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地圖炮段子
① 地圖炮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常說一個人地圖炮另一個人。
地圖炮含義為對某個群體進行言語攻擊的行為,網路中常指地域攻擊者,或是回以少數人的行為否答定某個群體的行為。
相關介紹:
地圖炮原指《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中的一種地圖攻擊類型的武器,最早出現於《第二次超級機器人大戰》中魔裝機神的塞巴斯塔,後用於通稱一些大規模殺傷性的武器或魔法。
由於在許多動漫作品中,地圖炮是以一種大威力大面積殺傷兵器的形象存在,因此在一些論壇中(如NGA),地圖炮引申為大規模的無差別刪貼、封禁ID、懲罰用戶等行為,也常常指代一些經常大面積無差別刪貼封人的版主。
(1)著名的地圖炮段子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的筆下曾出現許多針對地域開「群嘲」的段子,而相當多黑人的段子都指向當時的宋國(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
《莊子·逍遙游》曾雲: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意思是說,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滿身刺著花紋,沒什麼地方用得著帽子
地圖炮也可以表示對某些事物的偏見錄,以部分的特點概括整體常常會有標簽。對不同人群的偏見永遠存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圖炮
② 什麼是地圖炮百科裡沒有我要的解釋,在貼吧中常看到
地圖炮原意是抄指《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中的一種地圖攻擊類型的武器,該類型武器不是典型的瞄準某個敵人攻擊,而是以自機為中心,部分敵我進行轟炸。
而在網路上,引申義與「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近似。指對某個群體進行語言攻擊或者以少數人的行為來定義整個群體。網路上常用這詞表示地域攻擊者,也就是說以某個地域極個別人的行為來否定這個地域群體的行為,並加以語言攻擊。
(2)著名的地圖炮段子擴展閱讀
由於在許多動漫作品中,地圖炮是以一種大威力大面積殺傷兵器的形象存在,因此在一些論壇中(如NGA),地圖炮引申為大規模的無差別刪貼、封禁ID、懲罰用戶等行為,也常常指代一些經常大面積無差別刪貼封人的版主。
也可以表示對某些事物的偏見,以部分的特點概括整體常常會有標簽。對不同人群的偏見永遠存在。不過,也有些「臉譜化」是樂意被人接受的——如果他自認為正處在歧視鏈條的最頂端。而互聯網的興起第一次重新劃分了「我們」與「他們」的標准。
③ 南征北戰是什麼梗
即以地域刻板印象為主題的聚眾編段子娛樂活動。
一般集中在孫笑川(帶專帶大師兄)的微博評屬論區中,也被稱為南征北戰環節或地域嗨。通常由一位網友起頭評論「南征北戰」,其他人在該條評論中蓋樓寫段子。
雖然這些內容多基於地圖炮式的地域歧視和南北文化差異,基調陰陽怪氣,內容也很損,但編段子者通常不存真正的惡意,更類似與戲謔和自嘲,樓內也鮮少有互動內容。
該環節中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地域稱呼,如東百(東北)、沙東(山東)等。轉自小雞詞典@帶帶帶
④ 有哪些明明是地圖炮卻不被許多人當做地圖炮的言論
大規模殺傷性武抄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縮寫WMD),指襲用來大規模屠殺的武器,一般針對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針對軍事人員。它包括三類武器: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
由於在許多動漫作品中,地圖炮是以一種大威力大面積殺傷兵器的形象存在,因此在一些論壇中(如NGA),地圖炮引申為大規模的無差別刪貼、封禁ID、懲罰用戶等行為,也常常指代一些經常大面積無差別刪貼封人的版主。
地圖炮,著名游戲《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中的第2作《第二次機器人大戰》(FC)里引入的一種新的攻擊方式,有別於通常的R2R模式(ROBO TO ROBO),不切入R2R的戰斗動畫,而直接在戰略地圖上的一定范圍表示攻擊的形式。代表武器有主艦的MEGA粒子炮,ZZ高達的「頭炮」,CYFLASH等等。在游戲中以M或者MAP為標識。
⑤ 孫笑川南征北戰是什麼梗
即以地域刻板印象為主題的聚眾編段子娛樂活動。
一般集中在孫笑川(帶帶大師兄)的微專博評論區中,也被稱屬為南征北戰環節或地域嗨。通常由一位網友起頭評論「南征北戰」,其他人在該條評論中蓋樓寫段子。
雖然這些內容多基於地圖炮式的地域歧視和南北文化差異,基調陰陽怪氣,內容也很損,但編段子者通常不存真正的惡意,更類似與戲謔和自嘲,樓內也鮮少有互動內容。
該環節中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地域稱呼,如東百(東北)、沙東(山東)等。轉自小雞詞典@帶帶帶
⑥ 熊太行 看人金庸老爺子是怎麼寫段子的吧
段子手分兩種,一種是會寫段子的,一種是會講段子的。
金庸老爺子是江湖上著名的段子手,而且屬於那種會寫段子的。如果看過當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就知道,老爺子那年出來做評委,口才實在一般,有點絮絮叨叨。
但是寫得好,和能講得好的段子,確實是兩種段子。
金庸先生的段子基本上出現於作品的後期,越到後面越歡騰,你看《書劍恩仇錄》和《飛狐外傳》里基本看不到那種機靈,我們讀到的是一個戰戰兢兢的寫作者,但是到了《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就到處是梗,等到《鹿鼎記》,基本就全無節操了。
