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三農
❶ 中國的三農專家有哪些
李昌平是第一個提出三農問題的,還有溫鐵軍、何慧麗、劉老石都是三農專家。
李昌平,男,漢族,1963年4月生於湖北省監利縣。先後就讀於湖北省機電學校,華中農業大學農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先後四次擔任鄉鎮黨委書記、縣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等職,2000年3月,致信朱鎔基總理,反映當地面臨的突出問題。此信引起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10月,首次公開在國內媒體呼籲:給農民以同等國民待遇;12月當選《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後辭去職務,任《中國改革》、《改革內參》記者、編輯。2002年1月,其專著《我向總理說實話》一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曾先後就職於樂施會、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等,2011年創建中國鄉建院,任院長。
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
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
劉老石(1968-2011),本名劉相波,天津科技大學講師,2002年加入"新鄉村建設團隊",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項目主任、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總幹事、北京國仁綠色聯盟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歷任《中國改革·農村版》編輯、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總幹事、國仁綠色聯盟秘書長。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三農"問題是一個大系統,"三農"與"非農"是一個更大的且更為復雜的系統,具有易相發展關系的特徵。"三農"易相發展關系可用圖1表示。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2月1日,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❷ 誰有2009三農人物事跡及頒獎詞,急……
1、「年度十大三農人物」――翟樹森 獲獎理由: 身為農民,卻承擔著奧運會主場地鳥巢場館建設;學歷初中,卻攻克多項世界性建設難題。憑借頑強的毅力、過人的膽識,驗證一句擲地有聲的諾言:讓全世界都能看到,了不起的中國農民工。 2、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支芬 獲獎理由: 一個中國農村最基層的領路人。立足農村,造福農民,為失地農民擺脫困境,謀取生存,自主創新,特色發展。用求真務實詮釋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3、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吳棟材 獲獎理由: 經過戰火的洗禮,經歷改革的洗禮。把心鎖定在一個最小最窮的農村, 建成一個名列全國聲名遠揚首善首富的鋼村。以鋼興村發展,以鋼磨礪自身。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優秀代表,雖已年逾古稀,但依然還是名集結號下的老兵。 4、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傅光明 關鍵詞:中國「雞王」 獲獎理由: 他不是農民,卻把聖字冠之於中國農民;他不是農民,卻靠養雞躋身世界行列。發展不忘回饋社會,致富不忘父老鄉親。把傳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共生共榮,共創共享。在金雞版圖上為農民發展引吭而歌。 5、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馬復興 獲獎理由: 他沒有雙手,卻在三尺講台上耕耘了28個春秋。他用小小的黑板,讓農村的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為了不讓一個農村孩子失學,他挨家挨戶做工作,並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貧困學生。他用斷臂書寫人生,他用一生守望山村。 6、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小香玉 獲獎理由: 把一顆火紅的藝術之心融入公益之心,關愛弱勢群體,關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大愛之心,獨樹一幟,領異標新,為農民工的孩子們搭建起藝術人生的舞台。 7、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陳雲林 獲獎理由: 他不是知名導演或演員,但卻是一位真正的電影使者。雖然一個人,但卻是一座流動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電影院。長年累月走過的山路,就是感光在人們心靈深處的膠片;銀幕上沒有他的名字,但卻贏得所有人的尊重與崇敬! 8、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唐傳勤 獲獎理由: 面向大海,躋身商海。打造中國海洋食品第一品牌,打入世界各類不同餐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兒子大了不忘娘親。振興經濟樹一顆雄心,造福百姓捧一片愛心,中國好當家,當好農民的家,讓農民自己當家。 9、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張菲菲 獲獎理由: 以全面建設小康為第一要務,傾心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規劃為先、生態為本、質量為根、特色為魂。改衛生條件臟、亂、差,經濟底子薄弱的金東農村為江南農村強盛景觀,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畫一幅興旺圖。情系三農,真抓實干,巾幗有才。 10、 「年度十大三農人物」――趙亞夫 獲獎理由: 以土地為伴,以農民為親,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把效益裝進農民的口袋。四十六年堅守基層農技推廣,田間培訓,言傳身教,不圖回報。把開啟山區致富大門的金鑰匙交給農民,被農民視為心中的金鑰匙。 希望能幫到你O(∩_∩)O~
❸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提出的黨員幹部必須做到八項過硬理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說,「打鐵必須自身硬。」內從還需到必須,一詞之變,提出了容新時期黨的反腐倡廉的起點和要求,體現了我黨從嚴管黨治黨的堅定決心和永遠在路上的恆心。黨的十九大,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高到一個新的起點,新的要求,新的標准,新的高度。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就是要堅決做到「自身硬」,就是要堅決做到政治上過硬,理論上過硬,思想上過硬,作風上過硬,組織上過硬,紀律上過硬,本領上過硬,工作上過硬。
❹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提出的五個不能丟內容是什麼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提出的五個不能丟內容是:一 毛澤東版主席為人民服權務的思想指導原則不能丟,二 毛澤東主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不能丟,三 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的政治立場不能丟,四 毛澤東主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拼搏的精神不能丟,五 毛主席的辯丟。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理論理論武器不能
