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
㈠ 德國一戰中有哪些名將
一戰德國名將如下:
1.全名:約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奧波德·馮·澤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一級上將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塞爾維亞之戰(1915)
歷史地位:澤克特在一戰中並沒有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他軍事生涯的前期,也只是作為一個出色的參謀人員而引人注目。他主要的聲望來自於戰後擔任德軍總司令是在德軍重建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貢獻。他所組建的幾乎「無瑕」的「十萬陸軍」,奠定了德國陸軍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礎。他是二戰德國輝煌戰績最大的幕後功臣,被尊為「二戰德軍之父」。
2.全名: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元帥
主要戰爭:普魯士-奧地利戰爭(1860年);普法戰爭(1870-1871);
主要戰役:克尼格雷茨之戰(1860)
歷史地位:施利芬是一個天才的戰略家,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著名的「施利芬計劃」——這一計劃被小×奇修改之後在一戰中遭到失敗。對於該計劃的爭論延續至今,有人認為計劃本身就出了錯誤,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執行者犯了錯誤。
3.全名: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
生卒年:1857年-1934年12月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步兵上將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里加之戰(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戰(1918)
歷史地位:在戰爭史上,胡蒂爾主要是以「胡蒂爾戰術」為人所知。這種戰術也被稱為滲透戰術或者風暴部隊戰術,是德軍後來機械化全兵種學說的前身。他對這種戰術的發展並沒有什麼貢獻,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該戰術的集團軍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堅定的指揮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塹壕戰為特色的一戰中是非常出眾的。
4.全名: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少將
主要戰爭:鎮壓義和團愛國起義運動(1900-1901);鎮壓霍屯督人和赫雷羅人起義(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東非戰役(1914-1918);坦噶之戰(1914);馬希瓦之戰(1917)
歷史地位:萊托-福爾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時期都是極具天賦的游擊戰指導者之一。他是一位純粹的職業軍官,極為靈活和機智,經常使正規而保守的英軍對手驚慌失措。他長期對抗20倍左右的敵軍,卻僅僅因為戰爭正式結束而投降。他從未在戰場上被征服過。他還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和壓倒性的優勢敵人作戰,獲得了他的戰士,無論黑人和白人的一致熱愛,而且還贏得了他的敵人的尊敬和欽佩。但對於中 國人而言,他和鴉片戰爭時期的其他侵略者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
5.全名: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海軍元帥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無
歷史地位:提爾皮茨是一個冷酷和狡詐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忠實的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但作為德國遠洋艦隊之父。
6.全名: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元帥
主要戰爭:普法戰爭(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古姆賓嫩(古謝夫)之戰(1914);坦能堡戰役(1914);第一次馬祖里湖之戰(1914);羅斯之戰(1914);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塞爾維亞之戰(1915);羅馬尼亞之戰(1916)。
歷史地位:奧古斯特·馮·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魯士軍官,更是一位能乾的、充滿活力並足智多謀的將領。作為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征服者,他是德軍在東線最為成功的陸軍指揮官之一。
詳細內容參見:http://tieba..com/p/1751866104
㈡ 一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強了三分
德國,位於歐洲領土中部,是一個面積比中國弱小的國家,對世界近代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挑起的。德國之所以能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底氣就是德國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軍力。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數一數二的國家,尤其是一戰時期,德國國力達到了頂峰,比二戰時的德國還強了三分,不是美國出手,德國未必會輸給英法。那麼一戰時的德國有多強大?