我其實特別喜歡的一段,是楊過、李莫愁帶著嬰兒郭襄躲在山洞裡,尼摩星殺到的那一段:
問道:「郭靖逃進了洞里么?」法王哼了一聲,說道:「一雙雄兔,一隻雌兔,還有隻小兔。」尼摩星更是歡喜,道:「啊,除了郭靖夫婦,還有楊過小子的。」
誤會梗,甲說的每一句,乙都做別的解釋,甲將錯就錯或者故意誘導,在相聲裡面有類似的傳統段子,比如《大審》。
同時,這是一個倒口的活兒,尼摩星是個印度人,香港印度人很多,當年的警察或者公寓管理員都有印度人,所以華人看見會心微笑。
心念一轉之下,已知足底心被劇毒之物刺中,正要拉下鞋襪察看,尼摩星已從山坡轉回,叫道:「小子騙人的,山後出口沒有的,洞里郭靖和老婆還是的。」法王住手不再脫鞋,臉上不動聲色,說道:「你所料不錯,但洞內並無聲息,想來他們都給煙火熏得昏過去了。」
金輪法王仁波切開始黑印度人。在這種你死我活建功立業的時候,法王也沒有正形。神鵰里的壞人都很淘氣,黑幕揭發趙志敬、百變模仿秀霍都、結婚狂魔公孫止、不能見元李莫愁(話說她倒是可以作為抗拒蒙古的主力)到高級黑手老和尚,大奸大惡談不上,絕對是一個比一個淘氣。
尼摩星大喜,心想這番生擒郭靖之功終於落在自己手上,他也不想法王何以不搶此功勞,舞動鐵蛇護住身前要害,從洞口直鑽出去。楊過這三枚銀針倒插在當路之處,不論來人步子大小如何,都非踏中一枚不可。尼摩星身矮步短,走得又快,右腳一腳踏中銀針,一痛之下未及縮步,左腳又踏上了另一枚針尖。
這種節奏,有貓和老鼠的畫面感。
天竺國天氣炎熱,國人向來赤足,尼摩星也不穿鞋,雖然腳底板練得厚如牛皮,但那冰魄銀針何等銳利,早已刺入寸許。
繼續黑印度人開地圖炮,群眾喜聞樂見。
他生性勇悍,小小受傷毫不在意,揮鐵蛇在地下一掃,察覺前面地下再無倒刺,正要繼續進內活捉郭靖和他老婆的。(這段我第一次讀到幾乎要笑死,對歪果仁的口音毫不留情)猛地兩腿麻軟,站立不穩,一交摔倒。才知針刺上的毒性厲害非凡,急忙連滾帶帶爬的沖出洞來。只見法王除去鞋襪,捧著一隻腫脹黝黑的左腿,正在運氣阻毒上升。
尼摩星大怒,喝道:「壞賊禿,你明明中毒受傷,幹麼不跟我說,讓我也上當的?」法王微微一笑,說道:「我上一當,你也上一當,這才兩不吃虧啊。」尼摩星怒氣勃發,不可遏制,大聲怒罵:「我,郭靖也不要拿了,尼摩星,壞和尚,今日拼個死樣活氣的!」
尼摩星發怒時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這樣的人要麼撒嬌,要麼自大狂,凱撒寫文章就這樣,志玲姐說話也這樣「志玲真的覺得……」
然後尼摩星和法王開始撕X,尼摩星砍掉了自己兩條腿。洞里的好人也淘氣,楊過假裝和李莫愁動手都受傷,這是拉著壞人一起淘氣,李莫愁是個殘忍到無趣的人,但是自從被楊過抱過一次,也變得越來越淘氣了。後來抓豹子養郭襄,跟公孫止搞對象,往女段子手的路上越走越遠。
誤會類的梗金庸用得特別純熟,到了《笑傲江湖》到了極致,特別TVB了已經:
那姑娘皺起了眉頭,求道:「你……你別迫我,我真的不行了。」令狐沖道:「不行也得行,快喝,快。」那姑娘勉強喝了幾口,喘了一會氣,說道:「你……你為什麼這樣?你這樣做,好傷自己身子。」令狐沖苦笑道:「我傷身子打什麼緊,我只要你好。」
說這段話的時候老頭子和祖千秋困在漁網里,以為令狐沖在非禮老頭子的女兒老不死。
至於桃谷六仙根本就是一群群口相聲演員了。在楊再興的廟前,他們大用斷句梗:
桃干仙搔了搔頭,說道:「這里寫的是『楊公再』,又不是『楊再興』。原來這個楊將軍姓楊,名字叫公再。唔,楊公再,楊公再,好名字啊,好名字。」桃枝仙大怒,大聲道:「這明明是楊再興,你胡說八道,怎麼叫做楊公再?」桃干仙道:「這里寫的明明是『楊公再』,可不是『楊再興』。」桃根仙道:「那麼『興之神』三個字是什麼意思?」桃葉仙道:「興,就是高興,興之神,是精神很高興的意思。楊公再這姓楊的小子,死了有人供他,精神當然很高興了。」桃干仙道:「很是,很是。」
好的段子都要塑造人物,小說里寫段子要容易得多,一個故事發展久了,所有的人讀者都熟悉,這時候他們講段子,讀者容易接受。桃谷六仙就是這樣纏夾不清,說錯話不肯認的,所以他們來惡搞楊再興就再合適不過,其實一定是金庸這個淘氣老頭年輕時去了再興的廟,看見這個神位,自己黑怕被打,結果放進小說里黑。
小說里的段子比素段子要好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愛寫各種小說的周邊段子,其中金庸小說流傳廣性格鮮明,寫起來喜歡的人特別多。
對段子手來說,好的金庸段子應該是充分利用老爺子幫我們搭建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實現一個百無禁忌。
【選題范圍】
《飛狐外傳》和《書劍恩仇錄》這樣的作品流傳率本身就不高,你再怎麼挖掘也沒什麼大意思,所以建議放棄。袁承志人氣不高,帶累第一醋壇子溫青青也都沒什麼人氣。
主角其實就是這么幾個:郭靖(笨)、喬峰(矛盾身份)、洪七公(窮、貪吃)、歐陽鋒(毒、痴)、黃葯師(喜怒無常、裝腔)、王重陽(性取向不明,我特別喜歡黑他,他有一種呆萌感)、楊過(因為他受了傷,成了段子手喜歡的爛梗之王)、雕、韋小寶(富人)、張無忌(遲疑猶豫)、黃蓉(心機)。
所以每個人的角色都是一下子就能點出來的。狄雲、水笙的性格如何?面目很模糊,那就不要寫他們,就選這種代號式的角度。
【性別歧視】
段子里女性是同一個形象,除了黃蓉,其他的往往都是用女性的特質,而不是用角色性格本身。
這里要注意,段子一定是政治不正確的,如果想正確您就別做段子手了。
楊過說:「師伯,去襄陽要向東五十里,有大道向南……」李莫愁一聲怒喝,楊過天靈碎裂,彌留間聽見:「你師伯是女生好不啦,搞什麼,跟女生別說方向!說左右!」
黑點就是「女生不分東西南北」,當然有很多女生認路,但是就要這么黑。
【相貌歧視】
蕭峰一般會被當做民族梗拿出來用,不過有的時候你可以突破:
耶律洪基看見蕭峰胸口那個青鬱郁的狼頭,大吃一驚。「壯士你是姓蕭?」「你怎麼知道,」「我大遼皇後有幾個數不清,但名字全是耶律蕭氏。」洪基頓了頓,「你天生長了一張大舅哥的臉,所以認得。」
【姓名歧視】
全冠清說道:「列位長老,你們還不相信喬峰其實是契丹人蕭峰嗎?你們想想看,洛陽總舵大會、牡丹花會、竹林密會、聚賢庄大會,天氣如何?」陳長老不禁身體一震:「都……都……是雨天!」全冠清不禁臉現得意之色:「只有姓蕭的人才有這種力量。」各長老紛紛舉手「算我一個」!
