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安鄉知名人士

安鄉知名人士

發布時間: 2021-02-23 15:53:29

『壹』 郭敕的家族歷史

----郭敬華
自古郭氏人文昌,歷代精英振宗綱。
玉堂學子留雅韻,武將忠烈灑疆場。
英雄豪傑皆有志,光宗耀祖展輝煌。
唐朝元帥郭子儀,再造唐室千古揚。
子儀九子皆顯貴,文攻武衛固國防。
不忘鼻祖虢叔公,華夏後裔共景仰。
燕王郭隗施國策,敬以為師築宮牆。
東漢名士郭林宗,棄官教授在汾陽。
郭嘉識曹獻忠心,多謀善斷打勝仗。
西晉郭象哲學家,批判崇無舊思想。
東晉郭璞文學家,古文奇字爾雅王。
盛唐宰相郭正一,上扶下憐保安康。
後漢郭威周太祖,皇帝功名百世芳。
管天管地郭守敬,數理天文胸中裝。
東晉孝子數郭巨,欲埋親兒保老娘。
南宋郭沔稱琴家,賦詩作譜傳四方。
郭躬從小學法律,執法史上有名望。
北宋郭熙書畫家,筆走龍蛇山河壯。
則天參軍為郭震,築壘屯田備軍糧。
紅巾首領郭子興,起義功封滁陽王。
農民領袖郭方預,率軍三萬破城防。
起義抗荷郭懷一,身灑熱血保華疆。
多才多藝郭忠恕,書畫名望蓋宋唐。
郭翊畫家泰和人,萬卷畫稿人敬仰。
清朝順治郭道成,兄弟刑期功不忘。
北洋將軍郭松齡,抵禦外寇保國防。
今朝弟子承先志,前赴後繼譜新章。
梨園弟子郭寶臣,文藝武器如刀槍。
茫茫黑夜盼郭亮,抗日女將謀解放。
戰斗英雄郭繼勝,赴湯蹈火驅東洋。
英俊蕭灑郭俊卿,女扮男裝上戰場。
英雄女傑郭隆真,浴血奮戰身殉黨。
南康文人郭大力,研究馬列人贊揚。
現代詩人郭小川,中國詩壇綻豪光。
文壇旗幟郭沫若,詩書戲文稱巨匠。
軍委領導郭伯雄,身負重任保國防。
鐵面無私郭麗蓮,美國律師有名望。
名譽會長郭裕懷,支持研究好宗長。
出版著作子儀傳,郭氏宗親齊稱贊。
台灣首富郭台銘,忠心愛國建家鄉。
頂天立地郭興河,繁衍後代育忠良。
海東武漢敢死隊,抗洪模範氣軒昂。
海帆中國攝影家,妙筆生華著文章。
海健書畫譽神州,贛鄱大地翰墨香。
海芸鐵肩擔道義,學為人師育棟梁。
為兵為宦郭南平,光宗耀祖源流長。
為葯為商郭曉暉,人生路上黨導航。
金融衛士郭愛峰,一片丹心為民忙。
教書育人郭愛軍,昂首闊步往前闖。
郭氏後裔順凱亮,一代更比一代強。
南征北戰郭景山,喜獲全國精英獎。
國防戰士郭敬蓉,退伍又進兵工廠。
糧貿戰線郭敬萌,自信自立更自強。
人民教師郭敬芸,桃李滿天稱師長。
郭強郭恬何所為,亦文亦武遍金黃。
現有郭英修族譜,德高望重豪氣壯。
主編大典郭世和,福蔭後代功無量。
支持編典郭世瓚,郭氏後裔記心房。
今有能人郭元新,繼修通譜美名揚。
千秋偉業啟後昆,萬代宗親永不忘。
四川郭忠編詩選,譜海添花也榮光。
古今郭氏詩人多,承先啟後功德長。
還是文將郭世和,邦家世承古汾陽。
社會科學成果豐,郭氏研究鑄輝煌。
才高德厚為人師,卓功偉績名遠揚。
鴻篇疊出施福雨,光前譽後百世芳。
旺族自古人文盛,優良傳統再發揚。
精英豪傑輩輩出, 昆鳥鵬展翅任飛翔。 摘自網路帖子:
一、郭姓來源
1、出自姬姓。源自軒轅黃帝苗裔周王室宗支,西周滅殷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虢通「郭」[2]),位封公爵,為西虢公。西虢地處陝西寶雞東。東周平王東遷時,西虢東遷於今河南陝縣東南,改稱南虢,春秋時公元前655年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後裔以郭為氏。又,周武王封其叔虢叔後人公爵,封土於今河南滎陽北,是為東虢公。公元前767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把東虢之地給予護駕東遷有功的鄭國。虢叔後裔虢序於是北遷山西以南的夏陽(又作「下陽」,今山西平陸),為男爵,至公元前658年滅於晉,虢序後裔後來逐步徙居今山西太原市以北的靜樂、陽曲、定襄(代北地區以南)至晉陽一帶,是郭氏的主要支派[3-4],因世代居住太原郡陽曲縣,秦漢時期發展成為太原郡著名望族,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發展成為太原郡名門士族。魏晉以來,太原郭氏發展成為中華郭氏最大郡望,分支最廣,後裔人數也最多,天下著名郭氏望族之中十分之七、八都出自太原陽曲,祖籍皆在太原陽曲(原平、陽曲、靜樂至晉陽一代),所以有「天下郭氏出太原」一諺語來形容太原郭氏的興旺發達。姬姓郭氏已有3000年的歷史。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以郭為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有點小誤,故在以上作了改正。《宰相表》記載:相傳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虢仲於東虢。西虢地處虞、鄭之間,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東、西虢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諸侯不滿,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周平王滅虢,於是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
2、以居處為氏。 「郭」字原意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處為氏。鄭樵通志氏族志謂齊公族(源於姜太公)有居於都城外門,有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炎帝)。
3、夏、商時代郭支、郭崇的後裔。可見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戌納,本姓成,後冒姓郭氏。又如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大將郭從義 ,其父突厥將領郭紹古,遷居並州太原,出仕後周、北宋,位至中書令,子孫以郭為氏。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漢初郭亭,戰國末趙國晉陽人,秦末以連敖從起單父,屬漢王,以戰功封阿陵侯。亭玄孫孟儒,西漢左馮翊。又有東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太原陽曲,生緼,雁門郡太守。緼生淮、配、鎮、亮。郭淮,魏雍州刺史、大將軍、陽曲侯。鎮生奕。配,城陽太守,其婿有裴秀、賈充。鎮,魏謁者僕射、昌平侯。西晉郭琦,武帝時名人。郭敬,太原鄔人,後趙襄陽監軍。郭殷,仕後趙累官至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郭敖,仕後趙,官至尚書左僕射。郭慶,仕於前秦苻堅時期,以前秦游擊將軍屢立戰功,後升任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封襄城侯。晉末郭澄之,官封南康相、南封侯。郭昶之,江州刺史。魏大將軍淮弟郭亮,亮七代孫郭祚,後魏尚書左僕射、侍中、並州大中正、東光文貞公。曾孫士謙、士倫。士謙玄孫由為駙馬。士倫,唐倉部員外、深州刺史。曾孫珍,桂州都督。
馮翊郡:三國時改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左馮翊郭孟儒,漢郭亭玄孫。郭虔,字君賢,池陽人,順帝朝司空。郭典,漢末巨鹿郡太守。郭凱,漢末弈者。郭辯,前秦西戎主簿。郭將,前秦將軍。郭質,前秦馮翊太守、平東將軍。郭謙,西涼將佐。郭抱,後涼呂光佐將。郭撫,後秦司隸校尉。郭高,後秦教授。郭均,隋兵部尚書。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之孫郭正,因官馮翊,亦居。太原陽曲郭氏裔孫郭彥,馮翊人,北周兵部尚書。郭彥孫郭福始,唐綏州刺史。唐光祿少卿郭仁助,馮翊人,生茂瑋,瑋生崇禮、崇默、崇嗣。崇禮濟州刺史,生震、觀、豫。震左司員外郎,觀拾遺。豫生圖,圖生降。降鴻臚卿,生同知、同節。崇默,襄州刺史,生恆。崇嗣生損,庫部員外郎。
華陰郡:唐玄宗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將軍、蒲城郡公郭榮,太原人,後居華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郭榮生敬君(善)、弘道生廣敬。廣敬,左威衛大將軍,禮部尚書。廣敬生依仁,沁州刺史。郭子儀雲其祖先:「榮父叔進之後」。進曾孫通(進子履球,進孫昶),美原尉。通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生子秀、子儀、子英等11子。華陰郡汾陽堂郭氏: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郭子儀。以太原為故郡望,以華陰為新郡望,以汾陽為堂號。(《元和姓纂》多誤,特此改正)
京兆郡:京兆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一帶。開基祖為西魏右僕射、侍中郭崇,太原晉陽人,曹魏大將軍郭淮八代孫。崇生衍,隋左衛大將軍,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儉。斌為隋武強公,生依宗。宗生襲慶、襲業。業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駙馬都尉。液生由峋。襲慶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賢。味先生景華。味賢生雄、儒華。雄吏部郎中,儒華校書郎。嗣本司農卿,生紹宗、齊宗。紹宗徐州刺史,齊宗司農郎中、懷州刺史。曾孫求商州刺史。儉生敬宗、肅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孫南金,硤州刺史肅宗孫渙,榮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劍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肅宗少子襲承左拾遺。又有唐朝工部郎中郭虛巳,太原人,工部尚書、劍南節度使兼御史大夫。虛己生恕、弼、彥、樞。恕少府少監,彥錦州刺史,樞京兆兵曹、右驍衛將軍。又,齊州歷城人北庭都護郭虔瓘,其先亦太原陽曲人。虛己、虔瓘,皆居京兆。
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郭默家族所在。
