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肖像畫
Ⅰ 最有代表性的肖像畫家有哪些
荷加斯之後,英國肖像畫由於社會的需要迅速發展,取得了全面而蓬勃的發展。18世紀的英國繪畫。可以說是肖像畫的時代。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一批肖像畫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畫家有雷諾茲、庚斯博羅和勞倫斯。
《西斯頓夫人》雷諾茲英國雷諾茲(1723年—1792年)是18世紀英國肖像畫藝術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被認為是英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是英國美術家協會和皇家美術學院的創辦人、皇家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他除了早期就接受《蘭伯頓先生公子像》勞倫斯英國肖像畫的訓練外,到過義大利,還在那裡逗留了三年,對義大利繪畫藝術,特別是威尼斯畫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的肖像畫主要是以英國貴族和上層人物為主,畫風寫實並給人以莊重的感覺,建立了一種「宏偉風格」的肖像畫傳統。他的藝術、藝術觀點最充分地表達了整個18世紀英國的美學觀點。其代表作有《希斯菲德勛爵像》、《西斯頓夫人》、《伯爵夫人和女兒》等。
庚斯博羅(1727年—1788年)是18世紀中期傑出的肖像和風景畫家。庚斯博羅與雷諾茲相比,更多才多藝,且具有廣泛的藝術成就,富於獨創性。庚斯博羅比雷諾茲只小4歲。他們兩人由於個人經歷、社會地位和性格的不同,在肖像畫的藝術風格上也不相同,庚斯博羅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肖像畫家也是一個傑出的風景畫家。他前期的代表作《安德魯斯夫婦》就是肖像畫與風景畫的結合,作為肖像畫背景的風景是庚斯博羅的故鄉薩福克郡的典型風光。他後期的代表作有《藍衣少年》,這幅作品表明了畫家更重視個人的探索和創新。因為就這一作品的色調而論。在當時是很新穎的,它以銀灰色的調子畫了一大片優美的風景作為人物的背景,把少年的藍色衣服襯托得更加光輝奪目。
勞倫斯(1769年—1830年)是18世紀末期的英國肖像畫家。他是個跨世紀的人物,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最時髦的肖像畫家,在歐洲享有盛譽。他的肖像畫中的人物多是上流社會的人物,其中有不少是上流社會的婦女。他的肖像畫的特點是筆觸流暢,色彩絢麗,畫面處理出色,代表作有《蘭伯頓先生公子像》等。
Ⅱ 我國最著名的肖像畫。
中國著名油畫家徐唯辛是中國畫得肖象最多的畫家,他的眾生系列和礦內工系列都是以肖像容進行敘事。以圖證史已經是他的藝術符號了。
徐唯辛,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前執行院長、教授、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致公黨人民大學支部主委、美國UC伯克利歷史系訪問學者。美國新澤西肯恩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58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代表作《饢房》、《工棚》、《礦工肖像系列》、《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等。
Ⅲ 世界著名的肖像畫(圖)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回料答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C0%BD%E7%D6%F8%C3%FB%D0%A4%CF%F1&t=3
Ⅳ 著名的肖像畫有哪些
中國古代帝王重抄臣大都襲留有肖像畫,下面是一些比較著名的:
閻立本《步輦圖》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李真《不空金剛像》
敦煌莫高窟130窟壁畫《樂庭瓌供養像》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敦煌莫高窟100窟壁畫《曹義金夫人供養像》
趙佶《聽琴圖》
佚名《睢陽五老像》
佚名《宋太宗像》
佚名《宋仁宗後像》
馬遠《孔子像》冊頁
馬麟《道統十三贊圖像》
佚名《陸贄像》
清代無款《婁東十老圖》
胡淦《吳中七老圖》群體肖像畫作品
任預《達夫像》
任頤《沙山春像》
Ⅳ 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肖像油畫家有那些人啊,有沒有資料或者畫作圖片
肖像畫最NB的應該是17世紀荷蘭的倫勃朗(Rambrandt),他在肖像畫上的技法和境界無人能及。
同世紀西班牙的韋拉斯貴茲(Velazquez)在肖像畫上造詣也頗高,十八世紀英國的肖像畫也是可圈可點的,比如雷諾茲和庚斯博羅。19世紀俄國的列賓肖像技法也超群。
另外很多畫家肖像畫都畫得很好,但是肖像並不是他們的主攻項目,所以他們不能稱作肖像畫家,比如十九世紀法國的大衛
Ⅵ 比較著名的中國當代肖像人物畫家都有哪些
天龍山人簡介
汲融古今通綜藝 博採眾長成大家
說起天龍山人,人們自然會想到山西太原的天龍山、江西全南的天龍山和貴州的天龍山,而這里所說的天龍山人則是因以石窟雕塑藝術文明的太原天龍山所起的。雖然與這些久負盛名、內涵豐富的名山沒有因果關系,但還是從一些側面反映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共同點:博採眾長。卓爾不群、名揚四海。