這個梗比較麻煩,必須要認識蕭敬騰和天氣預報才行。
【地圖炮】
金庸先生描寫東北的作品有三部:《雪山飛狐》、《鹿鼎記》和《射貂英雄賺》。
有的時候別黑人物,直接黑老爺子。
【時代錯位】
韋小寶說:「既然你變得又高又瘦,你師弟變得又矮又胖,何不把名字調換了,你叫瘦頭陀,你師弟叫胖頭陀?」「白龍使,那不行的。」這時一個雷霆般的聲音在上空回響:「別對自己說不行,我的一個閨蜜10天就瘦了15斤!請點擊……」
托雷監國四年,死後妹妹華箏掌權,很多蒙古貴族向她求婚,有一天她憤怒地回答:「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中書省於是起草政策,從第三等漢人里,分出第四種人--南人。
【歧視特殊人群】
其實金庸老爺子對殘疾人很尊重,柯鎮惡雖然固執沒腦子,但是真正的俠義心腸,郭靖用無聲掌打梅超風,保命之後就不打了,理由是她和師父都是盲人。
郭靖是一個儒家倫理的代表,忠義,這樣的人做什麼都追求政治正確,但是你看看令狐沖:
「方丈大師,晚輩這些年來在江湖上大膽妄為,實因不知自己淺薄,思之實為汗顏。雖然晚輩命不久長,無法修習風太師叔所傳的精妙內功。但古人好像有一句話,說甚麼只要早上聽見大道理,就算晚上死了也不打緊,是不是這樣說的?」方證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令狐沖道:「是了,便是這句話,我聽師父說過的。今日得聆大師指點,真如瞎子開了眼一般,就算更無日子修練,也是一樣的歡喜。」
令狐沖人生中遇到的瞎子全是敵人,他刺瞎了好多嵩山派的好手,後來林平之和左冷禪也都失明了,他確實無法去尊重和理解盲眼人。
郭靖就不能說這樣的話,如果說了就會死掉的。
「大師父,弟子學了丐幫幫主洪老前輩的降龍十八掌,想拜七公為師……」「你學了洪幫主的功夫?那可好得很啊!」「是啊,弟子就覺得好似瞎子開了眼一般……」「我靠!」郭靖,卒。
至於對楊過斷臂的取笑,不新鮮也沒意思,我當年也寫過,建議盡量避免。
」趙志敬對楊過怒吼道:「你這個逆徒,還不把解葯雙手呈上!」趙道長,死於多臟器鈍器傷,年四十。
但是可以加入政治梗翻新。
「武林大會鼓掌通過郭大俠為武林盟主,神鵰大俠投了棄權票。」
這個黑的點其實是「鼓掌通過」,看過九大新聞片的人才知道點在哪。
【諧音梗】
網吧里,向問天一聲怒吼:「泡個面回來,誰他媽就盜老子的號了!今天誰也不許走……」「這位朋友未免太霸道了。」「你他媽又是誰?」「貧道道號……」「害泥馬敢說!」沖虛,卒。十九歲。
汪再興夢見自己偷偷混上光明頂助陣,遇到一位武當派的道爺查他身份,他朗聲答道:「我名叫……」遂卒。
我名叫,我明教。
蒙古無公文,要抓誰,縣令就唱給兵卒聽,兵卒就去照著名字抓人。王保保不止一次派兵去捉拿張三豐真人(音),最凶險的一次,宋遠橋在院子里翻曬糧食,門被一腳踢開:「張三,豐鎮人張三一名有沒有?」
曹公公早年的丐幫經歷是武俠研究者非常容易忽視的話題,不理解這個邏輯就無法理解廟堂和江湖。他是一個不忘本的人,手下也時時掛在嘴上:「乞餅廠公……龍門客棧的飛鴿傳書到了。」
這段廠公的段子,前兩句都特別正常,最後開黑。這就是所謂的反轉梗,也就是大家說的「猜得出開頭,猜不出結局」。
【嘲諷今天的日子】
「嗯,羊羔坐臀!小牛腰子!兔肉,獐腿肉!小豬耳朵……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這五種肉能有七十多種動物的組合味!不合邏輯!蓉兒你給師父說說。」「師父真是個大行家,這道菜早上做好,靖哥哥就提著它上了地鐵一號線。」
晚高峰的地鐵上,車廂里就是幾十種動物的味道。早高峰也好不到哪裡去。
「據武林社,鳩摩志仁波某(別名大輪明王)闖入天龍寺,將僧人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打傷,並將段正某的侄孫,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段正某的侄子段某綁架。」
這種就是諷刺通稿體的,以及段家段皇爺兄弟們一人坐五年皇上的奇葩傳統。
【反雞湯】
枯榮大師再看段延慶,見他面色上已經有了悲憫之色,大師繼續說道:「要知道,阻礙你前進的不是前路上的荊棘,而是鞋子里的石子……」段延慶看看褲管,怒喝一聲。大師圓寂了。
【賤賤的】
這種段子就是興之所至,看了讓你想抽寫段子的人,比如:
「柳妹!」「公孫谷主,我也不姓柳。」「那你叫什麼?」「我是小龍……女。」「好吧,把你的兩會新聞腔收起來,我認得出性別,釋小龍(女),跟我回去成親!」
「小龍女!」「公孫谷主,還有什麼事?」「進這個谷的女人,都要跟我睡覺!」「我心裡喜歡的只有過兒,我不會跟你睡覺的。你根本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我是個女人,但是我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好。小龍人!那你告訴我楊過在哪?」「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郭襄本想轉過臉不理老和尚,突然發現法王滿臉驚訝,順著他目光望去,但見楊過疾奔而來。金輪法王不由得喃喃自語:「不會的,那麼高的懸崖,楊過怎麼會沒摔死的!」郭襄說:「跟你說了下面有口潭,跳下去不會死的。」法王看看百尺高的木架,狠狠對地下啐了一口痰,跳了下去。金輪法王,卒。
所有有楊過的梗絕對不能只有楊過和姑姑,不然一定是爛段子,有別的路人角色,有對話和直接引語,就是在塑造人了。
金庸老爺子自己寫不寫賤賤的段子,當然寫了,主要就是在《鹿鼎記》里,其中有一段關於「操她奶奶」這個詞的考證,韋小寶說操鄭克塽的奶奶是一點都不冤,但是施琅不能這么罵,因為他投降了大清,才有了水師提督的權位。
施琅登時滿臉通紅,心中怒罵:「老子操你韋小寶的奶奶。」強自抑制怒氣,端起酒杯來大大喝了一口,可是氣息不順,酒一入喉,猛地里劇烈咳嗽起來。
韋小寶心道:「瞧你臉色,心中自然在大操我的奶奶,可是我連爹爹是誰也不知道,奶奶是誰更加不知道,你想操我奶奶,非操錯了人不可。你心中多半還想做我老子,那麼我奶奶便是你媽,你操我奶奶,豈不是你跟自己老娘亂七八糟,一塌胡塗?」笑吟吟的瞧著他。
