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孟子七章著名

孟子七章著名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09:50

Ⅰ 孟子裡面主要的篇章是那幾篇

《孟子》共七篇,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Ⅱ 《孟子》被分為哪七篇

一、七篇分別為:

1、《梁惠王》上、下

2、《公孫丑》上、下

3、《滕文公》上、下

4、《離婁》上、下

5、《萬章》上、下

6、《告子》上、下

7、《盡心》上、下

二、《孟子》的其他信息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

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

(2)孟子七章著名擴展閱讀

一、《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二、《孟子》的要點

1、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2、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

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3、義利之辨(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慾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Ⅲ 孟子書中重要的篇章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作者: 守時間的鬧鍾 2005-10-12 04:39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原創]《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養心莫善於寡慾。(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Ⅳ 《孟子》都有什麼著名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舍棄魚而選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飢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3、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 )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將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游歷。到了他回來的時候,他的朋友卻使他的妻子兒女挨餓、受凍,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屬,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罷免他。」

孟子說:「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麼對他(君王)怎麼辦?」

齊宣王環顧周圍的大臣,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了。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並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5、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最大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

(大丈夫應當)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禮』,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上——『義』;能實現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Ⅳ 孟子中有那些重要章節

《孟子》一書共七篇,有三萬五千多字,七篇分別為:

● 梁惠王上
● 梁惠王下
● 公孫丑上內
● 公孫丑下
● 滕文公上容
● 滕文公下
● 離婁上
● 離婁下
● 萬章上
● 萬章下
● 告子上
● 告子下
● 盡心上
● 盡心

Ⅵ 《孟子》七篇是哪幾篇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回萬章》、《告子》、答《盡心》。
其中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
孟子最早提出「民貴君輕」主張,呼籲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

Ⅶ 《孟子》裡面最著名的是哪一段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貴不能專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屬能屈。(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Ⅷ 孟子共七篇,有哪幾個內容

1、《梁惠王》上、下;

2、《公孫丑》上、下;內

3、《滕文公》上、容下;

4、《離婁》上、下;

5、《萬章》上、下;

6、《告子》上、下;

7、《盡心》上、下。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8)孟子七章著名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學說要點: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Ⅸ 孟子的孟子七篇是哪七篇

《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1、《梁惠王》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見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的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2、《公孫丑》

《公孫丑》是《孟子》第二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見公孫丑的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3、《滕文公》

《滕文公》是《孟子》第三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見滕文公的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4、《離婁》

《離婁》是《孟子》第四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5、《萬章》

《萬章》是《孟子》第五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6、《告子》

《告子》是《孟子》第六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見告子的一些言行。著名的《魚我所欲也》就是出自此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7、《盡心》

《盡心》是《孟子》第七篇的篇名。記錄了孟子的一些言行。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子

Ⅹ 《孟子》第七章的詩意

出自《孟子》 萬章下·第七章
「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專
夫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屬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雲:『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
小人所視。』」
說的是想要求見賢人,卻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賢哲認可的方法)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