實是烏合之眾,真正討厭的是孫堅,這傢伙確實有點傻勁兒,真捨得血本跟咱們拼啊。」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復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孫堅也是一個了不起人的物,正因為如此他才建立大業。可他為什麼不趁此機殺了董卓?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孫堅在前方奮勇殺敵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麼回事了,什麼聯盟,什麼盟主!全都是扯蛋!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並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沒想到孫堅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們不但不幫他,還在自己窩里亂了套,這讓他還有什麼心殺敵,如果把亂人消滅了,恐怕他們那邊已經建立了天下,孫堅將無家可回,他還有什麼力氣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這讓袁術大為吃醋,鼓動各袁紹結仇的公孫瓚進攻他,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系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臨走的時候把還未完成的大業交給他的長子孫策,這時候他已經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雖然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但也沒人敢攻打他。為他兒子江東的基業打下了基礎。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態的時候,驟然殞落的,年僅三十七歲。雖然手下兵士眾多,但孫堅體內無疑充盈著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於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2.孫策打下江東孫堅死了,大兒子孫策才十七歲,但孫策從小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他冷靜地以仇人黃祖換回父親的屍體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還未豐滿,雖然父親為他創下很好的基礎,但自己還年紀小,難以讓眾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術。袁術雖然一輩子都很糊塗,但是看孫策看得還是比較准,經常嘆息著對手下說:「我要是有個兒子跟孫策一樣,我死了也值了!」袁術對孫策其實也很喜愛,孫策的一個騎兵開小差,逃到袁術的中軍避難,孫策沖進去就殺了這個兵。袁術並沒有怪罪他,說:「士兵喜歡逃亡,不殺怎麼能警惕他們呢?你做的對。」從此軍中更畏懼孫策了。可是他覺得在袁術手下鬱郁不得志,毅然決定要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情況下,他把目標放在了局勢相對安定,割據勢力較弱的江東地區。他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而他以幫助舅父為理由說服袁術放行可見其謀略。孫堅雖是個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養出了那麼兩個出類拔萃的兒子。孫策的人格特質奉母至孝,個性豁達,愛說笑話,喜好結交天下英雄豪傑。外型特徵容貌俊美,打起仗來勇猛無比。性寬弘雅量,豁達大度,勇力絕人,知兵善戰。廣用人材,善於接納降將、降卒。孫策的武藝不亞於乃父,江東項羽,與項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擋,威震三江,曾經挾死一將、喝死一將,更曾於神亭單槍匹馬與名將太史慈酣戰數百合,素有「江東小霸王」之稱,繼承父業,確立江東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孫策文武雙全,不愧為英雄,在父親舊部以及義弟周瑜的幫助下,先後擊敗劉繇、嚴白虎和王朗三股勢力,稱霸江東。其聲勢使得曹操也甚為忌憚。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關於孫策打下江東基業,正史也有所記載: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後袁術以孫堅舊部千餘人資策,孫策遂自領兵馬渡江轉戰整個江東。先後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等諸部。善用兵,軍紀嚴明,又得周瑜、張紘等當代名士支持與輔佐,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為人闊達,善於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並使江東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孫策平定江東後,自領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並奉漢帝詔討之。後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建安四年術死,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得術、勛兵兩萬余,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操憚其強,與之結親以安其心。孫策死時比他老爸死時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爭鋒」。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所以,天命適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於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只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厄運。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孫策在江東地盤鞏固後,甚至有偷襲許都的野心。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傷重身亡。關於孫策的死,《三國演義》根據《江表傳》《搜神計》里的記載而寫「小霸王怒斬於吉」這一回,裡面所描寫孫策不迷信所謂神仙,堅持怒斬於吉的形象,實在是讓人所欣賞。看看現代這么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孫策多麼有超前意識。可惜《三國演義》終究是封建時代作品,孫策終究敵不過於吉,可惜!如果孫策不死,三國的歷史絕對要改寫了,以他的雄才偉略,擊敗劉表,活捉劉璋,平定袁術,北拒曹操,那是不成問題的,到時候恐怕「三國演義」就要變成「南北朝演義」了。孫策作戰極其勇猛,每戰都沖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難怪小小年紀就能打下江東六郡。不過這也成為後人對他的詬病,「你一個主帥打仗沖那麼前幹嘛,有病啊?」不過正是他的這種個性才讓士兵們服從,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氣,哪邊士氣高,哪邊的將士不怕死,哪邊勝利的概率就要大,試想,如果你是孫策的士兵,你的主帥都沖在最前面,你有什麼理由怕死?!你有什麼理由不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個主帥沖在一線對士氣能起相當大的鼓舞。有這樣的主帥,難怪吳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策打下江東基業也不足為奇了。孫策也是一個明事理的賢主,同時他也會識人才。比如他在「傳位」時,那時他已經有兒子了,但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他把家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只這一點,後世的很多所謂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當時有勢力的大將全是他的死黨嫡系,他的幾個弟弟想造反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於在幾十年後孫策派的勢力依然大得讓孫權寢食難安,為了牢固自己後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為皇帝,順便逼死了孫策的女婿陸遜。張昭曾經對孫策說:孫翊勇敢善戰,甚得部下擁戴,可以考慮把家業傳給他。而孫策卻說「孫翊頂多算一個優秀的將領,而孫權寬宏大量,善於用人,他才是一個好領袖,我應該考慮把大權傳給他。」他在臨死的時候說的兩句話簡直是在給自己的部下和繼承人定性,從以後的發展來看極准確。同時他還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事實證明他也沒有看錯人。張昭確實只能做內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麼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戰爭上拿主意,但他也確實幹不了政治,而對孫權的評價簡直是一語中的:客氣點說是擴張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氣點說那就是你老老實實守著吧,別亂打仗,你不是那塊料。