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中山郭氏分支。
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中山郭氏為古郭國後裔。夏有郭哀,大禹御。商有郭崇。戰國年間,郭隗仕燕,有名當時。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皇後郭聖通,以及曹魏文帝文德皇後郭女王,其族人皆顯赫於當時,皆中山郭氏分支。唐中書侍郎、平章事、穎川男郭正一,定州(中山郡)鼓城人,生忠,通事舍人。
昌樂郡(館陶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淮、配、鎮。鎮,昌平侯。裔孫居魏州昌樂。唐張說《郭元振行狀》記載:「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此支開基祖為唐齊州刺史郭慶善(太原郭氏之後,東漢大司農郭全,字長信,世居陽曲。《新唐書宰相表》以元振先代介休人,誤,以碑記為准)。慶善生元振,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代國公。生晟,鴻臚卿、左驍衛將軍。生箴,膳部員外郎。
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穎川郭氏在東漢初年已是名門望族。西漢郭忠,以戰功封成安侯,代居潁川。東漢郭躬,潁川陽翟人,法家。躬裔孫郭鎮,漢尚書令。躬裔孫郭禧,漢太尉。禧子郭鴻,漢司隸校尉、城安鄉侯。郭嘉、郭圖皆漢末名士。又,唐郭孝恪,潁川陽翟人,以平定安西,加封陽翟郡公、安西都護、西州刺史。孝恪生待封,左衛將軍、宋州刺史。又有北齊黃門侍郎郭育,子處范,諸城丞。處范子待舉,唐武後執政時官至平章事。生泰方,泰初。泰方生潤、納。潤,起居舍人;納,為給事中,陳留采訪使。生賁、謨、霸。
西平郡:治所在西都縣(今青海省西寧市),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阿陵侯郭亭玄孫郭友。郭友於漢昭帝時自太原徙居隴西。其後,漢朝將隴西郡西都諸縣劃出分置西平郡,郭友後裔在當時又為西平郡名門望族。曹魏明元郭皇後,西平郡人。參見唐張說《郭知運碑》。
敦煌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郭瑀,十六國前秦、前涼時人。唐隴右節度大使、左武衛大將軍郭知運,祖籍太原陽曲,封太原郡開國公。生英傑、英乂、英協等。英乂,劍南節度使,唐廣德元年封定襄(陽曲)郡王。此支郭氏原為西平郭氏分支,而西平郭氏又為太原郭氏分支。
2、歷史名人:
郭沫若:四川省樂山人,現代史上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著有《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許多著作。
郭永懷:山東省榮城人,著名的空氣力學家,我國導彈、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軍事學家。曾任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1955年授中將銜,是位集詩人、學者與書法家於一身的將軍,是國內外公認的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權威。郭化若原來文化水平很低,只上過5年學,全靠自學考入黃埔軍校,學完中學的數理化知識。他從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孫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書。解放後,他將大量論文匯集成冊,成了我軍研究軍事辯證法的專家。
郭小川:河北省豐寧人,現代詩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日報》特約記者。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於柔佛邦新山市,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曾被推選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
郭 標:字炳輝,廣東省中山人,近現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亞華僑領袖。
郭 樂:廣東中山人,兄弟六人(標、樂、泉、葵、浩、順),創永安百貨,為近代巨商,名門望族。
郭德勝:生三子炳湘、炳江、炳聯,中山岐人,為香港地產巨子。
郭芳楓:福建同安人,與兄弟芳來等創豐隆集團,為巨商。
四、郭姓遷徙史
春秋戰國時期
從郭姓的起源來看,郭姓主要有兩個發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古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國。它們在春秋戰國時被滅亡後,其族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
位於山東博之聊城的古郭國,戰國時被齊所滅,其後人在國破家亡後四處飄流,最後遷移到今山東、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中山國是他們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廣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動。這些郭氏族人經過不斷地繁衍發展,漸漸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郭氏望族。《春秋左傳》記載:「齊有郭最、郭榮」,「魯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可以說,目前90%的郭姓族人來源於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情況也不盡相同。各虢國相繼滅亡之後,虢氏裔孫作為亡國之民,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亡到異國他鄉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上陽。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
從太原徙居西平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聲聞天下。 西平(今西寧)郭氏魏晉時為望族,出過兩位皇後,成為皇親國戚。
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後,其族人匹散飄流,有被迫遷於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於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的南部,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陽縣境內,汾陽縣內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於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東虢,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其族人同樣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於今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陝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迫遷往崞山的一支。地點在雁門關南,即秦始皇所築內長城之崞山。這一「崞」字,由最早遷入郭氏始祖所自創,因失掉封邑,被迫遷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邊去邑,左邊加山,名其地為「崞山」。自立堂號「崞山堂」。
綜上所述,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姓,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國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西虢成了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祖祖輩輩生活於中原地區的郭氏族人終於走出國破家亡的歷史陰影,人口不斷繁衍,宗族漸漸壯大。他們在飽嘗流亡遷徙的滋味後,更加珍惜穩定以後的安居生活。他們在各聚居地或躬耕農畝,或投身從戎,或致力政治,或窮經皓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顯示著自己的才能,給歷史留下了一筆筆絢麗圖畫。他們繼承祖先的優良品德,誠以事君,信以處友,在各聚居地獲得很高的威望。
6840【湖南益陽】郭氏族譜□□卷首三卷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活字印本 湖南圖(存卷首中) 註:該族散居沅江、益陽、漢壽等地
6888【湖南益陽】《郭氏溶公支譜》 民國十年辛酉刊,宣紙活字排印本。共二十卷,卷首,全。始遷祖郭宣義,宋代遷益陽,六傳至溶公為該房支祖。郭溶,名溶,字本素。
【湖南沅江】郭氏續修支譜十二卷 清光緒三年(1877)張善哉活字本 湖南圖
【湖南沅江】沅邑汾陽郭氏四修支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郭達全 郭端午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汾陽堂活字本 湖南圖
郭氏家訓:中華文明,貴在家庭,郭氏家訓,世代相承。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長輩言慈,晚輩教訓.

