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獅班
『壹』 那裡可以請到獅班舞獅啊
現在已經比較少了
畢竟傳統項目
大家喜歡的並不是很多
你可以到網上搜索看看
『貳』 舞獅一般幾人怎麼舞
舞獅一般,二人舞一頭
中國舞獅
綜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目前,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
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
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
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舞法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叄』 舞獅是如何表演的
獅子開坪表演——演獅腳演獅腳,要選好兩個大面具(唐僧、沙僧),兩個真假猴王面具(猴子),一個豬面具(豬八戒)和美女面具(妖女)的扮演者。
舞獅者一般由體力好、跳躍能力較強的青壯年擔任,兩個小猴一般由筋鬥打得好的少年擔任。其餘扮演者任其愛好。
獅子的最後一個舞法是搶青。舊時官府往往將「青」高懸,任眾獅子爭搶,故歷代都稱為「搶青」。近代走向文明,主家亦不願新年大吉之時在自家門口大打出手,一般指定由某獅團的獅子採摘,故改稱為「采青」
按規矩,獅子把青菜吐給觀眾,叫「吐青」,「青」之菜頭,獅團要用領謝帖包好,送還主家。
「青」主要分兩種形式,一是「高青」,二是「平地青」。高青是將青掛在上空。青草獅是舞獅者用牙咬住獅頭,以高超的輕功,縱身躍上高空,舞獅者用手將菜頭拉斷之後,放口中,下地後將菜葉吐向觀眾,將菜頭用領謝貼紅紙包好送還主家。
而鬥牛獅就要用人以疊羅漢的形式取之。如四層人以上的,第一層要用12人,用藤牌加木棍搭好;第二層用八人;第三層用三人,一個藤牌,背靠背成一圓圈;獅子即是第四層,如還夠不著,還再上一人登上肩而采青,另外還要搭架步級,獅子逐級舞上,登上高層之後,整個形態如寶塔。寶塔是佛家的術語,獅子又源於佛教,故稱疊寶塔者為「羅漢」,整個疊人梯的過程,稱為「疊羅漢」。在獅子吐青(帶有把發財的意願分給大眾之意)之時,不但鑼鼓喧天,還吹起海螺,其聲勢壯觀,觀眾亦為之歡呼。
舞鬥牛獅,不論武術,單就這一疊羅漢就難度較大,故鬥牛獅搶青不如青草獅快,但其合眾人之力,且能高空舞獅打花頭,亦可稱為一絕。故鬥牛獅在額上同樣畫一「王」字,同樣稱為獅中之王。
舊時連州的醒獅搶高青,是以木架搭成一平台,獅子在上面表演入睡、醒、搔首等動作,故稱「大頭狗」。
平地青:主家將「青」放在平地上。平地青分動物青、靜物青、文學典故青等形式。
動物青:主家把「青」擺成螃蟹、蠍子等形狀。如螃蟹青,先用一竹箕,放在地上,蓋著生菜等代表螃蟹背,然後用兩個水果代表眼睛,再用稻草擺成大小鉗和幾條彎曲的小腳,整個形態擺成螃蟹狀。帶獅者用禮盒帶獅舞拜三下「青」之後,獅子即圍繞螃蟹青舞一圈,表演成獅子跟螃蟹的一場搏鬥,每舞一次都將獅頭伸向螃蟹青,然後一個小跳離開。「搏鬥」一圈之後,獅子先除「大鉗」,然後除「小鉗」,再取「眼睛」、「小腳」;然後掀開竹箕,取出裡面的「青」;然後碎青、吐青。歡舞一陣之後帶獅者帶獅叩拜三下,將菜頭送還主家。
蠍子青:先用磚塊堆砌成蠍的形狀,用水果妝扮眼睛,用竹篾擺成腳,然後在尾部放一條甘蔗代表尾巴。采青時同樣要表演成獅子與蠍子的搏鬥,先解決尾巴,然後逐個解決。
靜物青:如水盆青,場中放一盆水,裡面放六枚或九枚硬幣(六寓意「六合」,九寓意「長久」)和一棵生菜,其他利是、香煙放在盆邊。如旁邊放一條長凳,即代表河堤,長凳上再架一副梯子即代表木橋。采青時帶獅舞拜三下,獅子在梯邊舞動,表現出觀看喜悅的心情,然後逐步舞上木梯;接近水盆後,低下獅頭,將口對著水盆,用備在腰間的毛巾,將水吸干,擰干毛巾;然後從口中取完硬幣,將「青」吞入口中,再表演碎青、吞青的動作,之後,從木梯上逐級舞下,向水盆方向拜三下即可。
文學典故青:主要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傳說,或文學經典中著名人物曾經用過的物件來擺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過的釣魚桿;《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三國演義》中關公用過的關刀;趙子龍用過的槍等。此類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例如,主家在場中立一直鉤的魚桿,就要想起《封神榜》中姜太公渭水旁直鉤直釣的典故。先帶獅朝魚桿拜舞三下,指引獅子舞動一陣之後,將獅子按在青前蹲下,然後示意鑼鼓停住吟出第一首「花」:
「日頭一出放紅光,一條釣桿渭水旁。八十姜公來垂約,直鉤能把魚釣上?」
一通鑼鼓之後,停住鑼鼓吟第二首「花」:「鑼鼓打來鬧洋洋,紂王無道實荒唐。文王四處訪賢士,要把商朝一抒掃光。」
二通鑼鼓之後,再吟:
「鑼鼓打來鬧洋洋,文王相召渭水旁。為救蒼生扶賢主,收起釣桿見文王。」
獅子舞動一陣之後,采青、吐青,帶獅者收起釣桿即可同樣,如門口放一把關刀,即吟出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如放一把纓槍,即吟出趙子龍長板坡單槍救主的故事;如放一棒,即吟出孫悟空扶助唐僧取經的典故。
總之,主家可根據文字典故隨心所欲而擺青,獅團即要具體分析,隨機應變以簪花的形式搶之。
2007年,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幕式,群獅慶盛事。
『肆』 獅舞的各地舞獅
在長期的流傳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的創造,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舞獅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量見長,獅頭重達90餘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動作矯健,能躍上五張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
安徽的《手獅子》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彌漫中,騰空躥跳,既驚險又顯勇猛;
