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四大本

著名的四大本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26:03

❶ 戲曲著名選段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等等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越劇第一批次:推薦10選段

女旦:
1梁祝 我家有個小九妹
2情探 行路 顏佳或何英
3西廂記 落紅成陣 顏佳或何英
4西廂記 夜聽琴 何賽飛
對唱:
5梁祝 十八相送
6紅樓夢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7孔雀東南飛 惜別離
小生:
8陸游與唐婉 浪跡天涯 茅威濤
9盤妻索妻 洞房 王君安
10何文秀 桑園訪妻 王君安

第二批次:推薦10選段


11紅樓夢 葬花 單仰萍
12白蛇傳 西湖山水還依舊
13盤夫 官人好比天上月 黃美菊

14秦樓月 王君安 李敏

15沙漠王子 算命 趙志剛
16紅樓夢 金玉良緣 李玲玉
17桃花扇 追念 王君安
老旦
18碧玉簪 手心手背都是肉
戚派
19血手印 你不問情由破口罵 金靜
老音像
20紅樓夢 寶玉哭靈 尹桂芳

第三批次:推薦10選段


21紅樓夢 焚稿 單仰萍

22紅樓夢 我與你廊下並肩把曲彈 王君安 李敏
23追魚 觀燈 趙志剛 何賽飛 07年春晚
24紅樓夢 你就是那傾國傾城 錢惠麗 單仰萍
25情探 求王郎 許傑 何英
老音像
26山河戀 送信 尹桂芳 袁雪芬
27梁祝 十相思 尹桂芳 戚雅仙
28屈原 天問 尹桂芳 戚雅仙
29沙漠王子 算命 尹桂芳 傅全香
30西廂記 酬簡 尹桂芳 王君安配像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
河北梆子劇目分傳統戲劇目與時裝戲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約五百五十多個,有《楊家將》、《慶頂珠》、《寶蓮燈》、《鍘美案》、《教學》等。 時裝戲劇目一百五十多個。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南北合》、《春秋配》、《斬子》等。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多是歷史演義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英雄志》、《祭風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鋒》等劇的演出最為人稱賞。漢劇還有很多雜腔小調和豐富的曲牌。專唱曲牌的劇目有《大賜福》、《草場會》、《五才子》等。
紹劇較有影響的劇目傳統戲有:《龍虎鬥》、《後硃砂》、《龍鳳鎖》、《蘆花記》、《雙貴圖》;新編歷史戲有:《於謙》、《斬魏徵》;現代戲有:《血淚盪》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拍攝成電影。

紹劇的著名演員有梁幼儂、吳昌順、陸長勝、筱玲瓏、林芳錦、汪筱奎、章宗信(七齡童)、章宗義(六齡童)、筱昌順、陳鶴皋、章艷秋、王振芳(十三齡童)、錢慧韻、筱艷秋等。
甌劇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❷ 川劇最出名的作品有那些

川劇最出名的作品有:《花田寫扇》、《白蛇傳》、《柳蔭記》、《御河橋》、《燕燕》、《紅梅贈君家》、《王熙鳳》、《夫妻橋》、《江姐》《田姐與莊周》、《紅樓驚夢》、《紅梅記》、《黎明十二橋》、《歲歲重陽》、《馬前潑水》、《塵埃落定》、《薛寶釵》。

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

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2)著名的四大本擴展閱讀

一、《琵琶記》作品介紹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創作的一部南戲,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全劇共四十二出,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典雅,完整,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

當官後家裡遇到飢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二、川劇保存與保護

為更好地傳承川劇藝術,讓川劇劇目這份珍貴的遺產得以繼承保留,傳諸後世。對川劇傳統劇目開展了一系列地整理、保存工作,並加以出版。其中,《川劇傳統劇目集成》自2009年整理出版以來,已整理出版15卷。

目前,《川劇傳統劇目集成》已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此外,還出版《川劇經典摺子戲》《川劇辛亥革命劇本選》《川劇精華》等川劇書籍。出版《川劇名家名段》等系列光碟,保存了川劇傳統音樂。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與展示基地,向10家院團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便於川劇的傳承保護工作在全川范圍內更加全面的開展。啟動「川劇河道藝術搶救保護」項目等。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與各川劇院團合作,舉辦各種展演。舉辦了「《綉襦記》及摺子戲搶救展演」「川劇傳統摺子戲展演」「『資陽河川劇藝術』代表劇目搶救展演」,承辦「川劇界慶祝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川劇名家名段品牌展演」等川劇展演活動,對川劇進行活態的保護。

❸ 戲曲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品

京劇:《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華(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