『貳』 三國主要人物關系表(分魏蜀吳)

蜀國:

1、桃園三結義:劉備,張飛,關羽

2、蜀國五虎將: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

3、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吳國公主孫尚香

4、關羽之子:關興,關羽義子:關平

5、張飛之子:張苞

6、馬超舊時的兄弟:馬岱

7、馬超,馬岱之父:馬騰

8、諸葛亮之妻:黃月英

9、南蠻大王孟獲、祝融夫婦

10、諸葛亮之義兄:吳國謀士諸葛瑾

11、諸葛亮弟子:馬謖,馬良,姜維

魏國:

1、曹操嫡長子:曹丕

2、曹操其他兒子(按年齡):曹植,曹彰,曹沖

3、曹丕的妻子:甄姬

4、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

5、魏國五良將:張遼,張郃,樂進,於禁,徐晃

6、夏侯兄弟:夏侯惇,夏侯淵

吳國:

1、孫堅之子:孫策,孫權,孫尚香

2、孫策之妻:大喬

3、孫策之兄:周瑜

4、周瑜之妻:小喬

5、大小喬姐妹

(2)安鄉知名人士擴展閱讀:

三分魏蜀吳的時代背景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叄』 安鄉知名奶茶店有哪些有人知道嗎

沈茶、茶顏悅色、奈雪的茶、都不錯。

『肆』 安鄉的女大學生中獎1.4萬個雞蛋,她是怎麼中的

轉發微博抽獎中的獎,得到了某個農場7月份生產的雞蛋。

『伍』 三國演義中十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2.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4.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5.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6.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7.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8.張飛(約166-221)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

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劉備入蜀後,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215年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巴西郡自此獲安。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疆、張達所害。

9.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10.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並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後,專斷朝政。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布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台。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陸』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湖南常德回族歷史
回族進入湖南始於元代。大量來湖南定居始於明朝,大批從軍的回回將士受朱元璋的派遺,先後進入湖南,成為湖南回族的主要來源。

落籍於常德的回族有馬、魏、黃、李、張、劉、楊、定、左諸姓。馬姓回民主要有三支:一支自稱「扶風馬氏」,相傳為馬援之後。東漢時,馬援後裔馬汝舟奉調為武陵太守,遂由扶風來常德,落籍於蕭火鋪(即今鼎城區蕭伍鋪鄉)以東爰棠灣一帶。另一支為回回將領馬德成後裔。這支人稱其鼻祖為「建公」,清光緒九年(1883)《馬氏族譜創修源流序》稱其「勤王不懈奉命來常。向軍中而辭俸祿,國運休關,去城外而處沙河,家聲丕振,傳至三代」。馬德成曾為常德衛正指揮使、誥授中憲大夫翦常黎的副將。馬德成的後裔有一部分定居桃湖縣,今該縣楓樹鄉有馬德成將軍之墓。再一支為「雲南馬氏」。其祖馬如龍,居臨安,即今雲南省建水縣人。因佐岑毓英平息叛亂有功,表同治十三年(1874)進京陛見,奉旨調湖南提督,駐守常德,並與其將士落籍。馬如龍向清真古寺贈田、送匾,並親自為匾題詞「古今惟一」,今存。

魏氏回族始祖魏實,於明洪武年間由北直順直順從軍至常德定居。

黃姓回民,其始祖有二:一是黃隆興,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團舍村。永樂二年(1404)調常德衛指揮,攜眷南下,屯駐今漢壽縣,旋奉命北征,歿於王事,賜葬邊疆,追封奮武將軍。其後裔定居於漢壽縣株木山鄉笑藤港教門町和毛家灘教門崗村。二是黃有德,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鹿鄉干口村,「因出鎮苗民,宦遊南楚,永樂二年落業武陵縣官溝東西兩坪」。據清光緒《桃源縣志》記載,黃有德與馬德成同為副將。

李姓回民有兩支:一支為李宗燕系。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時任雲南副將,永樂二年調遷常德,「下車數載,落業府東關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為李象貴系。李象貴,祖先隸籍江南,世居風陽府鳳陽縣之奔步街。明永樂年間,李象貴征剿有功,官遷常德衛,落業常德府東關。

張姓回族,其鼻祖璞羅德,明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1368)授寶慶衛指揮,食屯田百餘畝於武岡車林鋪雞腳塘。其姓氏,是璞羅德到湖南為皇帝所賜。璞羅德的孫小張登虎,於明永樂十一年授河南護衛百戶之職,至十九年,改調常德千戶指揮。宣德年間調北京錦衣衛,景德三年致仕返常,後裔附籍武陵縣八斗灣。