天龍山人,字世明,號福雲,青少年時一直生活在起祖輩世居的遼寧省新民縣。正是遼河下游地區那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成就了他是非分明,扶貧濟弱的美德,干寒時間較長的冬季和經常侵襲的西比利亞冷空氣塑造了他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性格,清澈的遼河水和書香門第的淵博家學孕育了他才智的出眾、思如泉湧的天賦,長期艱苦的野外實物觀察確立了他對藝術求真、求美、求雅、求精的崇高目標,艱難曲折的海外求學歷程培養了他坦然面對鮮花與掌聲的大家氣度,博採眾長使他在中國的書畫藝術中融入了從古今中外多個學派提煉的稀有元素,並在大大豐富祖國的書畫藝術的同時,奠定了其世界級書畫藝術大師的堅實基礎。
天龍山人的書畫不僅內容涉及甚廣,且其豐碩的書法、篆刻、繪畫作品無不造詣精深,使之成為深受國內外當代書畫家贊譽的世界書畫藝術大師,除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收藏或作為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外,還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合國副秘書長托普賽爾、肯亞總統莫依、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柬埔寨總理洪森和美國(白宮)、日本、印度、泰國、朝鮮等國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知名人士和重要機構收藏,無怪於國家領導人稱之為「神筆」。
Ⅶ 世界著名肖像油畫欣賞
在滾滾流動的藝術潮流中,肖像畫作為人物畫中獨具風味的一種形式而流傳下來。在國內外眾多著名畫家的筆觸下,更是涌現出不少傑出作品,令世界眼前一亮。接下來,就有小編帶大家走入藝術的殿堂,欣賞欣賞世界級的著名肖像油畫吧!
蒙娜麗莎-達芬奇
說到肖像畫,大家腦海以一定會不由自主地出現《蒙娜麗莎》,這是一幅享譽世界的名畫,也是達芬奇的輝煌藝術成就之一。在畫中,一位有產階級婦女形象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她姿態端莊優雅,笑容溫柔微妙,尤其是她奇妙嫵媚的神韻,使人物的魅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蒙娜麗莎背景中消失的藍天、她嘴角神秘莫測的微笑與她不見的眉毛更是為這幅畫蒙上一了層神秘的面紗,至今仍被許多藝術家不斷地考證著。
珍珠女郎-柯羅
這幅油畫作品在世界名畫中位列第七,是一副用色優美的肖像油畫。畫中的年輕模特身著義大利的民間服飾,面部沒有微笑的表情,彷彿是凝視、沉思這什麼。在她美麗的頭發上,戴著用樹葉編成的花環,而在陽光下,樹葉的陰影投影在她的額間,彷彿是一顆鑲嵌著的光澤飽滿的珍珠。柯羅在人物畫上的風格一向以和諧完整著稱,這幅畫更是以此營造了一種清新卻又濃郁的氛圍。而「影子」與「珍珠」的錯覺,則體現了對錯覺的沉思、對真理性的判斷。
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梵高
梵高是印象派的著名代表藝術家之一,他的畫風中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畫法與濃烈的個人氣質,畫風具有鮮明的特色。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這幅畫創作於1888年的二月,正值梵高割耳朵一個多月後,此時梵高正處於阿爾勒的精神狀態。畫中的人像有著高高的前額,一個挺挺的鷹勾鼻,但他的雙頰下陷,顴骨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梵高的這一幅自畫像,是他自身性格的映射於剖析,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了他性格中與眾不同的一面。
惟妙惟肖的肖像畫不僅刻畫出了生動的人物,更代表了藝術家當時的藝術風格與創作狀態。小編在上文中所介紹的三幅名畫就是很好的例子。閑暇之餘,大家可以多多欣賞名家的畫作,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
Ⅷ 著名肖像畫
這問題有點難,難就難在提的太簡單。
說說油畫肖像畫吧:
比較早,比較好的是出於尼德蘭,今內天主要是荷蘭容一帶。
代表人物有凡.埃克。代表作是《阿爾諾非尼夫婦像》。
倫博朗,代表作是他晚期的許多自畫像。
還有維米爾的《帶珍珠項鏈女孩》的肖像(此畫還有一部同名電影)。
文藝復興時的義大利,油畫開始代替了壁畫,人物肖像的代表是:
列奧納多.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
拉菲爾的聖母像等。
文藝復興德國的有:
丟勒、荷爾拜因等人也畫過許多優秀的肖像畫。
反正比較單一刻畫人物的畫都可以叫成「肖像畫」。
法國學院派的可以看看安格爾的肖像畫。印象派的可以看看德加的、雷諾阿的、塞尚的、梵高的肖像畫。俄羅斯的可以看列賓的,美國早期移民的可以看薩金特的。
現代派就不多說了,畢加索等都畫過肖像畫,說多了像是臭顯自己的美術史知識。
中國的么?近代任伯年畫了不少,徐悲鴻畫的《簫聲》是他留法期間畫的前妻,靳尚誼畫的許多肖像,朝戈畫的《敏感者 》都不錯。
以上的都可以在網上查到。就不一一貼圖了。
Ⅸ 世界著名的肖像畫有那些,男性的
反正不是我也不是你!
