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漢服畫像

著名漢服畫像

發布時間: 2021-02-17 03:18:04

① 想問一下比較有名的漢服牌子有哪些

如夢霓裳、清輝閣、重回漢唐、漢尚華蓮、雙玉甌

② 關於漢服的著名好看的T台秀,望知道者告訴我,謝謝啊

你好!

大概是2012年夏天
在曲阜孔廟舉辦的
詩禮春秋
較為有影響力的就是它了
當然其中不乏漢元素時裝
但也有傳統的漢服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③ 關於漢服圖案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布料主詞條:錦、絹、綾、羅、帛、布、棉、麻、紗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分別由典枲、典絲執掌,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薴麻。葛布又稱為夏布,是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故稱為冬綿夏葛、夏紗冬縐。至東漢時,海南雲南開始興起棉花的紡紗織布。布帛根據紡織工藝、經緯組織可細分為錦、綾、羅、絹、紗、綈、綃、縐、綢、緞等等。秦漢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後來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雲錦。織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冕服用青羅衣、赤羅裳、赤羅蔽膝製成。圓領袍官服則皆用綾。官服胸背就是用雲錦中最精美的妝花緞製作。布帛類別用途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喪服、祭服、朝服、深衣、冠冕、巾帽榮昌夏布、萬載夏布錦蜀錦袍、蜀錦纏頭、蜀錦袴、錦半臂、袞龍袍、翟衣、飛魚服、胸背、刻絲花羅衣、墨綠地妝花紗蟒衣、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駝色纏枝蓮地鳳襕妝花緞裙、柿蒂窠過肩蟒妝花羅袍蜀錦、宋錦、雲錦、緙絲羅紅羅蔽膝、白羅大帶、白羅中單、白羅方心曲領、紅羅銷金袍帔、明羅地刺綉百子女夾衣、薄羅衫子、羅襦、羅裙、黃羅銷金裙、青羅抹帶、羅襪、羅帕杭羅、吳羅織造技藝綾絹青綾裙、黃絹袴、白絹襪、白綾襖、鳳鳥花卉紋綉淺黃絹面綿袍雙林綾絹、路橋拷絹紗香雲紗衫褲、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素紗禪衣香雲紗染整技藝綢緞丁香綢直身、銀紅綢直裰、紫潞綢襖兒、漳絨夾襖、淺駝色四合連雲紋暗花緞裙、褐色纏枝四季花卉紋暗花緞裙、醬色方格紋暗花緞斜襟夾襖潞綢、濮綢、繭綢、漳緞、天鵝絨綿羅地「信期綉」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素絲綿袍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棉青布厚棉道袍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魏縣土紡土織技藝、魯錦織造技藝三纈夾纈花羅裙、絞纈絹、狩獵紋夾纈絹、綠地十樣花灰纈絹、明夾纈絹藍夾纈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邳州藍印花布金飾織金金線、銷金、印金、描金、綉金、簇金綉、圈金、羊皮金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綉黻衣綉裳、羅地龍鳳虎紋綉、絹地茱萸紋綉、鳳鳥踐蛇紋綉秋衣、花鳥綉夾衫、秦良玉平金綉蟒鳳衫蘇綉、湘綉、蜀綉、粵綉、甌綉、高平刺綉、寧波金銀彩綉絲線緙絲線、綉線蘇州花線製作技藝周禮就規定有染人從事印染,並設置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漢服傳統印染分為礦物染和草木染。礦物染原料包括硃砂、石黃、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傳統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藍、紅花、烏梅、蘆木、蘇木、黃檗、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楊梅皮、藍牙葉、蓮子殼、綠豆粉等等。夾纈、蠟纈和絞纈是漢服印染中獨特的印花工藝。隋煬帝曾命令工匠印製五彩夾纈花羅裙,用來賞賜宮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纈是唐代以降的蠟染替代品。藍草染成的灰纈布料叫做藍印花布,古時稱為葯斑布。周禮還設立了「典婦功」、「縫人」等職負責刺綉。《周禮·畫繢》中說:「五采備,謂之綉。」按不同地區的傳統習慣,形成了不同風格特點的綉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和廣東的粵綉,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綉。紋章主詞條:十二紋章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為貴」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俗。漢服中的紋章與漢人意識、認識中的天形地象、陰陽八卦、無形無色、吉祥圖案等各類文化符號緊密像通用。黃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帶有紋章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紋章。《詩經》雲:「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紋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雲雨、能適應沾物濟眾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強調明理崇禮精神。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韍象背拂於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官服章紋,有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地黃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標明品級的補子,補子以動物為主,如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民服上則有以動物源性單獨構成圖案的,並且與官服圖案中的動物有所區別,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漢服的圖紋常選用八卦圖。