劉姓回族,其始祖劉信,字天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陝西高陵縣首遷湖廣荊、襄,嘉靖未年「宦遊來常德」,在常德府東門外定居。

澧縣楊姓回族,始祖楊源,生於清康熙年間,原籍北直順天府通州。乾隆年間,受封武略將軍,在洞庭湖畔(今澧縣澧東鄉團結村賜地百頃,從此落籍,今澧縣尚存楊源墓)。

常德回族中的鍾、錢、哈等姓氏,多從江蘇、安微等省於抗日初期逃難來此定居

明代,從軍入湘回回和維吾爾族翦氏後裔佔有大量土地,多是封建地主。其他入湘回回,以經商、種地、捕撈或操手藝、行醫為業。

清代以來,城鎮回民大多從事與其生活習俗相關的商業和手工業。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回族、維吾爾族在常德、桃源有「金陵」、「湘鄂」、「四明」等皮革、、皮件廠10餘家,有「一枝春」、「民生館」、「半邊樓」、「一分利」等茶樓、飲食店20餘家。

清真復和樓,民國32年(1943)建於常德市府坪街,其優質服務和飲服務和飲食特色聞名全省。

南京第一春(常德清真第一春),1937年由南京遷居常德。為突出蘇味美食特色,除經營牛肉菜種外,專門推出「南京鹽水鴨」、「南京板鴨」、「江南百花雞」等傳統名菜,深受顧客青睞。

光緒三十年(1904),翦敦榮在常德市東門外帶街開設翦福泰烘糕作坊,後翦萬全傳其技術,又新開翦鈞記烘糕作坊,產品甚為暢銷。民國時期,翦質輔開辦的翦記油鹽米號,為常德著名商號。

新中國建立前,一部分居住在江湖邊上的農村回、維民,靠打魚撈蝦、種值油料、棉花等經濟作物糊口過日。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冬—1952年,回、維族聚居區開展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9月,翦家崗、莫溪育、南育的維吾爾族農民,自願成立互助組。1954年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實行土地入股分紅。1957年春,初級社升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紅。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在城鎮,1952年常德市的回民,在「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的組織帶領下,先後創辦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紐扣廠、回聯豆腐店、回聯清真飯店、回聯織布針織廠、回聯光明電廠、回聯碾米廠、回聯襪廠等企業,全市回民基本上安排就業。

信仰狀況

從「扶風馬氏」落籍常德情況來看,回族大量移入當在明洪武初年,特別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軍進駐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規化清真寺是位於今鼎城區石門橋鎮的八斗灣清真古寺,該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來建立清真寺」字樣。該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毀,寺內原有的石碑和殘匾全部無存。見諸史乘,自明以來,常德曾先後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於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於城區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區斗姆湖鎮紅星村的官溝平清真寺和肖伍鋪鄉的梁山清真寺,漢壽縣教門灘清真寺,桃源縣翦家橋清真寺,澧縣清真古寺等。其中,位於城區的清真古寺最為著名。該寺現名常德市清真寺,在歷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禮拜堂、清真禮拜寺和清真古寺。該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寺址在離現在寺廟位置僅數百米的民族街玉帶橋右側。後因與漢族靈官廟毗鄰,遂於清順治二年(1645),購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於常德市人民東路。今寺內禮拜大殿正樑上刻有「清順治年重修」字樣;大殿檐前廳大樑上刻有「大清咸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樣。

各地清真寺的寺產,決定於該教坊內穆斯林人數及其上層人士中達官顯要和富紳的經濟條件。澧縣東田堰清真寺因楊姓定居於當地始祖、明武略將軍楊源「採食澧田」,清初該寺有田產1,000畝,其經生中最高待遇相當於農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過之,當時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馬如龍自雲南調任湖南省提督軍門駐常德府,向城內三寺(清真古寺、東寺和西寺)捐田180畝。集體捐課是清真寺的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三寺除接收6個教內慈善總會會產收入外,古寺還接收穆斯林於沙河街合股購置的漁水租用及碼頭規費權3個股份。

清嘉慶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緒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們一般為本地結業的經生,經公議擇優選送外省著名清真寺進修,「穿衣」或「掛帳」回來後受聘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馬禮賢、向宏昌、尚希賢、馬寶初、黃芳來、李撥山等。李仁山於1901年於常德清真寺學經結業後被選赴甘肅河州果園清真寺,就讀於哈吉大阿訇,學成回來後就聘於陽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馬禮賢、尚希賢曾主教於長沙市。

民國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現「新老教派斗爭」,教內上層人士圍繞宗教儀典改革發生爭執。革新派以古寺的張普山、李仁山和翦質輔為代表,守舊派以東寺的孫靜修為代表。民國7年,雙方相約於清真高小學校講經辯論;次年又約會於西寺進行爭辯。結果誰也沒有說服誰,雖雙方情緒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毆斗。民國9年(1920),李仁山發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輔助會」。該會較之舊式的經堂教學成績顯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稱頌。守舊派阿訇也樂於共事,從此,雙方的隔閡逐漸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麥加聖地朝覲,歷時兩年,是當時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一完成「念、禮、齋、課、朝」五功的阿訇。

民國23年(1934)6月8日,繼中華回教公會在南京成立之後,中華回教公會常德分會在常德清真小學成立,李仁山大阿訇\翦質輔先生為該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宗旨以體恤貧困,為穆斯林排憂解難為主。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李仁山受聘為該會名譽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華回教救國協會常德分會」,李仁山任分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後參加抗日救國工作和救濟難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發生穆斯林護墓斗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與衡中紡紗公司合辦衡中紗廠,廠址選在德山,勘基時將100餘家回墳列入范圍,需要搬遷。穆斯林聞訊,推選代表,組成300人的「護墳請願團」散發《護墳宣言》,並以「快郵代電」通告全國教胞。斗爭歷時兩個多月,最後因回族將領白崇禧干預和何健的調離及張治中接任,衡中紗廠停辦,遷墳糾紛不了了之。

1949年以後,常德城區的回、維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領導下,由清真古寺董事會出面組織,為保護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貢獻。7月24日,國民黨城防指揮部計劃放火燒毀東門一帶房屋,董事會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號,董事會成員李錫富等人組織碼頭工人扁擔隊,定梁丞等人組織製革工人牛刀隊,古寺的其他青壯年也組成棍棒隊,當天晚上用各種器械武裝起來的群眾達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備了銅鑼與大竹梆,情況緊急就鳴鑼敲梆報警,集合群眾。常德回民協會主席翦質輔(1893—1951)同情革命,不僅把獲悉的敵特破壞革命的消息轉告回民支部負責人,而且騰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辦公。9月29日,常德縣解放,回維人民歡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簡稱「回聯」)成立,黃毅民任主席。該會通過與古、東、西三寺協商,將其財產集中,統一籌劃,經費統一支付,先後興辦了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廢牛屠宰廠、回聯豆腐廠等13個經營實體,安排1,000餘名穆斯林就業,從而基本解決城區穆斯林貧窮狀況。1952年,「回聯」撤銷。