❺ 著名社會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有哪些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世界人民版聯合會,世界權人民日節,人民日節,人民聯合會,中國人民日節,中國人民聯合會,世界人民文化節,世界人民文化聯合會,世界人民科技文化藝術節,世界人民科技 文化藝術聯合會,中國農民節,農民聯合會,世界農民節,世界農民聯合會等理論創始人。
❻ 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有哪些
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有: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團、中糧集團、北京首都農業集團、雨潤集團等。
下面進行具體介紹:
中農發集團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綜合性、國際化的國有中央農業企業,對外致力於國際合作,開發利用農業、漁業資源;對內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集團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遠洋捕撈及農業資源開發、生物疫苗和獸葯及飼料添加劑研發生產銷售、農牧漁業相關配套服務為核心的三大主業。
新希望集團(新希望集團縮寫XXW)是致力於實業經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是中國國家農業部等九部委評定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並連續三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糧集團」,英文簡稱「COFCO」),是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產商,享譽國際糧油食品市場,在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農產品貿易、生物質能源開發、食品生產加工、地產、物業、酒店經營以及金融服務等領域成績卓著。1994年以來,中糧集團一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首都農業集團在畜禽良種繁育、養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葯、物產物流等方面具有行業明顯優勢,業已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擁有5家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三元」、「華都」、「雙大」三個「中國名牌」及一批著名商標,並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雨潤集團是一家集食品、物流、旅遊、商業、房地產、金融和建設七大產業於一體的民營企業集團,成立於1993年,總部設立於南京市建鄴區,下屬子(分)公司300多家,遍布全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擁有雨潤食品、南京中商兩家上市公司,集團旗下的食品工業企業是中國最大的肉製品生產企業之一。
❼ 著名社會學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什麼時間提出的王竹森四個一定和具體內容
著名社會學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於1992年首屆中國改革大獎賽中提出了中國農村專改革的《四個一定》屬。具體內容為:一定要建立中國農會,{從組織上提高保證農民的政治地位}。一定要建立中國農民法,{從法律上提高確保農民的權益和地位}。一定要建立中國農民節和世界農民節,{從節日文化上給予農民社會地位重視}。一定要提高農民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社會,民主地位,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社會,民主,法制等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農民的社會政治地位和發展,促進,提高,帶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❽ 知名三農領域創作者和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有什麼區別
最起碼粉絲量的區別,一個事上百萬一個是幾十萬,十幾萬,知道的人多與少的問題,這也只是一方面,其他還包括創作的內容也有區別
❾ 為什麼要關注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由於新領導集體面臨的問題和擔負的任務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東西」。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引人關注。 )「三農」問題的制度因素。「
三農」問題歷來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基本問題,由這一問題折射出來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國民待遇的法權落實問題又有產權明晰問題;既有行政權障礙問題,又有知情權、發展權障礙問題;更有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因素。但要探析與「三農」問題形成相關的終極制度原因,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社會等級制度當為其要。事實上,二元社會體制本質上反映的是按社會等級高低決定發展的先後順序、接受各種公共服務的多寡以及就業的選擇機會等。就農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來源外,其他社會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國農村多數縣鄉財政的窘況和供養人員過多,不僅危機到對農民的公共服務,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因此可以說,「三農」問題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會等級制度及其思想觀念影響下的社會運行機制與運行方式。二元體制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農村醫療、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仍極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農」問題的宏觀經濟因素。
從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歷史選擇上分析,「三農」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重點、排序和資源配置導向側重於重工業和城市,從而導致國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於「三農」的方向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主要表現是,政府一方面通過徵收農業稅直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計劃形式規定較低的農業產品收購價格和較高的工業產品供應價格,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間接參與農民收入的分配。改革開放以後,工農業產品價格的扭曲雖有所糾正,農民也從農村制度創新中得到不少實惠,但在國民經濟運行操作層面上,宏觀調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轉農業、農村資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據有關專家測算,中國農業向財政提供的明稅和暗稅總量大於農業的財政投入量,農業始終處於財政凈流出狀態。
(三)「三農」問題的資源與技術因素。