崑曲: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川劇: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王老虎搶親》、《五女拜壽》、《紅樓夢》、《西廂記》、《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孟麗君》、《李娃傳》、《盤妻索妻》、《盤夫索夫》、《柳毅傳書》、《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陸游與唐琬》、《孔雀東南飛》、《追魚》、《情探》

豫劇:《對花槍》、《三上轎》、《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春秋配》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梵王宮》(《洛陽橋》)、《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

粵劇:《寒宮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劉金定斬四門)、《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轅門斬子》)、《四郎探母》、《酒樓戲鳳》、《打洞結拜》、《打雁尋父》、《平貴別窯》、《仁貴回窯》、《李忠賣武》、《高平關取級》、《高望進表》、《斬二王》(即《陳橋兵變》)、《辨才釋妖》(即《東坡訪友》)及《金蓮戲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粵劇藝術論》所列:《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龍虎鬥》、《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評劇:《張羽煮海》、《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

秦腔:《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❹ 四大本寓言代表的是什麼比如中國古代寓言代表的是中國民族傳說。

是噠。本寓言代表的是什麼?我覺得寓言故事是給予我們更多的啟迪,通過比喻或者是諷刺一些人物或者是道理。

❺ 有word文檔的四大本嗎

我知道的有三個方法:
1、將整個頁面插入一個二行二列的表格,然後將文字放專在表格裡面排版。不過要是文屬字太多恐怕有點麻煩,不過分出來的四部分還是比較標準的。
2、選擇頁面一半的文字,將這部分文字分成兩欄;空開一行後選擇此頁面的剩餘文字,再分成兩欄,這樣也可以達到目的。
3、利用列印面板上的縮放,選擇每頁的版數為4,然後打出來每張紙上自然給分成了四部分。有個問題,四個部分是文檔的四頁,字體會自動縮小列印。如果想列印出還是原來每頁字體的大小,必須將原來的一頁排成4頁以後再列印。

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不過那樣你得學會另一款軟體——coreldraw,平面設計軟體,文字排版功能也是非常強大的,呵呵,只是建議,多多學習其實方法很多很多

❻ 中國戲劇有哪些比較著名的種類

徽 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創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唱腔的音域異常遼闊,給人以一種粗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進京。

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在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後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

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台與高台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台與高台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台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於高台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後,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京 劇

戲曲劇種之一。舊時稱「皮黃」或「二黃」。由於其影響廣泛,流行全國,近世又稱其為「國劇」。京劇的形成歷史,觀點不一。一種觀點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進京為標志,認為京劇有二百多年歷史;一種觀點以清·道光年間漢調北上後,形成徽漢合流為標志,始為京劇的雛形,即「咸豐以前,最重崑腔高腔……咸豐以後,專重二黃」(見《燕京歲時記》)。徽漢合流後,接受京師時尚的崑腔、梆子腔的部分曲調、劇目和表演方法,並廣泛地吸收了一些民間音樂素材、旋律,逐漸融合、演變,最終奠定了京劇藝術的基礎。京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結構體制。其中的「西皮」包括有[倒板]、[慢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流水]、[搖板]、[散板]等樣式。「二黃」則包括有[倒板]、[回龍]、[慢板]、[原板]、[快三眼]、[搖板]、[散板]等板式。除「西皮」、「二黃」兩種主要腔調外,另外還有「反西皮」——西皮反調、「反二黃」——二黃反調、「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和「吹腔」等腔調。主要伴奏樂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月琴、笛、嗩吶等弦管樂器,以及板鼓、鑼、鈸、堂鼓等打擊樂器。在表演上,根據男女性別、老少年齡、俊丑姦邪的性格特徵,大致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在各大行當中又可分為細密的分支。京劇藝術有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的特點,使其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藝術的代表而享譽世界。它不僅創造了豐富的、膾炙人口的戲曲作品,而且還創造了眾多優秀的戲曲音樂家、戲曲文學家和表演藝術家。

昆 劇

昆劇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昆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樂隊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蕭)、笙、琵琶等樂器。它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崑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於北方地區稱為北昆,流行於江浙一帶者稱為南昆。著名演員有:余振飛、韓世昌、李淑君、洪雪飛、王傅淞等 。

評 劇

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約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深受城鄉人民歡迎。早期評劇以女角為主,女腔婉轉動人,男腔貧乏簡單。新中國成立後,男腔有很大發展,創造出許多以男角為主的新劇目。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韓少雲、魏榮元、馬泰等。

黃 梅 戲

黃梅戲廣泛流行於安徽省沿長江兩岸,安徽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共有專業黃梅劇團五十多個,其影響和聲譽,遠及港澳和東南亞一帶。