1950年10月後,常德地區穆斯林同全國人民一道,掀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動。他們參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藝宣傳晚會,演出「王勇炸坦克」、「黃河謠」、「朝鮮農民慶豐收」等節目,『馬大春、馬道美兩位阿訇以阿語演唱贊頌「法圖麥」(法圖麥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蘭第四位繼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譽為「聖人的獅子」,法圖麥被尊為伊斯蘭婦女中的聖裔,聖戰巾幗英雄)伊斯蘭詩歌。常德農村穆斯林慷慨捐獻稻穀200擔、雞500隻、鴨200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伊斯蘭教得到國家政策保護,在當時特殊情況下還優於其他教派。政府對屬於清真寺的房地產酌情減免房地產稅;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額高於一般群眾;穆斯林子弟升學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等等。穆斯林擁護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並想到國家建設需要,識大體,顧大局,發生在30年代遷事件,在新社會得到妥善解決。常德市東南黃龍崗,是回族、維吾爾族穆斯林歷代墳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為維吾爾族翦姓祖塋。為支援國家建設,常德市清真寺於1958年前動員組織穆斯林群眾先後三次遷葬墳墓2,000餘家。70歲高齡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協座談會上說:「舊中國回民抗拒遷墳,新中國成立後回民自願協助政府遷墳,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件事。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是為國為民,伊斯蘭教是主張愛國的,政府為人民辦好事當然擁護。」

「文革」十年,常德地區多數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伊斯蘭教徒有些生活習俗被視為「四舊」受到嘲諷,少數人還受到批鬥。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動,而且成了所在居委會的辦公地點及活動場所;並在寺內辦起了煉鐵廠、廢品收購站;所有房地產業不是被侵佔,就是被象徵性地贖買。站方阿訇馬道美以70歲高齡,成了洗把廠的一名員工。常德市東、西清真寺為街道辦企業佔用,農村的清真寺多為生產隊或小學擠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賠的房地產款修復清真古寺。寺的前門臨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個綠色月牙球的牌樓。寺內宮殿式禮拜大殿,悉用紅、綠、黃色油漆塗飾,煥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聯,精工復制在兩邊圓柱上。竣工後將清真古寺改名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屆民主管理委員會,馬道美任主任。後經1989年、1991年和1998年幾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現昔日光輝。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兩次委託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親之便,捐贈維修費4,280美元。1993年被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授予「全國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稱號;2000年4月,又由全國伊協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銅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實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蘭教協會。馬道美任名譽會長,馬明泉、馬仁輝任副會長。為了加強對常德市所屬各區、縣(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3條管理條例,頒發有關部門。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新的領導班子,黃澤賢任會長,馬明泉、黃信、俞時龍、黃德俊、翦萬軒、李澤瓊任副會長。2000年年底,全市經登記批准開放的清真寺16座,穆斯林們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柒』 常德的著名人物

常德市的著名人物有:宋玉、車胤、屈原、楊嗣昌、宋教仁等。

1、宋玉

宋玉,戰國末期宋國人。他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所作辭賦甚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

參考資料: 網路-宋玉

『捌』 以曹操為首的魏國政治集團的上層人物有哪些

曹操系統的人才來源極其復雜,有「拔之於亡虜之內」的降人,有東漢的高乾子弟,有各地的高士名流,還有從社會中下層得到上司賞識的人才等等。這一切的一切,和曹操本人在各階段作出的不同決策以及他本人對人才選拔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以下便以六例說明此事
1.東漢高幹名流子弟
代表人物:荀氏叔侄、陳群父子、司馬家族等。
東漢末年雖然政治腐敗,買官賣官現象嚴重,但在此時期仍出現了一些社會名流。這些社會名流有的有一定道德名聲(如荀彧祖父荀淑「知名當世」,陳群祖父陳寔、父親陳紀「皆有盛名」),有的在東漢政權中擔任高官(如荀彧的叔叔荀爽曾任東漢司空,三公之一,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因此這些人的社會地位都是相當高的。
既然這些人的道德修養較高,那麼他們對他們的子侄輩的家教必然抓得很緊(《三國志•司馬防傳》: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他們受到的教育也必然是當時頂尖的。因此這樣一群高幹名流子弟的素質、知識水平、志向等也是非常高的。以曹操選拔人才的方針,沒有理由不會看上這樣一個特別的人群。
而這樣一群人物,也的確為曹魏的建設出了很大的力氣。荀彧、陳群、司馬懿等人都在曹魏擔任過極高的官職。荀彧生前在曹操系統一直是二號人物,在曹操出征的情況下,基本是有他來主持日常事務(後世常常由太子擔負監國之責)。司馬懿是曹丕指定的託孤之臣,曾任撫軍大將軍。陳群曾任鎮軍大將軍(見《三國志•陳群傳》)。而這一人群的後代在魏國末期亦有相當作為,多在兩晉時期成為著名的士族大家。
到了魏國中後期,這一特定人群演變為司馬氏集團一家獨大,與曹爽集團分庭抗禮。在司馬懿消滅曹爽集團以後,曹魏上下再也沒有一個政治集團能夠向他們發出有力挑戰,形成權臣政治。最後終於由該集團第四任領導人司馬炎篡位。

2.曹氏、夏侯氏親族。

代表人物:夏侯兄弟、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
曹操之父曹嵩原為夏侯氏之子,過繼給宦官曹騰為子。因此曹家和夏侯家關系非比尋常。在三國時期,兩家都出了相當多的軍事人才。
當曹操起兵時,兩家皆給予了很大幫助。夏侯淵、夏侯敦、曹仁、曹洪等人均在當時加入了曹操的軍隊,在早期曹操缺兵少將的時候提供了很大幫助。後來他們在曹操統治後期都擔任了相當高的職位。夏侯敦逝世時任大將軍,夏侯淵戰死於征西將軍任上,曹仁曾任大司馬。曹洪在曹丕時代遭政治迫害,幸得卞太後相救,明帝時去世,任驃騎將軍。
曹氏集團的一代半出現在曹操統治後期,以曹休、曹真為代表。當時曹操對他們也十分看重,他們表現出的才能也非常明顯。二人早在漢中戰役之前就曾領過虎豹騎,曹真是文帝的三大託孤之臣之一,在明帝時期主西部防務,曹休在當時亦掌東部防務。曹休曾任大司馬,曹真任大將軍。
曹氏集團的第二代人才表現已經不夠原來那麼突出。夏侯淵一門中,夏侯霸居然被逼到降蜀,夏侯威僅官居刺史(雖然職位不算低),夏侯和任河南尹。其餘人等事跡都不顯赫。
二代半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曹爽和夏侯玄,表現都不怎麼樣,同時為司馬集團誅殺。
曹操運氣真的不錯,有那麼一幫聽話之餘又有本事的親戚,在他起兵之初時,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勢力在中原爭雄,真的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是討董聯盟成員,恐怕只有孫堅有這個運氣吧?