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國時代的亂世群英當中,少年英雄孫策橫空出世!曹操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實在是有點片面,曹操是在孫堅死後沒多長時間說這番話的,也許是因為曹操對未及弱冠的孫策缺乏了解,還把他當小孩看,故此忽略了這位一代驕雄。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孫策作得比曹、劉更好,而直到後來,曹操發出「獅兒難與爭鋒」的慨嘆時才意識到這一點。孫策打仗時蠻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時,每仗都沖在最前面,他的戰旗指向哪裡,哪裡的敵人就要潰退。只可惜,才二十六歲就早逝了,可惜,可嘆,更可悲!3.孫權守業孫權的老爸從江東打到洛陽,給孫家打下好大的名聲;他哥哥從北邊殺回江南,又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來的守業甚至統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孫權沒有足夠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業。孫策把位置傳給孫權時,他比哥哥接任父親時只大一歲,也就是才十八歲,在未接任以前,孫權也並不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沒有親眼目睹父親的征戰,起碼他見證了哥哥的艱辛,所以孫權對「江東」不是肆意的揮霍,而是苦心的經營。他貫徹的總的發展戰略大抵是「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如果說曹操前期的戰略路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後期當勢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這個「天子」便也愈加貶值了,真正讓他坐擁天下三分之一的還是靠他那「智慧冠絕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劉備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幟雖然一直是「匡扶漢室」,但是這旗幟在他的事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實際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隨他,也並非是要為漢室效忠什麼的,說白一點就是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的政治路線,孫氏集團的「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政治路線的影響力更長遠一些,而且顯得更有實際價值,無論是孫策時期的地方割據還是孫權時期的穩中求發展都是至始至終在貫徹著這條路線。孫權,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其實刻畫的並不多,但是我們從有限的所謂正史裡面,還是可以對他了解一二,能夠恰當的評價孫權的有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輕易誇任何人的,但孫權就例外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陰險狡詐,反應很快,評價人也是不會保留的,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雖然有試探的想法在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囂張直爽。同樣,他評價孫權也是如此,這句話從他口裡出來,對孫權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對孫權的贊賞。後面還順帶來了個對比「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說的真是直白啊!孫權的確會守業,未能把握的事,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這一點從赤壁一戰中就能看出來。我們幾乎可以憑借史料知道,孫權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准備打仗的,所謂將門虎子,從孫堅到孫策沒有一個是孬種,這種貴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孫權的身軀里。但是孫權的心計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對諸葛亮的游說,他就是不表態,而是問問大臣們的意見,其實孫權有一個習慣,從來都是先征詢下面的意見,其實在他心裏面早就打定主意了,這是他的性格不同於那些開國皇帝的地方,縱觀歷史,開國的皇帝們幾乎無一不帶痞子氣,劉邦打下天下後,得意洋洋的問他老爸:你總是說我沒有大哥聰明勤奮,現在看看我的家業跟他比哪個大呢?你能感覺到痞子氣嗎?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前,有一次兩軍交鋒,對方主帥請求讓他們擺好陣勢,趙笑著答應了,等他擺好以後,趙一馬當先,喊著「我只找某某某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敵人(差不多就這意思吧)」單槍匹馬的沖進去吧他幹掉了。這是《資治通鑒》上有記載的,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霸氣。而這些氣質在孫權身上從來都找不到,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所以孫權的確是個會守業的主,真正的軍事上的進取,他不是沒有,但他不會做出諸葛亮六齣祁山的那些舉動。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估計孫權當時聽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話是挺寒心的,但他沒有發作,這就是他的氣度所在,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啊,這就是孫權的人格魅力。終於魯肅來勸他了,他最信賴的周瑜來勸他了,於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年輕的江東領袖開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戰,這時的孫權,年僅二十七歲。他把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來,就有了三國鼎立的態勢,就有了一代憤青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詞。孫氏基業的成功應該是得古人所說的天時,想他孫氏,不過江東一地主,祖上並不見有什麼大的功名,只靠了孫堅趁得亂世異軍突起,從此有了名聲。孫策驍勇,又趁得北方戰亂,群豪無暇顧及南方之時平了江東,打下基業,可謂得時也。那孫策正是意氣風發,頗有些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味道了,卻不想讓仇人給刺殺了。這雖然於他自己頗為不幸,但對孫權來說卻是命運的轉折,否則,怕怎麼樣也難輪到孫權當家啊。孫權坐江山靠了天時,守江山亦靠了天時,想那曹操八十萬眾要與他會獵於吳,長江之險已與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陣東風,要不恐怕真得要銅雀春深鎖二喬了。趁著劉備遠在蜀中,一舉襲得南三郡,亦可謂時矣。勝因時而得進,敗亦因時而得退——卻說那逍遙津一戰,若不是馬兒跳得遠,差點回不去江東,也算是老天罩著他吧。其後襲荊州也得趁著關羽打襄樊,要不真沒戲,可謂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了。劉備為何連營七百里?只因天熱難當,陸遜火攻雖猛,豈能與天爭功耶?所以說孫權守業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時。看他是自己發展經濟,造福江東的黎民百姓的。根據正史上的記載,他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系也擴大了范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台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台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系。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系。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總的來說,孫權還是沒有讓家族失望,雖然沒有擴大多少基業,但是他造福了江東,也可能他知道擴大事業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為當時天下動亂已經幾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養生息,將士們也都累了,這一點他要比劉備以後的諸葛亮、姜維等人強得多,他們只想統一天下,都沒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們主張和平說不定,天下也不會被司馬父子奪去。所以他還是一個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雖然是繼承父兄基業,也是一個很有遠見,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D. 中國古代最英俊的皇帝是哪個

