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最著名的樂器
1. 壯族民間常用樂器有什麼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版骨胡、天琴權等。
其中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2. 五十六個民族的各族代表性樂器是什麼樂器
一、漢族——古琴、古箏、嗩吶、揚琴、簫、二胡、腰鼓
二、壯族——馬骨胡、篳列(波列)、蘆笙、芒鑼、土胡竹筒胡、土胡、葫蘆胡、天琴 、瓦琴、邊鼓、蜂鼓、奘醪、棒棒
三、回族——泥哇嗚(塤)、口琴子 、口弦、咪咪子、簫簫子、角笛
四、彝族——巴烏、口弦、蘆笙、小悶笛、土洞簫、響把、簫筒、葫蘆笙、牛角 、葫蘆絲、馬補、阿烏、四胡、三胡、弦子( 彝族月琴)
五、苗族——角胡、直通簫、蘆笙、蟒笛、蟒筒、夜簫、姐妹簫、苗族大嗩吶、牛角、巴烏、口弦、木葉
六、滿族——鐵簧、八角鼓、龍笛、梵貝、海螺、蠡
七、藏族——鐵琴(鐵胡)、筒欽、剛洞、牛角琴(拉弦)、口弦、扎尼、藏京胡、必旺
八、侗族——蘆笙、玉屏簫笛、芒筒、牛腿琴、侗笛、侗族琵琶
九、瑤族——長鼓、竹枕琴、蘆笙、簫筒、牛角、口弦、獨弦胡琴、黃泥鼓 、一弦琴(彈撥)
十、京族——獨弦琴、三弦琴、竹杠、竹梆
十一、白族——大三弦、蘆管(篳篥)、八角鼓、杖鼓、笳管、木葉、蘆笛
十二、傣族——象腳鼓 、葫蘆絲、叮琴、芒鑼、篳、篳簫、玎列、橫鼓、排笙、葫蘆笙玎 黑、玎嘎那、玎膽
十三、黎族——朗多依、鼻簫、利拉羅(拜)、口簫、笛列、篳、篳達、口弦、木葉、洞簫、椰胡、叮咚、樂杵
十四、畲族——龍角、嗩吶、月琴
十五、佤族——竹鼓 、瓦格洛、短笛、芒鑼、四孔簫、小獨笛、二孔簫、仙簫葫蘆笙、牛角琴(吹奏)、葦笛
十六、水族——銅鼓、蘆笙、芒筒
十七、土族——咪咪、羊皮鼓、笛、嗩吶
十八、羌族——其篥、口弦、羌族手鼓、羌笛、竹質口簧
十九、怒族——布利亞(竹號)、達比亞、葫蘆笙、口弦、比昂、究由
二十、蒙古族——馬頭琴、火不思 、銅欽、剛洞、牛皮鼓 、朝爾、胡琴、低、中音四胡、亞突嘎、四弦琴、丹不勒兒、環鼓
二十一、土家族——溜子鑼、頭鈸、咚咚喹、二鈸、竹號、牛角號、嗩吶
二十二、布依族——勒尤、勒浪(勒犬)、筆管、姐妹簫、牛角、木葉、馬骨胡、布依四胡
二十三、朝鮮族——伽耶琴、細篳篥、鈴鼓、長鼓、玄琴(格門高)、牙箏、奚琴、鈴鼓、草高
二十四、哈尼族——次喔、美都、巴烏、口弦、木葉、煙盒
二十五、傈僳族——額資(呃吱)、口弦、木葉、傈僳琵琶
二十六、拉祜族——小三弦、吐任、蘆笙、葫蘆笙、口弦
二十七、東鄉族——咪咪、鑼、鈸
二十八、保安族——咪咪、銅鈸
二十九、納西族——蘇古篤(渾不似)、波伯、口弦、蘆管、葫蘆笙、二簧、納西胡琴
三十、仫佬族——銅鼓、八音鼓、木葉
三十一、仡佬族——泡木筒(瑪嗚哇)、木葉、蘆笙、角胡、八仙鼓
三十二、錫伯族——額墨、菲察克、葦笛、口弦、東不爾
三十三、景頗族——洞巴、吐良、芒鑼、牛角、三比、口弦、樂杵
三十四、珞巴族——彈篾、達崩、口弦、口琴、竹質口簧
三十五、撒拉族——咪咪、口細、口弦
三十六、布朗族——得波、篳當擔、賽玎
三十七、毛南族——海螺、嗩吶
三十八、普米族——葫蘆笙
三十九、阿昌族——篳朗叨(葫蘆絲)、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芒鑼
四十、基諾族——竹簧、貝處魯、竹筒
四十一、德昂族——布賴(葫蘆絲)、馬腿琴、結臘、格擺翁、銳左
四十二、門巴族——那額、四孔笛、里令(雙音笛)、布簡
四十三、裕固族——天鵝琴、海螺號、咪咪
四十四、獨龍族——響篾、拉篾、口琴、芒鍋
四十五、高山族——樂杵、口簧、鼻笛、口弦、弓琴
四十六、赫哲族——薩滿鼓、口弦、抓鼓、口胡、四胡、口銜琴
四十七、維吾爾族——都它爾、彈布爾、艾捷克、手鼓、鈴鼓、木嗩吶、皮皮、卡龍、胡西它爾、薩它爾、熱瓦普、哈密胡琴
四十八、哈薩克族——庫布孜、冬不拉、斯不斯額、熱布卜
四十九、達斡爾族——薩滿鼓、四胡、木庫蓮(口胡)、鹿笛、狍哨、口弦、抓鼓
五十、塔吉克族——乃依、鷹笛、那藝、嗩勒耐依、八朗孜闊木、賽依吐爾、庫木日依、鈴鼓
五十一、鄂溫克族——銅鏡、腰鈴、鹿笛、狍哨
五十二、鄂倫春族——手鼓、口弦、銅鏡、腰鈴、鹿笛、狍哨、抓鼓
五十三、塔塔爾族——曼多林、七弦吉它、手風琴