從軍事力量來看,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海軍,擁有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和世界頂尖的軍事工業。一戰時,德國動員了大約500萬人參戰,軍費開支高達1600多億馬克,在海上和世界第一的英國打,陸地上和世界陸軍第二第三的法國和俄羅斯打,此外還要對付世界經濟第一的美國,打到最後雙方誰都沒佔多大便宜。不是德國爆發了革命,自己投降了,不知一戰還要打多久。要知道,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都沒打進德國國境,雙方一直在僵持。可以說,一戰時的德國是世界第一強國。
㈢ 02-24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
A7V戰斗坦克,德國在一戰中的第一種坦克。A7V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噸,車長7.35米,車寬3.06米,車高3.35米,履帶寬度2.115米。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時,越野4-8公里/小時。武器:比利時的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或俄羅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
一戰期間,德國人還研製了一種K式超重型坦克。重150噸,乘員22人,裝有4門77毫米加農炮,分別布置在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機槍。車長12.98米,車寬6.1米,車高3.0米,堪稱巨無霸。最大速度7.5公里/小時。不過只製成了兩輛樣車。
德國人還研製出LKⅡ騎兵(輕型)坦克。戰斗全重為8.5,乘員3人,裝1門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機槍。坦克的最大速度為1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65千米。
㈣ 一戰時期 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
一戰來時期 德國實際上只有一種坦克自:A7V
1916年11月,德軍總參謀部提出了德國坦克的技術要求,委託第7交通處制定坦克的設計方案,並由此定名為A7V( 全名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意思是「第七統戰部交通分部」)戰斗坦克。於1917年10月正式生產出第一輛 。原計劃製造100輛,但是由於鋼鐵的短缺和 整體工業的優先順序考慮,到1918年9月, 僅生產了22輛。
車長:7.35-8.00m 車高:3.40-3.50m
車寬: 3.10-3.20m
推進系統:2台戴姆勒直列4缸、水冷汽油機動力裝置最大功率為100馬力
速度: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時;越野4-8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60-80公里,越野30-35公里
武器:比利時的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或俄羅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
裝甲:前裝甲30毫米普通鋼板、側裝甲15毫米普通鋼板、底裝甲6毫米普通鋼板
戰斗全重:30噸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元首是誰
1戰是希特勒 2戰也是
㈥ 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圖
A7V戰斗坦克,德國在一戰中的第一種坦克。A7V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噸,車長7.35米,車寬3.06米,車高3.35米,履版帶寬度權2.115米。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時,越野4-8公里/小時。武器:比利時的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或俄羅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
一戰期間,德國人還研製了一種K式超重型坦克。重150噸,乘員22人,裝有4門77毫米加農炮,分別布置在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機槍。車長12.98米,車寬6.1米,車高3.0米。最大速度7.5公里/小時。不過只製成了兩輛樣車。
德國人還研製出LKⅡ騎兵(輕型)坦克。戰斗全重為8.5,乘員3人,裝1門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機槍。坦克的最大速度為1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65千米。