和金老爺子相比,在140字之內寫出段子可謂是戴著鐐銬跳舞,不過也有一定之規。
我用「大武俠各懷心事」來命名段子系列,說到底就是一定要有兩個人說話,不同的念頭,彼此有碰撞有交鋒,在140個字里出來。腦洞大都是練出來的,此前則是對某個世界人物關系的熟練掌握。
⑦ 為什麼諸子百家組團黑宋國先秦諸國如何開啟互黑模式
地域歧視的歷史源遠流長而難以杜絕,網上流傳的各種鄙視鏈早已驗證了這點,比如先秦時代,各大戰國眼中的彼此,很可能是這樣的(看不清請點大圖):
雖然表格中的大部分內容屬於張不叄的腦補,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有幾個國家的人是大家開地圖炮的固定對象,長期扮演著「處女座/五仁月餅/國足/春晚/二戰中的義大利/中超里的北京國安」這樣的形象……(95年就開始看國安的大處女座張不叄,因此鍛煉出了一顆大心臟)
這些倒霉鬼,我們一個一個說。
你被黑,因為你是異類
對於「到底哪國人最蠢」這個問題,春秋戰國的諸子大師們似乎早已達成了共識,不約而同把矛頭指向了同一個國家: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覺得地里的禾苗長得慢,索性挨個把它們拔高一截,滿心以為它們會長勢更好,過兩天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是的你猜到了,這是「揠苗助長」,記載在《孟子》里。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這天看到一隻兔子撞樹上死了,趕緊把它拖回家吃了頓兔子肉,從此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結果等到田都荒了也再沒等到。
對,這就是「守株待兔」,記載在《韓非子》里。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窮得只能穿麻,這天你像一隻慵懶的貓咪一樣蜷在春日暖陽下打著盹,忽然想到國君應該不知道這種快樂,如果告訴他肯定會得到賞賜,結果剛一提這個念頭,就被大家好好嘲笑了一番。
這個「野人獻曝」的成語,記載在《列子》里。
你是某國人,這天丟了一件黑衣服,路上看到一個姑娘也穿黑衣,你上來就要扒人家衣服,說是自己丟的那件。姑娘辯解說這件不是你的是我的,你還振振有詞:我丟的是絲衣,你穿的是單衣,我只要求單衣抵絲衣,你已經佔便宜了!姑娘只好大喊抓流氓。
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里。
你是某國的士子,出國讀了三年聖賢書,回來就很不禮貌地直呼你媽媽的名字,你媽很不爽,你還聲稱,在自己心中,最偉大的就是天地和堯舜,對它們我都直呼其名,喊你的名字有啥?
這個故事記載在《戰國策》里。
最惡毒的是這個:你是某國使臣,替君王出使秦國後被秦王賞了一百乘車,你回國後跑到莊子面前嘚瑟,大師卻挖苦你:我聽說秦王因為有隱疾而向天下懸賞,為他弄破癰瘡的,賞一乘車;為他舔XX的,賞五乘車;總之,為他乾的事越惡心,賞的車越多,你到底幹了多下作的事,才得了這么多的車?
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里。
……
這個總是不幸被黑的某國,是宋國。
所以當時的列國之間,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
「我來給大家講個笑話吧!」
「好啊好啊!」
「從前,有一個宋國人……」
「哈哈哈哈哈!」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為什麼諸子大師們總要組團來黑宋國?宋國人到底惹誰了?
這里邊的奧妙,恐怕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相關。
了解春秋戰國的人都知道,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周王室滅商之後,為了安撫殷之餘民,不僅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把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封到了殷商故地,這就是宋國,都城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帶;而且爵位是等級最高的「公」,注意,當時只有魯國的周公、燕國的召公等寥寥幾位功勛能享受這個稱號,連姜太公都要低一級,只是齊侯。足見周王室對宋國的寬厚。
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對任何人或者國家來說,「德薄而位尊」都是件「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的危險事,「公」國頭銜簡直成了宋國的原罪——一群亡國之民,何德何能享受最高等級的尊榮?那些心裡住著趙日天的諸侯們並不服。而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就連這個來自王室恩典的耀眼光環也一天天黯淡下來,諸侯們看宋國的眼光,更可能類似革命黨看前清遺老的那種感覺。
在文化上,宋國同樣是異類。殷商文明與周文明差別極大,周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無論是那套文質彬彬的禮樂制度還是溫情脈脈的價值觀,都適合田園詩一樣的生活;殷人則除了農耕,還廣泛從事漁獵、畜牧尤其是商貿活動,婦好墓出土過近7000枚的貝殼貨幣,歷史上殷人更遷徙了足有13次之多,可以說,殷商文明中帶有相當濃厚的商業文明色彩。體現在文化生活等方面,殷人往往顯得熱烈奔放,想想殷商貴族中嗜酒如命的風氣,是不是和古希臘、古羅馬有點像?