從資源利用的技術層面上分析,中國農業的特點一向是土地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低。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土地「邊際報酬遞減」頻頻出現,打破生產徘徊局面仍要靠現代農業投入品,而這又進一步導致邊際報酬遞減情況的不斷加劇。邊際報酬遞減現象使農民家庭的生產費用增長快於生產增長,從而成為農民家庭直接的減收因素。在此條件下,如果不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以高價值農產品生產代替低價值農產品生產,農業再生產循環會難以為繼。中國糧食生產主產區的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是與生產成本上升、物耗提高有直接關系的。大量使用現代農業投入品的另一個結果是,在農業生產中出現了資本替代勞動的現象,農業剩餘勞動力大量增加。有專家推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由於農業內部物耗率的提高,約可減少9000萬以上勞動力的使用;若按照1988年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農業內部勞動力的剩餘程度相應上升到60%,即剩餘總量高達2億人。
(四)「三農」問題的經濟流程因素。
從國民經濟流程上認識,對農業、農村經濟帶來重大影響的因素之一是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盡管中國城鎮居民佔全體人口的比重剛剛超過37%,但是由於中國長期存在城鄉分割的局面,城鄉人口收入差距巨大,大約為3:1。所以,事實上僅佔37%的城鎮人口,在全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卻佔到了64%,而且還在提高。這就決定了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流程勢必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實的情況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出現升級轉變,恩格爾系數從80年代的55%下降至1994年的50%以下,2000年又降到40%以下,2001年進一步下降到37.9%。這個變化對農業、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顯見的。首先,城鎮居民對食品消費的支出增長緩慢,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緩慢的制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滯緩,因此,農村潛在的國內需求市場得不到釋放。再次,由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引發工業結構「由輕轉重」的變化,農村非農產業也出現相似的變化。而這一過程都剛剛開始,必將導致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加重。
編輯本段對策
(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系,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
加快推進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標准化生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入手,加快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和標准化生產。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比較優勢,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重點,促進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構築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戶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利益共同體,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多元化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與農業產業帶相配套,加快農村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業,把倉儲、運銷、包裝、服務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增加信息量,增強時效性,擴大覆蓋面。研究不同國家、地區的需求特點,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擴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強農業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沒有標准化,就沒有市場化。在建立縣、鄉和農村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的基礎上,以生產基地為載體,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強化標准推廣,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按標准化要求組織生產,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大力發展勞務產業
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既要做足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要立足農民就業渠道、就業空間有限的實際,切實把勞務輸出作為重大戰略來實施,作為重要富民產業來發展,作為最大經濟項目來推進。要著重在積極開辟大量轉移的新途徑和形成有序轉移的新機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勞務服務的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勞務輸出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勞務輸出,以減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訓。逐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三是要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清理和取消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解決好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及勞動環境惡劣、勞動安全沒有保障等突出問題,並為他們在子女上學、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
(四)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系
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首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要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第三,要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第四,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五)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導、科技支撐、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和辦法。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廣制度,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進一步抓好地膜覆蓋、種子工程、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村沼氣等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積極組織和整合資源,加強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整體水平。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採取其他各種有效途徑和措施,對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村勞動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的適用技術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應用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為農業科技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編輯本段意義