漢服的紋飾上喜歡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如「六合同春」、「五穀豐登」、「錦上添花」等圖案。同時,依據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如新婚婚服和戀人互贈的辛無傷往往採用鴛鴦為主的圖樣,如「鴛鴦同心」、「鴛鴦戲水」等;壽誕則往往採用「松鶴長壽」、「鶴獻蟠桃」、「龜鶴齊齡」等意味著長壽的圖案。足衣主詞條:舄、履、屨、屐、靴、鞋漢服的足衣分為:舄、履、屨、屐、靴、鞋。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南粵筆記》記載:「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韌,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為屐,輕便而軟,是曰潮屐。」又說「粵中婢媵多著紅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草屨是黃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來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綉花鞋製作技藝、邳州綉花鞋、邳州麻編鞋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服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紗帽、風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綸巾、網巾等。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通用的主要有冕、弁、襆頭等。漢代時有職位的人一般都會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喜慶時用白色縑巾(紗)裹頭,平時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為主,以白縑巾裹頭襆發。宋代則出現了鐵線襆頭,同時馬夫戴折翅襆頭,當差人戴直角襆頭,而平民則是夏季戴涼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塵帽,宋元時期的頭巾種類繁多,如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紗巾、綢巾、東坡巾、程子巾、山頂巾等。明朝時期帽的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編次。發髻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婦女有八大首飾之稱,分別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額帕)。狄髻是八大首飾的金銀組合飾品。其中宋元時期除了發髻等飾物外,有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即戴冠。頭插梳篦自漢代即有記載。南朝婦女就愛在髻上插飾梳櫛。唐朝婦女流行廣插釵梳。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有高髻插梳之飾。宋詞曰:髻鬟雲樣梳。明代女子盛裝頭上插滿釵梳。漢族婦女還有戴絹花的習俗,所謂「寶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設佃戶花庄,一年四季專供孔府擺設和夫人、小姐插戴,演習宮女的冠戴裝束絹花。花絲鑲嵌是漢族特有的首飾工藝,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以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和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為代表。配飾漢族人裝飾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還有配飾如蔽膝、披帛、襪、帔、香囊(香包)、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等。腰飾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綬、佩魚、佩牌、佩帶飾等飾物。儲藏漢服的傢具被稱為衣篋,掛漢服的衣架稱為衣桁。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佩印揚州玉雕、北京玉雕、象牙雕刻、金石篆刻綬中國結佩劍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香包慶陽香包綉制、徐州香包、雁塔結繩香囊首飾北京花絲鑲嵌工藝、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北京絹花工藝、常州梳篦、瓊海東坡笠裝飾紋樣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范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直接采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色彩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體現了陰陽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綉。……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記載。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纁【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青白色】。間色也是南北朝以後公服的色制:朱、紫、緋、綠、青,如唐代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另外還有紺【深青揚赤色】、緋【赤】、絳【大赤】、緹【丹黃】、朱【深纁】。傳統對服飾色彩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階層分界。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只有天子權貴們才能穿用。古代漢服的色彩以深色為貴,淺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禮服常使用深沉的織綿圖紋,而一顏色為主色調,裝飾以鮮艷華麗的刺綉。平民常服則多用淡色,因而有黔首、白丁、青衣、青衿、青衫、赭衣之稱。