四川的《高台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獅舞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
引獅郎在整個獅舞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獅舞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獅舞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獅舞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獅舞之鄉」。由於獅舞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獅舞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獅舞始於隋唐時期,歷經宋元明清,經久不衰,被稱為「天塔獅舞」。 天塔獅舞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塔台高高聳立,動作大起大落,令人驚嘆;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護措施,看上去險實則無險;獅子眼、舌、尾活動自如,能做出口吐條幅之類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
天塔獅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一絕;這種高台表演,空中造型優美,顯示出動人的魅力。
天塔獅舞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絕技。天塔獅舞曾獲中國第七屆藝術節優秀獎,山西省第一屆及第三屆廣場文化節金獎。
搶救、保護、研究獅舞,對美學、民俗學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朴茂近古,崇尚習武,且獅舞風俗由來已久。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獅舞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斗」、「下爬點」、「懸桌腳」、「疊羅漢」等翻桌動作。跳桌是整個表演中難度較高的,四十幾張桌子呈梯形相疊,跳桌到最高時,由九重桌子堆疊起來約有三丈二尺高,一個「絕」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隻腳上——桌腳朝天,一個藝人就在這四隻桌腳上跨步移動,脫鞋脫襪,盡顯絕技。
黃沙獅子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徵,寄託著民眾美好的期盼,從大年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藝人們要走村串鄉地去表演。黃沙獅子的中心區域黃沙洋及其傳播地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吉慶平安,都祈盼獅舞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
黃沙獅子在民俗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的變異,如今健在的能夠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人不到10人,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面臨斷代和失傳危機。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獅舞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獅舞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獅舞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獅舞源於佛教,最早以「花會」形式出現,肇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鄉村的房屋門口,橋頭兩側、公共場地等尚分布著形態各異的石獅,人們以獅子為避邪之物、吉祥象徵,並在敬神祭祖時,以舞獅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良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達一特定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而且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烈非凡,示意吉祥降臨。
林城青獅由20世紀初客居長興的河南人傳入本地。據傳授的老藝人講,古代有一頭「青獅」,它英勇善戰,為了保衛國家,忠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賊內亂,皇帝為了獎勵它,特賜予王位,欽筆「獅王鎮宅」也由此而來,之後經過流傳演變,人們扎獅舞獅,獅舞由此而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獅活動較頻繁,表演范圍也較廣,除在本縣各地演出外,行跡還涉及安徽、江蘇等地區。
林城青獅一般由「急急風」鑼鼓入場(也可播放專門的音樂),「青獅」渾身為青綠色,獅頭較小,每頭獅子由兩人合扮,前者雙手握住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著用麻、羊毛編織加工而成的獅皮。鑼鼓一響,一對獅子(一雌一雄)歡躍起舞,表演非常靈活,其動作有蹦跳、歡跳、獅子直立、雙獅對吻、搔癢、獅子攀桌、獅下桌前跳、獅下桌側跳、獅子打滾等,舞獅者動作難度較大,要經過不斷艱苦操練方能勝任。