作為殷人後裔的宋國人,也勢必保留了先祖的諸多文化習俗。《禮記·檀弓》里,臨終前的孔子自稱是殷人的後代,還說按殷人習俗,靈柩應該停在房屋的兩楹之間,周人則是停在西階之上。不難想像,類似生活細節的差異,也勢必會像如今的豆腐腦咸甜大戰一樣,為宋國人招來其他國家民眾的各種嘲笑。
更重要的是,宋國的確頗有些抱殘守缺的執拗勁,連太史公都在《貨殖列傳》里開了回地圖炮,說宋地「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要知道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君子」相當於「迂腐」的代名詞,簡直和「好欺負」沒什麼兩樣。這點在他們的形象代言人宋襄公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泓水之戰「不擊半渡之兵」的故事是如此奇葩,至今讀起來依舊槽點滿滿,再加上偉人那「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評語加持,人們很自然在腦海中形成了「愚蠢=宋襄公=宋國人」的等式。
你被黑,因為你是弱者
也許,稍微能讓宋國人感到點安慰的是,自己不是唯一被黑的群體。還有幾個國家的人為他們分擔了不少嘲笑,鄭國人就堪稱宋國人的難兄難弟。
提起與鄭國相關的段子,你肯定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鄭人買履」。
這個嘲諷教條主義的笑話從題目就開啟了地圖炮,另一個經典程度與之不相上下的是「買櫝還珠」,嘲諷了鄭國人不懂取捨、因小失大。此外還有幾個段子知名度不夠高,但同樣槽點滿滿:
一位鄭國人叫屈公,一聽敵人來了,立刻嚇死了;等敵人走了,馬上就活了過來。
一位鄭國人得到一個車軛,不知道這玩意兒叫什麼,問了一個人,告訴他叫「車軛」,不久他又得到一個車軛,再問,別人也告訴他叫車軛。鄭國人惱了:剛才是車軛,現在又是車軛,這車軛怎麼就那麼多?你騙我呢吧?和人打起來了。
鄭國人卜子這天讓妻子給自己做褲子,妻子問他做成什麼樣,他回答:「要和我的舊褲子一樣。」結果妻子做好後,參照舊褲子上破的地方,在新褲子上也弄出了幾個窟窿。
還是卜子的妻子,這天她去集市上買了一隻活王八回來,路過潁水的時候以為王八渴了,把它浸到水裡,王八就跑了。
兩個鄭國人比誰歲數大。鄭國人A說,我和堯帝同歲;鄭國人B說,我和黃帝他哥哥同歲。他們的牛皮一個比一個吹得大,那麼最後誰贏了?答案是,後閉嘴的那個。
盡管鄭國人也被黑得很慘,但和宋國人不同的是,黑他們的只有一個人——韓非,因為以上這些故事統統記載在《韓非子》里。
韓非和鄭國人什麼仇什麼怨?其實倒未必有仇,很可能只是出於韓國人(戰國七雄那個)的優越感。
正如阿Q在趙太爺面前唯唯諾諾,卻也敢鄙視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面對其他戰國只能抱大腿的韓國,好歹還能滅掉更弱的鄭國,還把國都從陽翟遷徙到了鄭,更名為新鄭。這場勝利成為韓國人不能再薄的戰功記錄中為數不多的亮點,或許當他們面對當地那些被征服者時,也能像二戰後駐扎在日本的美軍那樣找到各種優越感。
還有人特意考察過韓非編排過的那些笨蛋的國籍:鄭人、宋人、魯人、衛人、齊人、楚人……並對他們的母國進行了分析,發現在《韓非子》大體成書期間,鄭、宋、魯三國都已滅亡,衛國雖然沒有亡國,但始終沒什麼存在感,齊、楚兩國在戰國末期也已奄奄一息,換言之,這些國家要麼「葯丸」,要麼「乙烷」。既然《韓非子》本身就是一部探討治國理政的典籍,找那些失敗的國家當反面教材,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你被黑,因為你有黑歷史
第三位專業背鍋俠,是楚國人。
誰都知道,楚國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存在,它是為數不多先強大起來、再被周王室承認的諸侯國。最絕的是,楚武王熊通也是最早自封為王、企圖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諸侯,而且表現得十分狂妄蠻橫:之前攻打隨國時,隨國辯解說:「我無罪。」熊通的回答是:「我是蠻夷。」很容易猜測,「我是流氓我怕誰」勢必從此成為楚國人的專屬標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評語正是送給他們的。
楚國本身也不乏各種黑歷史。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兩國總體而言互有勝負,但總不乏楚人被晉人耍弄的細節,比如城濮之戰,他們先是被晉軍的「退避三舍」牽著鼻子多跑了近百里路,又被對方蒙著虎皮的戰馬嚇得不輕;又比如邲之戰晉軍敗戰,車子卡在路上,楚軍追上來後好心教他們怎麼逃跑,反而被晉人嘲諷:還是你們對逃跑有經驗,我們不行。戰國時代更不用說,楚懷王被秦國扣押、楚王陵被秦軍燒掉,全是奇恥大辱。
種種因素疊加下,作為「他者」的楚國人,也成了中原段子手們的笑柄,正如歐美人總愛編蘇聯人的笑話、愛國導演們變著法兒地拍抗日神劇一樣。
首先出場的是晏子,憑借「橘生淮南」的比喻狠打了楚國人的臉,使他們扮演了一回因驕橫而自取其辱的角色。
接下來是呂不韋,他編纂的《呂氏春秋》貢獻了「刻舟求劍」這個著名成語。
另一個比較小眾的黑楚段子是,楚國想偷襲宋國(爭奪「誰最蠢」的錦標嗎?),派人先測量好澭水的深淺,而且設好了標志,沒想到澭水突然上漲,毫不知情的楚人依然按標志在夜裡悄悄渡河,結果淹死一千多人。兩個段子的主題很相似,都是嘲笑楚人不懂形勢的變化,這樣看來,他們真應該和宋國人好好切磋下智商。
最善於群嘲的韓非自然也不會放過他們,雖然他給楚國人編的段子遠不如宋國人和鄭國人多,卻貢獻出「自相矛盾」這個是中國人就知道的成語,當然代價是楚國人又一次慘遭打臉。
《戰國策》則有「畫蛇添足」這又一經典段子,倒霉的楚國人不僅沒喝上酒,還因為費力不討好被笑話了兩千年。
相比宋國人和鄭國人,楚國人被黑的另一個特色是,歷史更持久,當然原因主要是國祚比那兩國更長,秦末那位名不見經傳的韓生就送給呆霸王項羽一頂「沐猴而冠」的帽子,這個比喻是如此傳神,以至於項羽謝謝他八輩祖宗的方式是把他投入鼎中烹殺,從而成功樹立起「我是混蛋」的光輝形象。
