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著名武鬥
『壹』 為什麼河北的省會從保定改成石家莊了啊
這是因為當時全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保定幾派武鬥始終沒法形成一個全省統一的領導核心。最後1968年2月3日,石家莊成為河北省新省會。
1949年7月河北省全境解放,7月12日和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繼在古城保定成立。1957年9月「大躍進」運動席捲全國。1958年2月7日,國務院決定,將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58年4月,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往天津。
50年代後期,中美、中蘇關系惡化,黨中央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重大戰略方針。天津市地處沿海,一旦打起仗來很可能率先成為主戰場,無法再承擔省會功能。1966年,天津市重新被劃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天津遷往保定,不久後全國便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保定形勢之亂聞名全國,幾派武鬥始終沒法形成一個全省統一的領導核心。最後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委會選擇在石家莊成立,石家莊遂成為河北省新省會。
(1)保定著名武鬥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2月,石家莊市下轄8區:長安區、橋西區、新華區、裕華區、井陘礦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14縣(市):井陘縣、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高邑縣、深澤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趙縣、晉州市、新樂市、辛集市。具體介紹以下縣市區:
一、橋西區位於石家莊市市區西南部,地處市區京廣鐵路以西,中山路以南;西與鹿泉區接壤,北與新華區毗鄰;總面積75.28平方公里。
二、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陲。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獲鹿、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位於北緯37°42′-38°13′,東經113°48′-114°18′之間。縣城微水鎮東距省會石家莊市40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
三、新樂市隸屬省會石家莊地處河北省西南部,地處河北省西南部,位於東經114°30′22″~114°56′35″,北緯38°15′29″~38°29′53″。東西長37千米,南北寬22千米,總面積525平方千米。
『貳』 保定十七中原先為什麼稱之為耀武戰校
保定市第十七中學是古城保定一所歷史名校,始建於1906年(清光緒32年),初名「直隸女學堂回」,1915年至答1933年先後改名為「直隸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河北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解放後改名為「河北保定女子中學」,1966年「文革」期間曾稱「要武戰校」,1978年定名為「保定市第十七中學」,1997年加掛「河北省第二外國語高中」校牌,2002年省二外高中更名為「河北保定外國語學校」。你說的那是文革期間的產物,因為保定是武鬥的重災區。
『叄』 河北省會的變遷
河北省會的變遷是從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1949年7月河北省全境解放,7月12日和8月1日,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繼在古城保定成立,選定保定作為河北省會。
1958年2月7日,國務院決定,將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這讓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看到了契機,若能將省會搬遷到天津,就可能實現以工業帶動農業,進而滿足的需要。1958年4月,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往天津。
50年代後期,中美、中蘇關系惡化,黨中央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重大戰略方針。天津市地處沿海,一旦打起仗來很可能率先成為主戰場,無法再承擔省會功能。1966年,天津市重新被劃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省會自天津遷往保定不久,全國便開始了「文化大」,保定形勢之亂聞名全國,幾派武鬥始終沒法形成一個全省統一的領導核心。最後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委會選擇在石家莊成立,石家莊遂成為河北省新省會。
(3)保定著名武鬥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1月,河北省共轄11個地級市,分別是石家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邯鄲市、邢台市、保定市、張家口市、承德市、滄州市、廊坊市、衡水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市:
1、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東與衡水市接壤,南與邢台市毗連,西與山西省為鄰,北與保定市交界,位於首都北京西南方向,距離北京市主城區283千米。
2、秦皇島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西近京津,介於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119°51′之間,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
3、衡水,河北省地級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介於東經115°10′-116°34′,北緯37°03′-38°23′之間,東部與滄州市和山東省德州市毗鄰,西部與石家莊市接壤,南部與邢台市相連,北部同保定市和滄州市交界,總面積8815平方公里。
『肆』 保定軍校出過那些軍官
保定軍校出過的軍官有:
1、吳石:
吳石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鄉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處長,後任北伐軍總參謀部作戰科科長。
1929年赴日本留學,回國任參謀本部第二廳處長;抗戰中任第四戰區參謀長、軍政部主任參謀兼部長。