④ 有哪些有漢服的著名旅遊景點

西安,唐文化濃重~同袍也多,古城,歷史博物館神馬滴也多~~
買漢服的話一般還是在網上買
學生的話,平價滴的店推薦:蘭夜心,如夢霓裳

⑤ 龔自珍是清朝人,為什麼他的畫像穿著漢服

看清朝早期的畫男子幾乎都漢裝沒有辮子,連紅樓夢不也沒寫辮子衣服也不是清裝嗎(雖然有點影子了)都是仿古畫著裝,主要是以明朝為樣板,但後來中後期以後,大概乾隆末年就基本接受出現了辮子那個樣子……

⑥ 請問教科書上面的古人畫像是哪裡找到的古人真的像畫像上長得那樣嗎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故宮的南薰殿儲存著五百八十多幀古代名人的畫像。一般來說,宋以前的帝王像是宋人摹繪唐人的,宋、元、明三代帝王帝後圖像大體和各朝相近,應是當時宮廷畫像高手昭命而繪。因為南薰殿圖像設色精良,作者又去古未遠,所以往往成了課本和博物館插圖的首選。《三才圖會》,全書十四門一百零八卷,內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無所不包,所以取名「三才」。當年王圻王思義父子為了《三才圖會》可是耗了十多年,但凡歷史上稍微有點名氣的人,父子倆都給他們做了畫像。不過因為工作量確實太大,所以畫工次了一點,畫出來的人基本沒啥差別……所以呢,我們的課本編者發現這個人物在南薰殿圖像里沒有,往往就會轉而求向《三才圖會》。其實《三才圖會》的史料價值還是非常大的,許多漢服愛好者復原衣冠形制等都要參考這套書。如果你想很輕松地了解晚明生活圖景的話,那《三才圖會》絕對是不二首選。
那麼,經歷了南薰殿和《三才圖會》的洗禮,還有沒有古人沒畫過的名人呢?答案是:有!1952年,莫斯科大學致函周總理,稱准備在大禮堂做一批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拼貼像,希望中方能提供相關素材。這個政治任務交給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沬若,郭沫若立馬報上了李時珍和祖沖之兩人的名字。但問題來了:這倆人在古代都不怎麼「入流」,哪兒來的畫像呢?周總理大筆一揮:「畫歷史人物,找蔣兆和!」蔣兆和(1904-1986),祖籍四川,師從徐悲鴻,堪稱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蔣兆和在1943年完成的《流民圖》長約26米,囊括了一百多個無家可歸的人民形象,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構圖能力和宏大悲壯的時代精神。道理都懂,可是李時珍到底長什麼樣?郭沫若提供給蔣兆和的除了王世貞「晬然貌也,癯然身也」八個字和明代的衣物資料,再也沒有其他了。上面催得急,蔣兆和只好用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蕭龍友作模特,然後,就有了這幅廣為流傳的李時珍像,
那祖沖之的模特又是誰呢?竺可楨……蔣兆和的人物塑造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他又接下了一系列畫古代科學家的活兒。包括但不限於:劉徽、張衡、張仲景、僧一行、孫思邈、郭守敬等。以及最最出名的《杜甫像》,據說是以自己為模特畫的,
《杜甫像》右款為:「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千載豈知逢新世,萬民歡唱大同時。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一九五九年兆和。」

這批畫雖然有些小細節還值得推敲,但蔣先生以深厚的藝術素養這批畫出來後幾乎都成了「標准像」。自蔣先生以後,所有李時珍的都戴著四方巾,所有祖沖之都露著大腦門,所有一行都仰望天空……

滿意請採納

⑦ 漢服總共分幾種,最好有照片。。。

一,按基本款式分,分為
(一)襦裙
(特點:裙衣分體,可搭系帶,不可搭腰帶)
1高腰襦裙 基本特點:高腰
2交領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
3對襟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對襟
4齊胸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齊胸
5襖制襦裙(襖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琵琶袖
6中腰襦裙 基本特點: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點:裙衣一體,可搭腰帶、系帶)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綴深衣
4圓領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四)內衣
1中衣、中裙、中褲
二,按場合劃分,分為
(一)中衣

主要特點:百搭,搭配常服或禮服 細分:中衣、中褲、中裙、中單
(二)常服
主要特點:窄袖 場合:非特定重大節日或小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穿,平常穿的服飾
(三)禮服

主要特點:
(1)(隆重)三重衣廣袖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簡潔)琵琶袖襖裙禮服:琵琶袖+馬面裙 場合:國慶節、春節、生日、成人節、結婚日子等大節日穿 禮服款式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琵琶袖+馬面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四)短打
主要特點:運動、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褲
(五)宗教服飾
(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飾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飾,衣色一般淡色單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漢所穿

⑧ 乾隆為什麼會畫穿漢服的畫像

小道消息:他是神經病!還變態,想畫出漢服的畫像來激怒我們漢人

⑨ 有誰可以告訴我各個朝代漢服的樣式特徵,每個部分的名稱,怎樣做以及怎樣穿最好有配圖。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樣式特徵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從朝代上看: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⑩ 7張罕見的乾隆生活畫像畫了什麼內容,圖1穿著漢服撫琴,圖5圍獵老虎

七張乾隆的生活畫像,主要畫了乾隆捕獵時的威風形象。其中有射大雁的,回有射鹿的,有捕老答虎的,還有穿漢服彈琴的。

第四張是乾隆一箭雙雕射了兩只鹿,看起來這射箭的技術真是好得不得了啊。第五張最厲害了,下了馬和侍衛一起,拿著長槍在和老虎對峙,這也真是夠勇猛的了。第六張是打獵後扎營休息,和侍衛們一起席地而坐,准備用餐。第七張是一幅看起來像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畫中乾隆坐在中間,一點都不像是一個威風八面的皇帝,更像是一個富裕人家的老爺,很是閑暇和舒適。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