黃梅戲原稱黃梅調,又叫採茶調,發源於湖北省黃梅縣。黃梅縣的紫雲山和龍平山從前都是產茶的地方,每年穀雨後,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邊採茶邊編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鄉,而這些民歌總稱黃梅調。

黃梅調在流行過程中,和民間歌舞慢慢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主要在元宵燈節時活動,所以又稱花燈。清道光前後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以演唱「兩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加小丑)為主的民間小戲。後吸收徽調和流行在安慶地區青陽腔的音樂和表演藝術,演出了大戲。由於在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長期流行,用當地語音的講唱,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故被稱為"懷腔",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1926年,黃梅戲從農村唱進安慶古城,黃梅戲逐漸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在安慶發展壯大。出現了長年不散的班社,產生了職業藝人,劇目、表演、音樂等也有發展,並取消幫腔,試用京伴胡奏。但很長一個時期,都以「三打七唱」(打擊樂三人,演員七人)為主,設備簡單,一個班子的服裝、道具、鑼鼓,一擔籮筐就可以挑走。1949年後,黃梅戲得到迅速發展,從流行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而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唱腔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載歌載舞,表演朴實細膩。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1953年5月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後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女駙馬》等傳統劇目。其中,《天仙配》還創當時戲曲影片觀眾的最高記錄,一時風靡全國,揚名海外。這是黃梅戲第一次與電影藝術結合,使黃梅戲添上了翅膀,在更廣闊的天地飛躍,使之成為國內外引人注目的大地方劇種。

在黃梅戲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對黃梅戲表演藝術作出較大的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員。

嚴風英的演唱藝術有著獨特的風格,她的唱腔圓潤甜美,富有民歌風味,表演形象生動,真切感人,有濃郁的內在感情。其中編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劇目流行很廣,有的、拍成電影,馳譽國內外。

川 劇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高、昆、胡、彈燈在融匯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況。

崑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為「清戲」。在保持"以一人唱而眾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又大量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胡琴腔,又稱「絲弦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

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為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

上述四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流行的過程中,相繼與四川語音及群眾欣賞習慣相結合,逐漸演變成後來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

川劇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系,逐漸形成一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則是按流行地區分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為中心的溫江地區各縣,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貝調」;二是「資陽河派」,包括自貢及內江區和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綿陽的部分地區,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校多;四是「川東派」,包括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一帶,因重慶為四川商業中心,來此演出的外地劇種很多。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郁,為群眾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鑽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嘆為觀止。

河 北 梆 子

梆子聲腔系統內的一個重要支脈。它是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河北地區最盛行的古老劇種。在其形成、流布的歷史過程當中,曾分別有「京梆子」、「天津梆子」(衛梆子)和「直隸梆子」之稱。河北梆子之稱謂於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時正式確定,之前,亦有稱其為「秦腔」或「山陝梆子」的。其唱腔音樂屬板腔體形式,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尖板]、[搭調]、[哭板]等。另有一些特殊的腔調構成其劇種唱腔風格特色,如:[十三咳]、[哭相思](見《春秋配·撿柴》)、[上探海]、[下探海]、[么二三](見《蝴蝶杯》)等。河北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另伴以笛子、笙、三弦等。演唱時以硬木梆子擊節,其唱腔旋律高亢、激越,善於表現慷慨悲壯之情緒,素有「燕趙悲歌」之譽。河北梆子之劇目逾千出,影響較大者如《蝴蝶杯》、《金水橋》、《辛安驛》、《杜十娘》、《秦香蓮》等。其盛極之時,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主要流行於京、津、冀、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以及山東等地區。著名演員有田際雲(響九宵)、郭寶臣(元元紅)、侯俊山(十三旦)、鮮靈芝、劉喜奎、李桂雲等。30年代後漸趨衰落,至1949以後才又復生,並在聲腔音樂、舞台美術、表導演等各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出現了一批新的表演藝術家,如:張淑敏、王鳳芝、劉玉玲、張惠雲等,並排演出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劇目,如《鍾馗》、《呼延慶打擂》等。

