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中國著名華人華僑

中國著名華人華僑

發布時間: 2021-02-13 16:10:52

1. 中國著名華裔有誰

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回少數民族的馬來答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 ,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2. 愛國華人華僑的事跡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准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3.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僑鄉

中國第一僑鄉」是指廣東省江門轄下的新會區(市)、開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鶴山市俗稱「五邑」,是聞名世界的華僑之鄉,其中台山華僑在國內眾多華僑之中對世界的影響力最大。加拿大最高領導人是台山華僑,美國州長和商務部長是台山華僑,美國眾多華人政府高官是台山華僑。香港有四分之一市民原藉江門五邑,澳門三分之二市民原藉江門五邑。江門市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包括 開平、恩平、新會、鶴山、台山。江門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中國最著名的僑鄉有四個:台山、潮汕地區、梅州和泉州。前三個僑鄉的華僑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只有五邑的華僑主要分布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東南亞屬於中華文化圈,而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則是新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代表西方文化圈,因此不難看出,泉州、潮汕地區和梅州的華僑為當地所引進的文化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唯獨五邑僑鄉能夠看到中外文化的交流,這一特點在中國的僑鄉中是最顯著的。 江門是廣東省中南部的一個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地區又稱「四邑」、「五邑」。江門全市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六個縣級市組成,面積9541平方公里,江門約占珠三角地區的1/4,人口412.64萬,其中市區人口達133萬。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僑鄉文化獨具魅力,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萬,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五邑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亞洲地區的約佔20%,美洲地區的約佔70%。 新會新會,古稱岡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現為廣東省江門市的一個市轄區,地處中國大陸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三角之要沖,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87.02平方公里,人口78.9萬。 新會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外鄉親和港澳台同胞7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港澳、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僑胞累計捐資贈物總值13億港元。
編輯本段台山市
台山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南臨南海,幅員遼闊,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市內人口93萬,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個國家和地區的台山籍鄉親130多萬,主要是旅居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其中旅美42萬多人、旅加18萬多人。「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 之美譽。
編輯本段開平市
開平地處五邑僑鄉中部,總面積約1659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2004年統計數字),轄2個街道和13個鎮。共有2個市區,分別為三埠及長沙兩條街道,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約21萬。因原開平縣縣城三埠鎮被潭江分割為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與武漢三鎮有相似之處,故有「小武漢」之稱。開平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主要分布於美國、加拿大、香港,約有75萬人,均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恩平 恩平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邊緣,東連開平、台山,南鄰陽江,西接陽春,北達新興,距廣州180公里。全市總面積1689平方公里,2002年總人口47萬人。另有港澳台同胞12萬人,海外華僑42萬多人(分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委內瑞拉共和國(委國)的華人有九成以上都是恩平人。恩平號稱「委國華僑之鄉」。 鶴山 鶴山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隔江相望,北與佛山市高明區;南與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西與開平市、新興縣接壤。325國道、江鶴和佛開高速公路、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編輯本段人數第一的僑鄉:泉州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5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 泉州籍華僑華人總數達750.93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地區,90%分布在東南亞。泉籍華僑、華人在100萬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在10萬人以上 中國第一僑鄉
的有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美國、加拿大。旅居港澳地區的泉籍鄉親有77萬多人,其中香港69.42萬人、澳門5.85萬人。 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晉江】 本土人口104.45萬人 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110多萬人、祖籍晉江的台灣同胞100多萬人。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石獅】本土人口30.31萬人 現有旅外華人、華僑21.27萬人,台灣同胞達30萬人 分布在世界33個國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有新華人華僑1.62萬人,其中香港同胞5.37萬人、澳門同胞0.86萬人 【惠安】本土人口92.18萬人 旅居海外僑胞9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約有90多萬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一帶為主 【南安】本土人口148萬餘人 旅居海外的南安籍華僑華人150萬人、港澳同胞20萬人、台灣同胞達150萬人。華人華僑遍布於東南亞和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西歐等36個國家和地區。 【安溪】本土人口108萬 旅居海外的安溪籍華僑華人100多萬,港澳同胞1萬多人,台灣同胞達28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29個國家和港澳地區。 【永春】本土人口54萬人 現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120萬人,其中華僑華人116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47個國家和地區。台同胞有4萬多人 【德化】30.50萬人 籍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地區,海外華僑華人12.33萬、港澳同胞0.34萬 【鯉城區】26.74萬人 海外華僑華人24萬多人、港澳台同胞6萬人多人。 【洛江區】17.10萬人 共有華僑華人14.3萬人,港澳同胞2.01萬人, 【泉港區】數據暫無 【豐澤區】數據暫無 新生代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大幅增加,華人、華僑的僑居國、僑居地區的范圍更廣了,特別是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其中有投資移民,也有留學出國人員;在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中,學歷普遍較高,其中有一大批高學歷的階層,如碩士、博士、博士後等,並開始出現了「旅美校友會」。