1948年參加民聯,與中共華東局直接建立聯系,提供重要軍事情報。1948年底調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去台灣,後任國防部參謀次長。
1950年,因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而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10日,與陳寶倉、聶曦、朱諶之在台北遇害。
2、張樾亭:
張樾亭河北薊縣人1912年8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科。1914年10月畢業,任孫岳的第十五混成旅曹士傑團營長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曹士傑團擴充為第十六混成旅,改任第十六混成旅營長。
3、晏勛甫:
晏勛甫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期炮科、陸軍大學第5期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湖南嶽州守備司令部參謀長,鄂軍第1師2團團長。
4、董宋珩:
董宋珩字長安,出生於蒲江縣壽安鎮一個糕點店的僱工家裡,生父姓宋,幼時喪父,母改嫁仁壽,隨養父改姓董,名宋珩,字長安。
先遷居仁壽縣周龍場後又遷文宮場,現仁壽文宮鎮。董自小貧寒,聰穎過人,8歲能詩,先後就讀成都陸軍學校、保定軍官學校。
歷任川軍排長、連長、團長、旅長、師長,第二十二集團軍副司令,第五綏靖公署副主任,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十六兵團副司令。
5、唐生智:
唐生智,字孟瀟,號曼德,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歷經中華民國建國到解放戰爭開始時期,並在國民黨中擔任不同的重要職務。
『伍』 保定是河北的省會
保定、天津在過去都曾做過河北省的省會,不過現在河北的省會是石家莊
『陸』 為什麼河北省會不在保定
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以及自然條件的制約,保定的發展受阻,1968年2月將省會遷至石家莊。
石家莊地處中國華北地區、河北省中南部、環渤海灣經濟區,是中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是國務院批准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和金融對外開放城市。
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阜,全國性商貿會展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 ,京廣、石太、石德、朔黃四條鐵路干線交匯於此,是中國鐵路運輸的主要樞紐之一。
(6)保定著名武鬥擴展閱讀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也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也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 ,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 保定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古蓮花池、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 。
保定市總面積22190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末,下轄5個市轄區、15個縣,4個縣級市(定州為省直管市),設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全市常住總人口1046.92萬人(不含定州)。
保定市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完成生產總值3449.7億元。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涉及保定市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
『柒』 保定為什麼取消省會的資格呢
知道實情人都去世了,我找些資料湊合看看吧
1966年5月1日,省委、省人委及省直各機關等先後遷回保定。然而不幸的是,省會遷回保定還不到一個月,「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保定進入了社會動盪期(這是事情起源,那時候我在北京聽一個經歷過文革老師傅的說,那時候保定漢奸特別多,也是所謂幫派多)
經過統計,在清代直隸省時期,保定作為省會城市為244年,天津為15年,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但保定作為河北政治中心的地位並沒有動搖。(如果保定在前二十年就修上保津鐵路現在就沒石家莊什麼事了,地理位置在這兒呢!)激烈的派性斗爭,使保定成了「文革」的重災區,特別是「兩軍」的介入,使保定的政局異常復雜。這些都讓立足未穩的省會望而生畏,極易見異思遷。
保定紅衛兵的造反矛頭直指省里的當權派。1966年5月,省人委被奪權,河北省地方政權進人了無政府狀態。
1967年1月,河北省軍區和駐保69軍奉命介入保定地區文化大革命。2月11日,即宣布有三萬餘人的「河北省工農榮復轉退軍人紅衛兵保定八一造反總司令部」(「八一總部」)為反動組織,出動27個連隊,以武力強行取締了「八一總部」等多個群眾性組織,逮捕1200餘人,入獄238人。
保定的造反浪潮一時被平息。
1967年2月15日,中央軍委電令:「奉毛主席、中央命令,為了更好地保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加強戰備」,決定對陸軍第69軍、38軍的部署作出調整:
69軍,由河北保定地區移駐山西;38軍,由吉林通化地區移駐河北保定地區,接替69軍防務,並由沈陽軍區調歸北京軍區建制。
38軍的到來,給保定地區的文革形勢帶來了變數。
38軍移駐保定地區後,代號改為4800部隊。時軍長李光軍,年48歲,政委王猛,年47歲。該部隊初抵新防區,於2月24日奉命與省軍區一起擔負保定地區的支左任務,成立支地辦公室。軍長李光軍、副軍長劉海清、副政委邢澤主管「三支兩軍」工作。
介入保定地區支左之初,38軍尚無一定之見。自1967年4月以後,以「八一總部」平反與否為導火線,保定造反派組織重新洗牌,組合成「工總派」(即「農大造反團派」)和「工籌派」(即「革命紅樓派」)兩大派系,較穩健、保守的「工籌派」得到省軍區的支持,受省軍區排斥的較為激進的「工總派」,主動對新來乍到的38軍示好,尋求支持,38軍與河北原當權勢力無任何牽連,在感情上傾向於「工總派」,於是公開表態支持。
38軍與省軍區(當時稱保定「兩軍」)在支持誰的問題上各持己見,漸行漸遠,裂痕加深,終致水火不相容。與省軍區榮辱與共的北京軍區,對38軍頗為不滿。保定兩派也各恃有軍隊方面支持,沖突四起,武鬥不斷。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於1967年6月22-23日發生在保定市內的河北農業大學,兩派近萬人大規模混戰,雖得38軍和省軍區趕至現場試圖平息,但未能奏效,造成7人死亡,近300人受傷(其中部隊數十人)。
為解決保定問題,1967年8月,中央通知保定兩派代表進京匯報。期間,兩派代表與「兩軍」——河北省軍區馬輝(司令員)、曾美(政委),38軍李光軍、劉海清