甚至直到明代,劉伯溫還在《郁離子》中編了一個「楚人患狐」的故事:一個楚國人因為田裡鬧狐狸,請人做了個假老虎,把狐狸嚇癱了;後來田裡鬧野豬,又用假老虎把野豬捉住了;再後來一隻怪獸「駁」出現在田野里,他如法炮製,結果被怪獸咬死了——瞧,內核仍然與「刻舟求劍」相通。
就你被黑?別逗了,人人都在互黑
仔細考察起來,其它各主要國家的國民,其實都有過被黑的段子,只是比起以上三個公認「智硬」的國家,沒那麼明顯而已。
在好幾個段子中,齊國人都保持著大體一致的臉譜化形象:貪小便宜+好面子。最有名的笑話仍然出自韓非筆下(韓非這是得罪了多少個國家啊,韓國天天被各國輪,真的和你無關嗎?),這就是「濫竽充數」,人們的注意力或許更多放在南郭先生如何偷奸耍滑上面,不過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齊宣王,正是他的好排場,才會讓騙子有可乘之機。
另一位大師孟子曾長期當齊宣王的座上客,當然更熟悉齊國人,他老人家在教訓人這方面很失敗,編段子倒很成功,比如那個「齊人乞食」的故事,盡管單身狗們普遍好奇,他是怎麼娶到一妻一妾的,不過這位乞丐既要佔便宜,還要打腫臉充胖子,也可謂極品渣男了。
列子則直指齊人的貪婪,他講過「齊人攫金」的故事:一個齊國人想發財想瘋了,這天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在換金子,直接搶了一把就跑,被抓住後人家問:這么多人都在旁邊,你怎麼敢拿人家金子呢?齊國人理直氣壯地回答:我眼裡只有金子,沒有人啊。
和「鄭人買履」類似的故事是「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要不是題目就開了地圖炮,相信沒人知道它在哪裡(據說是在如今河南開封東南的杞縣),也許會讓你驚訝的是,這個小破國竟然還是夏禹的後代,與宋、陳並列為「三恪」(被分封的三個前代政權的後裔),不過既然有幸和宋國並列,那他們的形象,呃……
燕國人的知名笑話雖然只有一個「邯鄲學步」,不過卻喜感十足,爬著回家這種畫面,也只有毒舌不亞於韓非的莊子講得出來。眾所周知,燕與趙的關系類似韓國與日本、蘇格蘭與英格蘭,也就是說,外人總習慣把他們當一回事,他們自己之間卻相互鄙視。盡管莊子未必有討好趙國人的本意,但這個故事還是大受趙國人歡迎,以至於後來邯鄲甚至還有一座據說始建於明代的「學步橋」,不僅擔任著城市名片的功能,也見證著趙人對燕人經年累月的嘲笑。
邯鄲學步橋旁邊的雕塑
晉國的風流盡管早被雨打風吹去,段子卻很少,《呂氏春秋》里的「掩耳盜鈴」黑了一把范氏,《戰國策》里「南轅北轍」的故事黑的則是魏國人,不知這是否因為晉國終究是赫赫五霸之一,大家覺得黑起它來說服力不夠。
刨去列國間政治和文化上的沖突,諸子大師們熱衷於拿各國開涮,也與「寓言」這一體裁本身相關。要知道,講段子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讓聽眾讀者接受自己的學說,莊子就說,假如你引用聖哲們的名言,或許十句中有七句會讓聽眾相信;但假如你講寓言,十句中就有九句讓人信了。
而想要「讓人信」,自然要在細節上真實具體,比如故事主角,最好是大家都知道也都熟悉的,所以名人的段子是最受歡迎的,韓非就總愛在書里編排各位君王和先賢,比如孔子就經常被他黑,也沒人計較故事的真實性。
退一步講,如果不是名人,至少主角的信息要盡量明確,比如說相聲,「從前有個人」,砸掛效果肯定比不上「街坊家二他爸爸」,又比不上「於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更比不上直接拿身邊捧哏的於謙老師開涮,更能逗人發笑,只不過就得委屈這爺兒倆了。
最後,你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關於秦國人的段子那麼少?
答案明擺著啊:敢拿秦國編笑話,不想活了?
以上也是段子。
參考資料:王學泰《先秦笑話中的地域歧視及其他》;陳晰《先秦諸子寓言中的宋國形象》。
⑧ 《它媽的》是罵人的意思嗎
因為「你」是第二人稱,語氣更強烈,侮辱性更強。互聯網以來的溝通方式趨向專於表達強屬烈的感情,自從傳統禮教道德崩壞以後,罵的越狠越容易流傳,彷彿被罵得沒法還口就是輸了。君不見大量方言罵人的話和陰陽怪氣揶揄開地圖炮的段子越來越多嗎。
⑨ 地域歧視的歷史有多長
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有幾個國家的人是大家開地圖炮的固定對象,長期扮演著「處女座/五仁月餅/國足/春晚/二戰中的義大利/中超里的北京國安」這樣的形象……(95年就開始看國安的大處女座張不叄,因此鍛煉出了一顆大心臟)這些倒霉鬼,我們一個一個說。
你被黑,因為你是異類
對於「到底哪國人最蠢」這個問題,春秋戰國的諸子大師們似乎早已達成了共識,不約而同把矛頭指向了同一個國家: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覺得地里的禾苗長得慢,索性挨個把它們拔高一截,滿心以為它們會長勢更好,過兩天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是的你猜到了,這是「揠苗助長」,記載在《孟子》里。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這天看到一隻兔子撞樹上死了,趕緊把它拖回家吃了頓兔子肉,從此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結果等到田都荒了也再沒等到。
對,這就是「守株待兔」,記載在《韓非子》里。
你是某國一位農夫,窮得只能穿麻,這天你像一隻慵懶的貓咪一樣蜷在春日暖陽下打著盹,忽然想到國君應該不知道這種快樂,如果告訴他肯定會得到賞賜,結果剛一提這個念頭,就被大家好好嘲笑了一番。
這個「野人獻曝」的成語,記載在《列子》里。
你是某國人,這天丟了一件黑衣服,路上看到一個姑娘也穿黑衣,你上來就要扒人家衣服,說是自己丟的那件。姑娘辯解說這件不是你的是我的,你還振振有詞:我丟的是絲衣,你穿的是單衣,我只要求單衣抵絲衣,你已經佔便宜了!姑娘只好大喊抓流氓。
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里。
你是某國的士子,出國讀了三年聖賢書,回來就很不禮貌地直呼你媽媽的名字,你媽很不爽,你還聲稱,在自己心中,最偉大的就是天地和堯舜,對它們我都直呼其名,喊你的名字有啥?