中國古代記載的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多半長的奇形怪狀比如猿人類的劉備非人類的楊堅等等!再有,古代的審美觀與今日的大不相同,擱在古代「腰帶十圍」屬於給身材外貌加分的,擱在現在直接送去瑪花纖體中心1個月再說。
還有就是畫像,朱元璋都可以有差距如此巨大的兩張畫像,就知道古代的宮廷畫師生活的有多悲慘~打死我也不相信屠城無數的鐵木真長成圖畫上那樣的慈眉善目.
所以綜合以下,歷史上比較帥的皇帝有以下一些
光武帝劉秀,清秀型帥哥「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
日角」
亂世五胡亂華,估計血統也混了不少,一時間帥哥輩出,特別是鮮卑種的,首當其沖的就是慕容家,幾乎沒有一個不帥的:
慕容皝:龍顏版齒,身長七尺八寸
慕容俊: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魁偉
慕容恪:身長八尺七寸,容貌魁傑,雄毅嚴重
慕容策:年十一,美姿貌
男女通吃的慕容沖就更不用說了,鳳凰鳳凰止於梧桐啊
北魏末代的孝庄帝元子攸「風神秀慧,姿貌甚美」
高歡,當個城門小兵都能讓婁昭君倒貼到無敵的男人
兒子高澄,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美姿容,善言笑,談謔之際,從容弘雅,簡直極品啊
高演,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儀望風表,迥然獨秀
孫子高緯,少美容儀
然後楊家表叔隋煬帝,雖然爹長的非人類,奈何有一個極品帥的外公—— 獨孤信,所以長的那是美姿儀,少敏慧。也是帥哥一隻。
再往下宋朝開始,似乎大家都不怎麼八卦了對帝王後妃的相貌都沒什麼虛興趣來記載。
看畫像明朝的英宗憲宗都是很標準的皇帝長相~孝宗挺清秀
清朝的前幾位都是通古斯野蠻人種~光緒的五官是很好,不過160的男人怎麼也是5及殘廢啊

