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榫卯結構
⑴ 榫卯結構真的是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嗎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傢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榫卯,我們一般說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作卯。榫卯相契合,器物能夠非常完美銜接。即將於9月10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木作》第一集《榫卯智慧》中,就著重講述了榫卯結構,其中以一根藤和王振華的微縮工藝為代表,大家在影片中可以找到答案。
⑵ 歐美傢具常用哪幾種榫卯結構
一、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是實木傢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採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 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種形式在我國傳統傢具中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同時也常 見於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 我國傢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具造型的主 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范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 用。
二、為什麼紅木傢具要使用榫卯結構而不使用鐵釘?
1、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 平,與對這種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正榫卯結構圖片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中式家 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2、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榫卯 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 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
3、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拆裝運輸。許多紅木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 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方便。
4、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維修。好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 ,總會出現問題的,比如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等。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拆卸更換就不象榫卯結 構傢具來得容易。
三、榫卯結構的類型
榫卯結構從宋代開始愈趨成熟,自宋歷明,經過不斷的 改進和發展,各部位的組合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美觀與實用並駕。至今已有一百多種結合方式 ,簡單來說以三大類為主:
榫卯結構 1、面與面的結合
(1) 薄板結合(龍鳳榫):加大了榫卯的膠合面,可以防止拼介面上下翹錯,也不會從橫向拉 開,因此最適用的就是地板的拼合。
(2) 平板結合-厚板出半榫拍抹頭:大塊的平板邊緣結合,如平時的中式餐桌,邊緣處會有 這樣的一塊結合處。
2、厚板悶榫角結合
榫卯結構常見用木料較厚的傢具部分,如抽屜的直角、茶幾,結合後只見 一條縫而看不見榫頭,因此稱為「悶榫」。以「點」為支撐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 、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橫豎丁字接合:扶手、腳踏、搭腦都需要用 到這種結合法,因結合材料的粗細、形狀不同,還有多種細分。
3榫卯結構、三根直材交叉結合
這是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由十字交叉發展而來,為的是 更加牢固和耐用,最適用於中式花盆底座。
⑶ 古建築榫卯結構
1、穿斗式 漢時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於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
2、抬梁式 春秋時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樑柱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3、井乾式 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的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實際是木承重結構牆。它耗材量大,建築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外觀厚重,應用不廣。
4、干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面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築,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
斗拱:中國古建築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始見周代銅器,到漢代其特點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國斗拱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斗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結構包括:斗:立方塊上開是自口,位於下昂翹之間。升:立方塊上開橫向口,位於栱頭上。昂:斜出的梁桁。栱:曲木如弓,與枋平行。翹:曲木如弓,與枋垂直,與栱相似。坐斗:斗之特殊類型,全攢斗拱最下之座托。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③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牆,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量。⑥裝飾作用。⑦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⑧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築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鬥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 標准。
斗耳:鬥口兩側凸起的部分
斗腰:鬥口下垂直部分
斗底:斗下傾斜的部分
平盤斗:沒有斗耳的,常用於角科 29栱:是置於坐斗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翹(華栱或卷頭)
.1 瓜栱(宋稱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2 萬栱(慢栱):跳頭上第二層橫栱
.3 廂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的 ,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層橫栱。正心萬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層橫栱。
.單栱:坐鬥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計心造:跳頭上置橫栱的
.偷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
主要構件: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於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鬥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開口的尺寸為一鬥口,相當於材的九分,鬥口分十一等,最大鬥口用六寸,每一等級差半寸,十一等鬥口則為一寸,如柱徑為六鬥口,柱高為六十鬥口。鬥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
.4、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兩個區域。(山西晉祠聖母殿)
5、東西堂制:大朝居中,兩側為常朝。漢代開東西堂制之先河,晉、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東西堂制。隋及以後均行三朝縱列之周制。
6、都柱:秦漢宮室遺址與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僅設一根柱子。
7、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
另外,倒座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如果說房屋的位置(尤其指朝向), 還是與正房相比較來講, 正房是座北朝南,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倒座房", 也就是座南朝北啦.在北方的民俗中,倒座房是不吉利的表示.