五十四、俄羅斯族——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手風琴
五十五、柯爾克孜族——克亞克、考姆茲、那藝、口弦
五十六、摩梭族——笛子
(2)壯族最著名的樂器擴展閱讀:
樂器發展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國家對文體產業的發展予以重視,出台各項政策措施支持文體產業的發展,中國樂器製造行業作為文體產業中較重要的朝陽產業之一,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樂器製造行業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基本可以加工世界上所有大類樂器,門類齊全、品種眾多,大約有鋼琴、提琴、西管樂器等不同類別1200多個型號,規格3萬多個,鋼琴等大類樂器產品已經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鋼琴鐵板、音板、擊弦機、外殼等主要鋼琴部件專業加工廠開始形成規模。
截至2010年12月,中國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319家,總資產152.30億元,工業銷售產值達到193.31億元,實現利潤10.11億元,從業人數69385人。其中,廣東省是中國樂器行業第一大省,「十一五」末樂器工業銷售產值達到52.31億元,與「十五」末期相比將近翻了一番。
3. 壯族的什麼樂器具有很濃的民族特色
我國的一些樂器具有很濃的民族特色,比如蒙古族的(馬頭琴),壯族的(田螺笛),哈薩克族的(冬不拉),朝鮮族的(長鼓)等
4. 廣西壯族的樂器都有哪些要全一點
天琴,傳統文化遺產
5. 壯族有哪些民族樂器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6. 壯族的傳統樂器是什麼壯族人民一般分布在那些地方
合歡蕭 廣西
7. 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是:
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是:銅鼓
8. 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是什麼
銅鼓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內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容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9. 求壯族樂器,以及其中一種樂器的歷史
裝嫪壯語譯音,即大鼓。是壯族的一種打擊樂器,流行於桂西地區。形體碩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兩頭蒙鼓面,有的只蒙一頭。鼓面直徑約50厘米,用雙槌擊奏,音色洪亮,多用於喜慶節目及民間壯劇樂隊。
銅鼓壯族祖先創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銅鼓,被稱為銅鼓藝術高峰期代表。銅鼓用銅鑄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餘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體形凝重,製作精緻。鼓面有浮雕圖案,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布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志。古代擊奏體鳴樂器。鼓體用銅、錫等合金鑄造而成。有公鼓、母鼓之分。由面、胸、腰、足、耳5個部分連體構成。其表裝飾有多種陰陽飾紋及立蛙、太陽紋、翔鷺紋、龍舟競渡紋、羽人舞蹈紋等。古代銅鼓亦為禮器和財產、權力的象徵,而樂器是主要功能。《通典》、《文獻通考》、《太平御覽》等古籍都把銅鼓歸類「樂部」。《廣東新語》說:「粵之俗,凡遇嘉禮,必用鼓以節樂」。廣西貴港羅泊灣西漢墓中,與銅鼓同時出土的樂器有銅鈕鍾、銅鑼、竹笛等。敲擊銅鼓以伴舞、伴歌的習俗在廣西歷來盛行,現代壯族、瑤族等仍使用。常擊鼓歡歌跳舞以自娛,或鄰村相約於山頭、隔江對岸擊鼓進行比賽。