E. 弱冠知名,性質素弘雅,物雖犯而弗之校,以學藝文章。 麻煩幫翻譯下

應詹生性質朴高雅,別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計較,憑著學問文章而為人稱道

F. 誰能給個《周書·王思政傳》的全文加翻譯

王思政傳內容位於《周書》卷十八 列傳第十

全傳包括介紹王羆和 王思政

【王羆】及其兒子【王慶遠】
王羆,字熊羆,京兆霸城人,漢河南尹王遵之後,世為州郡著姓。羆剛直木強,處物平當,州郡敬憚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將軍。先是南岐、東益氐羌反叛,王師戰不利,乃令羆領羽林五千鎮梁州,討平諸賊。還,授右將軍、西河內史。辭不拜。時人謂之曰:"西河大邦,俸祿殷厚,何為致辭?"羆曰:"京洛材木,盡出西河,朝貴營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辦,即力所不堪,若科發民間,又違法憲。以此辭耳。"

梁將曹義宗圍荊州,敕羆與別將裴衍率兵赴救。遂與梁人戰,大破之。於時諸方鼎沸,所在凋殘。荊州新經寇難,尤藉慰撫。以羆為荊州刺史,進號撫軍將軍。梁復遣曹義宗眾數萬圍荊州,堰水灌城,不沒者數板。時既內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遺羆鐵券,雲城全當授本州刺史。城中糧盡,羆煮粥,與將士均分而食之。每出戰,嘗不擐甲胄,大呼曰:"荊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國家,使賊箭中王羆;不爾,王羆須破賊。"屢經戰陣,亦不被傷。彌歷三年,義宗方退。進封霸城縣公。尋遷車騎大將軍、涇州刺史。未及之部,屬太祖徵兵為勤王之舉,請前驅效命,遂為大都督,鎮華州。

魏孝武西遷,拜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嘗修州城未畢,梯在外。齊神武遣韓軌、司馬子如從河東宵濟襲羆,羆不之覺。比曉,軌眾已乘梯入城。羆尚卧未起,聞閣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出。敵見之驚,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破之。軌眾遂投城遁走。時關中大飢,征稅民間穀食,以供軍費。或隱匿者,令遞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唯羆信著於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諸州,而無怨讟。沙苑之役,齊神武士馬甚盛。太祖以華州沖要,遣使勞羆,令加守備。羆語使人曰:"老羆當道卧,貆子安得過!"太祖聞而壯之。及齊神武至城下,謂羆曰:"何不早降?"羆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羆冢,生死在此,欲死者來。"齊神武遂不敢攻。