3.從社會中下層崛起的人才

代表人物:郭嘉、樂進、於禁等
在漢末社會的中下層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有相當才能的。但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很難長時間得到同一個領主的重視,因此從屬關系經常發生變化。但是由於曹操有「唯才是舉,唯才是用」的用人觀,因此很多沒有什麼社會基礎的人才就可以因為自己本身的才能在這里出人頭地。
以郭嘉為例,不管是本志還是裴松之的注,都完全沒提及郭嘉的祖宗十八代和他的師承關系(雖然他的受教育水平是很高)。本人又不是很出名,「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雖然「辟司徒府」,由於董卓搞搞震,當然郭嘉就不去趟這趟渾水了。到處去考公務員,就是找各個領主看一下能不能有個工作,還要很有前途那種。先去袁紹那裡應聘,結果面試了一下,知道這間公司沒前途。於是托荀彧的關系,去曹操那裡面試,結果兩個人談了半天,都知道對方有水平。OK,一拍即合。雖然最後只是個軍祭酒,但是和曹操關系一直非同尋常,作為一個小小的軍祭酒居然能封侯。之所以他升不上去,我覺得不是曹操不想升他官,只是他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向領導分析利害關系,按解放軍的說法就是「堅定領導決心」,沒別的謀士那麼全面,按照當時的制度,這樣比較偏門的人才很難封上去。但是這樣的人才又是當權者所需要的,因此曹操待他不薄。
樂進也是,長得不是很帥(這個在當時也是個資本),剛開始只是在曹操帳前當個小吏。可能曹操跟他常常見面,也經常聊天,知道他是個人才。所以就給次機會給他去徵兵,回來就陞官發財了,一路往上爬。樂進也給曹操爭氣,從開頭的「先登有功」到後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雖然都是跟著老大打或者「別擊」,但仍然保持不敗戰績)。最後干到右將軍的位置,在其他領主的手下,要從一個沒有任何資本的小卒爬到那麼高的位置,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提拔這樣一些人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曹操的用人技巧在當時的高度。在其他領主手下幾乎不可能得到重視的人才,在他手下可以得到重用。郭嘉作風有問題,樂進長的不帥這些缺點在當時幾乎都是很要命的,但曹操不管。他要的人才不是模特,而是真真正正能幫他沖鋒陷陣,處理國事的文臣武將,既然這樣一些缺點於這個目的並沒什麼影響,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管這些缺點呢?

4.名人高士

代表人物:田疇、國淵等
這些人雖然官居高位,但三國FANS們普遍對它們都沒有什麼認識,大概是由於演義閉口不提這些人的緣故吧。在三國志中,這些人的事跡基本上記載於幾個鮮為人知的傳,如魏書十一、十二等。
老實說,曹操征這些人來當官,不完全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多高。從某種角度說,可能是要得某個地方的民眾的民心,也可能是通過他們的影響力來徵召更多的人才。
田疇屬於那種非常傳統的士人階級。早年仕於劉虞,以「義」在出使長安流亡政府時被「三府並辟」,劉被公孫瓚攻滅了之後,居然公開悼念劉虞。後來「掃地而盟」,為劉虞報仇,居然在徐無山中建立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有發達的法制、禮制、基礎設施等。一千多年後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如果了解到田某人的事跡之後,說不定他們會干出什麼來。在曹操討伐烏丸的過程中,田疇的指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不是他,曹操也沒有奇襲烏丸的教科書級別戰例。後來雖然他只是做到了議郎(按易中天的話說就是「調研員」),但在文帝時代,都可以「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算是大員才有的待遇了。
國淵也是一個相當傳統的士人。早年在大學者鄭玄門下求學,後來避亂遼東(那時的遼東怎麼那麼多大學者),在當地的山洞裡面開學校。後來回到中原當官,為政方針都以寬為主,田銀蘇伯之亂時,請求不殺余惡。又實事求是,斬首數不擴大十倍來算。後來官升太僕,又為官清廉,布衣蔬食。可謂是當時的一個相當的道德楷模。
雖然曹操的用人方針是「唯才是舉,唯才是用」,但他仍然有相當必要樹立一些道德楷模,用來針對一些「偷吃魚的貓」。國淵、崔琰之流就能起到這個作用。也算是曹操在德才不能兼備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互補吧。