馬骨胡壯族樂器。用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蜆木作琴桿,黃角作弦軸,金屬線作弦。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強。為壯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壯語稱「冉列」,又名馬骨琴。原琴筒用馬或騾子的腿骨製作,一端蒙蛇皮、魚皮或蛙皮;琴桿較短,約60厘米,為木質或竹質,頂端飾以馬頭或其他花紋;琴軫多用黃猄角或硬木製作,張兩根牛腸弦或絲弦,用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於伴奏壯劇和八音合奏。
土胡壯族拉弦樂器,又稱厚胡。流行於桂中、桂南等地。形狀與二胡相似,琴筒較大,一般用桐木製成,蒙桐木面板,筒徑約14厘米,琴桿約80厘米,置兩軫,張鋼弦,以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用於壯族樂隊。因民間自製得名。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蜆木作琴桿,金屬線作弦。1~5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別濃厚,與馬骨胡搭配演奏尤為和諧。
棒棒壯族打擊樂器。是用堅硬短木棒組成,長約50厘米,直徑4厘米,兩根一副,相擊發音。多用於壯族民間的「棒棒燈」歌舞,節奏交錯, 鏗鏘悅耳。
寧寧壯族打擊樂器,系銅質小吊鑼。鑼面直徑約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彎頭槌擊奏,多用於「八音」樂隊。有的地方稱「丁丁」,鑼邊有三個穿孔,以繩系於鐵環框上,框有柄,演奏時左手執柄,右手以彎頭槌擊奏,多用於道公歌舞伴奏。
牛腿琴侗族樂器。侗語稱「果吉」。琴用杉木製成瓢狀,面上裝薄板構成共鳴箱。兩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稱「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時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來回轉動,演奏方法和姿態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於走時彈唱愛情歌曲,低音演奏,柔聲歌唱,別具韻味。婚禮上用此琴與琵琶合奏,傳達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彝胡那坡縣彝族樂器。近似二胡,但胡筒較大,內徑約25厘米,多用鑿成空心的木製作琴筒,用羊皮或牛皮作面,牛筋作弦,琴桿高約60厘米。常用於單獨演奏,也配合葫蘆為舞蹈伴奏。
葫蘆董彝族簧管樂器。流行於廣西那坡縣和雲南富寧縣彝族地區。由兩只大小不同的葫蘆和五條裝有簧片的蘆竹做成。大葫蘆作笙斗,小葫蘆作共鳴器。五條竹管長的一條為母管,其餘叫子管,小葫蘆共鳴器倒置於母管頂端。音調用五音階的宮、商、角、徵、羽調式。宮、徵調居多。
蜂鼓壯、瑤、毛難等民族的膜鳴樂器。分布遍及廣西各地。用陶泥燒制而成,兩頭大,中間小,鼓框內空,兩頭相通,一端呈球狀,一端若喇叭形,以牛皮或羊皮蒙面,用細麻繩往中間綳緊,並以適度松緊改變皮膜張力來調節音高和音色。鼓身刻有飾紋,全長50多厘米。因狀如蜂體而得名。另又有「陶鼓」、「瓦鼓」、「橫鼓」等稱謂。廣西蜂鼓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嶺外代答》均有記載。演奏姿勢有二:一是將鼓系以綵帶掛於演奏者頸上,鼓橫於腹前,坐、站或邊跳舞邊拍奏;二是將鼓固定放置擊奏。其節奏豐富,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樂器合奏。
10. 廣西壯族的代表性樂器是什麼樂器
銅鼓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回掘出不同時期的答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