山 東 梆 子

中國戲曲劇種。又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約在清初,山陝梆子傳入山東,受當地方言影響,逐漸演變成具有粗獷豪放風格的本地梆子。流行於菏澤、濟寧、泰安、聊城、臨沂等地,其中以荷澤(舊曹州府)為中心的,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汶上梆子」。它和平調、萊蕪梆子、豫東調、沙河調、祥符調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血源關系。傳統劇目600餘部,代表性劇目有《打金枝》、《兩狼山》、《罵金殿》、《宇宙鋒》、《牆頭記》等。唱腔高亢激昂,屬板腔體。常用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鑼]、[飛板]、[起板]、[栽板]、[二犯]、[金勾掛]、[一串鈴]、[倒反撥]等。伴奏曲牌有180餘種。過去全用「大本嗓」(真聲)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嗓」(假聲)演唱。早期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八稷月琴)、二弦(大筒短桿,兩根皮弦、用弓拉奏)、三弦,後改以板胡、二胡、琵琶、笙為主。

滬 劇

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上海和蘇南及浙江的部分地區,源於太湖流域及黃浦江地區農村的山歌,後經豐富、發展,至20世紀30、40年代大批話劇、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參與,使滬劇有了很大的變化。基本唱腔格式為板腔體結構,並輔以部分民歌小曲以及彈詞等曲調,分起腔、平腔、落腔三部分。伴奏樂器有二胡、揚琴、三弦、琵琶等。滬劇擅長表現當代生活情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編演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劇目,如30、40年代取材電影、話劇的《魂斷藍橋》、《雷雨》,以及50、60年代創作的《蘆盪火種》、《紅燈記》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著名演員有楊目英、解洪元、丁是娥等。

豫 劇

中國戲曲劇種。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及鄰近各省的部分地區,新疆、西藏等亦有豫劇劇團。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形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發展而成。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演奏曲牌分笛牌與弦牌兩種。常用笛牌有[滿堂花]、[紫金杯]、[鳳人松]等,常用弦牌有[苦中樂]、[四合令]、[朝天子]等。唱腔屬板腔體,常用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原有豫東調、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祥符調、沙河調四種流派,現主要流派為豫東調和豫西調。豫東調以開封、商丘為中心,發聲多用假嗓,曲調高亢激越、稱為「上五音」。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發聲用真嗓,曲調婉轉深沉,稱為「下五音」。近年來兩派已趨合流。傳統劇目有650多部,代表性劇目有《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紅娘》、《對花槍》、《大祭樁》等。現代劇以《朝陽溝》、《劉胡蘭》等影響較大。

呂 劇

中國戲曲劇種。又稱「化妝揚琴」、「琴戲」、「驢戲」、「迷戲」、「蹦蹦戲」等由說唱形式的山東(東路)琴書發展演變而來。清末,廣饒具演唱東路琴書的時殿光、譚秉論,崔心悅等人,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採用民間舞蹈跑驢的形式,被稱為「驢戲」。又一說是群眾自認為它是街坊鄰舍戲,「呂」原本為「閭」字。還有一種說法是,群眾據其主要伴奏樂器墜琴演奏時捋上捋下而稱為「捋戲」。1940年,定名「呂劇」。流行於廣饒、博興、惠民、張店、濰縣等具市和膠東一帶的城鎮農村。1920年前後,由農村進入濟南等城市演唱,並曾和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同台演出。傳統劇目分為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借年》;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而成,如《金鞭記》、《五女興唐》等。唱腔屬板式變化體,簡單朴實,明快流暢。常用曲調有「四平」、「二板」、「娃娃」、「流水」、「蓮花路」等。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二胡、三弦、琵琶、嗩吶等。1953年,建立山東省呂劇團。之後,山東省呂劇專業劇團發展至30多個,新疆、黑龍江、江蘇等地也相繼建立過呂劇演出團體。

❼ 京劇,豫劇,越劇,川劇,黃梅戲的著名曲目有哪些

京劇經典劇目有:《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西樓會》、《紡棉花》、《鞦韆架》等等
豫劇經典劇目有:
1、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配》、《對花槍》、《三上轎》、《宇宙鋒》、《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2、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打金枝》、《三哭殿》等;
3、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
4、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5、進入21世紀,豫劇又涌現出了許多新作品,如《鍘刀下的紅梅》、《常香玉》、《新白蛇傳》、《村官李天成》、《程纓救孤》、《清風廳上》、《香魂女》等。
越劇經典劇目有:《梁祝》、《沙漠王子》、《碧玉簪》、《玉簪記》、《紅樓夢》、《盤妻索妻》、《盤夫索夫》、《白蛇傳》、《李娃傳》、《救風塵》、《柳毅傳》、《孔雀東南飛》、《追魚》、《珍珠塔》、《沉香扇》、《何文秀、《祥林嫂》、《打金枝》、《浪盪子》、《陳三兩》、《山河戀》、《血手印》、《情探》、《賴婚記》、《西廂記》、《春香傳》、《拜月記》、《九斤姑娘》、《雙珠鳳》
川劇經典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咔諾童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