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康德最著名的

康德最著名的

發布時間: 2021-02-26 03:40:27

㈠ 康德最著名的觀點是什麼

沒有最著名的觀點,但先驗哲學是從他這里開始的,從而把認識論推到一個嶄新的境域

㈡ 康德哪部作品出名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康德(Immanuel Kant,全名內伊曼努爾·康容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畢業於德國科尼斯堡大學,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哲學家、作家,是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不少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標志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

㈢ 介紹一下康德及主要成就

伊曼努爾·康德</B>(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康德哲學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像。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像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這團星雲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於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㈣ 康德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康德(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個皮匠家庭。16歲時,他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畢業前夕,他的第一部著作《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問世,該書用理性評判了笛卡爾、牛頓等人的觀點,顯露出這個22歲的青年探索真理的勇氣。1755年,康德到母校任教,1786年,被推選為校長,1792年起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康德一生從事教育40年,先後擔任了278門學科的教學工作,並撰寫專著、論文70多部(篇)。他精力充沛,富有創造力,在治學上從不因循守舊,這與他終生未娶、嚴謹刻板的私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康德哲學思想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批判期,他提出了一種發展的、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後批判期從1770年開始,他提出了完整的先驗唯心主義、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觀點,相繼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真、善、美」的哲學體系。

康德對於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之後哲學沿兩條路線分化:一條是德國古典主義,其終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條則演化成為實證主義和唯意志主義。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如現象學、結構主義也都是在康德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他的思想及其哲學的現實意義,仍是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㈤ 歷史上傑出的哲學家康德國籍

伊曼努爾·康德(德語原名: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歲),德國作家內、哲學家,容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
http://ke..com/item/%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2631177?fromtitle=%E5%BA%B7%E5%BE%B7&fromid=5618&type=syn

㈥ 誰能為我介紹一下康德這個人物

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時,有「武王」之稱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裡已經統治了11個年頭。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注冊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兒、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五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稱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哥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樑柱的赫爾德。盡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里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只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㈦ 德國的哲學家康德的著名哲學論斷有哪些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專」(1781年)、「實踐理屬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

㈧ 康德的名言有哪些

康德的名言有:

1、自律原則是唯一的道德原則。——康德《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2、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7、我們所確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們終究會死去。」作為死亡,似乎是從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經驗。

然而這個命題確是一個必然的命題,然而或許會有人說,類似於以諾那樣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麼的吧,所以終究這還是一個所謂「還沒有發現例外」的經驗判斷吧。——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㈨ 康德的詳細介紹和他最著名的一些書籍名單

點擊鏈接進去有他著作的在線版本

伊曼努爾·康德
維基網路,自由的百科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復地思索,
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減的贊嘆和敬畏
——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墓碑銘文
伊曼努爾·康德
放大
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哲學理論的基本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范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范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Kant-Laplace hypothesis)。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 2 哲學思想綜述
* 3 康德的德文著作
* 4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譯
* 5 站外鏈接

[編輯]

生平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於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城(Königsberg,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義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康德終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表。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過康德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十分健談,經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志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志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叻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雖然從時間上排列應該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但從其理論體繫上則應以《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判斷力批判》(1790年)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其生前最後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類學》(1798年),一般認為其是對其整個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色的哲學家聞名於世,他去世後,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編輯]

哲學思想綜述

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范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位於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康德墓碑
放大
位於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康德墓碑

而時間和空間在康德看來是兩個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經驗。

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范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其學說用其自己的說法乃是主要回答四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想什麼?3、我希望什麼?4、人是什麼?
[編輯]

康德的德文著作

* Immanuel Kant Gesammelte Schriften
* Was ist Aufklärung? (1783)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Zweite hin und wieder verbesserte Auflage (1787)
* Zum ewigen Frieden (1795)
* Über Pädagogik (1803)
*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1755)
*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1788)

(更多的德文著作可以在谷登堡計劃的網站中找到)
[編輯]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譯

* Wikisource
* The Science of Right, translated by W. Hastie
*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by James Fieser, based on Paul Carus's 1902 translation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編輯]

站外鏈接

* Kant on the Web
* Kant Links
* The essay is a review of a biography on Kant written by Manfred Kuehn
* Epistemology and Metaphysics
*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Political Right"
* An easy introction to Kant's thought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

頁面分類: 德國哲學家 | 1724年出生 | 1804年逝世

㈩ 盧梭和康德的主要代表作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並且拋棄了他自己的孩子,因為懷疑他那年幼的老婆對他不忠和記恨他丈母娘的刻薄吝嗇。這一點在《悲慘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復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懺悔錄》也極內疚地提到了這一點。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4月17日 提出學位論文《論火》;5月13日 碩士學位考試 ;6月12日 得到碩士學位;9月27日 求職論文答辯。 《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的新解釋》 1756年1----4月 論述里斯本地震的兩篇文章和一本書;4月10日 為取得教授職位進行文化答辯。《唯物單子論》 1757年春 《自然地理學講授提綱》 1758年 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國臣民。春 《運動和靜止的新學說》;12月 康德爭取基波剋死後虛懸的教授職位,未成。12月14日 向伊麗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請書。 1759年10月 《試對樂觀主義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對豐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論法四格的詭辯》 赫德爾聽康德講課(到1764年)12月 《證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據》 1763年 《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 1764年 《對於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觀察》《論腦病》《對自然神論和道德原則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關於1765年冬季學期講課時間表的通知書》 1766年2月 康德被認命為王家圖書館副館長。 《視靈者的幻想》 1768年 《論空間方位區分的基本根據》 1769年 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 1770年1月 耶拿大學聘請;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8月21日 學位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答辯 1771年 評論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 致函赫茨,談到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構思 1772年 5月 康德辭去圖書館副館長一職 1775年 《論各種不同的人種》 1776-1777年 論「博愛」的兩篇文章 1778年 策特里茨大臣勸說康德,要他轉到哈勒大學工作 1780年 康德成為哥尼斯堡大學評議委員會成員 1781年5月 《純粹理性批判》問世 1783年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評舒爾茨所著《道德學入門》一書 1784年 康德購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 《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 《問答:什麼是啟蒙運動》 1785年1月和11月 康德評論赫德爾的書《人類歷史哲學思想》;3月 《論月球上的火山》;4月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1月 《論人種概念的確定》 1786年1月 《對人類歷史起源的推測》;春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夏 康德被推選為大學校長;10月 《何謂在思維中確定方向》;12月7日 康德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1787年6月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 致函萊因霍爾德,說明哲學體系的三元結構 1788年1月 《論目的論原理在哲學中的運用》;春 《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夏 康德第二次參加校務會議 1789年 卡拉姆金拜訪康德 1790年 《批判力批判》出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 費希特為了與康德認識,來到哥尼斯堡 ;9月 《神正論的所有哲學嘗試歸於失敗》 1792年4月 《論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 《論理性范圍內的宗教》;9月 《論格言: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可是實踐上卻行不通》 1794年5月 《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6月《論萬物的終結》;7月28日 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12日 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受到國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平論》發表 1796年 《論靈魂的器官》;6月23日 康德最後一次講課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學》發表;6月14日 哥尼斯堡的大學生們紀念康德學術活動五十周年;7月《關於迅速簽訂哲學上永久和平條約的通告》;9月 《論出於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利》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選為西恩(義大利)科學院院士;秋 《學科間紛爭》 《人類學》發表 1799年8月 《關於費希特所著《知識學》的聲明》發表 1800年 最後一篇單獨發表的著作-----德語立陶宛語詞典的跋;9月 耶捨出版康德的《邏輯學》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學》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