簽訂了雙方關於立即制止武鬥的協議,武鬥稍歇,但兩派矛盾未能根本消弭。
當時的保定,大街上隨處可見武鬥工事,天空中不時響起零星槍聲。斗爭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在扞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是唯一正確的一方。那時候的省會,就象一葉風雨飄搖的小舟,不知道駛向何方。沒有人關心省會的命運,也沒有人認為省會是什麼值得珍惜的好東西。而成群結隊地到省委、省人委機關去貼大字報,呼口號,搞打砸搶才是正常的。狂熱中的人們哪裡知道,一個數十年後才明白過來的巨大遺憾正在悄悄降臨這座災難中的的古城……
揭秘:陳伯達居心叵測的密謀策劃,鄭維山、李雪峰等人的緊密配合,以及他們對中央的欺騙,使省會從保定遷到了石家莊。
1967年12月至1968年1月間,陳伯達來到河北視察。
陳伯達當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陪同他來視察的是北京軍區代司令員鄭維山、政委李雪峰等。視察起因於毛澤東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建立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臨時權力機構,這個機構的名稱,叫革命委員會好。」他們視察的目的是為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清除障礙。
當時駐河北各軍、省軍區均傾向於各地較保守一派,唯獨38軍支持激進派。陳等急於穩定局勢,在保定等地的講話中,便站在北京軍區立場,對38軍支持的一派作了嚴厲批評。如鄭維山1968年1月6日在邯鄲接見兩派群眾組織代表和駐軍負責人時,就指責農大造反團頭頭崔士林「利用造反團來破壞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是插到保定和各縣破壞大聯合的,各縣大聯合都被破壞了,五月份以來對付群眾,對付河北省軍區和北京軍區……」。
「農大造反團」為「工總派」核心,是得到38軍支持的,陳等講話雖然都沒有點38軍的名,但目的明顯是給38軍施加壓力。
之所以不點名,是因為他們知道,戰功卓著的38軍是毛澤東本人批准調至保定的。毛澤東、林彪對38軍的態度如何,鄭、李等人揣摸不透,所以不敢太過造次。
1968年1月28日,鄭維山、李雪峰聯名簽發致毛澤東及中央的《北京軍區關於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建議在省革委會成立的同時,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其理由是「石家莊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頭,工人階級隊伍比較堅強,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第二天,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即發文批准了鄭、李的報告。
1968年1月30日,正是農歷大年初一。雖是一個晴天,但空氣清冷。早晨,一支25輛小車組成的車隊從保定市區悄悄開出,一路往南而去。深冬的冀中大地,蒼茫悲涼,一望無垠。這支由吉普和轎車組成的車隊,綿延百餘米,在空曠的原野上捲起一路黃塵。
坐在車上的,都是省里的幹部,分別來自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省軍區以及一些省直單位。他們個個神情肅穆,略顯緊張。車隊出市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回望保定這座動盪的古城——幾天之後,這里將不再是河北省的省會。
半個月以前,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籌備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的批示,在石家莊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並組成了「三結合」的領導集體,任命李雪峰為主任,劉子厚、馬輝等人為副主任。
1968年2月3日,農歷正月初五,石家莊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這天上午,東方紅體育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慶祝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的大會在這里召開,寬闊的體育場上黑壓壓地站滿了人。領導講話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遊行。從此,石家莊成了河北省的省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970年8月的廬山會議上,林彪「搶班奪權」的野心暴露,投靠到林彪麾下的陳伯達也翻了車,李雪峰、鄭維山均受到牽連。於是,河北省省會搬遷的內幕也當成了「問題」被揭發出來。1971年1月華北會議期間,李雪峰在「我的檢查」中就檢討了此事的經過:「在河北省革委會成立前後,陳伯達直接出面在籌備會上講話,進一步打擊三十八軍,壓迫另一派群眾組織。他策劃了省會搬家,先由他出主意,我和鄭維山同志同意,兩人聯名寫了報告,用他編造的搬家理由,欺騙了中央」。根據李雪峰的這一檢查,說省會搬家是他們策劃的一個陰謀也不為過,難怪事後有人說,省會搬家是鄭、李故意讓38軍難堪,此說不無道理。
1970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38軍黨委「檢舉揭發陳伯達反黨罪行」的報告上對陳伯達的問題作了批示:「林、周、康及中央、軍委各同志:此件請你們討論一次,建議北京軍區黨委開會討論一次,各師要有人到會,時間要多一些,討論為何聽任陳伯達亂跑亂說,他在北京軍區沒有職務,中央也沒有委任他解決北京軍區所屬的軍政問題,是何原因陳伯達成了北京軍區及華北地區的太上皇?------」
事情發展到這里,是非曲直似乎已經有了結論,但問題是,既然省會搬家是「亂跑亂說」的「太上皇」陳伯達蓄意策劃的陰謀,現在陳伯達完蛋了,就應該把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所以,省會遷石後,到1970年後半年,河北省革委會又有遷回保定的動議。9月29日,毛澤東主席到南方視察路過石家莊,找省革委負責人李雪峰等談話,問及河北省會設在石家莊好,還是設在保定或天津好?李雪峰迴答說,石家莊離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還是在石家莊好。
聽毛主席的意思,似有讓省會重新搬遷之意,但終未明確表態。
到1971年1月,當時的省革委會領導人劉子厚等向中共中央請示,認為河北省省會還是搬回保定為好。但這個問題經中央政治局討論時,周恩來批示:河北省省會不要再遷。於是,劉子厚在3月24日的河北省批陳(陳伯達)整風會議上傳達了河北省省會不再搬遷的決定。從此,河北省省會便一直設在石家莊,直到今天。
『捌』 保定軍校的教官