時茹茹渡河南寇,候騎已至豳州。朝廷慮其深入,乃征發士馬,屯守京城,塹諸街巷,以備侵軼。右僕射周惠達召羆議之。羆不應命,謂其使曰:"若茹茹至渭北者,王羆率鄉里自破之,不煩國家兵馬。何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驚動。由周家小兒恇怯致此。"羆輕侮權勢,守正不回,皆此類也。未幾,還鎮河東。

羆性儉率,不事邊幅。嘗有台使,羆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羆曰:"耕種收獲,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爾選擇,當是未飢。"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慚。又有客與羆食瓜,客削瓜侵膚稍厚,羆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性又嚴急,嘗有吏挾私陳事者,羆不暇命捶撲,乃手自取靴履,持以擊之。每至享會,親自秤量酒肉,分給將士。時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大統七年,卒於鎮,贈太尉。

子慶遠,弱冠以功臣子拜直閣將軍。先羆卒。孫述嗣。

述字長述。少聰敏,有識度。年八歲,太祖見而奇之,曰:"王公有此孫,足為不朽。"即以為鎮遠將軍,拜太子舍人。以祖憂去職。述幼喪父,為羆所鞠養。及居喪,深合禮度。於時東西交爭,金革方始,群官遭喪者,卒哭之後,皆起令視事。述請終禮制,辭理懇切。太祖令中使就視,知其哀毀,乃特許之。喪畢,襲爵扶風郡公,累遷上大將軍。

【王思政】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偉,有籌策。魏正光中,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屬萬俟丑奴、宿勤明達等擾亂關右,北海王顥率兵討之,啟思政隨軍。軍事所有謀議,並與之參詳。

時魏孝武在藩,素聞其名。顥軍還,乃引為賓客,遇之甚厚。及登大位,委以心膂。遷安東將軍。預定策功,封祁縣侯。俄而齊神武潛有異圖,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軍大將軍、大都督,總宿衛兵。思政乃言於帝曰:"高歡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關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萬夫。且士馬精強,糧儲委積,進可以討除逆命,退可以保據關、河。宇文夏州糾合同盟,願立功效。若聞車駕西幸,必當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資,因已成之業,一二年間,習戰陣,勸耕桑,修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及齊神武兵至河北,帝乃西遷。進爵太原郡公。

大統之後,思政雖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舊,每不自安。太祖曾在同州,與群公宴集,出錦罽及雜綾絹數段,命諸將樗蒱取之。物既盡,太祖又解所服金帶,令諸人遍擲,曰:"先得盧者,即與之。"群公將遍,莫有得者。次至思政,乃斂容跪坐而自誓曰:"王思政羈旅歸朝,蒙宰相國士之遇,方願盡心效命,上報知己。若此誠有實,令宰相賜知者,願擲即為盧;若內懷不盡,神靈亦當明之,使不作也,便當殺身以謝所奉。"辭氣慷慨,一坐盡驚。即拔所佩刀,橫於膝上,攬樗蒱,拊髀擲之。比太祖止之,已擲為盧矣。徐乃拜而受。自此之後,太祖期寄更深。轉驃騎將軍。令募精兵,從獨孤信取洛陽,仍共信鎮之。及河橋之戰,思政下馬,用長槊左右橫擊,一擊踣數人。時陷陣既深,從者死盡,思政被重創悶絕。會日暮,敵將收軍。思政久經軍旅,每戰唯著破弊甲,敵人疑非將帥,故免。有帳下督雷五安於戰處哭求思政,會其已蘇,遂相得。乃割衣裹創,扶思政上馬,夜久方得還。仍鎮弘農。思政以玉壁地在險要,請築城。即自營度,移鎮之。遷並州刺史,仍鎮玉壁。八年,東魏來寇,思政守御有備,敵人晝夜攻圍,卒不能克,乃收軍還。以全城功,受驃騎大將軍。復命思政鎮弘農。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弘農之有備,自思政始也。