㈦ 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
A7V 坦克
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最高領導者是誰
德國一戰時期政治是軍隊的附屬,武力至上。
1916年到1918年德國最高統治者是埃里希-魯登道夫,他是當時凌駕於德皇和興登堡將軍的存在。
㈨ 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是誰
一戰時期德國復主要的坦克就制是A7V
車長:7.35-8.00m 車高:3.40-3.50m
車寬: 3.10-3.20m
推進系統:2台戴姆勒直列4缸、水冷汽油機動力裝置最大功率為100馬力
速度: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時;越野4-8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60-80公里,越野30-35公里
武器:比利時的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或俄羅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
裝甲:前裝甲30毫米普通鋼板、側裝甲15毫米普通鋼板、底裝甲6毫米普通鋼板
戰斗全重:30噸
㈩ 一戰時德國軍隊有多厲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德國士兵佩帶的是皮革製成並帶金屬裝飾的尖頂頭盔,這種頭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又叫做「尖頂帽」(Pickelhaube)。頭盔設計上的缺點幾乎是立即就浮現出來,但是威廉國王還是給他的創作加上了許多毫無用處的附件。那時的頭盔比一戰時使用的還要誇張得多,金光閃閃,十分華麗。1856年,國王被診斷患有精神病,國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弟弟威廉代理。1861年威廉國王去世,他的弟弟順利成章地成為新的國王,封號為威廉一世國王。相對19世紀當時的標准而言,M1842型頭盔都是非常可笑的,在軍隊中非常不受歡迎,其高高的頂部被士兵們嬉笑可以把他們的所有雜務都放進去。1856年開始將這種頭盔高度降低並一直進行其他的簡化改進至1895年,之後就保持了改進後的外觀一直使用到1914年。
1871年1月8日,德意志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成立,威廉一世國王變成威廉一世皇帝。德國陸軍在1914年之前都幾乎沒有建立什麼軍事裝備的標准,但是陸軍尖頂頭盔卻是個例外。頭盔有三個主要的皮革部分:一個基本帽殼,一個前帽舌,以及一個後帽兜三個部分用線縫合。帽殼是把一塊皮革用蒸汽在一個大摸具上壓製成形。成形後先使用數道黑漆上色,最後是用一層亮光漆使其發亮。頭盔前部覆蓋著的是一大張鍍金的黃銅鋼盔板,我們姑且把他稱做尖頂盔的「盔徽」,上面的圖案有的是獅子有的是鷹,也象徵著來自不同德國地區的部隊。近衛團、訓練營單位和巴伐利亞先遣兵是用鍍銀的盔徽,每一個德意志帝國內的王國、公國、伯爵管轄區和自由城市都有不同的盔徽式樣。
尖頂頭盔在戰斗中對佩帶者的保護作用微乎其微,裝飾性遠遠強於實用性。這種頭盔的側面是一個倒V字型,能祈禱保護下巴皮帶的作用。同樣與戰前的式樣比起來他的外形也變得更渾圓了些。整個盔體使用了皮革、黃銅、銀和灰金屬做成不同配件裝飾而成。
大多數的盔體使用的材料是皮革,但也有些用的是金屬。比如胸甲騎兵(Cuirassier)頭盔就是金屬製品。一戰後期由於皮革短缺德軍還是採用了毛氈制的步兵戰時代用頭盔,這種頭盔除了是用毛氈製成之外,保留了以往皮革制頭盔山的一切裝飾物,但是很快就被新型的M16鋼盔所替代。尖頂頭盔通常還回另外有一個布制的盔罩,所以在平時不戴的時候和作戰時保護頭盔不被磨損。
稍微查了一下希特勒的一戰經歷,發現他在那場戰爭中的表現還真是一個合格的軍人,而且獲得的勛獎章數量之多,大為出乎我的意料。實在想不到日後這個好兵竟然會變成一個惡魔。
希特勒在戰友與上級眼裡是一個刻板的、充滿責任感、精力充沛、英勇無畏、潔身自好、樂於助人的一個好人。
他在部隊里獲得了士兵們普遍的推崇與尊敬,因為他在戰斗中非常可靠,遇到傷員總是沖上去救援,而且無論戰斗多麼艱苦,他從沒有拋棄過任何一個傷員。
而且他從不推諉危險任務,不但如此,還樂於代替別人執行那些危險的任務。作戰時異常勇敢,一進入戰斗狀態,就會猶如神鬼附身般狂熱。平時雖然有些刻板,從不喝酒也從不發牢騷,但對戰友很和善,沒事還喜歡畫一些戰地漫畫供大家欣賞。
還有一點有趣的八卦,有一段時間,德軍前線食物稀少,德軍士兵開始捕捉貓狗充飢,希特勒竟然喜歡吃貓肉。
希特勒在一戰中獲得的勛獎章如下
1914年11月,由於在前線勇敢的拯救了團長的性命,獲得二級鐵十字勛章。
1917年9月17日 面對危險依然完成了任務,獲三級軍功鐵十字勛章一枚,還附屬獎勵一把軍刀。
1918年5月9日 因作戰異常英勇獲團部頒發戰功勛章一枚。
1918年5月18日 一發炮彈擊中他睡覺的塹壕,大腿受傷,因此獲傷員獎章一枚。
1918年8月4日由於英勇的單獨俘獲四名法國士兵,獲一級鐵十字勛章。
1918年8月25日由於服役表現突出,獲三級服役獎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