除了正月「拜門子」外,林城青獅還有「打地場」表演,即每逢喜慶佳節在農村村頭作集體表演,並由領班人員表演「喊彩」,即一邊讓獅子舞動一邊說唱一些大吉大利的話(俗稱「討吉利」),但沒有正規的曲調,領頭的獅子則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將紅包系在一根棒上,在獅子舉高,獅子用嘴巴去接紅包,跳得越高則紅包給的錢越多,俗稱「接彩頭」。在「打地場」中有一項表演動作當地人稱之為「背包」,舞青獅者會在原來表演動作的基礎上融合部分武打和雜技動作,技巧更加高,場面也更加精彩。整個獅舞一般情況下表演時間約15分鍾,表演三段後方可收鑼。 獅子舞在涼州很早就盛行了,到唐代流傳到長安,成為宮廷樂舞中不可缺少的節目。當時,無論是宮廷宴會、迎送使節,還是慶功祝捷等儀式中,都以西涼伎表演的獅子舞為主要節目之一。
在涼州,除春節外,在其他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一般的獅子舞,是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俗稱「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俗稱「少獅」;另一人為武士,起指揮調度作用。到目前為止,涼州民間有些地方的武士,其扮相仍為「胡人」,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翻騰躍撲,以誘引獅子起舞。耍綉球的武士和扮演獅子的人,都要有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練准確的協調配合,才能得心應手,表演自如。獅子舞在表演前和表演過程中,都要放鞭炮為獅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陣鞭炮響過之後,在煙霧騰飛中,獅子隨著鑼鼓點的輕、重、快、慢,忽而翹首仰視,忽而低頭回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忽而又與少獅追逐奔突,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高明者甚至能模仿獅子的許多動作,如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均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獅子舞另有一種耍法,即兩頭大獅子,一雄一雌,雄獅全身為金毛,雌獅全身為綠毛,各率兩頭小獅子表演。表演的程式基本上與上相似,但最有趣的是表演到高潮時,雌獅子有一場「產仔」表演。「產仔」之前,雌獅會有各種「產前徵兆」的表演,如直立、翻滾、搖頭、甩尾、動睛、抖毛等動作,表現其分娩前的陣痛。緊接著,雌獅俯卧在地,渾身顫抖,顯得痛苦萬狀。此時,引獅的武士將綉球擺到雌獅頭前,放炮人手提鞭炮,點燃後繞獅身疾速遊走。表演場內鑼鼓聲更急,鞭炮聲齊鳴,只見雌獅在瑟索抖動中漸漸站起,抬腿前行。一抬腿,胯下便滾將出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歡躍奔騰,四蹄亂動,脖子上一串金燦燦的小玲鐺清脆作響。然後,第二隻、第三隻……可以接連產下五六隻小獅子。「產仔」後的雌獅,滿懷做母親後的歡悅之情,一反前態,與眾小獅逗弄嬉戲,異常親熱;觀舞的人們也歡呼雀躍。人獅相親,心靈溝通,忘乎所以,共享天倫之樂。
涼州的獅子舞還有一種驚險絕妙的耍法,即高台獅子舞。舊時的高台獅子舞一般都在正月,城裡由商會出面組織,農村由社火會或水系組織。表演前,先用特製的長條木凳搭起一座約十米高的方塔。為了保持穩定,凳腳都墊著厚厚的一層麻紙。表演開始,先由舞獅人手執綉球,在塔下空場中翻一串跟頭,耍幾樣拳腳,然後引出獅子。在鑼鼓鞭炮聲中,舞獅人攀塔而上,邊攀邊舞,以各種動作逗引獅子。獅子昂首縱身,在綉球引導下登上木塔,拾級而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尤其在攀上塔頂之後,更有一番高難度的精彩表演。表演過後,舞獅人翻下塔頂,獅子口銜木凳,逐層拆卸而下,猶如耍雜技一般,十分驚險。
『伍』 舞獅的中國舞獅
概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現今,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並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徵給予靈氣及生命。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南獅舞法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麼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確實很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憑一孔之見,不應妄加淡論南獅表演中的神態,但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展,純屬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輩同行雅正。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種步法。
醒:配先輕後重,先慢後快鼓點,獅子恢復狀態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馬步。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
驚:配急、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仆步、弓步、馬步,上膝的造型。
尋:配輕、重、快、慢結合鼓點,眼,嘴隨鼓點節奏而動,獅頭左右有力轉動,前伸後縮尋找結合。原地轉動結合有目的地尋找。
盼:配輕、快、慢結合鼓點,獅伸首開眼遠望,左右慢轉動盼望,配與弓步、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輕轉重轉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後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閑,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一退,前爪或後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後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都靠鑼鼓指揮節奏,往往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奏,只有熟悉了舞獅鑼鼓節奏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舞獅。