E.1、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系與承重的構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面叫小額枋(宋稱由額)。二者之間用墊板(宋稱由額墊板),使用於內柱間的叫內額,位於柱腳的叫地栿。
⑷ 哪些實木傢具品牌是榫卯結構
現代的實木傢具都被稱作為新中式風格的傢具,而實木傢具的製作是利用古代人們回的勞動結晶,使用答的榫卯結構,使用這樣的構架方式是為了讓木料的使用更加徹底,盡量減少木料的浪費;
而當代的實木傢具品牌大部分都會使用榫卯結構的方式來達到製作傢具的不同形態,建議你可以通過網路渠道先大致的篩選一下各種實木傢具的品牌。
現下的實木傢具品牌有曲美傢具、廣雅家居、韓菲爾、喜夢寶等。
⑸ 中國那些建築使用了榫卯結構
說起中國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漢字還要早。我國應用榫卯結構已經有7000餘年的歷史了,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經發現有了榫卯結構的運用,經過了漫長的實踐、演進,日趨合理,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精湛復雜的手工工藝。而且可貴的是我 們的工藝不是為了復雜而復雜,是非了牢固實用和精美。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榫卯必須做得松緊得宜、科學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裝榫時用力過大則易開裂,榫小眼大則易脫落。
現目前使用到了榫卯結構的建築非常多,如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等;天壇主殿「祈年殿」 殿、清康熙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殿
明十三陵中,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棱恩殿,佔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徑1.17米、高14.30米的金絲楠木巨柱支承,黃瓦紅牆,垂檐廡殿頂,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大殿之一。
有機會的話去感受一下吧。
⑹ 木傢具有幾種榫卯結構,哪一種最牢固
木傢具有三種榫卯結構,其中燕尾榫最牢固。在現代實木傢具的生產中,榫卯仍然大量使用。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個零件的榫眼插入另一個零件的榫眼,然後形成連接。其中,榫眼是最重要的受力和連接部位。根據榫眼的形狀,榫卯可分為直角榫卯、燕尾榫卯、圓棒榫卯等形式。
在框架式結構傢具中,榫可用於結構連接和接合,而在板式結構傢具中,榫通常用於板之間的固定接合和定位。用於榫的材料通常是密度高,紋理直而細,無節結,無蛀蟲的木材。根據榫頭的數量,榫接合的方式又有單榫、雙榫、多榫三種方式。其中,單榫和雙榫常用於實木方材接合成傢具的框架,多榫則常用於板件間的接合。
⑺ 榫卯結構的傢具哪些品牌做得比較好
榫卯是中國國代建築的傳統工藝,不用一顆釘子,但卻比用釘子還堅固,老神奇版了,大部分比較好的中式傢具權都是榫卯結構,做得比較好的像福建的魯藝紅木,我看過他們的一個多寶架,幾百處的榫卯構造,沒有一點兒縫隙,造型還很漂亮,簡直了!
⑻ 有沒有什麼榫卯結構做得比較好的建築案例
1、坂茂:
2014年普立茲克獎。
(坂茂的紙結構建築相當有成就,因為今天不討論有關紙建築的的話題,所以只是一筆帶過。)
以下全木材框架結構的現代大樓,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瑞士媒體公司tamedia新總部。利用精湛的木工工藝完成了一個四層全木榫鉚結構的框架,這些精密的托梁和橫梁都使用數控銑削機床完成,約需2000立方米雲杉木。
法國,蓬皮杜梅斯中心/坂茂。
這個作品更准確的說法應是鋼木結構。
韓國赫斯利九橋高爾夫球會所:
2、隈研吾:
隈研吾我不用多說,在他的日本東京的建築事務所已經完全領教了他在項目管理和設計管理上的過人之處。榫卯結構,也是他公司做項目設計的一貫風格,對於結構的深入研發與發揚,的確值得敬佩。
米蘭世博會--日本館,我仔細看很多木結構件中,能看到很多標注在上面的手寫鉛筆痕跡,說明了每一個結構都是不同的,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多除了計算機算出來的尺寸,現場的手工絕不可缺。
3、佐藤淳:
從2010年到2013年,佐藤淳與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接連合作了四個項目:下關市川棚溫泉中心、星巴克太宰府店、GC口腔科學博物館和日本微熱山丘,通過對木結構的全新應用探索這種古老的方式在現代的可能性。
與隈研吾合作的GC口腔科學博物館,取法傳統的日本木玩「刺果」(cidori,即中國的魯班鎖),使用日本最優質的檜木木材,在三根木棍的節點處完全不使用螺絲、膠水和釘子,就像上千個「刺果」玩具組成的巨大而抽象的網路。
⑼ 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木結構建築有那些
1、唐代忻州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35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
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2、唐代五台山佛光寺
中國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築。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城東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東南北三面環山。寺宇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
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之際,已是五台山名剎,寺名屢見於傳記。見於敦煌壁畫上的唐中葉繪制的五台山圖,佛光寺就居顯要地位。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金代於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模。
3、遼代薊縣獨樂寺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於中國天津市薊州區,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
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獨樂寺佔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下為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
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聖宗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國十九年(1930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並公布而聞名海內外。
獨樂寺為國家AAAA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4、遼代華嚴寺
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庄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
遼末因為戰爭,寺院局部建築被毀,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遼、金兩代,平城(今大同)都是當時的別都,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
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師等重建大殿、觀音閣、山門、鍾樓等殿堂。
後省學、慈慧法師又廣植花木,徵集藏經,使華嚴寺得到恢復,但規模已遜於遼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視。
元朝武宗至大年間(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師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廚房、堂寮都修繕一新,並新建浴室、葯房及房屋數百間。元末戰亂,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
明初,寺院被沒收為官產。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間,又重新作為佛教寺廟並予以重修。明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為上、下二寺。
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華嚴寺又遭戰火,只有大雄寶殿和薄迦教藏殿倖存。清朝時,其餘殿堂又陸續予以重修,但規模和結構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華嚴寺千瘡百孔,一片荒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多次撥款維修華嚴寺。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上、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
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古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
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