曾就讀保定的名將(包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吳佩孚、齊燮元、孫岳、李景林、王都慶、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楊傑、陳調元、李濟深、商震、季方、葉挺、趙博生、董振堂、邊章五、季振同、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陳寶倉、黃紹竑、黃琪翔、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李樹春、楊愛源、李品仙、郝夢齡、喬明禮、羅卓英、周至柔、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薛岳、陶鈞、胡宗鐸……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於河北保定市郊,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保定軍校先後任職共八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里)。
軍校歷史
· 1901年11月 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跟據《辛丑條約》不準駐扎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於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之後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
· 1906年 分別在保定校址開辦:北洋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
· 1912年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1920年暑假 駐扎在軍校的軍人因未得薪餉發生嘩變,搶劫軍校,之後校舍被放火燒毀。
· 1923年8月 保定軍校停辦 。
曾就讀保定的名將(包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吳佩孚、齊燮元、孫岳、李景林、王都慶、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楊傑、陳調元、李濟深、商震、季方、葉挺、趙博生、董振堂、邊章五、季振同、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陳寶倉、黃紹竑、黃琪翔、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李樹春、楊愛源、李品仙、郝夢齡、喬明禮、羅卓英、周至柔、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薛岳、陶鈞、胡宗鐸……
大事記
● 1993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
● 1995年又在軍校遺址上建成了仿原軍校建築風格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擴建為12畝,修復了檢閱台;
● 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
● 投資1.4億元建成了華北最大的保定軍校廣場,現已對外開放。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習稱 「 保定軍校 」)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材,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於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一千五百餘畝。東西長兩公里多 , 南越今衛生路,北跨今合作路兩側,南北長一公里有餘。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所規模較大的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
這里原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軍焚毀。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佔地一百八十餘畝。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四面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河環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台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布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以石欄,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書:「尚父陰符, 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發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有兩棵並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鍾。因官長常在這里訓話和發布命令,因此,這里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是分校,佔地九十二 畝。靶場在分校之北,佔地三百三十餘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校本部,佔地八百八十餘畝,以西面之面積最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辦於民國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緒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駐天津小站的練兵機構——武備學堂,被迫遷到保定。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 ( 旋改督練公所 ),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經袁世凱奏准,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光緒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又改稱北洋通國陸軍學堂、陸軍隨營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公無1907 年)更名陸軍大學堂(簡稱陸大)。民國改元後(公元 1912 年),改為陸軍軍官學校。與將弁學堂開辦的同時,在保定軍校的南面創辦北洋陸軍協和學堂,後改名陸軍速成學堂(現省精神病院至市結核病防治院一帶 ), 廢後改為兵營。人們習慣把這兩所軍校統稱 「保定軍校 」。
