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產業集聚

著名產業集聚

發布時間: 2021-02-25 20:45:16

❶ 寧波市十大工業產業園區是那幾個

市科技園區:規劃面積18.9平方公里。產業定位為電子信息等都市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的技術創新基地,力爭成為全市主要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浙江省技術創新基地、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市機電工業園區:位於鎮海駱駝西南部,跨鎮海、江北兩區。重點發展機械、電子等一、二類產業。江北工業科技園區:位於江北洪塘鎮兩側,主要發展無污染的一類工業。

海曙科技園區 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

鄞州的石碶鎮、古林鎮和集士港鎮工業園區,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

鄞州工業產業園區:位於潘火立交橋東南面,含鄞州中心區工業園區及高新園區,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

市化學工業產業園區:2020年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重化工及精細化工類產品。

鎮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

市紡織工業產業園區:位於北侖小港江南出口加工貿易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織造業。園區遠景規劃在慈溪三北至范市的瀕海地帶,規劃面積10 平方公里。

寧波明州工業產業園區:位於鄞州區西南部和奉化北部,橫跨奉化江兩岸,控制性規劃面積約8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一、二類工業。至2020年規劃的啟動區面積為27平方公里,並計劃在該工業區內,從鄞州中心區沿甬臨線到奉化江口鎮,規劃建設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中國服裝產業園,力爭建成全國著名的服裝產業園。

江北工業產業園區:位於慈城杭州灣大通道西側,重點發展一、二類產業。

❷ 世界乃至中國的著名工業區拜託各位了 3Q

中國四大工業區: 1、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2、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3、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4、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世界主要工業區 ,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呈東西向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包括北美、西歐、東歐、日本和亞洲東部沿海。南半球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則集聚在南非、澳大利亞及南美中東部地區。 1、北美工業區:主要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哪裡的煤鐵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稀疏,工業部門齊全,尖端技術和高新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競爭,在這里許多工業部門在世界工業中的優勢逐漸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區。 2、 西歐工業區:位於歐洲西部,主要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北部等重要工業區,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這里經濟基礎雄厚,交通便利,勞動力質量高,煤鐵資源豐富,核能,航空,汽車,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工業作為發達,鋼鐵,機床,船舶,電力等產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地域逐漸從內陸向沿海地區發展。 3、東歐工業區:主要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捷克,波蘭等國的主要工業區。這里資源豐富,基礎工業實力雄厚,屬資源密集型重工業地區,工業也多布局在靠近原料和燃料產地的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子,宇航等新興工業發展較快。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分布在日本太平洋沿岸長達1000千米的地區,約佔全國面積的近30%,人口的2/3,工廠的72%,工業產值的75%。工業多數依靠進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貿易型,是世界上著名的臨海工業帶。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家用電器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 5、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北起韓國東南沿海和中國東部沿海,向南延伸到東南亞一些國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一地區的國家競相發揮各自的優勢,根據國情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推動了各國工業的發展。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各國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工業類型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過渡。各國紛紛建立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經濟特區等,是這一帶成為二戰後新興的工業區。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❸ 歐洲有哪些著名產業帶(產業聚集地)

世界著名的沿河產業帶

世界經濟發達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注意發揮江河回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資答源和經濟文化等優勢,形成經濟帶,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例如,萊茵河全長1400千米,流經瑞士、法國、德國和荷蘭等國,其沿河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密集、最發達的產業區。它包括以鹿特丹、 法蘭克福等大城市為I中心、90多個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圈」,並成為歐盟經濟軸線的主體。美國密西西比河的開發,首先建起了干支暢通、標准統一的現代化航運網,並以此為軸線,形成了「鋼鐵走廊」等沿河產業密集區。