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則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則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
急:則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
緩:則是每拍之間鼓點少。
停:各種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陸』 傳統的舞獅團隊有哪些技能
在粵北鄉村,傳統的舞獅團隊不僅能武,還須能文。文武雙全的獅團(隊),才版會有江湖地位。連州權的客家獅團(隊)的舞獅表演,除了打功夫外,還要唱「簪花歌」(陽山客家地區叫唱「花紅歌」,英德客家地區叫唱「光符」),所謂「簪花」,就是主家在獅子搶青後,為獅子掛紅,簪金花(「紅」,紅布帶;「金花」,鐵絲上粘上金色的紙花,寓意科舉中狀元,披紅簪金花)。掛紅,簪金花之前,主家和獅團雙方要來一番詩詞唱和,一般是七言四句,有基本套句,更多的是臨場發揮。如旗鼓相當,「簪花」唱和長達二三個小時。
獅團(隊)若被難住,對不上來,獅子就被留下,三年不得出門。
傳統的舞獅采青,有一種形式叫「文學典故青」,根據著名的民間傳說,或文學經典中著名人物曾經用過的物件而擺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過的釣魚桿,《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三國演義》中關公用過的關刀、趙子龍用過的槍等。此類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所以,舞獅團隊的隊員除了練武以外,還要習文。這也是客家崇文尚武的傳統。
『柒』 中國舞獅子的起源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回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徵答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
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舞南獅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傳說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7)著名舞獅班擴展閱讀: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
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捌』 中國哪個地方的舞獅最好
醒獅在廣東出來現,起源於南海縣自。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遂溪的舞獅隊中,有男子、女子醒獅隊;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多支舞獅隊在全國大賽上獲獎,其中的文車醒獅隊還到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展演,
『玖』 描寫舞獅的句子
1、「獅子」有時搖搖頭,有時跳來跳去。這時,有幾個人搬來了雲梯,「獅子」開始走雲梯了,邊走邊晃腦,人們拍手叫好,「獅子」到頂了,竹桿上掛著生菜,獅子一下子就撲向了生菜。
2、人拿著獅球吆喝了一聲,獅子就跟著獅球跑了起來,獅子好像怒火了,雙腳在地上蹬得地動山搖,接著便是前面雙腳抬了起來,然後就追著獅球奔個不停。
3、獅子只有頭和尾,身體是一條綵帶,嘴巴張得大大的,舉頭的人不停得擺動,獅子頭也不停的搖。
4、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5、只見一頭威武的大獅子圍著一張方桌不停的跳動著,那頭獅子做得十分逼真,張著血盆大口,眼睛一眨一眨地好有神采。它晃著腦袋,在方桌上一會兒直立,一會兒倒立,好象一點都不怕摔下來,真驚險呀。
拓展資料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
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拾』 體育課開設舞龍舞獅的目的是什麼
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體育課開設舞龍舞獅運動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與內學習傳統文化。
11月6日,容在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的體育課上,學生們正在練習舞龍舞獅。從2016年起,該校將舞龍舞獅列入該校體育選修課名冊。校方認為,舞龍舞獅運動引入體育課堂,是學生了解與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辦法。
(10)著名舞獅班擴展閱讀
類似事件——廈門大學體育課推出高爾夫球和舞龍舞獅:
2005年,廈大體育課課表上出現了高爾夫球和舞龍舞獅「一洋一土」兩門課。本周一開始,廈大學生已通過網上選課系統選報這兩門課。
廈大體育部主任林建華說,高爾夫球課是在廈大校長朱崇實的大力推動之下開辦的。朱崇實認為,高爾夫球課不僅能健身,而且還能教給學生社交技能,也許對學生今後就業或走上工作崗位會有幫助。
同時,舞龍舞獅也正式走入廈大課堂,廈大在校本部和漳州校區各開兩個舞龍舞獅班,每班招收30人。林建華說,民族體育項目是大學體育教學內容之一。為了開設舞龍舞獅課,廈大還派老師到以舞龍舞獅教學著名的中南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