保定軍校重視基礎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陸軍小學(當時直隸省的陸軍小學設在定興縣姚村 ),其學生來源主要由各地駐防旗人子弟中選送,其次由每縣的高等小學中選送一名體質與學業兼優的漢族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四、五歲間,都享受公費待遇。陸軍小學畢業後,其優秀者升入陸軍中學。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第一陸軍中學在北京清河鎮,第二陸軍中學在南京,第三陸軍中學在武昌,第四陸軍中學在西安。陸軍中學畢業後,編成「 入伍生隊 」, 先在保定軍校的分校過半年軍隊生活,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因此,軍校學生的素質較為齊整。
公元1912 年民國成立,各省陸軍小學停止招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重新開學,將這一年進校的學生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民國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陸軍中學合並為兩所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鎮,一所在湖北武昌) 。民國六年(公元 1917 年), 最後進入陸軍小學的一屆學生已升了學,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即無新生來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預備學校在普通中學(四年制) 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中招收一批新學員,均經嚴格的考試後擇優錄取。民國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陸軍小學升入保定軍校的學生已全部畢業,陸軍部改變招生制度。保定軍校直接由普通中學畢業生中招考了一批學員。先將這批學生送到各師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編入軍校學習,這是保定軍校第八期學生。陸軍預備軍官學校於民國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學生,於民國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軍校,這是第九期學生,也是最後一期學生。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保定軍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逐步擺脫了天津小站練兵的一套舊法。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長為蔣百里。
民國成立後,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後建立 「講武堂 」 。各師為擴充軍事實力,也成立「學兵隊」 。但是 , 只有保定軍校才是設備完善、訓練嚴格的一所軍事學校。
教宮和科隊長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學生及陸軍大學和本校的優秀畢業生擔任。歷來按兵科編隊,分別進行教育訓練。隊長為少校級,擔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術科教練,軍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擔任;技術課為劈刺、體 操、武術等, 由技術教官(一般是上尉) 擔任,另有技術助教輔助技術訓練。至第八期,對學生編隊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種混合編隊,一般的軍事課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隊(專科訓練除外),隊長提為中校級,伙食也改為連隊辦理。
騎兵和輜重科由騎兵科隊長兼管,減少了兵種負責人,軍事教官由中校降為少校。
課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理化、數學、歷史、地理等,每節課為一個半小時。典範令小冊子是教練各項軍事動作的准繩。普通知識和外語是輔助教育,聘文職教員擔任,以充實學生的軍事知識, 為逐步全面學習各種軍事演習准備條件。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面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有打靶場,乘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輔助術科如體操、劈刺、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在大院進行。器械操在校後門外的器械操場進行。這些訓練每課多為一小時,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科目復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組織生活。
保定軍校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騷動,嚴重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一次是民國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凱稱帝失敗,作為恢復帝制爪牙的模範團被解散後,插入軍校第六期學習。因該團積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學員的反對,造成雙方武鬥。開始以拳頭、磚頭、木棍對打,後又動了刀槍,以致造成傷亡。校方雖竭力威懾,卻無濟於事。後來,北京政府派陸軍部上將蔭昌來保定,壓服雙方,才平息了沖突。
第二次是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戰爭爆發,皖軍前敵總指揮曲同豐(原軍校校長)在松林店被俘,皖軍十五師向直軍投降。正值放暑假時,軍校作為臨時收容營房。因十五師已欠軍餉數月,引起下級軍官的不滿,發生兵變,將軍校洗劫一空,並放火燒房,軍校只好停辦。
軍校第八期學生為爭取早日開學,組織了復校同學會,呼籲於權貴之間。工兵科學生張照光,身穿軍校外出的軍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著洋車攬客。報館立即發表這一新聞,標題是 「軍官學生拉洋車」。北京各報遍登這條消息,並大肆渲染。還發表張照光對記者的談話和張的自述,做為頭版頭條新聞刊登。張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軍官學校讀書,志在報國, 因軍校遭兵劫破壞,無處棲身,來到北京,生活無著,隨身行裝典當一空,僅留一身軍衣不忍舍棄,為維持生計,只好拉車渡日,自食其力,於公於私,光明正大,暫忍困難,等待開學,倘軍校不開學,我還是繼續拉車。這一行動也是對北京軍閥政府的莫大譏諷。在各方面的奔走呼籲下,才於民國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開學。第九期學員 ( 即 1917 年預備軍校最後招的一批學生)亦同時入校。此時已有部分教官離校,另謀生計,又遇校長易人, 拖欠教職員數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風潮,弄得教員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兩期學生勉強畢業。