這個故事記載在《戰國策》里。
最惡毒的是這個:你是某國使臣,替君王出使秦國後被秦王賞了一百乘車,你回國後跑到莊子面前嘚瑟,大師卻挖苦你:我聽說秦王因為有隱疾而向天下懸賞,為他弄破癰瘡的,賞一乘車;為他舔XX的,賞五乘車;總之,為他乾的事越惡心,賞的車越多,你到底幹了多少下作的事,才得了這么多的車?
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里。
……
這個總是不幸被黑的某國,是宋國。
所以當時的列國之間,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
「我來給大家講個笑話吧!」
「好啊好啊!」
「從前,有一個宋國人……」
「哈哈哈哈哈!」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為什麼諸子大師們總要組團來黑宋國?宋國人到底惹誰了?
這里邊的奧妙,恐怕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相關。
了解春秋戰國的人都知道,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周王室滅商之後,為了安撫殷之餘民,不僅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把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封到了殷商故地,這就是宋國,都城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帶;而且爵位是等級最高的「公」,注意,當時只有魯國的周公、燕國的召公等寥寥幾位功勛能享受這個稱號,連姜太公都要低一級,只是齊侯。足見周王室對宋國的寬厚。
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對任何人或者國家來說,「德薄而位尊」都是件「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的危險事,「公」國頭銜簡直成了宋國的原罪——一群亡國之民,何德何能享受最高等級的尊榮?那些心裡住著趙日天的諸侯們並不服。而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就連這個來自王室恩典的耀眼光環也一天天黯淡下來,諸侯們看宋國的眼光,更可能類似革命黨看前清遺老的那種感覺。
在文化上,宋國同樣是異類。殷商文明與周文明差別極大,周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無論是那套文質彬彬的禮樂制度還是溫情脈脈的價值觀,都適合田園詩一樣的生活;殷人則除了農耕,還廣泛從事漁獵、畜牧尤其是商貿活動,婦好墓出土過近7000枚的貝殼貨幣,歷史上殷人更遷徙了足有13次之多,可以說,殷商文明中帶有相當濃厚的商業文明色彩。體現在文化生活等方面,殷人往往顯得熱烈奔放,想想殷商貴族中嗜酒如命的風氣,是不是和古希臘、古羅馬有點像?
作為殷人後裔的宋國人,也勢必保留了先祖的諸多文化習俗。《禮記·檀弓》里,臨終前的孔子自稱是殷人的後代,還說按殷人習俗,靈柩應該停在房屋的兩楹之間,周人則是停在西階之上。不難想像,類似生活細節的差異,也勢必會像如今的豆腐腦咸甜大戰一樣,為宋國人招來其他國家民眾的各種嘲笑。
更重要的是,宋國的確頗有些抱殘守缺的執拗勁,連太史公都在《貨殖列傳》里開了回地圖炮,說宋地「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要知道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君子」相當於「迂腐」的代名詞,簡直和「好欺負」沒什麼兩樣。這點在他們的形象代言人宋襄公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泓水之戰「不擊半渡之兵」的故事是如此奇葩,至今讀起來依舊槽點滿滿,再加上偉人那「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評語加持,人們很自然在腦海中形成了「愚蠢=宋襄公=宋國人」的等式。
你被黑,因為你是弱者
也許,稍微能讓宋國人感到點安慰的是,自己不是唯一被黑的群體。還有幾個國家的人為他們分擔了不少嘲笑,鄭國人就堪稱宋國人的難兄難弟。
提起與鄭國相關的段子,你肯定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鄭人買履」。
這個嘲諷教條主義的笑話從題目就開啟了地圖炮,另一個經典程度與之不相上下的是「買櫝還珠」,嘲諷了鄭國人不懂取捨、因小失大。此外還有幾個段子知名度不夠高,但同樣槽點滿滿:
一位鄭國人叫屈公,一聽敵人來了,立刻嚇死了;等敵人走了,馬上就活了過來。
一位鄭國人得到一個車軛,不知道這玩意兒叫什麼,問了一個人,告訴他叫「車軛」,不久他又得到一個車軛,再問,別人也告訴他叫車軛。鄭國人惱了:剛才是車軛,現在又是車軛,這車軛怎麼就那麼多?你騙我呢吧?和人打起來了。
鄭國人卜子這天讓妻子給自己做褲子,妻子問他做成什麼樣,他回答:「要和我的舊褲子一樣。」結果妻子做好後,參照舊褲子上破的地方,在新褲子上也弄出了幾個窟窿。
還是卜子的妻子,這天她去集市上買了一隻活王八回來,路過潁水的時候以為王八渴了,把它浸到水裡,王八就跑了。
兩個鄭國人比誰歲數大。鄭國人A說,我和堯帝同歲;鄭國人B說,我和黃帝他哥哥同歲。他們的牛皮一個比一個吹得大,那麼最後誰贏了?答案是,後閉嘴的那個。
盡管鄭國人也被黑得很慘,但和宋國人不同的是,黑他們的只有一個人——韓非,因為以上這些故事統統記載在《韓非子》里。
韓非和鄭國人什麼仇什麼怨?其實倒未必有仇,很可能只是出於韓國人(戰國七雄那個)的優越感。
正如阿Q在趙太爺面前唯唯諾諾,卻也敢鄙視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面對其他戰國只能抱大腿的韓國,好歹還能滅掉更弱的鄭國,還把國都從陽翟遷徙到了鄭,更名為新鄭。這場勝利成為韓國人不能再薄的戰功記錄中為數不多的亮點,或許當他們面對當地那些被征服者時,也能像二戰後駐扎在日本的美軍那樣找到各種優越感。
還有人特意考察過韓非編排過的那些笨蛋的國籍:鄭人、宋人、魯人、衛人、齊人、楚人……並對他們的母國進行了分析,發現在《韓非子》大體成書期間,鄭、宋、魯三國都已滅亡,衛國雖然沒有亡國,但始終沒什麼存在感,齊、楚兩國在戰國末期也已奄奄一息,換言之,這些國家要麼「葯丸」,要麼「乙烷」。既然《韓非子》本身就是一部探討治國理政的典籍,找那些失敗的國家當反面教材,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你被黑,因為你有黑歷史