4. 現代著名的華人華僑有哪些

孫仲山,美國華僑

5. 華僑華人有哪些

很有名的是陳嘉庚啊 ,是福建非常著名的華僑啊 ,廈門大學就是他出資建的啊。。。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用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的實業家、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曾祖父陳時賜兄弟五人中有兩個出洋定居。父親纓紀(又名杞柏)遠渡新加坡開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纓節和二伯父纓酌也出過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後來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
他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名副其實的教育事業家、教育家
陳嘉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辦教育的教育事業家、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儉朴,但興學育才則竭盡全力,十分熱心。他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小學,以後陸續辦起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共300元,創辦了廈門大學,設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在解放後,不余己力,擴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親自指揮工程進展,檢查工程質量,群眾稱他為「超級總工程師」。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范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范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朴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准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種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准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6. 中國的海外傑出華人有誰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陳嘉庚早在年便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
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便1939年來瞅,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歸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期望,表示衷心擁護。
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
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預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
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歸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歸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瞅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往,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歸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身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
8月15日首全部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全部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王兆松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對於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後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託人代理,租金全數用於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司徒美登(1868—1955),愛國華僑領袖。廣東開平人。1881年去美國,1884年加入洪門致公堂,參加反對清朝政府的斗爭。1904年起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後在美主持致公堂、安良堂等僑胞團體的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發動美洲華僑捐款支援祖國抗戰,曾主辦抗日籌餉局,並到美洲各地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抗戰的事實。1945年當選美洲洪門致公黨主席。
1948年拒絕參加國民黨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同年上書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聯合政府的主張,並赴美發動華僑支援祖國解放斗爭。1949年回國,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7. 著名華僑華裔有那些

榮膺「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李政道 物理學家,生於1926年,蘇州人。1949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57年他因和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論點,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和愛因斯坦獎。1994年6月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楊振寧 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9月出生於安徽合肥,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赴美深造,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寧稱可能不守恆的理論,首先被物理學家吳健雄(江蘇太倉人,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的實驗證實,1957年因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現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丁肇中 物理學家,1936年1月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回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和數學,獲博士學位。1974年發現了一個質量約質子3倍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取命J粒子。由於這一突出貢獻,他在1976年與里希特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李遠哲 1936年11月生於台灣省新竹,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系。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獲得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 1948年2月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1970年畢業於美國羅切斯特大學,1976年獲伯克利加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至今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他長期從事原子物理、激光科學方面的研究,獲199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崔琦 1939年出生於河南,1952年入香港培正中學,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
年預備班,1958年移民美國伊利諾州,進入奧古斯塔那學院讀大學,1967年取得芝
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68年在新墨西哥為默里市貝爾研究所從事電子學研究工作,
1982年任教普林斯頓大學。他與另兩位科學家共同發現電子會在強力磁場及極低溫度下
一起反應,然後產生能夠帶電荷的新「准粒子」,形成「量子流體」(Quantum Fluid)
因而同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8. 著名的華人華僑有哪些

近代現代的不說,咱說古代的
1.王直:明朝著名海盜,引倭寇擾我海邊回。
2.箕子:商朝遺老,滅國後答受封朝鮮地區行政長官,後歷代朝鮮王入貢,必成:「臣(對宗主國皇帝,外藩國王當稱臣)某某,箕子之後,雲雲」
3中行說:漢文帝的太監。由於當時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制度,因此強令中行說陪漢宗女去匈奴地(說白了,流放+送死)。結果中行說到了草原,立刻投降上老單於,為匈奴出謀劃策,直到衛青霍去病北伐的時候病死。

9.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華人華僑

羅嘉庚,錢學森

10.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僑鄉

廣東、福建及海南島有很多縣歷史上旅居海外的華僑較多被稱為三大僑鄉 。

僑鄉,主要是指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一般沒有以省級地區來劃「僑鄉」的。

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曾經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廣東: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

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2、福建:

福建,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面、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面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南北最長為530千米,東西最寬為480千米。

福建省現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省會為福州。

3、海南島:

海南島是中國南方的熱帶島嶼,面積3.54萬平方公里,人口925萬,島上熱帶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藍,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10)中國著名華人華僑擴展閱讀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台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

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閩東(福州)、客家五種方言的人。

占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根據廣東省政府網數據,廣東籍的華人華僑有2000多萬,廣府籍800多萬,潮汕籍700多萬,客家籍500多萬。另有福建數據,福州籍華人華僑有300多萬,閩籍客家華僑近200萬。故各省客家華僑共約700萬左右。

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 閩南籍的陳嘉庚、李清泉、鄭周敏、黃奕住、李光前等,廣府籍的駱家輝、容閎、陳宜禧、陳啟沅、陳芳等;

福州籍的黃乃裳、林文鏡、曹德旺,陳清泉等,客家籍的胡文虎、張弼士、葉亞來、李光耀、羅芳伯等,潮汕籍的陳慈黌等;

廣西籍封奕敏等。他們都是華人華僑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海外華人華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愛國的精神。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