❹ 如何迅速打造產業集群

(一)迅速打造產業集群的核心方式
1、立地成佛
圍繞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區域,立足於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迅速梳理出主導產業鏈、促進要素聚集,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撐產業鏈,演進為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區域大循環的、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如餘姚塑料產業集群、江蘇吳江絲綢產業集群都是此類典型案例。
2、中心開花
實施先聚焦中心、後周邊開花的策略。先集中政策資源迅速引進或培育一個或兩三個規模較大、產業帶動力較強並且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形成中心;然後傾斜政策重點吸引配套,鼓勵配套技術、設備、產品投資商、配套服務商進入,逐步形成大配套產業集群。例如許昌以瑞貝卡公司為龍頭,匯集了龍正、神龍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製品企業112家、個體生產專業戶900多家,發製品產業鏈上從業人員近15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拉動
通過建立或者升級專業市場,促使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研發設計、裝備製造、產品製造、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產業有機地結合,形成以市場為核心的大產業集群,最典型的如義烏的小商品產業集群,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大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研發驅動
圍繞研發中心,聚集創新要素,通過研發技術產業化、研發服務全球化,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各產業環節聚集,最終形成產業集群。主要是在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大學的作用下,在某個區域、產業或產品上依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優勢逐步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集群。最典型的如美國矽谷,成為了全球最著名的創新產業集群,是國際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風投資金的融匯地。
5、OEM聚集
通過代工型企業的聚集,自動形成主導產業突出、配套完整的產業集群。這類集群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外商或港澳台商先投資零配件企業,然後通過再投資和吸引其他同行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一種是境外大企業投資興辦規模較大的終端產品企業,拉動國內外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形成產業集群。前者多在開放的早期,後者主要是近幾年較多。這些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廣東等地,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和精密機械產業等為重點,這些產業集群形成較大規模後,當地技術研發力量以及配套企業的數量也逐年增長。
6、2.5產業匯聚
2.5產業,又稱生產性服務業,它像一種雙棲動物,兼有第二產業(工業)與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特性,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於生產者,它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架構了生產與服務的一體化,又具備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核心技術產品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生活中所見到的金融、保險、管理咨詢、倉儲、人力資源等等都可以被納入2.5產業的范疇。它們一般具有高技術含量、高知識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點,不僅自身創造價值,也能助力製造業再上一個台階。利用2.5產業與製造業在空間上的可分離性, 2.5產業正被北上廣深、江浙等發達地區所重視,開始專門打造2.5產業聚集中心,形成2.5產業集群,例如金融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廣告產業集群、設計產業集群(如深圳設計之都),把發展2.5產業集群提高到了促進整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高度。
(二)迅速打造產業集群的主要抓手
1、「抓住牛鼻子」——促進集群要素集中化
「牽牛要牽牛鼻子」,要快速打造產業集群,關鍵是要促進集群要素迅速集中。要素集中是產業集聚發展中的最初階段,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在要素集中階段,政府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產業集聚區的選址,應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規劃產業布局,並通過減免稅費、降低土地出讓金、增強政府補貼等政策措施來吸引要素的集聚。以市場拉動為主的產業集群建設為例,關鍵就是吸引需求、匯聚商家。例如蘇州木瀆鎮的汽車商貿產業集群,最開始的時候是大力引進4S店,在匯集大量4S店後,蘇州人買車基本上都到木瀆,買賣市場開始形成,為後面的汽車用品市場、二手車市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這個汽車商貿集群形成過程中,最初匯聚4S店就是整個產業集群的啟動環節,而4S店就是關鍵要素。
2、「拉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專業化
在找到牛鼻子、匯聚關鍵要素之後,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就要逐步轉移到突出集群的主導產業上來,通過「補鏈」,即把主導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充完整、拉長主導產業鏈環節,達到「縱向成鏈」的目的。這個階段要把優惠政策的重點放在吸引與現有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具有「食物鏈」關系的商家進來,鼓勵「以商招商」,強化重點環節招商。以研發驅動的產業集群為例,例如中關村高科技產業集群,在研發科技人員關鍵要素匯集後,隨後的產業化、市場化環節就顯得尤其重要,有了研發技術,就鼓勵生廠商、貿易商大量進入,現在的中關村產業集群就是一個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群。
3、「增粗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規模化
在「縱向成鏈「之後,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就要放到「強鏈」上來,針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鼓勵適度競爭,吸引相關企業進入,達到「橫向成群」的目的。從國內外產業集群的發展來看,各環節大量企業的相互競爭,不但不會削弱產業集群競爭力,反而會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有效擴大集群的市場規模。
4、「擴散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區域化
在完成上述三個階段後,產業集群的主導特徵已基本形成,產業集聚已基本完成,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要轉移到「大配套」上來,鼓勵各種配套企業以及其它緊密關聯、廣泛關聯的企業進入,促進集聚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推動地區整體經濟水平快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廣泛配套主導產業鏈的發展方式,能夠促進產業集群知識、技術外溢,並強力輻射周邊產業,引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真正實現產業集群區域化。

❺ 德國有個著名的工業區...是什麼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❻ 有沒有關於產業集群的一些外國工業區的具體資料