十二年,加特進、荊州刺史。州境卑濕,城塹多壞。思政方命都督藺小歡督工匠繕治之。掘得黃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太祖嘉之,賜錢二十萬。思政之去玉壁也,太祖命舉代己者,思政乃進所部都督韋孝寬。其後東魏來寇,孝寬卒能全城。時論稱其知人。

十三年,侯景叛東魏,擁兵梁、鄭,為東魏所攻。景乃請援乞師。當時未即應接。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率荊州步騎萬余,從魯關向陽翟。思政入守潁川。景引兵向豫州,外稱略地,乃密遣送款於梁。思政分布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鎮。太祖乃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諸軍事,回授思政。思政並讓不受。頻使敦喻,唯受河南諸軍事。

東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卧鼓偃旗,若無人者。岳恃其眾,謂一戰可屠,乃四面鼓噪而上。思政選城中驍勇,開門出突。岳眾不敢當,引軍亂退。岳知不可卒攻,乃多修營壘。又隨地勢高處,築土山以臨城中。飛梯火車,晝夜攻之。思政亦作火〈矛贊〉,因迅風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燒其攻具。仍募勇士,縋而出戰。岳眾披靡,其守土山人亦棄山而走。齊文襄更益岳兵,堰洧水以灌城。城中水泉涌溢,不可防止。懸釜而炊,糧力俱竭。慕容紹宗、劉豐生及其將慕容永珍共乘樓船以望城內,令善射者俯射城中。俄而大風暴起,船乃飄至城下。城上人以長鉤牽船,弓弩亂發。紹宗窮急,投水而死。豐生浮向土山,復中矢而斃。生擒永珍。思政謂之曰:"仆之破亡,在於晷漏。誠知殺卿無益,然人臣之節,守之以死。"乃流涕斬之。並收紹宗等屍,以禮埋瘞。

齊文襄聞之,乃率步騎十一萬來攻。自至堰下,督勵士卒。水壯,城北面遂崩。水便滿溢,無措足之地。思政知事不濟,率左右據土山,謂之曰:"吾受國重任,本望平難立功。精誠無感,遂辱王命。今力屈道窮,計無所出。唯當效死,以謝朝恩。"因仰天大哭。左右皆號慟。思政西向再拜,便欲自刎。先是,齊文襄告城中人曰:"有能生致王大將軍者,封侯,重賞。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從大戮。"都督駱訓謂思政曰:"公常語訓等,但將我頭降,非但得富貴,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言,公豈不哀城中士卒也!"固共止之,不得引決。齊文襄遣其常侍趙彥深就土山執手申意。引見文襄,辭氣慷慨,無撓屈之容。文襄以其忠於所事,禮遇甚厚。

思政初入潁川,士卒八千人,城既無外援,亦無叛者。思政常以勤王為務,不營資產。嘗被賜園地,思政出征後,家人種桑果。及還,見而怒曰:"匈奴未滅,去病辭家,況大賊未平,何事產業!"命左右拔而棄之。故身陷之後,家無畜積。及齊受禪,以為都官尚書。子秉。

【評價】
史臣曰:王羆剛峭有餘,弘雅未足。情安儉率,志在公平。既而奮節危城,抗辭勍敵,梁人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以此見稱,信非虛矣。至述不隕門風,亦足稱也。王思政驅馳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際。及乎策名霸府,作鎮潁川,設縈帶之險,修守御之術,以一城之眾,抗傾國之師,率疲乏之兵,當勁勇之卒,猶能亟摧大敵,屢建奇功。忠節冠於本朝,義聲動於鄰聽。雖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於百世矣。