5.降將亡虜

代表人物:張遼、賈詡等
自古以來,招攬敵方降人都是增進本方實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曹魏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是這樣就來到了曹操的旗幟下為他賣命。
張遼就是曹操逮到的一個最有水平的俘虜。此公早年在丁原麾下,後來居於何進手下,董卓進京之後又歸他管了。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大家都知道,他成為了呂布的死黨,但在白門樓事件之後投降了曹操,成為了曹操時代最重要的外姓武官。身先士卒,統兵有術。後期成為了孫權的剋星,生病了出來做個show都能把孫權嚇得不敢輕舉妄動。
賈詡早年也是經常換上司。早年是董卓、李傕一幫人,讓李傕等人把董卓之亂延長了很長時間;後來換到段煨、張綉。在張綉手下的日子,他的發揮是驚人的,把不可一世的魏武殺得丟盔棄甲,能贏下來的仗都贏下來了。後來又審時度勢,保全了張綉和自己。在官渡之戰、荊州攻略和馬超平定戰中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都提出了決定性的建議。更出彩的是他的自保之術,能夠敏感地預料到曹操的接班人是誰,確保自己不在政治斗爭中丟了小命,又不和任何人拉關系,「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不過就是因為他的韜光隱晦之術,有人評價他不配在後來拿到太尉的職務。我覺得曹丕任命他為太尉並不是需要他干什麼,只是報答賈詡幫助他拿到曹操接班人的地位,並且要他起到一個顧問的作用。事實上他在後來曹魏對吳蜀兩國的戰略部署中提出的建議也是有相當合理性的,就是兩國現在還不是很好打,要先文後武,發展國力,可惜曹丕不聽。
在曹操取得人才的方法中,我認為從降人中選拔一些人是個辦法,尤其是選拔武官。因為武官和文官不同,當時各勢力選拔文官還是有些不合理的講究(只是曹魏沒那麼嚴重)。而武官選拔還是比較合理的,誰有相當的本事,誰就上。因此在這些人中選拔武將還是能選出一些強人的。
6.地方豪強
代表人物:許褚、李典等
東漢的地方豪強眾多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很鮮明的特色,這些地方豪強聚集很多民戶,建立一些軍事和民用並重的塢堡,在內部形成一個小型的社會組織,這些小型組織的領導人有些甚至還進行政治投機,以人力物力支持某些領主。成為了當時軍事和政治中所不得不考慮到的一個因素。劉表就任荊州刺史時,就是因為這些組織的存在,差點不能上任,最後還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蒯家、蔡家等人)才搞定了這些障礙。
許褚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豪強人物的代表。在黃巾之亂時「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數萬土匪都不能奈他何。本人又生得驚人,「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所以老早就出名了,「淮、汝、陳、梁間,聞皆畏憚之」。由於他和他的手下本事驚人,所以曹操在錄用他的頭一天就把他們都編為宿衛,和他「出入同行,不離左右」,搞到後來兩個人幾乎都有心靈感應,有人要謀害曹操,許褚都能突然出現。後來他在討伐馬超時的表現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不愧「中堅將軍」之名。曹操丨死時,許褚「號泣嘔血」,兩人感情不亞於劉關張。有人據此懷疑曹操是女的,許褚是他情人,這樣的懷疑我看並不出奇。
李典的地方豪強身份,主要來自於他的叔叔李乾。李乾曾「合賓客數千家」,也算是個政治投機者,很早開始就跟著曹操干大事,後來被呂布手下殺害,李典的堂兄弟李整又領導了這一團體,李整死後,就輪到了李典。李典其實年紀比很多他的同事都要小,曹操、夏侯敦他們都是看著他長大的,李典好學,於是曹操曾經「試以治民之政」。在平定河北的前期,李典主要帶著他手下的一班部曲解決軍糧問題。鄴城之戰是他的處女戰,到後期主要是和樂進合作,配合曹操主力作戰。後來博望之戰中曾經試圖抑制夏侯敦的沖動之舉,可惜不成。駐守合肥是他最光彩的一戰,雖然他和張遼關系處的不是很好,但是李典始終以大局為重,不把私人恩怨當回事(很難想像一個「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的人怎麼會和別人有仇),說不定在此之後三個人真的成為了生死之交。李典最可惜的一點就是天不假壽,逝世時年僅三十六歲,否則成就必然遠超同僚。
東漢時的地方豪強其實就和現代的黑社會組織差不多,曹操所做的事情就有點像蔣介石所做的,利用了他們為己所用,增強了自己的實力。由於他們在性格上的某些特殊之處(如重視義氣等),因此如果利用好了,將是爭取利益的一個利器。
此人才來源對曹魏政治之影響。
曹魏的人才來源極為繁雜,前文已述。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致上是因為曹操的用人思想所致。曹操的用人思想是「唯才是舉,唯才是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社會任何階層的人才不管社會地位如何,只要有才能,大節不虧,都可以在曹魏的統治機器中得到一席之地。
這種情況對曹魏政治之影響應該是好處大於壞處。事實上曹魏的人才來源若細分之,遠超上述幾種情況,光一個降將的來源就可分為袁紹、呂布等等不同類別。這種情況有個好處,就是曹魏內部絕對難以發生黨爭,除非這種來源繁雜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在這裡面沒有一個派別能夠得到絕對的政治優勢,即使如果有一個派別拿到了絕對的優勢,那麼統治者也未必會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必然會對其進行打壓。
事實上司馬氏能夠成功篡位,就是由於曹丕、曹睿兩代人對集團政治的打壓不力。他們對於託孤大臣的選擇都加劇了集團政治的嚴重性,都是選定了曹真集團以及司馬懿集團的人作為託孤大臣,剩下的第三方無論是陳群還是曹宇都沒有強大的實力對兩大集團的黨爭進行抑制。曹真集團被司馬氏集團消滅後,司馬氏篡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也許這種情況對曹魏統治的唯一壞處,應該就是為後世封建史學家,如孫盛等所詬病。但這個時代既然已經被歷史的長河帶走了,那麼史學家怎麼說,管他呢!

『玖』 《三國演義》人物列表

1、劉備

蜀漢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時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

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薦舉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

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歲。

2、諸葛亮

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

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 「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3、關羽

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

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4、張飛

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

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5、公孫瓚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曾任中郎將,封都亭侯,幽州牧。參加過攻打黃巾軍及討伐董卓的戰爭,與袁紹為爭奪北方連年交戰,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紹打敗,自焚而死。

6、袁術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紹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南陽太守。因被曹操、袁紹軍隊攻擊,率兵退駐壽春,統治揚州一帶。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稱皇帝,號仲家。後被曹操打敗,憂病而死。

7、孫權

生於公元一八二年,死於公元二五二年。三國時吳國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東漢末年,繼承哥哥孫策的事業,在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協助下,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

後又聯合曹操攻擊蜀國,殺劉備大將關羽,奪取荊州,並在彝陵戰役中大敗劉備。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稱帝,國號吳。後遷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在位時,曾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與夷洲(今台灣省)取得聯系。死後追封為吳大帝。

8、漢獻帝劉協

漢靈帝的兒子。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廢少帝劉辯後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連環計殺害董卓後,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許都,成為曹操的傀儡。在位時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曹操死後,曹丕稱帝,獻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陽公。

9、劉表

字景升。生於公元一四二年,死於公元二○八年。歷任荊州刺史、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武成侯。劉備的同宗兄弟,生有兩個兒子劉琦、劉琮。病死後劉琮繼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11、趙雲

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12、典韋

陳留己吾縣(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臂力過人。本屬張邈,後歸曹操。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陳,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綉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13、黃忠

黃忠早年為劉表帳下中郎將,後隨劉表之子劉琮降曹,鎮守長沙.老將軍以70高齡位列「五虎上將」,實至名歸。

14、劉禪

生於公元二零七年,死於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的大兒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為太子。劉備死後繼位於成都,稱帝時十七歲。在位期間,由丞相諸葛亮輔佐執政。諸葛亮死後,因信任宦官黃皓,致使姜維從北伐中原的前線撤回漢中沓中屯田開荒。

炎興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鄧艾領軍從陰平險道奇襲成都,劉禪出位投降,被封為安樂公。

15、王允

生於公元一三七年,死於公元一九二年。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少年時有大志,勤於學習練武。後任豫州刺史,時值大將軍何進准備誅殺張讓等宦官,而參與謀事。歷任從事中郎、河南尹、太僕、尚書令、司徒。曾用連環計與呂布誅殺董卓,後被董卓部將李、郭汜所殺。