一、產業集群的定義及分類

邁克·E.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產業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集群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並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製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產業集群包括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為了獲取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築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和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包括專業供應商)、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工程設計公司)、中介機構(經紀人和咨詢顧問)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路,這種網路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研究中,借鑒Markusen(1996)對產業區的分類方法,把產業集群分為以下三類(詳見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於產業集群的內在關系把產業集群分為三類(詳見表2)。

表1 產業集群分類 義大利式產業集群 集群衛星式產業集群 集群輪軸式產業集群

主要特徵 以中小企業居多;
專業化性強;
地方競爭激烈,合作網路;
基於信任的關系 以中小企業居多;
依賴外部企業;
基於低廉的勞動成本 大規模地方企業和中小企業;
明顯的等級制度
主要優點 柔性專業化;
產品質量高;
創新潛力大 成本優勢;
技能/隱性知識 成本優勢;
柔性;大企業作用重要
主要弱點 路徑依賴;
面臨經濟環境和技術突變適應緩慢 銷售和投入依賴外部參與者;
有限的訣竅影響了競爭優勢 整個集群依賴少數大企業的績效
典型發展軌跡 停滯/衰退;
內部勞動分工的變遷;
部分活動外包給其他區域;
輪軸式結構的出現 升級;
前向和後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戶全套產品或服務 停滯/衰退(如果大企業衰退/停滯);
升級,內部分工變化
政策干預 集體行動形成區域優勢;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營 中小企業升級的典型工具(培訓和技術擴散) 大企業/協會和中小企業支持機構的合作,從而增強了中小企業的實力

資料來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1998,(10)

表2 產業集群的類型及其績效 類型 自發的產業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組織的產業集群 創新型集群
例子 迦納庫馬西SuameMagazine汽車零部件集群 奈及利亞Nnewi汽車零部件製造集群、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外科手術器械集群 丹麥日德蘭半島傢具業集群、義大利Belluno眼鏡產業集群
關鍵參與者參與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業規模 個體、小 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
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信任 幾乎沒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術 低 中 中
關聯 有些 有些 廣泛
合作 幾乎沒有 有些,不持續 高
競爭 高 高 中到高
產品創新 幾乎沒有 有些 持續
出口 幾乎沒有 中到高 高

資料來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據UNCTAD(1998P8)改編。

二、關於產業集群機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馬歇爾(1920)解釋了基於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他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規模效應形成的外部經濟。後者是技術性外部經濟。韋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經濟的概念,他在分析單個產業的區位分布時,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隨後,羅煦(AugustLosch,1954)、佛羅倫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對聚集經濟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2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克魯格曼通過其新貿易理論,發展了其集聚經濟觀點,理論基礎仍然是收益遞增。他的工業集聚模型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產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高製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的形成。另外,他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收益遞增、自組織理論、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證明了低的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於區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傳統的熊彼特主義分析創新關聯度的不足,主張用演化經濟學來分析創新關聯度,並在演化經濟學的框架內,構築了交互創新的兩產業模型和三產業模型,探討了創新關聯和國際專業化問題。

UNCTAD(1977)把企業間合作模式分為:群、網路和戰略夥伴,探討了不同合作模式對企業能力和競爭的作用,從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的層次提出了政策建議。AlexHoen(1997)從理論角度對群進行分類:群的概念分為微觀層(企業群)、中觀和宏觀群(產業集群);群內企業通常通過創新鏈和產品鏈進行連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採用了不同於Markusen(1996)的產業集群分類方法,他們把產業集群分為:非正式群、有組織群和創新群。探討如何在傳統產業中培育創新群,建立創新系統,從而使傳統產業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討了產業集群的確定問題,傳統的投入產出分析和用戶-供應商關系是基於產品和產業對於確定基於知識外部性和擴散產業集群是不合適的,其提出了基於專利的確定產業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過對大眾公司在阿根廷企業的研究,從生產網路(群)的角度探討群內企業關聯度、創新能力和社會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組織和合同的形成機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從經濟發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討產業為什麼會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脫離集群的後果等問題。為了解釋以上問題,他們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地理特徵進行了實證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過對劍橋高科技群增長和變遷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劍橋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長和變遷的、哪些微觀經濟要素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為什麼劍橋高科技沒有達到矽谷的水平等問題。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組織和集聚的關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個虛擬群,用組織接近的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地理接近概念,認為組織接近是虛擬群形成動力的新來源,而組織的接近則通過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來實現。他們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把產業集群置於全球化的虛擬學習環境中,擴展了產業集群活動的空間。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貿易流的方式、要素價格和生產的區位問題,分析了貿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和貿易成本影響貿易流,認為地理條件是要素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提出了基於地理的貿易流和要素價格影響產業集群產生與發展的機理。