保定軍校盡管在末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學習質量還是高的,全國公認它是軍事教育的正統。它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在軍事教育和參謀業務等方面受到各省軍事當局的重視,自成一個軍事學術系統。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時,也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軍事教育骨幹。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變,保定軍校畢業生擔任高級指揮官的已佔很大比重。盡管蔣介石獨裁時代極力培植自己的體系一一黃埔系,但保定軍校畢業生的學歷仍然是擔任軍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證。保定軍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標榜「軍人以保家衛國 , 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問政治為高尚 」,形成保定軍校學生一種職業軍人的特點。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後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 6553 人。其 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葉挺同志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的「鐵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趙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寧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同志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同志任紅五軍團長,先後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地下黨員、原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和何基豐同志,在淮海戰役的緊要關頭,分別率領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火線起義,為順利地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還有何柱國、王長江等同志,也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該校的畢業生中也有不少人成為民主革命的骨幹,如李濟琛先生,在軍校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為阻止清軍南下攻打起義軍,曾冒險去炸漕河鐵橋,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軍敢死隊排長,又投入討袁戰爭,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駐武漢第四鎮統制張廷輔將軍 (光緒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將弁學堂 ),辛亥革命時率兩營軍隊攻克總督府,後被暗殺;國民三軍軍長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先生,在保定軍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廟銜,今幸福街) 為軍校同盟會的秘密集會點 ,民國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與馮玉祥將軍合作發動北京兵變,逮捕並囚禁了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率領的國民三軍進駐保定後,釋放了被曹錕、吳佩孚囚禁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史文彬同志、長辛店分會幹部陳歷茂、保定分會會長何立泉和副會長白月岳等參加 「 二.七 」大罷工的黨和工會的負責幹部; 何遂先生在軍校加入同盟會, 後任北洋第六鎮統制 (師長)吳祿貞的參謀,積極協助推翻清朝帝制並參與在保定建立燕晉聯軍大總督府的革命行動。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此外,鄧演達、耿毅、劉越西、陳銘樞、吳藝五、劉汝賢、周季展、李競容、周思誠、商震、王法勤、黃曦、沈濤、王紫齋、劉建藩、倪德勛、張文、童保暄、張璧、瓮巨卿、安溯顏、劉耀奎、錢鼎和陸軍速成學堂的方聲濤、呂公望、林知淵等 , 都曾投身於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還有不少人經過曲折的道路後,又投身於革命陣營,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岳、楚溪春、劉文輝等。當然,保定軍校也有不少學生成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革命陣營的高級軍政首要人物,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學生蔣介石、張群(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國民政府國防部長)、陳誠 (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黨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岳、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保定軍校停辦後,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此。曹錕倒台後,該講武堂停辦,先後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每換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壞。 民國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變後,這里成了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國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後,校舍被拆毀。保定解放後,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盡管保定軍校已成為歷史的遺跡 , 但是它的影響和事跡卻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保定軍校遺址於1993年 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玖』 鞍鋼武鬥
1967年,誰挑起了武鬥?