16、田豐

河北名士,袁紹的謀士。多謀善斷,曾為袁紹出過不少奇謀,但袁紹不用。官渡之戰前,他勸袁紹不要攻曹操,袁紹反將其關入監獄。袁紹戰敗後殺害了他。

17、司馬懿

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斗兵法。

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游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18、何進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八九年。東漢大臣。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因妹妹被選入宮中,後來做了太後,才由一個殺豬的屠夫變成了大將軍。漢靈帝死後,將妹妹何太後生的兒子劉辯扶為皇帝,把持朝政。

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與袁紹、曹操密謀誅殺宦官,後被宦官張讓等十常侍殺死。

19、法正

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 年,劉備的謀士。字孝直,右扶風(今陝西省眉縣)人。建安初年,他與同鄉人孟達入川投效劉璋。後獻計勸劉備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再獻計勸劉備攻取漢中,幫助黃忠用計斬了曹操名將夏侯淵,劉備立他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馬良,生於公元一八七年,死於二二二年,蜀國名士,劉備的謀士。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劉備領荊州時任從事,劉備稱帝後為侍中。在劉備東征討伐東吳時,隨軍參謀,劉備兵敗,他也遇害。

21、徐庶

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徐庶臨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

22、郭嘉

生於公元一七○年,死於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謀士。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最初投於袁紹,見袁紹不重用而離去,經荀 (Yu)推薦為曹操所用。多謀善斷,為曹操打敗袁紹、袁譚、袁尚,出了許多奇計,封洧陽亭侯。隨軍征討烏桓時,因病死於大漠,年方三十八歲。

23、張昭

生於公元一五六年,死於公元二三六年,三國時吳國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蘇徐州)人。孫策創業時,封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極受信任。後任孫權的軍師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稱帝後任輔吳將,封婁侯。

24、許攸

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中曾幾次向袁紹獻計,袁紹不聽,反認為許攸與曹操私通。許攸無奈投降了曹操,獻計讓曹操襲擊袁紹糧庫烏巢,使袁紹兵大敗。後因言語張狂被曹操大將許褚所殺。

25、荀攸

生於公元一五七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為曹操的謀士。字公達,潁川潁陽(今河南省許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後為曹操參贊軍事。曾向曹操獻計打敗呂布、袁紹等。後任尚書令。隨曹操攻孫權時,病死途中。

26、荀或

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27、程昱

字仲德,兗州東阿(今山東兗州)人。為人多計謀,懂兵法。官渡之戰曹操大破袁紹後,程昱又獻十面埋伏之計,大敗袁軍。曾用計將徐庶從蜀國騙來曹魏。赤壁之戰時曾提醒曹操防東吳火攻,曹操不聽,終致大敗。

28、費褘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五三年,三國時蜀國大臣。字文偉,江夏胝(今河南省羅山)人。劉禪即位時,任黃門侍郎、侍中。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時任參軍、中護軍、司馬。諸葛亮死後任軍師,不久代蔣琬任尚書令、大將軍、尚書。後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賈詡

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李、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綉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30、董卓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一九二年。東漢末年將領,後任太師。字仲潁,隴西臨濼(今甘肅省岷縣)人,性情剛猛,有謀略。在剿滅黃巾軍時曾被黃巾軍打敗。昭寧元年(公元一八九年)響應何進號召,以保護皇帝為名率兵進入東京洛陽,廢漢少帝,立漢獻帝。

袁紹等率八路諸侯討伐時,放火燒了洛陽城遷都長安,自稱太師。後被王允與貂蟬所設的連環計所殺。

31、諸葛瑾

生於公元一七四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吳國大臣。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32、諸葛恪

生於公元二○三年,死於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遜,諸葛瑾的兒子,從小就因聰明而知名。孫權很器重,曾任丹陽太守,封都鄉侯。孫權死後由他輔立孫亮,任大將軍,太子太傅。後因領兵攻魏失敗,被孫峻所殺。

33、審配

袁紹謀士。會用兵,善打仗,曾協助袁紹軍多次打敗曹操。袁紹死後,幫助袁紹兒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幾次破城都無功而還。後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殺。

34、蔣琬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四六年,蜀國大臣。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人。劉備自任漢中王時,他為尚書郎。後在諸葛亮丞相府任長史,諸葛亮死後代其執政,為益州刺史、大將軍、尚書,封字亭侯,大司馬。

35、譙周

生於公元二○一年,死於公元二七○ 年,蜀國大臣。劉禪在位時任散中大夫、光祿大夫。通曉天文,善寫書文。鄧艾兵至成都時,竭力勸劉禪投降魏國。後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在晉國任騎都尉、散騎常侍。

36、龐統

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37、闞澤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四三年,吳國大臣。字德潤,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小時好學,因家窮無錢上學,便替人抄書。孫權稱帝時,任尚書、中書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書令,極有口才。赤壁交戰前,替黃忠前去曹營獻詐降書,騙過曹操。

38、丁奉

吳國名將。智勇雙全,武藝高強,身經百戰,功績卓著。晚年,吳王孫休為帝,孫琳圖謀不軌,丁奉設計在臘日大會上誅殺了孫琳。

39、於禁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將。字文則,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人。弓馬熟39練,武藝出眾。初在鮑信手下剿滅黃巾軍,後歸附曹操。參加過攻打呂布、張綉、袁紹的戰事,因戰功拜虎威將軍、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聽龐德的進言,適遇大雨,被關羽水淹七軍,兵敗投降關羽。孫權奪取荊州後,被送還魏國,不久病死。

40、太史慈

東吳名將。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與曹魏交戰時戰死。

41、文丑

袁紹上將,河北名將。與曹軍交戰時連敗張遼、徐晃,後被關羽所殺。甘寧,吳國大將。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起初跟隨劉表、黃祖。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沖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呂布

死於公元一九八年,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43、呂蒙

生於公元一七八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東吳國大將。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陽)人。少年時不讀書,後接受孫權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跟隨孫權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將軍。魯肅死後,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名揚三國。殺關羽後不久病死。

44、周瑜

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維

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一位.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 甘寧:甘寧甘興霸,東吳第一猛將.水賊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氣力,號游俠。

46、衛繼

繼敏達夙成,學識通博,進仕州郡,歷職清顯.忠篤信厚,為眾所敬。

47、曹丕

作為一個統治者,曹丕是個有一定膽識、謀略,又工於心計的人.他更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殘害手足之人.劉禪:後主劉禪是一個無才無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樂,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辨是非,聽信讒言,最後落得一個被天下人恥笑的下場。

(9)安鄉知名人士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

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

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

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

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

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

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

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

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

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

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

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

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拾』 三國演義里著名人物的簡介!!簡短一些~~~謝謝了!!!!

劉備
劉備,生於公元一六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
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諸葛亮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關羽

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一九年,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
,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
,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
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
孫權所殺。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

張飛,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