三、關於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aviano(2001)綜合了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間自我強化的模型;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由於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反過來,由於向心力使新企業傾向於選址於該區域,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空間的集聚,進一步驗證了著名的繆爾達爾的「循環與因果積累理論」。也就是說,企業偏好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而市場的擴大與地區企業數量相關。AnthonyJ Venables(2001)認為,新技術改變了地理對我們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消除我們對地理的依賴性;地理仍然是國際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探討地理集聚對經濟績效、規模和區位的重要作用,從地理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認為盡管缺乏高質量制度是落後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視地理集聚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對產業集群的強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在不同的產業存在著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製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討了基於規模收益遞增的世界經濟范圍內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研究國家產業集群政策與世界經濟均衡發展關系,產業集群與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的關系後,認為在均衡發展的條件下,產業集群數量太多而規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過對芬蘭ICT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認為ICT產業集群是芬蘭基於知識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優化了芬蘭的產業結構,構築了芬蘭國家競爭優勢;並從產業政策的角度回顧了ICT產業集群在芬蘭的發展。

四、關於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的關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角度,探討了北日德蘭半島和瑞典西部知識型產業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於傳統關注知識溢出和累積的思維,從供給方面解釋產業動力學。他們從需求的角度解釋了產業動力學,在假定消費者偏好多樣化和相關技術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討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頻率是如何影響產業動力學的,驗證了新技術應用模式和產業中企業數量的關系。LuciaCusmano(2000)探討了企業的相關研究能力(即企業評價、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產生知識流的能力)在技術政策和合作研發方面的作用,其理論依據是演化經濟學。把技術作為知識,以交互作用作為分析單位,假定合作企業是異質的,具有互補的知識和能力。在企業合作中,技術外部性導致的知識溢出是有成本的,企業對知識溢出的利用取決於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與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和研發的投入呈正相關。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經濟自由化和國際經濟整合的背景下,技術能力的累積對中小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來分析地理集聚影響技術能力累積的機理,從中觀和微觀層次對集聚優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產業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從博弈論的角度探討了領導能力在協調博弈中的作用,並認為共同的知識概念對於理解領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較了傳統用來解釋企業間關系的能力理論和組織經濟學理論,分析了能力理論和經濟學解釋企業間關系的優點和不足。能力理論雖然可以解釋企業間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論基礎。CarlosQuandt(2000)認為,創新群和合作網路是促進區域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優勢、縮小空間和社會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則探討了什麼是網路、如何認識網路等問題,從三方面(即利益集團和決策風格、網路社會功能邏輯、七個網路的問題)對網路治理邏輯進行了研究;最後研究了網路治理對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業間合作的網路形式,介紹了與網路結構特徵相關的因素,探討了網路競爭的決定因素。他把企業間的合作形式分為四種:傳統網路、技術結構網路、復雜技術網路和基於技術的網路。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產業集群內企業合作的模式,研究企業合作的典型障礙,探討了如何克服文化對合作的不利影響,最後提出了通過企業合作來營造創新的環境,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途徑。

MarkLorenzen(1998)探討了基於信任的信息成本,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同類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環境下,不同類型的信任具有相應的主導地位。通過實證分析,他研究了產業集群企業的信息成本特點,解釋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產業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與信息成本的關系。

4 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五、關於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及產業政策建議

MichaelPeneder(1997)在對澳大利亞產業集群政策進行了研究以後,認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於確定最優的政策工具,對微觀層次的系統反饋機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強調了消除制度障礙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邁克·E 波特(1998)認為,集群有利於區域和國家獲得競爭優勢,強調了集群在獲取雇員和供應商、專業化信息、互補性、獲取公共品方面的優勢,探討了區位選擇、就地參與、集群升級和集體協作對提高集群競爭力的作用,回顧了傳統產業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設計思路。ShoheiKaibori介紹了日本產業集群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對巴基斯坦的錫亞爾科特和德國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兩個產業集群分別處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從技術的角度分別處於高端和低端,但在生產和技術方面有相當多的聯系,它們同樣面臨質量升級、低成本競爭和醫療技術發展的挑戰。他們用集群和價值鏈作為分析方法對地方產業集群和全球價值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