【全文翻譯】
王思政字思政,是太原祁人。容貌魁梧偉岸,有運籌帷幄的智謀。
在和橋打仗時,思政下馬,用長矛左右橫擊,每擊一下都能打倒幾個人.而此時他深陷入敵陣,隨從的人都死光了,思政身上受了重創暈了過去.適逢太陽落山,敵軍要收軍.思政長時間在軍旅打仗,每次上陣都只穿破舊的戰甲,敵人認為他不是主帥,就沒殺他.他帳下的雷五安在戰場上哭著尋找思政,正好他也蘇醒過來,於是他得救了,雷五安割下衣服為他裹傷口,扶著他上馬,深夜才回來.
十二年,朝廷封他為特進,荊州刺史.荊州境內氣候潮濕,城牆大部分都損壞.思政於是命令都督藺小歡監督工匠修繕.挖掘出黃金三十斤,都督在夜裡秘密的送給思政.到了早上,思政召見佐吏讓他看黃金,說:為人臣子不應該私藏寶物,於是將黃金悉數呈給皇上.
東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人,率領步騎十萬來攻穎川。城內偃旗息鼓,好象沒有人一樣.高岳倚仗他們的兵多,說一戰就可以成功屠城,於是命令士兵四面擊鼓上陣. 思政選了城中驍勇善戰的人,開了城門突然襲擊.高岳的軍隊不敢正面交鋒,引軍亂退.岳明白不能突然攻擊,於是命令多修營壘,又依照地勢的高低,建造土山來靠近城裡.用雲梯和火車日夜攻打,思政也作火攢,利用風的便利投到土山上.又用火箭射之,燒他們的工具。還招募勇士,縋出城門出戰.高岳的兵眾逃跑,而那些守著土山的人也棄山而逃走.齊文襄更益高岳兵眾,引洧水來淹城,慕容紹宗、劉豐生及其將慕容永珍共乘樓船來觀望城內,命令善射的人向城中俯射。突然大風暴起,船竟然飄到城下。城上人用長鉤牽船,弓弩亂發。紹宗窮急,投水而死。豐逃生然後浮向土山,又中箭而死。思政生擒了永珍。
齊文襄聽說了這件事,於是率十一萬步騎來攻城。親自到堰下,督促鼓勵士卒。水流很急很大,城北面就崩塌了。水便滿溢,城中人沒有了立足的地方。思政知道情況無法控制了,率領左右隨從站在土山上,對他們說:「我身負國家重任,本希望平息戰亂立功。……如今力屈道窮,計無所出。只有效仿先人以死報答朝廷的重恩。」於是思政仰天大哭。左右隨從都痛哭。思政向西拜了兩次,就要自刎。
思政初到潁川上任,有士卒八千人,城既沒有外援,也沒有反叛的人。思政經常將勤王當成自己的任務,不經營資產。曾經被賜了園地,思政出征後,家人就種了桑果。思政回來時,看到這些生氣的說:「匈奴沒有消滅,霍去病離開家,如今奸佞為除,怎麼能經營產業!」命令左右隨從拔了果苗扔掉。因此身陷之後,家裡沒有積蓄。

1.每戰唯著破弊甲,敵人疑非將帥,故免。
【每次上戰場都只穿著破舊的僅能遮蔽身體的戰甲,敵人以為他不是將軍,所以得以逃脫】 弊通「蔽」

2.仍募勇士,縋而出戰。岳眾披靡,其守土山人亦棄山而走。
【依然招募勇猛的士兵,縋出城門出戰。高岳的兵眾逃跑,而那些守著土山的人也放棄土山而逃走.】

3.及還,見而怒曰:「匈奴未滅,去病辭家,況大賊未平,何事產業!」
【等到(思政)回來時,看到(這些)生氣的說:「匈奴沒有消滅,霍去病又離開了家,而且奸佞並沒有去除,又依靠什麼來經營產業!」】

很偏的文章,好難找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