Ⅹ 求一些著名肖像畫的資料啊!
你是不是認為蒙娜麗莎和她的微笑的曝光率已經夠高了?那就等著看2003年盧浮宮慶祝這個老姑娘的500歲生日吧,屆時低劣的蒙娜麗莎紀念品將像雪崩一樣淹沒每個大街小巷。
唐納德·薩松對這幅世界名畫已經了如指掌,他舉出了一些統計數字,如明信片銷售等,來量化《蒙娜麗莎》的顯赫名聲。不過真正去盧浮宮見過這幅畫的人就不需要了。倘若你奮力撥開一重又一重舉著相機的傢伙,擠到前面,隔著幾英寸厚的防彈玻璃,看到了那幅
小畫,那種感受絕對比任何統計數字都有說服力。這位豐滿的家庭主婦來自16世紀的佛羅倫薩,大概叫麗莎·傑拉迪尼,薩松在本書中敘述了她成名的過程,並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原因。
當然,使《蒙娜麗莎》成為世界名畫的原因有很多。發生在她身上的一些事情,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使她越來越出名。達·芬奇當時畫了幾幅同類作品,主角都是神秘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而從現代藝術的眼光來看,《蒙娜麗莎》可能是其中最差的一幅。盧浮宮里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美人,叫《米蘭法庭上的女子》,她的容貌絕對比臉似花栗鼠、沒有眉毛的蒙娜麗莎討人喜歡。在收藏於另一處的達·芬奇作品《抱貂女郎》中,被遮蓋的胸部所充滿的暗示意味也許更能吸引現在某些人的骯臟念頭。薩松提出的一個令人信服的重要論點是,在《蒙娜麗莎》成為世界名畫的過程中,巴黎,尤其是盧浮宮扮演了重要角色。
麗莎在150年前才開始出名,而在此之前,779號只是盧浮宮眾多藏品中的一幅,直至後來的兩個關鍵性事件對她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是大眾對達·芬奇天才的瘋狂崇拜。到了19世紀初,人們才正確地認識到,作為藝術家而言,拉菲爾和米開朗基羅更具重要性,他們更高產,也更有影響力。達·芬奇涉獵廣泛,但收獲不多。他是一個夢想家,優柔寡斷,浮躁多變。他的畫總是從牆上掉下來,因為他從未清楚地考慮過畫框的材質。他的科學實驗一無所終。這些曾經為他帶來負面評價。但隨著這幅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產生,成功或是失敗都退到了一邊。事實上,薩松嘲諷道,達·芬奇「在技術上應受到質疑」。但在浪漫主義者的想像中,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失敗,都被神化了。他的一幅作品中,畫中人長著一臉非常引人注目的大鬍子,看上去很像上帝,很多人都說,那其實是他自己。
薩松的書中有幾章寫得非常精妙,談到了使《蒙娜麗莎》成名的第二個原因:蒙娜麗莎被奉為盪婦的象徵。19世紀中期的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各種各樣不得志的男性作家瘋狂地迷戀上幻想中的盪婦:她誘人墮落,但又如此難以抗拒。她就是現代的夏娃。薩松並未解釋為什麼這些自稱厭惡女性的人,這些戈蒂耶、米切利茨們是如何形成這種荒謬的嗜好的。我們需要一個心理醫生從那個時代中為我們找到答案。但本書引用了許多法國19世紀中葉的文獻,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蒙娜麗莎是如何成為這種盪婦的象徵的。
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想不到,在頌揚蒙娜麗莎的話中,最出名的一句竟然如此缺乏創意。這是沃特·佩特在文藝復興時期所說的:「她比她周圍的石頭還要老」。他的抑揚頓挫,他的嘆息,他對作品的理解,全都是從法國人那裡偷來的。麗莎·傑拉迪尼,這個來自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庭主婦,被19世紀男人的猥瑣想像喬裝改扮之後,成為了聞名世界的盪婦,永遠微笑著,看著男人們墮落下去。
剩下的只是發生在她身上的一些趣事。1911年8月,《蒙娜麗莎》失竊,這個話題占據歐洲報紙的頭條達數周之久。兩年後當她在義大利重新出現時,又一次上了頭條。蒙娜麗莎進入了我們的流行文化,從啞巴報紙、傻乎乎的明信片,到搞笑的卡通,無所不在,而且今後還將進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