OECD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是基於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OECD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分配能力評價體系。在第二階段則組成不同的研究小組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第二階段的研究主題是:制度的關聯性;人力資源流動;創新企業行為;發展中國家創新系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作為研究的主題,其研究范圍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創新方式、創新風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國家的績效研究及差異分析、產業集群的政策意義及產業集群政策設計的原則。OECD對以下國家產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丹麥、芬蘭、瑞典、比利時、美國、英國和荷蘭,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問題:如何使產業集群更有競爭力;重要知識問題的確認;產業升級優化戰略的設計;如何從傳統的競爭走向戰略協作和差異化競爭。

六、集群的研究層次和方法及結論

1 群的分析層次和分析技術。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層次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詳見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點
宏觀層次(國家) 經濟結構中產業關聯度 國家/地區的專業化模式;大量的產品和工藝升級和創新
中觀層次(產業) 在相似最終產品的產品鏈上不同階段的產業內和產業間關聯度 產業的SWOT分析和基準分析;探索創新的需求
微觀層(企業) 企業間關聯:專業供應商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核心企業周 圍戰略性業務發展; 鏈的分析與管理; 合作創新項目開發
國外常用的產業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產出分析方法;(2)圖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結論。綜上所述,國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邏輯關系可用左圖來表示: 國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與產業集群的關系研究、基於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研究產業集群,但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外的研究偏重於實證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的歸納。產業集群吸引了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注意力,成為國外理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於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出現,缺乏系統研究的專著。關於產業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論仍落後於實踐。盡管如此,產業集群的研究結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依據,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績效。
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發達國家傳統的老工業區幾乎都走過了一條創建、發展、繁榮、衰落、改造的輪回之路。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法國洛林工業區等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區均相繼進行改造並取得了成效。筆者選取沈陽鐵西工業區進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證研究。產業集群與老工業基地改造波特在《國家競爭力優勢》中提出「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❼ 廣東的主要產業有那些

1、電子信息業

目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收入接近4萬億元,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廣東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產品製造基地。

2、電器機械業

機械工業是中國的重要支柱行業,年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廣東機械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2位,產業外向度高,機械產品出口居全國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電產品出口基地。已經形成以廣州、深圳、佛山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和東西兩翼的電器機械產業集群。

3、石油化工業

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廣東石油化工總量規模居全國前列,約佔全國的10%,多種主要產品產量排在全國前三名,產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紡織服裝業

中國是全球紡織服裝的製造中心,紡織服裝是最大的中國出口創匯產業。廣東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產品門類齊全,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

5、食品飲料業

食品飲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廣東是中國食品飲料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產業規模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食品飲料優質名牌產品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6、建材業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迅猛發展,近年增長接近30%。目前,廣東建材工業總產值接近15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2位,產品門類齊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業優勢突出。

7、森工造紙業

近年,中國造紙產業正步入快速增長期,年增長達到20%。森工造紙是廣東的潛力產業之一,廣東是中國造紙及紙製品的生產大省。目前,中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8、汽車

目前,中國汽車產量已經近700多萬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廣東汽車年生產能力近80萬輛,形成以廣州為中心,以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輕型車、專用車、摩托車相輔的發展格局。

9、醫葯

醫葯產業是中國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產業規模達到4000多億元。廣東醫葯產業實力居全國前列,中葯、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一定優勢。

❽ 世界著名的都市圈有哪些

1) 紐約都市圈——世界上產業分工布局最完善,最有序的大都市圈;
2) 倫敦都市圈—版—創意產業和區權域經濟;
3) 巴黎都市圈——依靠規劃疏解城市人口壓力,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均衡發展;
4) 日本三大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交通港口一體化。

❾ 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詳細點呵)

產業聚集,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資源,也可以節約生產成本!降低運輸費用。專
產業屬轉移,如果是技術產業,可以轉移到沿海地區和一些著名大學的附近!如果是需要很多勞動力的產業,就可以轉移到勞動力豐富的地區,即可以緩解就業壓力,也可以緩解城市人口多

❿ 聖弗朗酉斯科是美國什麼產業聚集地

生不得朗也謀求一是產業基地嗎?是的傳美國什麼茶葉基地,它是一個產業基地,因為他減低非得簡單,因為他具體也非常多,你可以選擇一個很好的一個地方去也可以的。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