第三位專業背鍋俠,是楚國人。
誰都知道,楚國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存在,它是為數不多先強大起來、再被周王室承認的諸侯國。最絕的是,楚武王熊通也是最早自封為王、企圖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諸侯,而且表現得十分狂妄蠻橫:之前攻打隨國時,隨國辯解說:「我無罪。」熊通的回答是:「我是蠻夷。」很容易猜測,「我是流氓我怕誰」勢必從此成為楚國人的專屬標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評語正是送給他們的。
楚國本身也不乏各種黑歷史。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兩國總體而言互有勝負,但總不乏楚人被晉人耍弄的細節,比如城濮之戰,他們先是被晉軍的「退避三舍」牽著鼻子多跑了近百里路,又被對方蒙著虎皮的戰馬嚇得不輕;又比如邲之戰晉軍敗戰,車子卡在路上,楚軍追上來後好心教他們怎麼逃跑,反而被晉人嘲諷:還是你們對逃跑有經驗,我們不行。戰國時代更不用說,楚懷王被秦國扣押、楚王陵被秦軍燒掉,全是奇恥大辱。
種種因素疊加下,作為「他者」的楚國人,也成了中原段子手們的笑柄,正如歐美人總愛編蘇聯人的笑話、愛國導演們變著法兒地拍抗日神劇一樣。
首先出場的是晏子,憑借「橘生淮南」的比喻狠打了楚國人的臉,使他們扮演了一回因驕橫而自取其辱的角色。
接下來是呂不韋,他編纂的《呂氏春秋》貢獻了「刻舟求劍」這個著名成語。
另一個比較小眾的黑楚段子是,楚國想偷襲宋國(爭奪「誰最蠢」的錦標嗎?),派人先測量好澭水的深淺,而且設好了標志,沒想到澭水突然上漲,毫不知情的楚人依然按標志在夜裡悄悄渡河,結果淹死一千多人。兩個段子的主題很相似,都是嘲笑楚人不懂形勢的變化,這樣看來,他們真應該和宋國人好好切磋下智商。
最善於群嘲的韓非自然也不會放過他們,雖然他給楚國人編的段子遠不如宋國人和鄭國人多,卻貢獻出「自相矛盾」這個是中國人就知道的成語,當然代價是楚國人又一次慘遭打臉。
《戰國策》則有「畫蛇添足」這又一經典段子,倒霉的楚國人不僅沒喝上酒,還因為費力不討好被笑話了兩千年。
相比宋國人和鄭國人,楚國人被黑的另一個特色是,歷史更持久,當然原因主要是國祚比那兩國更長,秦末那位名不見經傳的韓生就送給呆霸王項羽一頂「沐猴而冠」的帽子,這個比喻是如此傳神,以至於項羽謝謝他八輩祖宗的方式是把他投入鼎中烹殺,從而成功樹立起「我是混蛋」的光輝形象。
甚至直到明代,劉伯溫還在《郁離子》中編了一個「楚人患狐」的故事:一個楚國人因為田裡鬧狐狸,請人做了個假老虎,把狐狸嚇癱了;後來田裡鬧野豬,又用假老虎把野豬捉住了;再後來一隻怪獸「駁」出現在田野里,他如法炮製,結果被怪獸咬死了——瞧,內核仍然與「刻舟求劍」相通。
就你被黑?別逗了,人人都在互黑
仔細考察起來,其它各主要國家的國民,其實都有過被黑的段子,只是比起以上三個公認「智硬」的國家,沒那麼明顯而已。
在好幾個段子中,齊國人都保持著大體一致的臉譜化形象:貪小便宜
好面子。最有名的笑話仍然出自韓非筆下(韓非這是得罪了多少個國家啊,韓國天天被各國輪,真的和你無關嗎?),這就是「濫竽充數」,人們的注意力或許更多放在南郭先生如何偷奸耍滑上面,不過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齊宣王,正是他的好排場,才會讓騙子有可乘之機。
另一位大師孟子曾長期當齊宣王的座上客,當然更熟悉齊國人,他老人家在教訓人這方面很失敗,編段子倒很成功,比如那個「齊人乞食」的故事,盡管單身狗們普遍好奇,他是怎麼娶到一妻一妾的,不過這位乞丐既要佔便宜,還要打腫臉充胖子,也可謂極品渣男了。
列子則直指齊人的貪婪,他講過「齊人攫金」的故事:一個齊國人想發財想瘋了,這天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在換金子,直接搶了一把就跑,被抓住後人家問:這么多人都在旁邊,你怎麼敢拿人家金子呢?齊國人理直氣壯地回答:我眼裡只有金子,沒有人啊。
和「鄭人買履」類似的故事是「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要不是題目就開了地圖炮,相信沒人知道它在哪裡(據說是在如今河南開封東南的杞縣),也許會讓你驚訝的是,這個小破國竟然還是夏禹的後代,與宋、陳並列為「三恪」(被分封的三個前代政權的後裔),不過既然有幸和宋國並列,那他們的形象,呃……
燕國人的知名笑話雖然只有一個「邯鄲學步」,不過卻喜感十足,爬著回家這種畫面,也只有毒舌不亞於韓非的莊子講得出來。眾所周知,燕與趙的關系類似韓國與日本、蘇格蘭與英格蘭,也就是說,外人總習慣把他們當一回事,他們自己之間卻相互鄙視。盡管莊子未必有討好趙國人的本意,但這個故事還是大受趙國人歡迎,以至於後來邯鄲甚至還有一座據說始建於明代的「學步橋」,不僅擔任著城市名片的功能,也見證著趙人對燕人經年累月的嘲笑。
晉國的風流盡管早被雨打風吹去,段子卻很少,《呂氏春秋》里的「掩耳盜鈴」黑了一把范氏,《戰國策》里「南轅北轍」的故事黑的則是魏國人,不知這是否因為晉國終究是赫赫五霸之一,大家覺得黑起它來說服力不夠。
刨去列國間政治和文化上的沖突,諸子大師們熱衷於拿各國開涮,也與「寓言」這一體裁本身相關。要知道,講段子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讓聽眾讀者接受自己的學說,莊子就說,假如你引用聖哲們的名言,或許十句中有七句會讓聽眾相信;但假如你講寓言,十句中就有九句讓人信了。
而想要「讓人信」,自然要在細節上真實具體,比如故事主角,最好是大家都知道也都熟悉的,所以名人的段子是最受歡迎的,韓非就總愛在書里編排各位君王和先賢,比如孔子就經常被他黑,也沒人計較故事的真實性。
退一步講,如果不是名人,至少主角的信息要盡量明確,比如說相聲,「從前有個人」,砸掛效果肯定比不上「街坊家二他爸爸」,又比不上「於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更比不上直接拿身邊捧哏的於謙老師開涮,更能逗人發笑,只不過就得委屈這爺兒倆了。
最後,你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關於秦國人的段子那麼少?
答案明擺著啊:敢拿秦國編笑話,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