1967年1月下旬,在內蒙古軍區門前靜坐的內蒙古工學院一學生遭受槍擊而死難,這是文化革命開出的第一槍。2月23日,西寧「八&S226;一八」紅衛戰斗隊(以青海汽車九個場的工人為主體)沖擊青海日報社,要求報社轉換立場,支持青海無產階級革命派的奪權行動。青海軍區副司令員趙永夫聯合駐青藏公路的二百零五師副政委張曉川,下令部隊開槍鎮壓占據青海日報社靜坐示威的群眾。當場死傷三百多人,製造了震驚河湟的大血案。這也只是全國武鬥的序曲。就在幾個月後,江青在接見河南「二&S226;七」公社的代表時肯定了「文攻武衛」。鄭州等地旋即成立了戰斗指揮機構,拉起龐大的武鬥隊伍,修築工事,配置武器,並於7月26日大規模洗劫了鄭州卷煙廠和開封化肥廠。致使三十七人斃命,二百九十人傷殘,三百人當了俘虜,二人被活埋。8月4日,王洪文策劃組織圍攻上海柴油機廠的對立群眾組織的行動。工總司調集十多萬人,近千輛各種機動車與船舶,從水陸兩路進攻。戰斗結局是俘虜、關押、致傷六百五十人,使工廠蒙受損失數十萬元。
無庸置疑,武鬥是當時執掌黨和國家權利的中央*,尤其是江青所鼎力支持,並教唆的。因為當時他們代表著黨中央,所以有極大的蠱惑力。雖然,內蒙古軍區門口的一槍,至今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卻促使了當時內蒙古軍區領導(劉昌等)和黨委領導(王逸倫等)的全面下台。隨後與其他事件一並引發了所謂「內人黨」三十萬人的冤案。至於趙永夫下令對手無寸鐵的青海九個運輸場的汽車司機和員工開槍,無論如何,也是不武,玷污了軍人的榮譽。雖然,他被審查、關押,游斗,幾乎被打死,後來還平了反。
歷史的真實是:最初, 「文攻武衛」的槍支彈葯是拿來的,而不是搶來的。由於4月6日,中央軍委頒布了林彪授意,毛澤東同意的『十條命令』,要求三軍支左部隊對群眾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全心全意支持無產階級革命派,以各種形式介入與干預地方的無產階級*。又加之江青等一力宣揚要以「革命的武裝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所以,除中央明令禁止的軍事禁區與機密要地外,所有警備區、武裝部,等於向群眾開放了武庫的大門。任憑群眾取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建國初期的舊軍械。這些武器庫本來是全民皆兵,武裝民兵的。到1967年8月、9月,由於開放了武庫,對立派的群眾組織又有介入地方文化革命的軍隊的支持,全國武鬥愈演愈烈,幾乎成了燎原之勢。
在鞍山,鋼鐵公司武鬥急劇升級。十數萬人挾裹其中,高爐、平爐被迫停產,整個工廠有癱瘓報廢危險。為了拯救這個全國重工業的命脈,周恩來不得不下令對鞍鋼實行軍管,以強行制止武鬥,並恢復生產。
西南地區動用了後備武庫中的坦克裝甲車。山西運城發生了數萬武裝農民圍攻城市的大規模戰役行動。本已瘡痍滿目的中國,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將要淹沒在一片血泊之中了。可是中央*意猶未盡。9月5日,江青接見安徽代表,仍大講「文攻武衛」。中央辦公廳於9月9日發出通告,號召全國革命群眾學習江青「九&S226;五」講話精神,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把無產階級*進行到底。有這樣的權威機構、權威人士推波助瀾,全國各地的文攻武衛組織更加合法化,也更加有恃無恐。