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吃飯沒有保障,一切都無從談起。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能夠保證,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仍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中國人口基數太大,而且還在增加。隨著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任何時候,中國人民的飯碗只能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必須養活自己。「三農」問題不解決好,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沒有保證。
是確保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國,如果沒有2/3以上農村人口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如果沒有農民對社會穩定的大力支持,整個社會的穩定只能是空中樓閣。如果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目標。對照這個目標,最大的差距在農村;實現這個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可以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
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2009年年底前,中央相繼召開的經濟和農村兩大會議,均將²007年的「三農」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戰略高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宏觀全局高度對「三農」工作作出總體部署之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進一步作了具體安排。金融業應高度重視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精神的新變化,以便作出相應的布置和調整。 變化之一,中央首先是對一些地方出現的放鬆「三農」工作的苗頭敲了警鍾,嚴厲強調了「三農」工作的戰略重要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三農」工作列為²007年經濟工作八大主要任務之二,提出了「三不」指導方針: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絲毫不能動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各項任務絲毫不能放鬆,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度絲毫不能減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將「三不」方針擴展為「四不」,專門增加的另外 「一不」是:支農惠農的政策力度絲毫不能減弱。 變化之二,中央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而稍晚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將「著力點」上升到了「首要任務」的高度,顯見中央對現代農業的愈加「垂青」。 變化之三,中央明確提出支農惠農政策不只是要鞏固、完善,而且要進一步加強。當前農業和農村出現了多年期盼、十分難得的好局面,但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農村發展仍然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越是在形勢好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越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因此,惟有繼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取少予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農村經濟,引導新農村建設健康推進。 中央關於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的精神,很快就在財政政策上體現出來:²007年我國新增政府投資的大部分將用於新農村建設,確保用於新農村建設的投資總規模和比重均超過²006年。據全國財政工作會議透露,²007年將繼續認真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土地出讓收入要確保足額支付征地和拆遷補償費,要逐步提高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表示,²007年將讓公共財政的陽光進一步照耀到廣大農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雲其木格日前也建議,要「研究建立科學規范、結構合理、目標清晰的農業投入機制,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如果說財政是農業投入的一條腿,那金融則是農業投入的另一條腿。金融業如何適應中央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新精神、新變化呢? 首先,農村金融要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原則不動搖,在商業可持續前提下繼續加大信貸支農力度。隨著農業農村的穩步發展,隨著國家財政對農村投入的日漸擴大,農村的生產力和消費能力必將日益增強,因而農村的金融服務需求和金融消費能力也必將日益提升,農村金融將迎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金融在農村的發展不會是無所作為,而是將大有作為。其次,要堅持適度競爭原則,將多元化所有制金融機構引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隨著銀監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在年關前的發布,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望有效提高。再次,要堅持整體布局原則,今年在考慮農村信用社改革、郵政儲蓄改革、農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定位問題時,都應按照為農業農村服務的宗旨進行通盤考慮。第四,逐步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應當把農業政策性保險作為今年新增的一項重大支農政策,將保險費補貼列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第五,要研究如何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發展現代農業的六大總體思路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這六個方面,應當是今年金融服務的"主攻方向"。 事實上,農村金融並非如一些人所講的那樣總是"吃力不討好"。如農業發展銀行²006年以來在山東、江西、重慶、福建四省開展了農業小企業貸款試點,截至²006年¹¹月末,農發行4家試點分行累計向¹5²個項目發放貸款9.6億元,利息收回率達¹00%。從該行試點看,農村金融也是可以實現安全性、收益性、社會性三者兼顧的。
❿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家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建立全國行政熱線投訴平台建議什麼時間提出的
著名社會學家政治思想理論就三農問題專家王竹森於2018年向國家相關機關和兩會提出完善提升國家政務熱線12345,打通貫穿為民辦事政務電話投訴網路平台12345直至鄉鎮社區,完成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