數百萬中國傑出的青年在這場浩劫中就這樣拚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下,把自己奉獻為那偉大神祗神壇上的祭品,而後便永遠像輕煙一樣消散了。沒有人會記起他們,他們只是這場歷史誤會中的匆匆過客,以年輕的生命,寫下了將被後世御用歷史學家輕描淡寫的不經意的一筆……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武鬥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著。野戰軍與地方軍區,海空軍與陸軍因為各自支持著不同的革命幹部和群眾組織,因而,在「三支兩軍」中不可避免地由矛盾而對立,進而更激化與尖銳了對立群眾組織的矛盾斗爭。
在河北,局勢日益嚴峻。為著拱衛京師的安全,中央軍委從東北調來嫡系原十三兵團所屬部隊。以三十八軍駐守保定,其餘三個軍分駐張家口,天津,承德。但這支王牌軍卻與河北軍區在對待不同群眾組織上持相左的意見。導致了河北一派群眾武裝,重下白洋淀,開展了新時代的游擊戰爭。在高蠡、安國爆發了大規模武鬥,戰火將安國國棉廠一處棉花倉庫數萬斤棉花化為灰燼。
在旅大,海軍基地和旅大警備區各持己見,支持著不同的群眾組織。以至武鬥的雙方幾乎占據了市內的所有制高點,以據險抗衡,使一個美麗寧靜的濱海城市到處彌漫著戰火的硝煙。
在西安,軍校學生全副武裝(西北軍事電訊工程學院)聲勢浩大地接連向對立派據守的西城門發起強攻。猶如在重演解放戰爭中攻城略地的戰爭戲劇。
甘肅的紅聯與革聯,以及後來殺出的紅三司,在老幹部、省軍區、蘭州軍區的不同支持下,一遍一遍發起大規模械鬥,幾乎阻截了蘭新、蘭青、包蘭、隴海鐵路的交通……
在寧夏,繼8月5日永寧事件之後(當地武裝部長組織基幹民兵,真刀實槍地對對立組織打了一場血流成河的阻擊戰),又發生了8048部隊青銅峽青山機器廠反擊戰,對立組織吳忠材機廠攻堅戰,犧牲無算。
為了一己之私,為了小集團的政治利益和權勢,打著捍衛毛澤東思想,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旗幟,欺騙和誘導全國的青年學生、工人(武鬥主力)農民,使「伏屍百萬,流血飄櫓,天下稿素」。那些*的權貴們,真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呵!
要說的話是:當年作為一個少年,內蒙古軍區事件當天,我去過現場。為了記住這段歷史,親自在當年或者後二年內,實地到過寧夏各戰場。在吳忠材機廠,看到過守衛工廠的前固原軍分區司令員馬思義在二樓門口,被機槍射手打穿在牆壁上的腦漿。到過運城,考察過作為被攻擊堡壘的西安西門,領略過大連兩軍對壘的森嚴戒備,親自踏勘了青海日報社流血現場,見到過被街頭批鬥儆示的趙永夫,張曉川以及前十五軍政委,青海省省長王昭。在保定拜訪過三十八軍,見到過插隊地區的鄉黨—三十八軍副總參謀長張致善,他就是支左中被對立派打傷的三十八軍第七號人物 。
這是血寫的事實,不是墨寫的謊言。我們再現歷史,使後人以前車之覆,為後車之鑒。我們忠於歷史,是對人民、對後人的負責,不是文過飾非,欲蓋彌彰。(發表者: 摩天嶺嶺之鷹)
『拾』 保定1968年不再是河北省會,為什麼
開封到鄭州是50年代變的.
還有安徽的省會由安慶遷到合肥,主要是受當時XXX領導備戰備荒思想,XXX領導個人決定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